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方法 人的心理現(xiàn)象是宇宙中最復雜的現(xiàn)象。要科學地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對心理事件、規(guī)律、機制和機能進行實證研究,就必須遵循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針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做好研究設計,采用合適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這樣才有可能對現(xiàn)今的理論和成果進行檢驗,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科學知識。 一、心理學研究設計的基本原則 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并無一定格式,但是從眾多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成果中不難發(fā)現(xiàn),心理學家在探尋心理與行為知識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走彎路以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大多都遵循下列三項基本原則。
(一)可公開檢驗原則
可公開檢驗原則(principle of public verifiability)是指科學發(fā)現(xiàn)是可以由任何人重驗、批評、否定或繼續(xù)發(fā)展的。任何科學知識都是可以公開接受檢驗的,心理學的知識也不例外。要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能夠公開接受檢驗就必須對所研究的概念(某種心理現(xiàn)象)下一個操作性定義。所謂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就是以可觀察、可測量的操作給一個概念下定義。例如,智力就是由智力測驗所測到的東西來定義的;焦慮就是由焦慮評定量表所測到的東西來定義的。把要研究的概念與可觀測的事件相聯(lián)系,這是確保一項研究成果能否公開接受檢驗的基礎。因為對概念下操作性定義,使得該概念公開化了,可以任由所有的人去重復驗證。任何人都可以對其進行批判、驗證、改進或否定。因此,在進行心理學研究設計時起碼要注意以下四個要點。
第一,要弄清楚研究課題中的關鍵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義,以及該操作性定義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重驗性,而不采用文義性定義(literary definition)。因為文義性定義追求的是概念的本質含義,而本質含義是無法與可觀測事件聯(lián)系起來的。要給出一個具有良好的可重驗性的操作性定義,就必須要想清楚怎樣用外界可觀測的事件或任務來界定這個概念。
第二,研究課題中的概念可以由一個單一行為事件或任務來定義,但要科學地研究它則需要由一組操作來定義。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對于“記憶”這個概念,可以用識記多少、保持時間長短、回憶量多少來定義,也可以用記住形象東西的數(shù)量、語詞的數(shù)量或動作的數(shù)量來定義。又例如,對于“焦慮”這個概念,可以用焦慮自評量表來定義,也可以用社交焦慮量表、演講焦慮量表、考試焦慮量表等來定義。透過一組操作,各自都在觀測同一個概念,但是手段略有不同,這樣就可以逐漸達成對一個概念的科學認識。
第三,心理學研究中的概念很少是完全用由現(xiàn)實生活中直接可觀測的操作來定義的;大多數(shù)要研究的概念都是用與之有間接聯(lián)系的操作來定義的,還有一些概念則是用與其他可觀測的概念相聯(lián)系來定義的。例如,“時間管理傾向”是由一組子概念(如時間價值感、時間監(jiān)控能力和把握時間的自信心等)來定義的,而每一個定義時間管理傾向特征的子概念本身也需要下一個操作性定義,如時間監(jiān)控能力這個子概念則是與對計劃性、堅持性等概念的測量來定義的(黃希庭、張志杰,2001)。又如,A型行為模式是由一組子概念(強烈的競爭性、潛在的攻擊性、急性子、高成就動機等)來定義的(Dembroski & Costa,1987),而每一個定義A型行為模式特征的子概念本身也要用操作性定義來界定。
第四,科學研究中概念的定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對其觀測的不斷積累、豐富而與時俱進的。如果一個概念原始的操作性定義在理論上被證明是無效的,那就要換用另外一組操作來定義它。因此,隨著相關知識的不斷積累,心理學中的科學概念也在不斷發(fā)展并逐步趨向抽象化,從而能夠更精確地反映心理世界的本來面貌。
(二)主客觀資料科學整合原則
