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終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

 newstartfree 2013-04-26

【記 者】:如今,由于工作節(jié)奏加快、社會交往增多,許多年輕父母都嫌自己帶孩子麻煩、誤事,都想把小孩交給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長大了,麻煩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李老師,您覺得這些年輕父母的如意算盤真的很“如意”嗎?

【李玫瑾】:我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對自己長大了的孩子,說不聽,罵無用,打不過……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fā)病期”多在12歲至18歲前后。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方式。

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期出現的情感問題,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從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釋。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fā)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了幾聲,然后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緊緊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緊接著的需要就是對熟悉的撫養(yǎng)人的依戀。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yǎng)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會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松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心理學研究發(fā)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以,專家建議,對于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一兩個固定的有血緣關系的撫養(yǎng)人;父母不應該把孩子交給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為孩子的“依戀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戀人”。

【記 者】:孩子怎么會需“依戀人”呢?“依戀人”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真有那么重大的影響嗎?

【李玫瑾】:這是因為,只有建立了幼兒對撫養(yǎng)人的依戀,才能發(fā)生幼兒與撫養(yǎng)人一種“心理上的依賴關系”,這種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依賴關系會使兒童自覺自愿地接受撫養(yǎng)人在管教和觀念方面的影響。如果這一“依戀人”在孩子十歲左右離開兒童(如去世),那么,兒童就會出現心理依戀的喪失。這時,即使新的撫養(yǎng)人出現,也難以建立同前類依戀相同的心理關系。

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沒有形成過這種心理依戀關系,那么,人的心理異常發(fā)生的可能性就會增大。這種兒童容易出現冷漠、拒絕人、無情殘酷等表現。這種人,智力發(fā)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會性發(fā)展,如:與他人交往、關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現異常的現象。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許多殺人惡魔,其冷酷無情的心態(tài)往往源于他們在幼年時就沒有形成“心理上的依戀對象”,或者是因為他在10歲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戀對象”。

因此,我要告訴所有年輕的父母:

在準備懷孕、準備養(yǎng)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如何艱難,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

在孩子12歲之前,不要隔絕了孩子與你的依戀關系;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你;你帶孩子的時間越多,孩子對你的依戀越深。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yè)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孩子的依戀期就那么短短的十幾年,機不可失。

二.有愛的撫養(yǎng)一定是有“嘮叨”的

【記 者】:不是親人帶大的孩子,跟人不是那么親,也不是那么愛說、愛表達。為什么只有親人帶大的孩子才那么愛說、愛表達呢?

【李玫瑾】: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無助的前三年,需要別人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還需要經??吹健叭四槨保牭健叭寺暋?,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

事實上,有愛的撫養(yǎng)一定是有“嘮叨”的。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即使寶貝拉了很臭的屎,撫養(yǎng)人也是愛意濃濃,在嘮叨之中換尿布和清洗。這種嘮叨,盡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么反應,但不可小看這種嘮叨,這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后,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為他在一歲半至三歲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內(與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邊總有愛他的親人嘮叨。相反,孩子到了四五歲,見到熟人還不愛張嘴,不愛叫人,這往往是因為他在三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時間內很自然地與人說話,愛說、善說,這種人往往沒有社會交往(即與人交流)的困難或障礙。我們可以由此推斷,他在早年,即三歲前,應該是在愛意濃濃的背景下被撫養(yǎng)的。相反,當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擅長表達或表現自己,那么,此人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時將他交給家庭之外的人照看,或者父母忙于生計、工作而將孩子置于獨處的背景。不愛說話的人,有注意力穩(wěn)定、內向等特點,這在某些科研領域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愛說話,不善表達的人總是伴有缺陷,不是那么容易讓人親近的。他們的內心往往是孤獨、寂寞的,這對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記 者】:不善語言表達的孩子,長大后會伴有交往障礙、心理疾病等問題嗎?怎么才能使孩子充滿說的欲望呢?

