“解釋就是掩飾” —無名氏 “做一個有理性的動物可真好,總能找到理由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薄窘苊鳌じ惶m克林 有人說,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是理性的存在。不是說“我思故我在”嗎?然而社會心理學家們卻用自己的研究工作證明,人不是理性的存在,而是“理性化”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傾向于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進行自我辯解,以試圖相信自己是正確的。許多時候,能夠找到理由甚至比事實真相更重要,所謂“我辯解故我在”。這是什么意思呢? 認知失調(diào)實驗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心理學實驗,大家可以來預測一下實驗結果,看看我們和社會心理學家們是不是想到一塊去了。 實驗招募了一些大學生被試,先讓他們完成一個十分枯燥無聊的實驗任務:他們需要將一排排螺絲釘旋進去1/4,然后再旋出來,然后再旋進去1/4,再旋出來,如此重復此動作整整一個小時的時間。然后,實驗者請求已經(jīng)完成實驗的被試對另一個還沒參加實驗而在等待的被試說,這個實驗非常有趣。被試答應了實驗者的請求,繪聲繪色地告訴下一個被試說,這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之后,這些完成實驗的被試被分別給予了1元錢或20元錢作為報酬,并讓他們評價他們有多喜歡剛才做過的實驗。 現(xiàn)在問題來了:大家來預測一下,得到1元錢和得到20元錢的大學生,誰會報告更喜歡剛才做過的實驗呢? 好,現(xiàn)在公布答案。實際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得到1元錢的大學生會報告說更喜歡這個實驗。這個研究結果出乎很多人的預料,因為這似乎與常識不符:為什么得到錢少的被試反而認為實驗更有趣呢? 實際上,上文描述的研究,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9年進行的一個經(jīng)典實驗,用來證明他著名的認知失調(diào)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而且研究結果正符合他的預期。所謂認知失調(diào)是指,人們具有兩種態(tài)度或認知,這兩種態(tài)度相互矛盾,而被試根據(jù)其中一種態(tài)度采取行動時,就會引起人們心理上的不適感或緊張感。 上文的實驗中,被試花一個小時完成一個簡單重復的實驗任務,他們心里會想:這個實驗好無聊?。▽嶋H上,那些不需要告訴下一個被試“實驗很有趣”的學生報告說很不喜歡這個實驗)。然而,這些被試又答應告訴下一個被試,這個實驗很有趣。想象一下,一個實驗既是無聊的,同時又是有趣的。此時,被試心里會有很不舒服的感覺,也就是被試的認知失調(diào)了。 接下來問題就來了:體驗到這種不舒服,被試會怎么做呢?費斯廷格認為,體驗到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后,被試會努力減少認知失調(diào),方法是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即“我為什么要告訴另一個同學說,這個實驗很有趣?”對于得到20元錢的被試,答案顯而易見:看在錢的份兒上,偶爾撒點小謊,虛偽一下下,不算什么。而對于得到1元錢的被試,錢的理由實在不能夠說服自己,這可怎么行呢?那么也許理由只能是我真的覺得這個實驗還有些意思。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個理論確實預測和解釋了實驗結果。但是被試對于自相矛盾的態(tài)度和行為,真能體會到不舒服的感覺嗎?而這種不舒服真的會導致被試態(tài)度改變嗎? 最近,認知神經(jīng)科學家們?yōu)槲覀兲峁┝诵碌哪X成像證據(jù)。2009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認知神經(jīng)科學家Veen等人在Nature雜志上發(fā)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采用核磁共振腦成像解釋探討了認知失調(diào)心理的神經(jīng)機制。他們的研究范式和上文中費斯廷格的實驗范式如出一轍,只是把任務換成了告訴另一個被試,在核磁共振儀里面完成實驗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實際上這個實驗任務是很緊張并讓人感到不舒服的)。腦成像結果顯示,這些被試大腦的背側(cè)前扣帶回和前島葉激活,以往研究顯示,這兩個區(qū)域是與大腦對沖突信息的監(jiān)控以及負性情緒喚起有關的。在此研究中,研究者推測,負性情緒可能是被試對于撒謊的內(nèi)疚感,以及對撒謊對象的感同身受心理(共情,empathy)。并且激活強度很好地預測了被試之后的態(tài)度改變程度,即激活程度越大,被試在之后越會報告他們很喜歡這個實驗。 