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閑意》賞析 閑意 (唐)白居易 不爭榮耀任沉淪,日與時疏共道親。 北省朋僚音信斷,東林長老往還頻。 病停夜食閑如社,慵擁朝裘暖似春。 漸老漸諳閑氣味,終身不擬作忙人。 【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號香 【說明】 此詩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期間所作,描述了作者在九江期間閑適安逸的生活。在江州司馬任上,白居易不僅創(chuàng)作了包括《琵琶行》在內(nèi)的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更重要的是確立了他念佛求生凈土的終極信仰。這首詩就反映了作者從一個立言建功的文人轉(zhuǎn)化為一個寄身官場、棲心凈土的凈業(yè)行人的心路歷程。 【注釋】 沉淪:陷入、沉溺之意,此處有世俗意義上的不上進(jìn)、消極之意。 時:形聲。從日,寺聲。本義是季度、季節(jié)。此處意為現(xiàn)在的、當(dāng)前的。 疏: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此處意為不親密、關(guān)系遠(yuǎn)的。 共:相同,一樣,與,和。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 北?。禾拼袝?、門下省、尚書省中,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它們合稱為兩省或北省。 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禮。春~。秋~?!?。民間習(xí)俗中,社日有斷食的習(xí)俗。 慵:懶惰,懶散。 裘:皮衣。例:狐~,集腋成~。 諳:熟悉,精通。例:~練,深~醫(yī)道。 擬:本義為揣度、猜測,后又有類比、效仿、打算、起草等意。 【白話釋】 世間風(fēng)光不去爭,得過且過才自在。 一天天與時代疏遠(yuǎn),越來越與大道相近。 與官場的同事朋友斷了聯(lián)系,與東林寺長老僧人來往密切。 因病停了晚上這頓飯,身心閑適像在過社日。 擁著皮衣睡懶覺,感覺溫暖似春天。 年齡越大越習(xí)慣閑適的生活,這輩子再也不想做個忙人了。 【賞析】 世間人所謂的幸福,用佛法的概念來解讀,無非是對五欲六塵的追逐與滿足。站在現(xiàn)世人生的角度,這種幸福觀也是無可厚非的,趨吉避兇、趨樂避苦是眾生本具的天性,也是我們成就“常樂我凈”究竟佛果的初始動力。問題在于,由于我們凡夫德薄慧淺、知見顛倒,往往在追求幸福時做出許多背道而馳的努力,勤懇作務(wù),到頭來不是事與愿違,便是一場空歡喜。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借助佛法的智慧,對我們所追求的幸福做一個甄別。 世間之福有兩種:一種稱為洪福,指擁有功名富貴的幸福,世人企盼的燈紅酒綠、富貴驕人的生活大多都是這種幸福;另一種稱為清福,指一種平平安安、衣食無憂、恬淡安適的生活。可這兩種福卻很難齊聚一身,往往是洪福愈盛,煩惱越多。之所以有這樣的缺憾,究其實是因為洪福是一種外在的環(huán)境和評價,而清福卻是一種內(nèi)在的感受和自肯?;蛘哒f,洪福的決定權(quán)來自于外部,清福的決定權(quán)卻來自于內(nèi)心。 南 “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shù)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么事都沒有了,怎么活??!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xué)們,一個人先要養(yǎng)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yuǎn)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SPAN> 可見,洪福很有可能只是一種癡福,洪福之福,更多的時候只是滿足了面子上的虛榮,是享給別人看的。民國時上海大亨杜月笙說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人面、情面、場面。所謂過得好,有福,無非如此。而清福卻是一種智慧,是通過對外物與自心的觀察、思維與調(diào)整之后,形成的一種符合中道的和諧心態(tài)。洪福之盛,莫過于帝王之福,而清朝順治帝卻選擇了棄帝位著僧袍的生活,正是因為他深切地認(rèn)識到了“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白居易在這首《閑意》詩中,描述的就是他自京都貶謫至江州司馬任上時,安享清福的自在心態(tài)。江州三年,是白居易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可以說,正是在江州,他有機(jī)緣與東林寺三位上人過從甚密,這不僅撫慰了他官場失意的落寞之心,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他一生中的信仰方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于一個建立了超越世俗體系目標(biāo)的人來說,現(xiàn)世的浮沉只是一道道變換的風(fēng)景,只是欣賞品味,卻不能擾動內(nèi)心的平靜。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四十八歲那年的春天,自江州啟程赴忠州,次年夏,自忠州召還,拜尚書司門員外郎,自此開始了他在官場上的一段順風(fēng)順?biāo)娜兆?。而這一切都是發(fā)生在他確立了“終身不擬作忙人”的原則之后,可見世間的洪福,只是過去世行善的自然果報,豈是能“忙”來的,所謂“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 從追逐洪福到享受清福,這種轉(zhuǎn)變是一個人閱歷增長、智慧漸開后的自然過程,一位稍具思考與反省能力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從容、淡泊的處事之道,這就是“漸老漸諳閑氣味”的道理所在。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要有機(jī)緣接受正確的理念,也就是善知識的作用。白居易在江州的三年,遠(yuǎn)離京都那些營營作務(wù)有為法的同事朋友,與修行清凈無為法的僧人密切接觸,自然是塵心淡泊、道心堅固。反觀我們自己,修學(xué)佛法、受持戒律,肉也不吃了,酒也不喝了,牌也不打了……在過去那些吃吃喝喝的圈子里自然成了另類,初時未獲法喜,未識同修道友,在朋友的調(diào)侃乃至恥笑之中,難免郁悶、寂寞,甚至動搖道心,此時便是出塵的障礙顯現(xiàn)之時。社交圈屬于我們心所感召的依報境,當(dāng)我們的心行由埋頭造業(yè)轉(zhuǎn)向出離輪回時,依報境自然也會隨之轉(zhuǎn)變,大部分朋友便會離我們而去,而新的志同道合的社交圈也會慢慢形成。此時的寂寞便是磨練我們心性的實驗場,要相信德不孤,必有鄰。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清福是清凈之福、清靜之福、清閑之福、清雅之福。享清福的一個突出標(biāo)志就是懂得安閑的趣味了。六道輪轉(zhuǎn)不休,其推動力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貪瞋癡,此生有幸遭遇佛法,先讓心安閑下來,讓這輪子轉(zhuǎn)慢一些?!敖K身不擬作忙人”,這話與其說是向主流價值觀宣布的訣別詞,也可以說是向輪回宣示的訣別詞。 清福是出世之福,洪福則是入世之福。正如南老所言:“一個學(xué)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fā)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qū)W佛之路?!?/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