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 法國杰出的風景畫家。他目睹了美術史上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衰,直至印象主義的興起。因而在柯羅的身上染上了各個時代的混合色彩與藝術風格的因素??屏_的一生就像是一首才華橫溢的優(yōu)秀詩篇。1796年他誕生的那一年,是法國大革命的風暴和拿破侖戰(zhàn)爭之間的過渡時期。他在流血和恐嚇、野心和偏執(zhí)、仇恨、欺詐報復的年代中成長。但他并沒有被那年代的野蠻和愚昧所玷污。他的父親是個理發(fā)師,母親是位服裝師,勉強也算個藝術家。父母希望兒子成為商人,父親愿意出10萬法郎讓兒子去經商,可是科羅沒有接受這個實惠的建議,他從事了畫畫??屏_直到44歲時才賣掉他的第一幅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蒙特楓丹的回憶》《林中仙女之舞》、《珍珠女》、《拉提琴的修道士》、《芝特的橋》、《沐浴中的戴安娜與同伴》《芒特的嫩葉》等。
柯羅曾兩次去過意大利,三次游瑞士,到了荷蘭、英國,最后進入巴黎郊區(qū)的楓丹白露森林,與巴比松畫家們共享自然寫生的樂趣。成為一個在藝術上獨具奇趣的風景畫家。巴比松畫派是指19世紀60年代,在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一群年輕的畫家,常常在楓丹白露森林里進行創(chuàng)作。盧梭、米勒和柯羅是其中重要的成員。
柯羅的風景畫,在色彩運用方面,用的最多的是銀灰色和褐色調子,因這類色彩具有寧靜感,能使燦爛的陽光或彌漫的晨霧展現得更富詩意。熱愛自然是畫風景的首要條件??铝_十分熱愛大自然,他曾說:藝術就是,當你畫風景時,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間很好地聯系起來,這就叫做色彩。這也就是現實。但這一切要服從于你的感情。這簡短的幾句話,也許正是柯羅的風景畫的全部秘密所在。
同盧梭、米勒等巴比松派畫家一樣,柯羅在對大自然的謳歌中,展現了自己溫柔多情的性格。他畢生徜徉在大自然中,著意臨摹自然界的神奇與妙曼,他將大自然造化的一切進行藝術的再現。他的風景畫,盡顯自然之美、田園之美,既融合了古典主義的典雅,又蕩漾著理想主義的浪漫,還蘊涵著現實主義的真切。他被公認為是19世紀最偉大的風景畫家之一。
柯羅一生創(chuàng)作了3000多幅油畫,其中大部分是描繪田園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新穎,明朗,清俊,柔美,散發(fā)著詩一樣的情趣。這與他熱愛大自然,善于觀察、悉心領會大自然一絲一微的變化不無關系。《蒙特楓丹的回憶》是柯羅的代表作,這幅畫充滿了憂傷的情緒。畫中,一棵巨大的樹,占據了整個畫面的二分之一,而另一棵干枯的樹與之遙相呼應,兩棵樹朝著一個方向傾斜著。透過傾斜的樹干,我們看到,清澈如鏡的湖面上,有連綿起伏的山巒和叢林的虛影。一個身穿紅色衣裙的婦女,正在采樹上的蘑菇,她的身邊有兩個女孩在幫她一起采摘。畫面情節(jié)很簡單,但是你能從柯羅纖細的筆觸上,聽到柔弱的樹枝,發(fā)出的瑟瑟響聲;能從傾斜的樹干上,想到山區(qū)的農婦,生活是何等困苦。這幅人與景交融的畫作,不是畫家特意渲染的理想化的風景,而是通過景物,表現了一種比大自然更抒情的內心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