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實現(xiàn)文化強國舉措的生力軍和先遣隊。這一角色要求道德必須切實地走進社會生活,而“目中有人,心中有他”這一道德真義的確立,就是道德貼近生活的惟一現(xiàn)實樞機。
立足當下,來自社會道德滑坡轉向道德冷漠的嚴酷事實,催人深思道德建設實踐功效的問題。無法否認的是:道德的現(xiàn)實效應與預期之間存在二律背反。造成這一現(xiàn)實的根本原因是道德規(guī)定的繁瑣化、臺詞化、教條化,理論與實踐分離。《中國大百科全書》解釋“道德”為“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標準、原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也指那些與此相應的行為、活動?!备哦灾赖率恰皩ο蟆焙汀翱偤汀?。據(jù)此人們仍然無法得到對道德的具體把握,因為它只是就研究而言的,不是為生活服務的。換言之,我們的道德運動依據(jù)的道德是教科書的規(guī)定,缺乏連接生活的靈感以及在民眾中生根的心理基礎。
眾所周知,道德是一種外在于人的規(guī)范,具有他律性。道德運動就是要把他律性的規(guī)范變成個人的內在素質。只有在道德成為個人行為的素質時,社會生活才有呈現(xiàn)道德化色彩的可能,才有愉悅個人心情和美化生活的意義,反之則一文不值。所以,道德不能是深奧的道理和教條,只能是便捷易行的心靈之術和行為之方。從這個意義上說,“目中有人,心中有他”就是緊貼生活的精煉概括。
“目中有人,心中有他”是人類道德生活水準的概括,人類文明的一切意義都可在這里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在宏觀上,人類不是孤立的存在體,在生物鏈中與其他萬物互為依存;人類獨具的制造工具能力,又賦予人類維護宇宙生物鏈平衡的當然責任,而生物鏈的平衡是地球村舒適生活的惟一保證。人類必須尊重宇宙他物的價值,不能毫無節(jié)制地利用自然資源。這是道德真義在“目中有人”層面上的必然內涵。在微觀上,個人始終是具體關系中的存在,一切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其行為只有在他人真正參與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實現(xiàn)價值意義的機會。因此,切實履行個人對他者的義務,在聯(lián)系中定位自己,尊重他人利益的實現(xiàn),就成為個人道德生活的主要內容,這是道德真義在“心中有他”維度上的要求所在。毋庸置疑,道德永遠只能是他者優(yōu)位的旅程,日常的道德修煉就是一個如何保證和提高他者在個人行為中持續(xù)占有度的有趣歷程。
“目中有人,心中有他”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精神。一方面,“以人為本”的當然之義是“以百姓為本”,要求我們汲取西方近代以來人類中心主義發(fā)展傾向的教訓,重新擺正自己與自然的關系,使我們的行為始終依歸在人與自然一致的軌道上,使民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切實的提高。這是“目中有人,心中有他”在社會層面演繹的意義所在。另一方面,對個人而言,則是“以他人為本”。自己利益的實現(xiàn)從保證他人利益的實現(xiàn)開始,在他人利益的保證中實現(xiàn)自己需要的滿足,在他人獲取發(fā)展的機會中積累自己幸福的砝碼,在為他人的需要滿足的努力中,得到屬于自己的情感滿足。這是“目中有人,心中有他”在個人生活中具有的真實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討論“道家的科學與控制的科學”時,把“樂于接受”概括為道家的特點之一?!澳恐杏腥?,心中有他”與老子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81章),體現(xiàn)的就是從他人到自己的語言形式,在心理上容易為人所接受。“目中有人,心中有他”是概括道德本質的最為簡潔而科學的形式。在操作過程中,它把道德具體落實到自己日常行為中有無他人位置這一點上,形象、簡明、易記、易行,是遠離虛幻而空洞的為道德而道德的實踐,是回歸為人的生活而道德的正途的真正開始。借助這一道德真義的推廣,我們可以逐漸養(yǎng)成先人后己的社會生活氛圍,累積和優(yōu)化人的道德素質,以迎接21世紀中國道德春天的到來。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