主客觀資料科學整合的原則(principle of scientific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ata)是指在對人的心理研究中必須要考慮把所收集到的客觀資料與主觀資料科學地整合起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有機體(人或其他動物)的心理與行為。我們把作為參與實驗研究者的有機體稱為被試者或被試(subject)。人類被試的心理,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說人的心理是主觀的東西,主要是因為它是個人內部私隱的,其他人都不知道,也不能用儀器或其他裝置進行直接觀測。說人的心理是客觀的東西,主要是因為人的心理現(xiàn)象是由客觀刺激所引起,通過個體內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變化而表現(xiàn)在行為上的。怎樣才能做到把主客觀的資料科學地整合起來呢?應當在以下兩方面進行周密的設計。
首先,要周密考慮到對人的心理現(xiàn)象進行客觀的量化,即通過對刺激變量、機體變量和反應變量的觀測,考察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客觀地、公開地加以研究。所謂變量(variable)是指在量上或質上可以有變異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學研究的問題雖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刺激變量、機體變量和反應變量及其相互關系。
刺激變量(stimulus variables)是指能夠引起機體反應的刺激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具有多種形式:(1)自然性刺激和社會性刺激,前者如聲、光、電、溫度、氣味等刺激,后者如由言語、表情和動作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如蔑視、關懷、期待、命令等);(2)具體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前者如具體的人、事、物及其變化,后者如文字、符號、訊號等;(3)外部刺激和內部刺激,前者來自機體外部環(huán)境,后者來自機體內部的變化,如內分泌激素的變化、使用藥物對機體的影響以及頭腦中浮現(xiàn)出來的思想、觀念、欲望等。
機體變量(organismic variables)是指個體自身的特征。個體包含兩類特征:物種特征和個體特征。一個物種的所有個體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的形態(tài)特征和遺傳上的性狀綜合,在生理上和行為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例如,同樣的刺激,一只猴和一條狗的行為反應有很大差異,但是如果是幾只猴或幾條狗各自相比較,其行為反應則很相似。這是物種差異之故。同一物種中個體之間也有差異,這種差異稱為個體差異,如人們在性別、年齡、學歷、經(jīng)歷、健康狀況、智力水平、性格、需要、動機、價值觀和自我觀念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個體特征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些是心理上的;有些是比較持久的,有些是經(jīng)常變動的。
反應變量(response variables)是指刺激引起在行為上發(fā)生變化的反應種類和特征。人的行為反應可分為言語行為反應和動作行為反應。反應變量是極其多樣化的,我們可以從下列幾方面來分析。反應速度上的差異,如人們完成一項作業(yè)所需的時間,或一定時間里完成作業(yè)數(shù)量上的不同等。反應正確性上的差異,如計算的正誤次數(shù)、擊中靶的次數(shù)或離中心的距離的不同等。反應難度上的差異,即對不同難度的作業(yè)(如記憶廣度、智力量表)人們所能達到的水平的不同,以及反應次數(shù)和強度上的差異等。
很明顯,刺激變量和反應變量大多是能夠客觀地公開觀測到的。有些機體變量如性別、年齡、學歷、健康狀況也是比較容易客觀觀測到的。另一些屬于心理層面的機體變量如自我意識、需要、期待、抱負、動機以及認知、情緒等心理現(xiàn)象雖然無法直接觀測,但是通過刺激變量和反應變量進行間接推論,也是可以客觀研究的。例如,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要求兒童把一系列數(shù)字(刺激變量)加起來,觀察他們給出什么答案,在多少時間里得出結果(反應變量),就可以間接推知其智力發(fā)展水平情況(機體變量)。如果讓兒童在做題時說出頭腦里進行的所有活動,詳細記錄,然后進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兒童在解題時所使用的策略。例如,讓兒童算7+7+9+3=?從口語記錄中就可以知道有些兒童用的是累加法,有些兒童則可能是使用另外的策略:7+3=10,7+9=16,10+16=26。因此,通過對刺激變量、機體變量和反應變量相互關系的考察,是能夠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的。對于人的心理還可以通過上述三種變量各種關系加以客觀、公開的研究。