【李玫瑾】: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系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會有障礙。

這種障礙出現在幼年,當人進入青春后期至婚戀期(一般20至29歲)時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尤其是男性,若有這種困難,他會在與異性交流時因無話而僵持,因不知說什么而顯得興味寡淡,因不知怎樣讓人開心而自身緊張,尤其是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異性時,他會更加焦慮……這種障礙如果再伴隨其他方面的缺陷,如貧困、長相差、身材不好、能力弱……他就會自怨自賤,進而出現退縮性的心理障礙,出現更加內向、出現幻想,以至出現性取向等方面的問題,嚴重者還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心理變態(tài)問題。

黃勇(河南平與縣殺17名少年的主犯)、馬加爵(云南大學殺4人的主犯)、趙承熙(美國校園槍擊案殺32人主犯)、楊佳(殺害上海6名警察的主犯)等殺手都存在這類的心理問題。因此,我們不要輕視人早年的言語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忽視人在言語表達方面的障礙和人際交流方面的障礙。

由此而言,對于年輕的父母來說,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尤其1歲半之內)只有物質撫養(yǎng)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有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父母在照顧孩子,表達愛的時候一定要多嘮叨些……讓他耳邊留下媽媽的細語,父親低沉的音質。因為這時所有的嘮叨聲音都和父母照顧他,讓他產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lián)系。那是他今后不需要理由愛父母、戀父母的緣由,也是他幸福、滿足的源泉。

孩子的言語發(fā)育需要愛的嘮叨,愛的嘮叨不僅使孩子聽懂了語言,學會了語言,還會勾起他說話的欲望,使他喜歡說話,善于交往。這是那些受雇于人的人無心、也無力達到的效果,只有孩子最親的親人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達到這樣的效果。

三.對孩子說“不”的時間一定要早

【記 者】: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方式卻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愛,表現為嚴厲,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有的愛,表現為放縱、遷就,對孩子的各種要求有求必應。不同的愛,會有怎樣不同的結果呢?

【李玫瑾】: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極端的手段要挾父母。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愛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對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的家庭,家中的長輩都爭著對孩子施愛,唯恐孩子不快樂、受委屈。就是這樣的家庭,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yǎng)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他們覺得那么陌生,那么敵對,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么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里說“他參與搶劫了”?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因為說他幾句居然就自殺了?有的稍不滿足就離家出走了。記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親就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我和他出門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么到學校后(是寄宿學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為什么我們那么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記 者】:從小就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的家庭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李玫瑾】: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強化”與“負強化”。所謂“負強化”,就是在孩子成長中對他說“不”,就是讓他有痛哭一番的經歷……

這種說“不”的時間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歲之前。

【記 者】:為什么要趕在孩子6歲之前就對他說“不”呢?說晚了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李玫瑾】:我常講: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盡管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得氣噎、哭得在地上滾來滾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后再對他說“不”,他不會再簡單地哭、不再氣噎、也不再打滾……他會離家出走,會服毒自殺,會跳樓威脅……因為他已經有了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曾有家長哭著問我:“為什么那么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其實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之愛要有藝術性、原則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記 者】: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怎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呢?

【李玫瑾】: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候,一般在3~5歲開始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3歲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當父母發(fā)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情況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huán)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前面對你。所以,無論他在哪里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里沒有危險物品。你將他置于臥室中,把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景壓力,然后,告訴他“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xù)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tài)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系。因為他現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tài)度,不要曖昧要堅決!這對你、對他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原則的,這取決于你自己的表現!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后,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后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越早越好。

四.金錢買不來教育,教育需要親力親為

【記 者】:孩子小的時候,什么樣的教育都容易,一旦孩子長大了,教育起來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孩子的事,等孩子長大了,出現問題了,才想到花錢買教育。父母花錢能買到教育嗎?

【李玫瑾】:如今的金錢社會,一些年輕的父母,生了孩子就花錢請人帶孩子;孩子長大了,出現叛逆、早戀、厭學、網癮、打群架、夜不歸宿、在外結交社會不良青年等問題,還是想花錢請人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些不愿花時間、精力教育孩子的父母,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那就是:人的成長不僅僅是錢堆出來的;人的心理成長更不是錢能換來的。在人的成長中,親情比金錢、比權力要基礎得多、重要得多。

心理學研究早就告訴我們:人從出生起,將有多年的無助與依賴(0~12歲),正是在最初歲月里,他身邊的撫養(yǎng)者日日夜夜地照看與哺育,才使他出現對養(yǎng)育者幾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聯(lián)系。這種情感聯(lián)系并不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撫養(yǎng)過程中……所以,我要說,自己去掙錢,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與哺育,是為人父母者最愚蠢的行為!