現(xiàn)實中的自我辯解現(xiàn)象 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diào)理論可以用來預測和解釋大量現(xiàn)實中的行為現(xiàn)象,實際上,這一理論的提出,就是建立在他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觀察和思考之上的。1934年,印度發(fā)生了大地震,地震后一名印度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震后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地震的謠言,比如認為震后就要發(fā)生一場大洪水,或者月蝕那天還會再發(fā)生一場地震,或者最近要刮一場龍卷風,總之各種捕風捉影的事情。而有趣的是,這位印度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謠言的來源并不是地震傷亡最嚴重的村莊,而是那些沒有什么傷亡與房屋倒塌的臨近的村莊。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難道人們喜歡自己嚇唬自己玩兒嗎?其實,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歷史有時是一再重復的。比如說非典時期也流傳著各種關于北京的離譜謠言,以及預防非典的不靠譜方法,它們大部分都不是由住在北京的人想出來的。 費斯廷格思考了這位印度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他認為,人們之所以要編出各種不靠譜的謠言,是因為他們需要為自己莫名的恐懼尋找辯護理由。什么意思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此時感到恐懼,你大概會問自己:我這是怎么了,為什么會感到害怕?然后你環(huán)顧四周,地震之后房屋倒塌,人員傷亡,你就會對自己說,因為我在的地方發(fā)生了地震。然后你就會很安心,因為你為自己的恐懼找到了適當?shù)睦碛?。而如果你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周圍沒有什么異?,F(xiàn)象,只是你心里感到恐懼,找不到充足的理由,那怎么辦呢?只好發(fā)動自己的想象力,來編造一些理由。同樣,非典時期其他地區(qū)的人們也感到了恐懼,但他們周圍沒人患非典,恐懼理由不夠充分,所以只好把非典想象得更可怕一些,這樣理由就足夠充分了。 這一理論同樣可以用來解釋許多現(xiàn)象。比如,大量研究一再證實,吸煙者有很高的患上肺癌的風險。你覺得,吸煙的人和不吸煙的人誰會更相信這些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呢?答案是不吸煙的人。雖然煙盒上赫然印著“吸煙有害健康”,而人們還在吸煙。這時就出現(xiàn)了認知失調(diào),于是吸煙的人會說,這些關于肺癌的研究結果并不可靠,或者我是那個例外,或者和吸煙的好處相比,壞處可以忽略不計,總之可以找到一大把的理由。而你很少會聽到不吸煙的人為不吸煙的行為進行辯解,因為他們的認知沒有失調(diào)。 減少認知失調(diào)的個體差異 以上例子只是認知失調(diào)解釋現(xiàn)實現(xiàn)象中的極小一部分。實際上,認知失調(diào)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000多項研究是建立在此理論觀點和其驚人預測力的基礎上的。它清晰地顯示出,人們并不僅僅是按照自己的態(tài)度做出行為,相反,許多時候人們會根據(jù)行為改變態(tài)度,或者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進行辯解。 不過這里還要補充一點的是,減小認知失調(diào)的方法,除了為自己找理由進行自我辯解外,還存在其他方法,同時存在著許多個體差異。比如上面進行那個很無聊實驗的被試,其中就有很少一部分人拒絕言不由衷地告訴另一個被試。也就是說,當態(tài)度和行為矛盾的時候,你也可以改變行為而不是態(tài)度,從而使得言行一致、心口合一。但這樣做的代價往往更大,耗費的心理能量更多。 另外,自我辯解的一個前提假設是,人們認為自己而不是別人對行為負有責任。如果被試做了實驗拿到1元錢,得出結論認為自己被實驗者蒙騙了,也就是把認知失調(diào)的責任歸結為實驗者的安排設計。比如被試想:我辛辛苦苦做了這么長時間的實驗才拿了1元錢,簡直把我當猴兒耍,這個時候,他就不會改變對實驗本來的態(tài)度。然而,基本上沒有人會做出這樣的反應。 當然還存在一個選項是,真誠地承認自己作為一個人,有時會犯錯誤,有時難免虛偽,有時難免管不住自己。做了就是做了,不用找什么理由和借口進行辯解。當前許多研究者從自我概念的角度解釋減少認知需求的動機,因為認知失調(diào)威脅到了“我是一個好人”、“我是一個正直的人”、“我是一個勇敢的人”等對自我的看法,所以人們會忙著辯解。美國邁阿密大學McConnell等人在20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本身更為世故、自我概念復雜的被試,對虛偽有更高的容忍度,不會因態(tài)度行為不一致而改變之前的態(tài)度。下回如果有人拋給你一個理由,先好好掂量掂量再說吧。(張智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