其次,還要周密考慮到被試的內省資料(introspective data),也就是說用內省法(introspective method)要求被試報告他自己感受過的、體驗過的內隱心理活動時所獲得的資料。這種資料在各種心理學研究中均有其價值。因為人的心理的主觀性和私密性,被試的許多內隱的心理活動不易轉變?yōu)榭芍苯佑^測的行為。同時人的心理與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往往有不同的關系:有時有什么樣的心理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有時心理與行為不那么一致,有時則可以完全相反。因此,單靠從外部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不夠的。心理學研究不但離不開內省,而且使用內省資料,對實驗結果的全面分析或對改進原先的實驗設計都會有相當大的幫助。如果能夠把內省資料進行標準化計量并與從外部觀察到的資料進行相互印證,那將會進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
但是,心理學的科學研究不能僅靠內省法的資料來下結論。因為個人對自己某種心理活動的體察,總是在這種心理活動停止以后進行回憶的,而回憶往往是不那么準確的。同時個人對自己的一些體驗有時也很難用確切的言語表達出來。最重要的是內省所得到的資料,其他人無法客觀公開地加以驗證。因此,怎樣把內省法所獲得的資料與其他客觀方法所獲得的資料科學地整合起來,就成了心理學研究設計的一項基本原則。
(三)人文關懷原則
人文關懷原則(principle of humanistic concern)是指心理學研究者在科學研究中應遵守心理學家的職業(yè)道德,尊重被試,關愛被試。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個有生命的、主體性的有機體(人和動物)。在對他們的心理與行為進行科學研究時,必須遵循人文關懷原則,這已成為心理學家工作的一種傳統(tǒng)。自1953年以來,美國心理學會定期修訂為從業(yè)者和研究人員編制的《心理學家道德規(guī)范》(APA,1992)。中國心理學會下屬的專業(yè)委員會也有類似的條例公布。雖然同行專業(yè)學會對心理學家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下列要求是相同的。
在進行以人為被試的研究前,研究人員要有人文關懷精神,仔細評估被試可能面臨的風險程度,即實驗中被試可能會遇到哪些危及身心健康的潛在因素。即使這種潛在風險微不足道,也必須仔細考慮到。心理學研究人員必須遵循下列職業(yè)道德。
(1)確保被試的個人隱私不被泄露。甚至連被試的名字都不能公布,一般以代碼標記。無論要求被試做什么或說什么,必須使他們確信除了研究者之外,沒有人會知道他們的答案。
(2)被試參與研究是自愿的,不能強迫其參加。即使在實驗研究開始之后,被試仍有自由選擇退出的權利。
(3)在實驗研究開始前要讓被試知道實驗中將做什么,征得其同意后,才能讓他們參加。如果不得已要對被試隱瞞實驗的真實意圖(即使不是欺騙),在實驗結束后應當對全體被試進行解釋,說明這項實驗的真實目的和基本內容。在可能的情況下給每位被試一份實驗結果的復印件。
如果實驗被試是動物,研究人員應訓練有素且能人道地照料動物。要盡力避免或減少動物可能受到的不安、疾病和疼痛。即使實驗目的具有科學和應用的上價值,會使動物受到傷害、疼痛或緊張的實驗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有涉及脊椎動物的實驗都必須經(jīng)過專門委員會的審批。
總之,研究人員的高尚職業(yè)道德是順利進行心理學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 二、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描述研究、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
(一)描述研究
描述(description)是心理學研究最起碼的工作,研究者往往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假設,目的是對心理與行為進行詳細的描述,以確定某種心理現(xiàn)象在質和量上的特點。自然觀察法、調查法和個案法都屬于描述研究,即描述發(fā)生了什么,但不能解釋為什么。
1.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method)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對被觀察者的行為作系統(tǒng)的描述記錄。例如,以非參與方式觀察記錄不同班風下的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觀察不同企業(yè)文化下員工的休閑模式。
自然觀察法聽起來簡單、很有吸引力,但做起來會遇到不少困難。
首先,如果試圖在自然狀態(tài)下觀察人(或任何其他有機體)的行為,就必須確保被觀察者沒有覺察到研究者在觀察他。如果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觀察,其行為就會有顯著的不同。試想,當你意識到有人正在觀察你時,你是絕對不會做那些你曾在私密空間里做過的行為的。