因為,即使是親生的父母,如果沒有守在孩子的身邊日復一日地付出撫養(yǎng)艱辛,沒有讓孩子形成對你的聲音、相貌和氣味的記憶,沒有形成那種無法言說的對你的依戀,你也就失去了對他的那種真正的、永久的心理影響力與控制力。所以,凡是覺得孩子不可理喻,與孩子的關系陌生得如路人般的父母,一定是有這樣的生活背景。

這種孩子進入青春期(即獨立、逆反、自我意識增強的成長期),父母就會難以對他進行管教和控制。這時,父母再彌補親情的話就需要成倍地付出。

這成倍付出意味著:彌補的是你欠下的多年“親情”,而不是錢!陪伴在逆反的孩子身邊,用你真心的愛去陪伴他、感化他,幫他找回家的感覺、親情的感覺,這是你的唯一明智、有效的選擇。其他的任何打算都是不見成效的無用功。

由此我想告訴所有的父母:孩子的成長有關鍵期(0~12歲),這是你們付出辛苦、并由此獲得教育孩子的資本或證書的時期,這份資本和證書不是用金錢換取的,只能親力親為!

【記 者】:在孩子的成長關鍵期,父母、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怎樣的影響呢?

【李玫瑾】:對許多孩子而言,他們的性格往往在他們沒有自我意識之前就形成了!

孩子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從人的心理發(fā)展看,人在出生后的1~2歲內,主要發(fā)展的是行動能力和言語能力。這期間他們的行為大多是自發(fā)的,并在大人的獎賞與懲罰中得到發(fā)展或抑制。

但是,人從3歲起就開始出現一種認同傾向,即不自覺地向身邊的大人模仿,將他看到的各種大人的行為復制出來,并逐漸變?yōu)樽约旱男袨榉绞?,比如:照顧小娃娃、模擬大人說話口氣等。這時,他的行為模仿就猶如在一張白紙上畫出的最初印跡,深刻而難以磨滅。父母或其他撫養(yǎng)人是否有同情心、是否樂于助人、是否堅持原則、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父母(或其他親人)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都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人格發(fā)展方向與道德水準。這種最初的印跡往往會伴隨人的終生。

所以,從一個成人的行為舉止就可以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從一個人的修養(yǎng)就可看出他的家庭背景!

五.父母、家庭出問題,受傷最重的是孩子

【記 者】: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父母、家庭若出了問題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李玫瑾】:在青春期前,孩子對父母、家庭是非常依賴的。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對母親、父親等親人的情感依賴還將延續(xù)。這個時期是父母彌補自己與孩子情感缺陷的重要時期。如果這一時期父母仍不在孩子身邊,他就可能出現自卑、怨恨、仇視等心理。尤其是一些解體家庭的孩子、貧窮家庭的孩子、還有因孩子性別問題或疾病問題被家庭拋棄的孩子,他們大多經常被變換撫養(yǎng)人和撫養(yǎng)環(huán)境,生活在無人真正關心,甚至是在缺乏保障的背景中長大的。這一時期造成的心理問題或許會伴隨孩子的終身。父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家庭中從一個不諳世事的“生物體”,即剛出生的嬰兒,被撫育成能夠獨立地進入社會生活的“社會人”的。盡管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還會經歷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然而,無論我們走出的社會圓圈有多大,家庭永遠是這個圓圈的軸心!是我們的歸宿!直到我們成熟、獨立,然后組成一個自己要負責任的家庭。

每個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人都會有一個值得依戀的家庭或成長環(huán)境。相反,家庭不健全、父母不和諧,或家庭出現裂痕時,受害最深的就是那些深深依賴父母與家庭的兒童!

