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http://image63.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8/1314/34464730_2)
▲玉鳥形佩 商
高9cm,寬4cm,厚0.6cm。玉為青色,通體紅色沁。器呈片狀,兩面稍凸。主要采用雙勾陰線技法雕琢,兩面紋飾相同。此玉鳥頭頂高冠,額下有五個出戟,勾嘴,雙目“臣”字形。冠的兩側(cè)各陰刻一銘文,似為“牧”、“侯”兩字。玉鳥始見于新石器時代,商代較為流行并一直延續(xù)至清。高冠是殷商時期玉鳥常見的裝飾風(fēng)格。但刻有文字的商代高冠玉鳥,無論在出土器還是傳世品中,這是迄今所知唯一的一件,極其珍貴?!澹黑w桂玲 2012年8月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http://image63.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8/1314/34464730_3)
▲玉獸面紋戚 商
長15cm,寬14.7cm,孔徑6.3cm。原為青玉質(zhì),已受沁為黃褐色。玉戚中穿大圓孔,刃部為七個連弧。兩側(cè)各有兩組凸齒。獸面紋“臣”字眼,卷云形長眉,卷耳,兩眼之間有一方菱形。兩面紋飾相同。戚是一種兵器,商周時期青銅戚較多。玉戚為商代禮儀用器,非實用品,主要為兵權(quán)的象征?!澹盒炝?2012年8月
▲玉人首 商
高6.3cm,最寬2.6cm,最厚0.8cm。青玉質(zhì),表面有白色水沁。橫截面略呈三角形,高浮雕一人首形象。人梭形眼,出梢,粗眉,大嘴,厚唇,大耳,長頸,頭戴冠,冠上飾以陰刻線紋。此器反面光素平滑,下部有一榫狀物,榫上還殘留有半個孔的遺痕,可能原插嵌綁縛于某種器物上?!澹盒炝?2012年8月
▲玉人首 商
高4.3cm,寬3.4cm,厚1cm。青綠色玉,局部有白色沁。大致呈片狀,正面凸鼓,背面稍內(nèi)凹。玉人首主要采用陰刻等方法雕琢。雙目為“臣”字形,闊鼻,大嘴,頭發(fā)用縱向細陰線裝飾。雖刀法簡潔,但五官非常清晰。兩眼中間有一通孔,可供穿系或他用。玉人首一般分正面像和側(cè)面像兩種,工藝上有圓雕和浮雕之分。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殷商時期也較為流行。——撰稿:趙桂玲 2012年8月
▲玉箭簇 商
長5.8cm,最寬3.1、最厚0.3cm。原可能為青玉質(zhì),后受沁,呈淡雞骨白色。器中間起脊,脊兩側(cè)至邊緣磨出弧形,尖部磨刃尖。底部中間有一插柱,用于連接箭桿,但沒有使用痕跡,應(yīng)為石簇的禮器化,為禮儀兵器?!澹盒炝?2012年8月
▲青玉弓弭 商
長8.5cm,寬1.7cm,厚0.8cm。青玉質(zhì),器身有朱砂痕。器身上端以雙陰線雕琢一卷尾龍,卷尾處有一鉆孔。龍橢圓眼,蘑菇角,卷鼻,二爪,背上飾卷云形紋。器身中部有一半月形凹槽,下端收為尖刃狀。此器為古代弓箭兩端安裝的弓弭。河南安陽殷墟小屯C區(qū)20號墓車馬坑中出土的兩張馳弓上,曾分別裝有玉質(zhì)弓弭和銅質(zhì)弓弭,其玉弓弭的造型紋飾與此類似。另外弓弭還有骨質(zhì)及木質(zhì)等,而玉質(zhì)等級最高。——撰稿:徐琳 2012年8月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http://image63.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8/1314/34464730_8)
▲玉矛頭 商
長12.8cm,寬4.1cm,厚0.4cm。玉已受沁為灰色。靠近底端部有一孔。整器呈扁平片狀,肩部不甚規(guī)整。矛中間起脊,兩側(cè)均有刃,刃部鋒利。玉矛為石矛的禮器化,非實用兵器,而是一種禮儀兵器?!澹盒炝?2012年8月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http://image63.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8/1314/34464730_9)
▲青玉魚形刀 商
長7cm,寬0.9cm,厚0.3cm。青玉質(zhì),玉中有黑斑,已受沁為褐綠色。整器為魚形,半弧形,魚眼為陰刻,魚嘴以對鉆小孔表示,上唇上翹。魚頭與身以弧線分界,魚身上用斜陰線刻出鱗紋,尾部呈刃狀,類似刻刀?!澹盒炝?2012年8月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玉嵌松石銅柄戈 商
器通長24.7cm,玉最寬5.2cm,柄厚0.5cm。青玉質(zhì),已受沁為雞骨白,玉戈表面還殘留有織物包裹的痕跡。戈上端陰刻一條直線,并有一孔,刃部鋒利,戈身柄部有榫,嵌入銅柄內(nèi)。銅柄銹,有大小各一孔。柄身嵌綠松石片,圍繞構(gòu)成龍紋,龍眼凸出,身體卷曲,兩爪。玉戈為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儀用兵器,多用于重大的祭典或軍禮場合,是一種權(quán)力的象征。商周時期常有將玉戈與銅鑲嵌在一起的做法,顯示其當時高超的金玉鑲嵌技術(shù)。——撰稿:徐琳 2012年8月