其次,可能會產(chǎn)生觀察者偏差(observer bias)。觀察者偏差是指觀察者自己的動機、期望和先前經(jīng)驗等因素妨礙了觀察的客觀性。例如,有人假設男孩比女孩更具語言攻擊性,如果一位研究者預先就知道要研究這個假設,那就很難保持觀察的客觀性。性別偏見、文化偏見都可能導致觀察者偏差。例如,在什么構成“性騷擾”這個問題上,男性和女性所持的觀點往往不同,因而觀察到的結果也往往不同。消除觀察者偏差的有效方法是:要求觀察者在不知曉研究假設的情況下對行為進行觀察,或者讓幾位觀察者同時進行工作,然后采用經(jīng)幾個觀察者共同證實的結果。
最后,在觀察時想要觀察到的心理與行為未必會發(fā)生。例如,想要觀察真實生活中人們自然的服從行為,到哪里去觀察?在什么時候才能看到那種自然發(fā)生的服從行為?服從行為在一些情境中是比較容易發(fā)生的,但是如果特意設計某種情境以產(chǎn)生服從行為,那就不是自然觀察了。因此,使用自然觀察法研究心理與行為,需要有耐心和機遇。
雖然自然觀察法存在上述問題,但對于一些心理學課題,采用這種方法仍然是最合適的。例如,心理學家想要揭示黑猩猩在自然居住地的社會性行為,想要了解嬰兒的語言發(fā)展情況,采用自然觀察法就最為合適;如果能借助錄音機、錄像機加以記錄,那就可以更有效地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觀察。
2.調查法
調查法(survey method)是以提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就某個或某些問題回答自己的想法。例如,如果我們想了解受教育水平不同的人對孝道的態(tài)度,可以就此問題去調查許多人。我們也可以針對特定的人群(如大學生)對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調查法可以用來探討被調查者的機體變量(如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yè)、經(jīng)濟狀況等)、反應變量(即他對問題的理解、態(tài)度、期望、信念、行為等)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根據(jù)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調查。
調查法可分為問卷調查(questionnaire survey)和訪問調查(interview survey)兩種方式。問卷調查也稱問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是研究者根據(jù)研究課題的要求,設計出問題表格讓被調查者自行填寫以收集資料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具有向許多人同時收集同類型資料的優(yōu)點。其缺點是發(fā)出去的調查表難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調查者對問題的相對完整的答案。要得到一份良好的問卷,在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針對調查的目的來設計問卷;(2)提出的問題要適合調查的目的和被調查的對象;(3)使用方便,處理結果省時、經(jīng)濟。
訪問調查也稱晤談法(interview method),是一種以面對面的方式向被調查者提出問題進行調查的方法。要使晤談法富有成效,首先應創(chuàng)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氣氛,使被調查者做到知無不言;同時,研究者應當有良好的準備和訓練,以應對晤談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與問卷法相比,晤談法有如下優(yōu)點。(1)靈活性強??梢灾苯酉虮徽{查者解釋晤談的目的,可以探究較具體的回答,而且當對一個問題的回答表明回答者有誤解時,可以重提該問題,還可以針對不同的調查對象提出不同的問題,甚至根據(jù)晤談情境臨時決定提出問題。(2)回答率高,遺漏率少。不能讀和寫的人也可能愿意在晤談中回答問題,還有一些不愿意花精力寫出其回答的人也可能樂于談話。研究者可以控制晤談進程,可以使調查中的遺漏大為減少。(3)參照非言語行為。研究者可以在現(xiàn)場觀察非言語行為并評估被調查者回答問題的真實程度。它的主要缺點是:(1)由于在一定時間內只能晤談數(shù)量有限的對象,要收集較多對象的資料時間長,費用高;(2)研究者必須訓練有素,才能掌握晤談法;(3)容易導致晤談者偏差。如果研究者言語不當,被調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謊答問題;研究者的行為,有時甚至是無意的行為也可能對被調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3.個案法
個案法(case study)是收集單個被試各方面的資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資料包括個人的生活史、家庭關系、生活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等特點的資料。根據(jù)需要,也常對被試做智力和人格測驗,從熟悉被試的親近者那里了解情況,或從被試的書信、日記、自傳或他人為被試寫的資料(如傳記、病歷)進行采集和分析。用此種方法的研究,不同于用同一種方法或對許多被試的調查所收集到的資料經(jīng)由統(tǒng)計分析得出一般性傾向的研究。
