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所以美,因為它獨有西湖。 上午十一點,我們乘坐的k352列車到達杭州南站,剛出站口,當?shù)貙в螣崆橥扑]西湖一日游,優(yōu)惠價格每人150元,包括車、船、導游服務等費用。由于初到杭州,路線不熟,隨旅行社應是較好的選擇,于是通過兩次換車近十二點到達西湖景區(qū)。 我們隨著人流走進西湖,一幅花紅柳綠、生機勃勃的美景映入眼簾。導游介紹,西湖位于杭州市城西,三面環(huán)山,東面瀕臨市區(qū),宋代始稱西湖。湖南北長 西湖最有特色的就是“西湖十景”。包括蘇堤春曉、曲苑風荷、斷橋殘雪、平湖秋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 首先隨導游游覽柳浪聞鶯景區(qū),柳浪聞鶯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占地約 雷峰夕照。第二個景點是雷峰夕照景區(qū)。雷峰,位于凈慈寺前,處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小巧玲瓏,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據(jù)說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2000年底,在雷峰塔原址上重建雷峰新塔,新塔高 南屏晚鐘。雷峰塔對面是南屏晚鐘景區(qū),南屏山,綿延于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余米。山上怪石聳秀,林木繁茂,綠樹愜眼,石壁如屏。山腳下的凈慈寺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 1000多年歷史。傳說是吳越國王錢弘叔為供養(yǎng)南山佛教開山祖師永明禪師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禪院”。南宋時改名為“凈慈禪寺”,與靈隱寺,昭慶寺,圣因寺并稱“西湖四大叢林”。寺屢毀屢建,現(xiàn)有寺宇、山門、鐘樓、大雄寶殿、后殿、運木古井和濟公殿。每當凈慈的晚鐘敲響,鐘聲傳播山谷,遠飄杭城。據(jù)說清乾隆帝曾寫詩贊嘆:“凈慈掩映對南屏,斷續(xù)捕撈入夜聲,卻懷姑蘇城外泊,寒山聽得正三更?!?/span> 蘇堤春曉。出凈慈寺往北不遠就到蘇堤春曉景區(qū)。西湖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 觀蘇東坡紀念館。位于蘇堤南端的蘇東坡紀念館,由主樓展廳、碑廊、百坡亭、酹月軒等組成,紀念館主樓為一幢翹角飛檐的二層仿清樓閣式建筑,紅窗白墻,清凌方正。樓前廣場玉蘭樹下屹立著蘇東坡的全身塑像,高三米,用花崗巖雕刻而成。展廳展示有蘇東坡家譜、年表和生平介紹及兩次來杭救災賑民、疏通六井、開鑿運河和整治西湖等政績和文學藝術(shù)上的成就,尤其是在杭州期間創(chuàng)作的詩文。碑廊中陳列有著名的《赤壁賦》和《游虎跑泉水》等書法精品,還有《三蘇圖》,《修竹圖》,《自畫像》等作品可賞。 船游西湖。出東坡紀念館沿著蘇提從南往北越過映波橋不遠就到蘇提碼頭,乘船從蘇堤出發(fā),圍著外西湖繞行,可遠觀蘇堤、白堤、雷峰塔、三潭印月、斷橋殘雪、曲苑風荷等景區(qū)。船在湖中緩緩前行,導游不停的背故事。波光粼粼的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耀眼的金光。不遠處那蜿蜒起伏的山巒,郁郁蔥蔥的樹木,倒映在湖中,格外美麗,似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岸邊的景色忽遠忽近的變換著,我不停的按動手中的快門,只想盡可能多的記錄下這美麗的湖光山色。不知不覺半個多小時過去了,游船慢慢繞回原處,回望西湖,意猶未盡。 花港觀魚。船在蘇堤碼頭上岸后,過蘇堤就到花港觀魚公園。花港觀魚公園地處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半島上,占地二十余公頃,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qū)。傳說南宋時,內(nèi)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jié)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yǎng)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游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花港。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于魚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詩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慢步園中,可見綠樹婆娑,綠水縈繞,波光山影,拱橋飛架,密林濃陰,禽喧枝頭,草坪開闊,處處美景無不讓人遐想綿綿。不得不提的是位于公園中部偏南處的紅魚池,處全園游賞的中心區(qū)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駕設曲橋,倚橋欄俯看,數(shù)千尾金鱗紅魚結(jié)隊往來,潑刺戲水。微風過處,沿池岸花木落英繽紛,飄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 出花港隨導游品龍井茶、看絲綢展覽后送到火車站結(jié)束旅游。
此次游西湖,由于時間關(guān)系,只能走馬觀花似的看部分景點,西湖十景的半數(shù)景點為遠觀近聽。隨旅行社游覽可以節(jié)省時間,減少寄放行李、打車問路的煩惱,但是穿梭于車站的導游報價隨意,御茶閣龍井茶直銷部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使人遺憾,給人間天堂的美麗西湖留下了瑕疵。 再見了西湖!愿下次相見您更美! |
|
來自: 坡公鄉(xiāng)人 > 《旅游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