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支撐全球奢侈品消費2013-09-23 財智麗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7月29日刊發(fā)題為《大同大不同》的文章,作者韓詠紅見證了傳說中的中國游客在歐洲大買名牌奢侈品的盛況。 韓詠紅說,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奢侈品店、春天百貨,到處都可見亞洲面孔,再聽聽他們說話——有少數(shù)韓國口音、港式粵語,其余絕大部分都是中國內(nèi)陸人。想來是中國最高領導層打擊奢侈浪費與公款旅游取得了成效,奢侈品店內(nèi)的中國客人沒想像中那么多,從穿著打扮看,他們更像白領而非官員。巴黎春天百貨公司還見到三兩20歲左右的少男少女——明顯是富二代。另有隨旅游大巴來到的大媽模樣婦女,在認真而心急地將幾個名牌包包來回比較。 韓詠紅表示,所謂“買LV像買大白菜一樣”的豪氣無緣得見。但是一件兩三千歐元(1歐元約合8.2元人民幣)甚至更貴的奢侈品,中國客人可真是毫不手軟。 中文導購員的登場,早已為媒體所報道。如今,不少歐洲店員也在學漢語。在佛羅倫薩一間精品店,金發(fā)碧眼的女服務員沖著韓詠紅開口說“你好!你好嗎?”韓詠紅愣住了,第一反應是笨拙地用英語向她求證:“你說普通話?” 韓詠紅稱,今年游覽歐洲,第一個直接的感慨是:亞洲真是跟上了,東西方的距離在縮小。買奢侈品有炫富的一面,但這也說明,更多人買得起了。就市容與基礎設施而言,巴黎、米蘭等歐洲名城的,與中國一線城市的差距已不大;原來天價般的歐洲物價,也沒過去那樣可怕。 當然,差距還是存在的。例如,涉及對美的敏感與講究,世界上大概很少國家的國民比得上意大利人。這個曾經(jīng)誕生過“大衛(wèi)”像、《最后的晚餐》等曠世杰作的民族,簡直是為美而活!據(jù)說,米蘭人寧可上班遲到,也要穿戴漂亮才出門,這是為同事著想,因為同事也希望辦公室里人人瀟灑漂亮。 韓詠紅說,腰包漸鼓的亞洲人買得起歐洲奢侈品,卻買不來那種從骨子里重視美感的文化,甚至可能再過幾百年也趕不上。所幸,大家也不需要一樣。旅行的意義,就是再領悟一次:人類因“同”而可以靠近與溝通,并在不同的領域里,各自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