深入的個案研究可以使我們獲得有益的啟示。皮亞杰(J.Piaget,1896—1980)基于對他的幾個孩子的個案研究提出了認知發(fā)展理論,為發(fā)展心理學提供了很多有待進一步研究的亮點。但個案研究可能會產(chǎn)生誤導,因為個案可能是非典型的。個案法所收集到的資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其研究結果也可能只適合于個別情況。因此,個案法通常用于提出理論假說,要進一步檢驗這個理論假設,則有賴于其他方法。
(二)相關研究
如果我們用自然觀察法、調查法和個案法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與另一種現(xiàn)象有聯(lián)系,那我們就可以用相關法來考察它們之間的相關程度。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是一種探索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性質與緊密程度的研究。例如,我們想考察大學新生的自我價值感和普通心理學的學習成績之間是否有聯(lián)系(相關)。我們先要給這兩個概念下一個操作性定義。該怎樣測量自我價值感和普通心理學的成績呢?測量普通心理學的成績比較簡單,可以根據(jù)一個學期內某個學生這門課程的隨堂考試成績的總和來評定。而自我價值感的測量則可以選擇一個設計較好的測量工具來測量,例如,可以用我國自編的青少年自我價值感量表(黃希庭、楊雄,1998)的測量分數(shù)來評定。
現(xiàn)在開始收集資料。將青少年自我價值感量表發(fā)放給這些大學生。測試成績出來后我們就擁有了第一批數(shù)據(jù)。在學期末分別將每個學生的普通心理學測驗成績加起來,就獲得了第二批數(shù)據(jù)。每個學生有一對分數(shù):一個表示其自我價值感的分數(shù),另一個是其在普通心理學課程上取得的成績。那么,怎樣知道這兩項分數(shù)是否相關呢?
下一步是將所獲得的成對的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器或電腦,應用一系列數(shù)學程序即可計算出相關系數(shù)(correlation coefficient),以字母r來表示,一個介于+1.00和-1.00之間的數(shù)用來度量兩個變量或幾個變量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性質和程度的指標。
1.相關的性質與強度
相關系數(shù)的符號正(+)或負(-),表示兩個變量聯(lián)系的性質。如果一個變量值的增加伴隨著另一個變量值的增加,則這個關系稱為正相關;同樣,如果一個變量值的下降伴隨著另一變量值的下降,則這個關系稱為正相關或直接相關。也就是說,一種正相關是兩個變量在同一方向上變化的相關。然而,如果一個變量值的增加伴隨著的是另一個變量值的下降,則這種關系稱為負相關。例如,如果自我價值感的提高伴隨的是考試成績的提高,則這種關系是正相關。而如果自我價值感的提高伴隨的是抑郁程度的下降,則這種關系為負相關。要注意:一個關系為負相關并不意味著這些變量的相關性不如正相關中的變量的相關性強,而是指它們在相反的方向上變化。負號所表示的是相關的方向,而不是其強度。
當我們證實兩個變量確有相關之后,接下來要考察它們相關的強度如何。如果變量A和變量B相關,則不僅它們的值一起發(fā)生變化,而且通過了解一個變量的值,我們大體還能對另一變量的值作出較準確的預測。如果兩個變量不相關,則了解其中一個變量(例如變量A)的值無助于我們預測變量B的值。例如,如果自我價值感與學習成績存在著相關,那么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之后,就可能較準確地預測其學習成績。一般預測的正確率通常高于0而低于100%。預測正確的程度(在100項預測中)稱為相關的強度。r=0.00,表示不相關或預測百分之零準確;r=+1.00,表示在預測兩個變量之間的正相關時為百分之百準確;r=-1.00,表示在預測兩個變量之間的負相關時為百分之百準確。
2.相關與因果關系
雖然相關研究能有助于我們進行預測,并避免那些容易犯錯誤的直覺,但是相關關系不是因果關系。例如,觀看暴力性質的電視和攻擊行為存在著正相關(因此也可進行預測),但是我們不能認為觀看暴力電視是導致攻擊行為的原因。自我價值感和抑郁存在負相關,但是我們不能認為低自我價值感導致了抑郁。不論相關的強度有多強,都不能證明相關就意味著因果關系。
為了說明兩個變量之間僅僅存在相關,并不能保證一個變量的改變會導致另一個變量的改變,下面以觀看暴力影視和攻擊行為的相關為例。圖1-2顯示,觀看暴力影視可能會引發(fā)攻擊行為,有攻擊行為的人也可能去觀看暴力影視,此外還有其他因素如令人不快的事件或遺傳傾向也可能導致觀看暴力影視和引發(fā)攻擊行為。
圖1-2幾種可能的因果關系
