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脹多因胰、膽等病的長期影響,邪毒蘊(yùn)胰,使胰體受損,脾失健運(yùn)。以反復(fù)發(fā)作的脘腹痛脹,消瘦,腹瀉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內(nèi)臟脹病類疾病。本病多見于西醫(yī)學(xué)所說慢性胰腺炎。病程長,反復(fù)發(fā)作,部分病例可合并消渴。
【關(guān)鍵詞】 胰脹 慢性胰腺炎 中醫(yī) 辨證治療
本病急性發(fā)作期治療同胰癉,緩解期臨床表現(xiàn)證治有如下幾種:
1 肝郁脾虛證
證候:上中腹及兩脅脹痛,納差,噯氣,厭食油膩,惡心嘔吐,神疲倦怠,面色萎黃,大便稀溏,或見浮腫,舌淡苔薄,脈弦細(xì)或緩。
治法:疏肝健脾。
方藥: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柴胡10克,炒白芍18克,太子參12克,白術(shù)10克,茯苓20克,生甘草6克,陳皮10克,清半夏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木香10克。
加減:
疼痛甚者,加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
食滯不消,加焦神曲15克,焦山楂15克。
2 脾胃虛弱證
證候:左上腹隱痛,并向左肩及腰部放射;食欲不振,疲乏倦怠,消瘦,舌淡苔白或膩,脈濡緩或沉緩。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六君子湯加減。黨參10克,白術(shù)12克,茯苓20克,陳皮10克,清半夏10克,生甘草6克。
加減:
惡心、食納不佳者,加砂仁4克(后下),竹茹10克。
疼痛甚者,加木香10克,元胡10克。
腹脹者,加炒萊菔子10克,枳殼10克。
畏寒肢冷,便溏日久者,加炮姜6克,制附子10克,補(bǔ)骨脂10克。
3 瘀血阻絡(luò)證
證候:中上腹疼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或可捫及包塊、拒按、納差,惡心嘔吐,面色晦暗,消瘦,大便稀溏,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祛瘀通絡(luò)。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當(dāng)歸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紅花6克,赤芍15克,五靈脂10克,元胡10克,香附10克,丹參15克。
加減:
納差、大便稀溏,加炮白術(shù)10克,炒苡仁30克,茯苓15克。
痛甚者,可加白芍18克,甘草9克。
肝氣郁者,可加柴胡10克,郁金10克。
4 肝胃陰虛證
證候:中上腹隱隱灼痛,連及兩脅,口干咽燥,煩渴,手足心熱,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苔剝,脈細(xì)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胃。
方藥:一貫煎加減。生地24克,南沙參15克,麥冬12克,當(dāng)歸10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0克,白芍18克,丹皮10克,淮山藥15克,生甘草6克。
加減:
兼脾氣虛者,加太子參15克,生黃芪15克,茯苓15克。
陰虛瘀阻者,酌加活血之品,如丹參、赤芍、元胡等。
(三)其他療法
1.中成藥
(1)小柴胡湯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3次,口服。適用于肝胃不和型。
(2)香砂六君子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空腹溫開水送服。適應(yīng)于脾胃氣虛型。
(3)柴胡疏肝丸:每次6~9克,每日3次,空腹溫開水送服。適用于肝氣郁滯較明顯者。
(4)逍遙丸:每服6~9克,每日3次。用于肝郁脾虛型。
(5)玄胡止痛片:口服,1次4~6片,1日3次。用于因本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有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
(6)桂枝茯苓丸:口服,每次1丸,1日1~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本病中上腹捫及包塊,瘀血較甚者。
2.單方驗(yàn)方:急性發(fā)作期治療參照胰癉,緩解期治療可參考下列方。
(1)血府逐瘀湯加減:柴胡15克,當(dāng)歸9克,生地9克,桃仁8克,紅花8克,枳殼6克,赤芍9克,川芎5克,牛膝8克,桔梗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7天為1療程。
(2)復(fù)方柴胡湯:柴胡12克,黃芩、元胡各10克,赤芍、白芍、地丁、蒲公英各20克,川楝子、枳殼、浙貝母各15克,姜黃、丁香各3克,海藻、皂刺各30克。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20劑為1療程。
(3)小柴胡湯加減:柴胡、半夏、郁金、黨參各10克,黃芩、白芍各12克,黃連7克,山楂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4)柴胡桂枝湯:柴胡12克,桂枝、黃芩、芍藥、黨參、半夏各9克,甘草3克,大棗5枚,生姜3片。日1劑,水煎服。
(5)柴胡、枳實(shí)、赤芍各15克,白芍24克,甘草、紅花各6克,川楝子、莪術(shù)各12克,延胡索10克,黃連、生大黃(后下)9克,紅藤、生山楂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3.藥物外治
以大黃30克,青黛10克,王不留行2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共研細(xì)末,以蛋清調(diào)如膏狀,外敷于劇痛部位,隔日換藥1次,至腹痛消失。如出現(xiàn)皮疹則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