▲碧玉祖形器 新石器時代—商
長11.9cm,最寬6.4cm,厚3.7cm。碧玉質(zhì),玉中有黑點,表面有灰褐色沁。器形呈男性生殖器狀。可能是上古時期作為生殖崇拜的一種象征物?!澹盒炝?2012年8月
▲玉高冠鳥柄形器 商
高13.2cm,寬3.5cm,厚1.4cm。青玉質(zhì),玉中有黑點。整器為一鳥形,圓眼,勾喙,身上以雙陰起陽線的手法雕琢鳥羽紋,皮褶紋。鳥頭上戴一高冠,三節(jié),兩側(cè)出脊,鳥腿下方有兩個尖榫,應(yīng)是插嵌于某物上,做器物之柄。商代柄形器出土較多,但因考古出土?xí)r所插之物已朽爛,故不知為何物之柄。多數(shù)柄形器造型簡單,似這般復(fù)雜精致的鳥形十分少見?!澹盒炝?2012年8月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玉凸唇環(huán) 商
徑10.4cm,厚2cm。青綠色玉,局部有紫色斑,器體較薄,透明度較低。通體光素?zé)o紋。圓形中間為一大孔,兩面孔邊沿處各起一圈環(huán)形凸唇。這種凸唇環(huán)在商代較為流行。玉料主要選用青玉或白玉,器形大小不一,簡潔規(guī)矩,打磨精細,有的還陰刻細線裝飾紋??脊叛芯孔C明它可能為手臂上的飾物,故也可稱其為玉鐲。凸唇在佩戴時可起到穩(wěn)固作用,同時又有一定的裝飾效果。——撰稿:趙桂玲 2012年8月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玉獸面紋戈 商
長11cm,最寬2.1cm,厚0.5cm。青玉質(zhì),表面有白色水沁。器身雕龍鳳紋,柄端為一鳳鳥,大勾喙,橢圓眼。戈身上端浮雕一龍首紋,以雙陰起陽線琢出龍之“臣”字眼,蘑菇形角,大耳。戈身中間起脊,兩面斜磨出刃,收尖。此戈造型小巧精致,類似于解結(jié)所用的玉觿觿。龍首上端還有一孔,可佩掛,可見其已非禮儀兵器的象征,而成為人身的佩飾物了?!澹盒炝?2012年8月
▲玉三牙璧 商
外徑15.2cm,內(nèi)徑6.2cm,厚0.6cm。白玉質(zhì),玉料外圍有大片的糖色,外緣已部分雞骨白化,并有黃褐色沁斑。器身呈扁平圓形,身上有一道平直的切割痕,中間有孔。璧外出三牙,呈旋轉(zhuǎn)狀,每牙之上有四齒。牙璧從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一直延續(xù)至兩周。對于牙璧的用途,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許多學(xué)者認為是《尚書·舜典》里說的“在璇璣玉衡,以齊其政”中的璇璣,為古代的一種觀測天象的天文儀器,所以長期以來將其定名為玉璇璣;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古代兵器或機械零件;還有學(xué)者傾向于其具有某種禮儀性質(zhì),非實用器,是一種神器?!澹盒炝?2012年8月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 [轉(zhuǎn)載]館藏:故宮博物院之新展(商周)玉器賞析](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青玉龍紋璧 西周
直徑16.1cm,孔徑5.9cm,厚4cm。青綠色玉質(zhì),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體扁平,玉料邊緣有殘缺口,呈不規(guī)則圓形,但在紋飾設(shè)計時巧妙避開。器兩面紋飾相同,內(nèi)外沿有一寬邊,內(nèi)飾陰刻線及大斜刀陰線刻出的兩只虎紋?;⒊蕚?cè)面行走狀,眼為“臣”字眼,出較長眼梢,口吐長舌,身飾羽形斑紋,長卷尾。此璧邊緣有缺,可能是玉料使然。為此玉工巧妙地安排了兩只虎紋,在卷尾處避開缺憾,匠心獨運?!澹盒炝?2012年8月
▲龍紋玉璜 西周
長1.8cm,寬1.9cm,厚0.5cm。玉為青色,泛淡黃色。器呈半環(huán)形片狀。主要運用斜坡刀法雕刻,兩面紋飾相同。兩端不完整似有戟牙。有穿孔,用于系佩。這種龍紋玉璜是西周時期常見的佩飾,多以組佩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國的陜西、山西、山東等地區(qū)多有出土。玉璜表面常雕刻龍、鳳等紋飾。——撰稿:趙桂玲 2012年8月
▲墨玉磬 西周
長52.2cm,最寬16.3cm,厚2.1cm。墨玉質(zhì),表面有大片的黃綠色及褐色點狀沁斑。整器光素,上端一孔,下微弧形,其形制如西周晉侯墓地所出土的石磬。磬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成組懸掛于架上,大小不等,按音律高低不同排列,以槌敲擊奏樂,稱為編磬。編磬多用于演奏重大祭典雅樂,一般以玉或石制作?!澹盒炝?2012年8月
(資料源自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