相關并不意味著因果關系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下面這個例子很有趣。20世紀70年代在臺灣曾做過一個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哪些因素與人們是否使用避孕方法有關。調查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人們是否使用避孕方法和一個變量──家中擁有家用電器(如烤面包機、風扇等)的數(shù)量的相關最高。很明顯,這兩個變量之間的高相關,并不意味著它們存在著因果關系。因為使用避孕方法和擁有小家電數(shù)量之間的聯(lián)系,可能是由于這兩個變量同時與一個第三變量都有關聯(lián)所產(chǎn)生的結果。受教育水平可能就是這樣一個中介變量。一個人的受教育水平與其是否使用避孕方法,以及與其社會經(jīng)濟地位都有關聯(lián),而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家庭又傾向于擁有比較多的家用電器。這兩者之間的高相關可能還有其他更多的變量在起作用。因此,無論家用電器的數(shù)量和使用避孕方法有多大的相關,它們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Stanovich,2005)。
3.偽相關與中介變量相關
從上例的討論中可以看到,雖然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兩個變量之間存在著一種明顯的關系,但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這兩個變量彼此間沒有影響。最現(xiàn)實的結論是:使用避孕方法和擁有家用電器數(shù)量兩者都與這項研究尚未考察的某個第三因素(社會經(jīng)濟地位)有關系,從而導致這兩者一起發(fā)生變化。很可能是,家庭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同受教育水平及擁有家用電器數(shù)量存在高相關,而受教育水平又與使用避孕方法存在高相關,從而導致這兩者看起來相關。兩個變量之間僅因一個第三變量之故而似乎相關,這種關系稱為偽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圖1-3a顯示,變量C導致變量A和變量B兩者似乎相關,這種相關稱為偽相關。
兩個變量之間的明顯相關是由一個中介變量所導致的,即是說,變量A和變量B存在高相關是由于變量A導致了一個第三變量C發(fā)生變化,變量C又導致變量B發(fā)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變量C稱為中介變量(interven.ing variable)。圖1-3b顯示,變量A導致變量C發(fā)生變化,變量C又導致變量B發(fā)生變化,從而使變量A和變量B兩者相關,這種相關稱為中介變量相關。
a偽相關 b中介變量相關
圖1-3偽相關和中介變量相關
相關表示有可能存在因果關系。因此,相關研究對于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提出假設,作進一步的驗證性研究。但是相關并不能得出因果關系的結論。在本書中,很多地方使用了相關系數(shù)作為研究的證據(jù)。因此讀者必須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即使兩個反應之間彼此相關,我們也不能宣稱是一個反應引起了另一個反應,也不能對獨立事件作出預測。如前所述,自我價值感和普通心理學成績呈正相關。一般來說,自我價值感高的學生其心理學課程成績也較高,同理,自我價值感低的學生一般在心理學課程學習上表現(xiàn)較差。所以,大體上,可以用自我價值感來預測該課業(yè)成績,但也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一些自我價值感低的學生也會在心理學課程學習上取得好成績,而一些自我價值感高的學生也會在心理學課程學習上失利。例外是可預計的。離相關系數(shù)+1.00或-1.00越遠,例外也越多。正如心理學與許多其他學科一樣,以相關為證據(jù)來表述預測時往往用“一般來說”、“總的來看”、“長遠來看”或“可能經(jīng)常是”。第二,要充分認識到相關作為研究證據(jù)的局限性,以免誤入歧途。特別是當我們以為兩者一定存在著因果關系,或心存偏見,或一心只想尋找出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理論時就很容易將相關視為因果關系。因此,對待相關的證據(jù)要小心謹慎。
(三)實驗研究
在心理學中,試圖建立變量之間關系的有兩種研究: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這兩種研究的實施是很不同的。在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對研究環(huán)境一般不加以控制,往往依據(jù)過去從現(xiàn)場收集到的資料用統(tǒng)計程序加以處理,建立變量之間的對稱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實驗則不同。實驗是當時在現(xiàn)場收集資料,對實驗環(huán)境加以控制并操縱有關變量以便建立因果關系。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在控制的條件下系統(tǒng)操縱自變量的變化,以揭示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為了理解心理學實驗的特點,下面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假如我們在文獻中看到“咖啡因能興奮大腦,提高大腦的功能”,于是很可能會提出一個假設:喝咖啡會提高數(shù)學能力。對于這個假設,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來檢驗(見圖1-4)。
