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又稱血清性肝炎,簡稱乙肝、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在臺灣又稱為B型肝炎(簡稱B肝)。 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傳染病。乙型肝炎病毒通過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體液傳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現(xiàn)不一,分為慢性乙肝攜帶者、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乙型肝炎與肺結核和艾滋病并列世界上最常見的傳染病。全世界約有3.5~4億人感染乙肝病毒,人數(shù)高達艾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乙型肝炎尤其在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qū)流行。通過推進種疫苗的方法在北歐、西歐、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 根據(jù)2006年進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調查結果,中國乙肝病毒攜帶率為7.18%。根據(jù)這一調查推算,中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約9300萬人,其中有癥狀需要治療的活動性乙型肝炎患者約為2000多萬。隨著乙肝疫苗的推廣應用,中國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歲以下兒童的HBsAg攜帶率僅為0.96%。 急性乙肝患者的飲食在急性肝炎早期,病人常有明顯的惡心、嘔吐和食欲差,此時病人所吃的食物往往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因此這個階段可進食以碳水化合物如面條和粥等易消化、清淡的食品為主,適量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飲食應以病人感到舒適的量和頻次為原則,不可強求病人多進食。 在急性肝炎恢復期,病人惡心、嘔吐癥狀消失、食欲明顯改善,應適當增加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蛋白質來源可選擇大豆制品、奶、雞肉、淡水鮮魚等脂肪含量少的優(yōu)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于植物油,飲食量要逐漸增加、循序漸進。這里特別強調的是,在急性肝炎、尤其是恢復期,大量攝入蔗糖、葡萄糖容易造成肝細胞脂肪變性,反而對肝炎恢復不利。 慢性乙肝患者的飲食慢性肝炎的特點就是反復出現(xiàn)肝臟炎癥的加重和緩解,因此要根據(jù)肝臟功能的狀況來調整飲食方案。慢性肝炎的緩解期肝功能檢查接近正常,沒有明顯的消化道癥狀,此時強調均衡飲食。
|
|
來自: 青睞醫(yī)館 > 《西醫(yī)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