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削面 山西的刀削面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家庭主婦們托起揉好的面團,站好優(yōu)美的姿勢,飛刀之下面條如流星落地,魚跳龍門,削出的面條又細、又薄、又長。山西刀削面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深受人們喜愛。 刀削面同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面、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中國五大面食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關于刀削面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蒙古韃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他們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并規(guī)定10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讓老漢去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老漢的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撿起來揣在懷里?;丶液?,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囔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葉落入鍋內,煮熟后撈到碗里,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边@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后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于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yōu)楝F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傳統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開水鍋里,其要訣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條線,一棱趕一棱,平刀是扁條,彎刀是三棱?!币f吃了刀削面是飽了口福,那么觀看刀削面則飽了眼福。1985年山西財貿系統在太原技術比武時,飲食行業(yè)的削面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面粉的濕面團,看得人眼花繚亂。有順口溜贊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弊龅犊趁嫦扔妹?、水5∶3的比例和好面(水溫為冬熱、夏涼、春秋溫),然后用濕布蓋住,醒20分鐘。把醒好的面團揉成橢圓形面塊放在面案上,左臂托案,右手拿砍面刀(砍面刀是一種特制帶把的刀,刀長40厘米左右,刀寬6厘米左右,刀片很薄,刀的重量輕),用右手的四指握住刀把,用小拇指頂住刀柄頭,砍面時先從面塊的里端開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用前挑后砍的方式砍下一根根長約30厘米的面條下入鍋。普通刀削面做法是,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將面加水打成面穗后揉成面團,然后用濕布蒙住,醒半小時后揉勻、揉軟、揉光,揉成圓柱形后就可以削了。左手托住和好的面塊,削時由右至左一刀接一刀向前削入沸水鍋中。注意出力要平,用力要勻,這樣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熟練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一百多刀,每條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 包皮面 又稱夾心面。相傳古代晉中有位婆婆在家務活上經常給兒媳婦出一些傷腦筋的“難題”。一天,她讓兒媳用白面和豆面搟面條,條件是不能將兩種面事先和勻,而在吃的時候要有均勻感。這位聰明的媳婦并沒有被婆婆的題目所難倒,做成了兩種面粉組成的包皮面。包皮面的做法:先將豆面和白面按1∶1的比例準備好,用溫水將白面和豆面分別和好。然后將豆面團揉成球狀,白面團搟成餅狀。最后用餅狀的白面把球狀的豆面包住,搟成面條即可。食用時用芫荽(香菜)酸湯、蔥絲辣調最佳。 拉面 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山西城鄉(xiāng)獨具地方風味的面食名吃。清末陜西人薛寶展著的《素食說略》中說,在陜西、山西一帶流行的一種“楨面條”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陜西朝邑、同州為最。其薄如韭菜,細似掛面,可以成三棱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斷,柔而能韌。這種楨條面就是現在山西的拉面。