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天下少有的英雄,一生雖然屢戰(zhàn)屢敗,卻屢敗屢戰(zhàn)。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使自己如虎添翼,然后和孫權聯(lián)合打敗曹操,接著占有荊州,進而奪取益州鼎足三分。
老子如此英雄,不想兒子卻如此怯懦,劉禪即位后,諸葛亮獨攬大權,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死后,蜀漢的政權一直由蔣琬、費祎等人掌控,直到最后姜維主持軍權,再度北伐。盡管姜維也想著恢復大漢天下,可惜仍然未果,最后居然在鄧艾等人的大軍緊逼之下,劉禪選擇了肉袒出降。
劉禪為何選擇投降,難道他想當亡國之君,此時距離劉備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漢大業(yè)才四十多年。難道他忘記了自己的父親在槍林彈雨中如何把自己扶上馬的:
其一,環(huán)境使然。劉禪當政的蜀漢沒有力量和曹魏進行抗衡。蜀漢后期僅僅擁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而曹魏則占據(jù)了遼寧級遼寧東北部、山東、直隸、河北、河南、山西、山西北部大部分地區(qū)、甘肅以及青海以北地區(qū)、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北部部分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是當時技術、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較發(fā)達的區(qū)域,人口密集,單是增兵以及軍隊給養(yǎng)方面就遠遠多于蜀漢和吳。說是天下三分,倒不如說魏國掌握著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三的中國土地,而且向山東、直隸、河南、河北等地區(qū)都是當時人口最密集的地區(qū)。因此如此弱小的蜀漢無法和強大的曹魏抗衡。
其二,社會黑暗,劉禪晚期對宦官黃皓格外器重,疏遠了大將姜維,以致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帶兵的得不到皇帝信任,不帶兵的又造謠生事,隨著諸葛亮先前留給他的老臣相繼辭世,更加讓人看到當時劉禪的懦弱無能。一個君主給老百姓帶不來很好的希望,自然讓人對這個政府產(chǎn)生了敵視。
其三,官員臃腫,盡管當初由于有了諸葛亮等少數(shù)官員為政清廉,可惜全國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當中,居然有十萬二千將士,四萬官吏,加上連年北伐窮兵黷武,老百姓負擔太大,怎么能長久下去。
其四,譙周的變化:陳祗執(zhí)政之后,蜀漢朝廷內(nèi)部政治混亂,對外則窮兵黷武。譙周曾“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希望陳祗能考慮后果,改弦易張,改變這種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局面,他的勸諫卻根本不起作用。譙周于是作《仇國論》,記錄他與陳祗辯論的基本觀點和內(nèi)容。譙周指出,曹魏相當強大,并非一時半會就能征服;不顧國力民力而連年征戰(zhàn),會導致社會動亂的嚴重后果。但陳祗急功近利,不但不聽勸諫,反而認為譙周礙手礙腳,遂將其調(diào)任無實權的光祿大夫,此后譙周即“不與政事”。除譙周外,當時在蜀漢政權中為官的益州士族代表人物如張翼、楊戲等,也紛紛勸諫當權者陳祗、姜維,但都未能奏效,甚至還給自己帶來了猜忌、禍害。應當看到,譙周、張翼、楊戲的勸諫,實際上是代表益州士族維護自己利益之舉。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會嚴重影響益州士族的根本利益。但當權者陳祗、黃皓、姜維仍一意孤行,使譙周等益州士族代表人物對蜀漢政權態(tài)度發(fā)生了逆轉(zhuǎn),從抱有期待到失望,從支持轉(zhuǎn)而背棄。于是,魏軍圍攻成都時遂有譙周的勸降之舉。
其五,朝廷上層沒有戰(zhàn)心。《三國志·蜀書·譙周傳》中記載:“后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意思是:當聽到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大家都沒了主意。而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大臣英勇,唯獨皇帝貪生怕死?!度龂尽な駮ぷS周傳》還記載了這樣一段話:“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可見說這話的的確也無見識,無論是南逃,還是流亡東吳,都沒有主張要堅持抵抗的。
其六,諸葛瞻戰(zhàn)敗,鄧艾神兵天降,出敵不意,攻敵不備。蜀軍集中主力于劍閣防線,誰也沒料想魏軍竟然會從江油這個地方突然冒出來,而這里距成都僅有不到300里的路程!事實上,蜀軍根本就來不及做出有效的反應,加之當時通訊條件落后,一城失守,不等其他地區(qū)得到消息,鄧艾的部隊便已經(jīng)奔襲到城下了!此時繳槍不殺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