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最豐厚的載體,學生學習文言文,事實上也就是對中華文化最直接的傳承。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初中生要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的目的,然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得文言文的教學是不是做到位了呢?或簡單重復,費力而無實效;或急功近利,不得要領(lǐng)。 當聽了聶主任的一節(jié)課后,我受益非淺,她的這節(jié)課成功之處在于她在教學中充分挖掘了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彰顯出公輸這個人物的精神魅力。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做到創(chuàng)新?如何彰顯古文化魅力呢?在這里與大家淺談一下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導入激生興趣。文言文的創(chuàng)作年代,離我們很久遠,要讓學生走進作者當時的社會生活,就有必要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由老師介紹背景的做法會令學生印象不深,讓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上講臺講文章的背景,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方法。如講《孫權(quán)勸學》時,學生道:呂蒙是吳國名將,深得孫權(quán)器重,但文化知識不多,缺少謀略,只是一介武夫,孫權(quán)愛惜人才,勸他學習。同時,學生還更多地知道與之相關(guān)的三國故事,即呂蒙學有所成后,巧計從蜀漢手中奪回荊州,還致使關(guān)羽敗走麥城抱撼而逝等。這樣,教師不越俎代皰,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效果很好。 四、多媒體營造意境。多媒體借助圖、文、聲、像的綜合運用,展示一幅立體的全方位的視聽形象,成為文言文閱讀與教學的翅膀和動力。讓多媒體走進課堂,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觀滄?!?,熒屏上蒼茫的大海,黑聳的礁石,低飛的海鳥,音響里低沉的海潮聲,渾厚男中音的吟誦聲,將學生一下子帶到了激越澎湃的大海邊,穿越時空,似乎也感受到勒馬碣石山的曹操豪邁博大的胸襟。教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播放演唱版的同名文言文,把學生帶進音樂的殿堂,學生學唱歌曲的同時,也就背會了古詩文,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 以上便是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體會,說的不到之處敬請大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