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哈石窟(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尕哈石窟本生故事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尕哈石窟壁畫猴騎鹿(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在庫車縣城西北約14公里,有一個高大的漢代烽火臺,老百姓管它叫克孜爾尕哈土塔,其東北1公里的鹽水溝山谷中有一處石窟群,叫克孜爾尕哈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紀。 石窟開鑿在東西寬170米,南北長300米范圍內(nèi)的崖壁上。分為東西兩大組群,現(xiàn)存洞窟54個,編號洞窟46個,其中較完整的洞窟39個,但僅11個佛洞有殘存的壁畫。從風格推測是北朝到唐代的石窟。建筑形式多樣,按功能分有支提窟、僧房窟、講經(jīng)堂、禪窟等;按窟頂形狀分有、平頂、券頂、穹廬頂、套斗頂、覆斗頂?shù)?。布局分成五組,每一組都可以形成一個小型的寺院。都具有禮拜、講經(jīng)、禪修和居住等各種功能。石窟壁畫均是典型的龜茲風格,有佛本生故事40余種,因緣故事20余種,還有佛傳故事畫及龜茲文題記。全盛期的石窟壁畫展示了“曲鐵盤絲”畫法,色彩鮮明華麗,人物姿態(tài)自然,服飾華美多樣。其中以第30窟的八身飛天最為著名。 第14窟中有龜茲國王及家族的供養(yǎng)人像,從壁畫中可以看出他們喜歡穿翻領、窄袖、束腰式的短袍,腰間系帶,足穿高靴??俗螤栨毓呤蔷喙糯斊潎汲亲罱囊惶幨咚拢瑢儆趪宜略?,是龜茲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佛教文化遺址。其中的講經(jīng)窟在龜茲石窟中別具一格,其濃郁的龜茲畫風及珍稀的龜茲文題記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