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風味。拉面的種類也很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龍須面及空心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為大拉面,7扣以上的為龍須面,一般家庭做的為小拉面。大拉面的表演在太原街頭巷尾并不鮮見,但“面食技藝團”的師傅們如此絢麗奪目的表演我還是第一次見。為了美觀和營養(yǎng),面團被和成了綠色的蔬菜面,抻開,卷起,再抻開,再卷起,如此數扣之后,師傅們將拉好的面放在撒滿面粉的幾案上抖開,而后兩手像搭毛線般地將面抻開并抖動著。整個景象就如碧綠的瀑布嘩嘩瀉下一般,蔚為壯觀。片刻之后走上前去,看到拉好的面已如絲般纖細,這已是龍須面的標準了。 龍須面 是流行太原一帶的傳統面食,以其獨特的風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藝,馳名中外。它原是宮廷的一種食品后來傳到民間。傳說“龍須”是古代皇帝的賜名,可能因為這種拉面細如須發(fā),不絕如縷的原因。由于抻面姿勢優(yōu)美,猶如交織在一起的龍須,入口香軟可口,故而得此名。在山西,人們壽誕生辰、聚友團圓時,常常要吃這種面,以示長壽和喜慶。龍須面配料精細,制作講究,其制作方法過去曾被認為是絕招,秘而不傳。拉面做法:先用面、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后在上面抹點香油醒著,將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勻或搓成長條,雙手提兩端稍晃,再搓成長條狀,搟成片形,略醒后用刀橫切成小手指粗的長條,撒勻面粉或抹勻香油,逐根或幾根并拉,拉成細條投入沸水鍋內,煮熟配上鹵即成。 八姑(拔姑) 相傳在唐朝貞觀年間,八百里秦川天旱三年,顆粒不收,于是皇上李世民下旨百姓向綿山求雨,果然大雨傾盆而下,救活了莊稼,為此李世民特帶領滿朝文武赴綿山朝圣,隨同前往的還有他的叔妹世姑。豈料世姑到達綿山后即拜五龍圣母為師,不愿再返長安。一日,她為一老婆婆做飯,但她自幼生長在皇宮,哪會做飯呢?所以和面時,面干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終久和成了稀面,實在無法下鍋。于是順手拿了一只筷子向鍋里撥面,但是怎么撥也撥不斷,結果便撥成了長面,老婆婆吃飯時,順口問了一聲:“孩子,這叫什么?”可是世姑卻因心慌將“這”字誤聽為“你”字,此時她已身入空門,不愿再說真名,只好將乳名說了出來:“叫八姑”。從此,介休便有了“八姑”這種面食。做“八姑”時先用面、溫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后不斷加水,不斷揣面,直至水面適中后,再用濕布蓋在面上,約醒放半小時置于碗內或盤中,下鍋的時候左手端碗,右手用削尖的筷子沿碗邊向沸鍋中撥出,煮好后撈出,澆上澆頭即可。 揪片 揪片又稱掐疙瘩,也是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這里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搟成圓形,切開對折,然后根據歲數先切成大片,再將大片用手分別揪入沸水鍋內,撈出后約半飯碗。吃此飯有歲歲平安之意。做揪片需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水溫為夏涼,春、秋、冬溫),蓋濕布稍醒。把面團揪成若干小面團,用拇指和食指將面團掐薄,揪成指甲蓋大小的片。為使揪片不粘鍋,不粘手,可蘸少許清水或食油。 剔尖 剔尖又叫撥魚,是“八姑”演變而成的,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但和的面沒有“八姑”那么稀。做時先用面、水5∶3的比例加少許食鹽和好面,然后用手蘸上水在面上拍好后置于碗內或鐵板上醒放15分鐘。下鍋時一手將盛面的鐵板向鍋邊傾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專用的鐵筷將碗沿的面往鍋里撥,撥成兩頭尖,中間粗的小魚形。 貓耳朵 介休人訂婚時,丈母娘一般以貓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讓姑爺聽話。做貓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溫、夏涼),揉勻后蓋濕布稍醒。將和好的面團搟成約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撲后,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后雙手拇指壓住小面丁向前推;也有將面用刀切成3厘米寬的長條,然后左手執(zhí)面片,面片頭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頭肚大小的面丁,反方向搓捻,使面丁成為貓耳朵形。 饸饹(hé le) 饸饹是山西民間常做的一種家常面。也叫河漏面,做法簡單,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制的饸饹床(當地人叫“捺把子”)內,反復泵壓手柄,器具壓迫使面條從饸饹床下方的許多小孔壓出,待壓到一定長度后用刀或薄鐵片把面條截斷,下進鍋里煮熟后配上各種澆頭或打鹵食用。起面速度快,味道可口,而且頗具觀賞性(鄉(xiāng)巴佬進城啦)。 01燜面 豆角燜面最好吃,山西人夏天的最愛,也是我夏天最愛吃的!跌上一大碗燜面(山西人說吃面不叫吃面,叫“跌”面,從這個字也能看出山西人對面食的熱愛)再啃上一瓣蒜,天上人間!