圖1-4檢驗咖啡因是否會提高數(shù)學能力的實驗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選定并在實驗中加以操縱變化,以影響被試行為的因素稱為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而被試的反應,實驗中研究者想要預測的行為稱為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每個實驗至少有一個自變量和一個因變量。在檢驗咖啡因是否會提高數(shù)學能力的實驗中,自變量是咖啡因的使用,因變量則是單位時間里做對數(shù)學題的分數(shù)。實驗是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的。在實驗中,除了自變量會對因變量影響之外的所有其他因素都應保持恒定或加以控制。
首先,要對環(huán)境加以控制,使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任何環(huán)境因素保持不變或加以消除。例如,被試在做數(shù)學題時室內應保持安靜,光照適宜。如果在計算機上解數(shù)學題,計算機性能應良好;如果做紙質試題,則試題印刷要清晰等。
其次,要對機體變量加以控制,用隨機分配法或配對法將被試分到一個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和一個控制組(control group)里。用隨機化的方法將每個被試分到實驗組和控制組,他們的概率是相等的,從理論上講這兩組被試在機體變量方面大致相同,在數(shù)學能力方面也大致相同。用配對法分配被試,目的也是使實驗組和控制組被試在機體變量方面大致相同。
之后,研究者操縱自變量,給被試一種實驗處理。在本例中給實驗組被試喝咖啡,而讓控制組喝無咖啡因的替代品。這種替代品與真咖啡在色、香、味上完全相同,但不含咖啡因,具有安慰劑效應。接著,讓被試在單位時間(如30分鐘)里去解答數(shù)學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驗組被試做對的題數(shù)明顯比控制組的要多,那么就可以得出結論:可能是咖啡因提高了解數(shù)學題的能力。
實驗法的主要優(yōu)點是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因果關系,而且通過使用安慰劑還能確定實驗變量的真正效應。因而長期以來實驗法一直都是心理學研究的一種主要方法。
但是,實驗法也有缺點。
首先,是期望效應(expectancy effect)的干擾。如果被試知道自己是在實驗組或在控制組,他們對實驗的期望會影響實驗結果。這可以用單盲研究(single-blind study)加以消除,即不讓被試知道自己是在實驗組還是控制組。研究者對實驗的期望也會有意無意地影響被試的反應。這可以用雙盲研究(double-blind study)即研究者和被試都不知道被試接受哪一種實驗處理,來加以消除。
其次,實驗中的被試并不總能代表所要研究的總體。在大學里做的心理學實驗,被試絕大多數(shù)是大學生,并且主要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與校外的人們有所不同。
最后,實驗情境的人為性,遠離了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為了克服這一缺點,許多心理學家采用現(xiàn)場實驗(field experiment),即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對實驗條件作適當控制所進行的實驗。例如,要研究小學一年級兒童普遍存在著的感知算式錯誤(把加法做成減法,或把減法做成加法)的原因,實驗者在一個班里按一定的計劃加強實驗性訓練,對另一平行班則不進行這種實驗性訓練,進行正常教學,對獲得的材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就可以找出影響小學一年級兒童感知算式錯誤的原因。現(xiàn)場實驗的優(yōu)點是研究的問題來自生活實際,具有直接的實踐意義;其缺點是容易受無關因素的影響,不容易嚴密控制實驗條件??梢?,實驗室實驗和現(xiàn)場實驗的優(yōu)缺點有互補性。
總之,心理學中各種具體研究方法都有優(yōu)缺點。我們應當根據(jù)研究問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揚長避短。如果能合理地使用幾種方法,取長補短,那就會取得較佳的研究成果。隨著研究的進展,研究方法也是在發(fā)展的(見熱點問題討論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