02不爛子 本名“拌子”,山西方言里,把“拌”這個字拆成bu和lan兩個音來讀,諧音就成了“不爛子”。晉南叫做“古雷”。做法:將土豆去皮洗凈切絲,拌入面粉,攪拌均勻后上籠蒸熟。春末槐花開時也可以用槐花做。 炒著吃更爽! 03饸硌面(河撈面) 這是蕎麥面做的 山西的五谷雜糧太豐富了
04莜面栲栳栳
05莜面
06貓耳朵 是山西住戶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調味的好壞,就很難有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論,貓耳朵極像意大利的一種做成貝殼形的通心粉。貓耳朵是把面和得軟軟的,搓成大拇指的條子,再壓成蠶豆大的小塊,然后用拇指食指捏著一轉,便被卷成像貓耳朵一樣。在開水里煮熟它,撈起來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著湯汁,味道飽和,吃起來十分鮮美。配料各隨其便,一般人家愛用韭菜肉絲和蝦米,就很夠味,講究的用蝦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隨心所欲,沒有止境的了。
07 撥魚兒也叫面魚兒
08揪片兒
09擦尖兒 晉南叫擦圪斗,一般用紅面(高粱面)擦成
10 剔尖兒
11牛肉丸子面
12晉南臊子面 晉南主要指山西西南部的臨汾和運城 這里的人民很會吃 飲食風格與鄰近的陜西河南較為接近 運城人愛吃辣運城的羊肉泡饃 只是名頭沒有西安的響臨汾特產 不是一般的好吃
13打鹵面
14手搟面 這種是帶湯的,在晉南叫做“其子”。還可以用豆面、三合面搟出來,特營養(yǎng)。
15刀潑面
炒刀削面
刀削面
見識下他們的刀功~~大部分的山西面館廚師可以吧一團面頂在腦袋上,一手一把刀將面削進遠離自己4~5米的大鍋里~削的薄如紙片~~
16上黨驢肉甩餅 上黨指晉東南的長治地區(qū),驢肉甩餅源于長治潞城,遠近聞名。晉東南(長治、晉城)的飲食自成一派 別具風味 特色小吃不勝枚舉
17.灌腸 此灌腸非彼灌腸,乃蕎麥面蒸制而成的面食。是山西中部地區(qū)最流行的小吃。里僅舉一例 望廣大晉東南同胞繼續(xù)發(fā)揚 18.面皮 就是外省所說的涼皮,但山西人會放鹵,吃起來更香
19山西涼粉 涼粉、面皮、灌腸,是山西分布最廣的消夏小吃 白涼粉
黑涼粉
20羊雜割 又叫羊雜碎、羊雜拌兒
21.頭腦 “頭腦”是太原一帶特有的一種清真小吃,為湯狀食品
22老豆腐 老豆腐,就是外省說的豆腐腦,但山西的老豆腐添加了打鹵這一元素,味道更勝一籌。麻葉【是太谷人民自己的說法~也就是麻花,油條】對老豆腐,哈哈,經典的早餐配置
23丸子湯
24山西大燴菜
25俊兒肉 就是豬皮凍?!翱 保褪抢鋮s上凍的意思。冬天過年時常做。
26過油肉
27平遙牛肉 山西人吃熟肉 老陳醋必不可少啊
28拌湯 西紅柿拌湯最經典
29糊糊 多用玉茭子面做成,玉茭子就是玉米,晉南叫棒子。
30小米稀飯 放上南瓜更好喝
再瞅瞅別的~~快來山西吧~~別干瞪眼拉~~~哼哼~~
這個叫面人~~小時侯外婆總在我長歲的時候給我做這個~~ 小孩子屬什么屬相老一輩的就會給自己的小孫子【女】 小外甥【女】做什么樣的小動物~~
看到的這么多面條~它們是一根~~
看看山西面食館理的廚師們是怎么吧一大團面拉成細如針尖~~密如綿雨的絲絲縷縷的面條吧~~~什么都不用~僅用一雙手~~所以人家常說廚師走到哪也餓不死~~
細的無可挑剔~不斷的拉扯出來~這可不是買的米線額~!我看比米線還要細百倍~
給你一碗飯~~ 吃不?~
蔥花烙餅~很酥很地道~~~ 這個是肉卷~好像還很常見吧~~
麻花~
我最愛吃的油糕~~有一道美食~~酥酥軟軟~甜~~記得最喜歡吃外婆捏的油糕l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