曾有學者進行調查,發(fā)現那些有人格障礙、出現行為問題的兒童約有42.5%具有家庭破裂或家庭殘缺的背景。對兒童來說,他們難以理解父母的情感變化:

看到父母不和,他們由最初的恐懼不安到厭煩家庭;

看到缺父少母,他們由最初的悲哀、委屈到產生被自己最親的親人拋棄而無顏見人的感受……

由此他們產生怨恨,產生對人的不信任,以至敵視。這就是那些家庭破裂和家庭殘缺中長大的孩子為什么容易變得怪僻、冷淡或冷酷的原因之一。

一個人,如果在他最弱小的時候從未被人善待過,我們如何指望他長大之后善待這個社會?善待他人?因為這種“自生自滅”長大的人做事往往是不按常規(guī)行事的,他們沒有生活的“資本”,沒有自尊,從而也就沒有心的約束。他們不會接受并尊重現有社會的規(guī)則,他們只會自行其是,不擇手段!最終可能傷害的人卻是社會中的任何人——只要被他撞上!這就是父母、家庭失職對孩子、對社會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既害了孩子、家人,也害了一些無辜的人。所以,不能小看了父母、家庭的作用,要想孩子幸福安康,首先父母得負起自己的職責。

六.生命教育是人生大廈的地基

【記 者】: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父母就理解為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孩子從小就沒有自由,沒有快樂,沒有熱情,他們長大以后會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嗎?

【李玫瑾】:記得在一次對某研究所的碩士、博士生的講座中我曾接到一張字條,上面提出的問題是:“生命是自己的,我為什么不能決定了斷自己的生命?”我當時的心情是悲哀的!生命究竟是誰的?一個人憑什么長大?這個世界上神秘且最燦爛的現象是什么?生命究竟意味著什么?為什么在一個人的知識已經達到了碩士、博士的水平,卻對生命的知識如此無知呢?

按理說,我們眾多的學科都在研究生命!都在探討人生!為什么在愈發(fā)崇尚科學的今天,生命也日益成為一種無感受的科研對象,而鮮活的、感性的、豐富多彩的生命感受卻越來越遠離人生?

許多兒童不快樂,因為他們沒有自由的活動時間,他們的時間都被父母按偉大的理想作了全方位的安排!許多中小學生不快樂,他們的時間都已經被科學的教育體系所安排!許多大學生不快樂,最典型的就是曾經在生命科學院學習三年多生命科學的馬加爵曾發(fā)出“人活著究竟是為什么”的困惑!在他殺了4個人后,在逃亡期間,在走投無路的背景下他才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在于人間有情!”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如今的名牌高校,幾乎每年都有那么幾個跳樓自殺的人,這些天之驕子都體會不到生命的可貴,這不得不讓我們關注過去被忽視了的生命教育。

【記 者】:生命教育的內容是什么呢?

【李玫瑾】: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一種告知: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你的生命是爸爸媽媽給的。生命來之不易在于生命的脆弱。每個嬰兒需要怎樣地精心哺育才能使其生命不致夭折?我們?yōu)楹尾荒茌p易傷害他人的性命?法律為何要重中之重地保護生命?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為什么不能輕易地讓生命夭折?因為生命是情意的牽連,從出生起媽媽每天的辛苦就是盼著你一天一個變化: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后來的學業(yè)有成。小時候,你對媽媽充滿了依戀、期待之情,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媽媽對你也充滿了過去你所擁有的依戀、期待之情。生命在于源源不斷,生命更在于一種報恩與情意的美……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個人生命時間雖然有限,但有限的生命可以創(chuàng)造無限的奇跡。這世上最偉大的奇跡都是生命活動的痕跡,從思想名著,到令人陶醉的音樂,從讓全世界受益的電的發(fā)明到深究生命起源的科學探索,生命的價值就在于讓這個世界豐富多彩……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生活也像莫測的天氣,急風暴雨后才會有絢麗多彩的彩虹。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磨難之后才會使生命更有力量!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感受與奇跡……

七.體驗生命的艱辛、快樂和幸福

【記 者】:孩子有了一定的生命知識,怎么才能使孩子親身體驗生命的可貴呢?

【李玫瑾】:生命教育不僅在于父母的告知,還在于孩子的種種體驗,這種體驗有父母的精心設計,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設計。生命教育與生命體驗教育是人的所有知識的地基,若缺失這種教育,那么,所有的學科知識都是無地基的大廈!

那么,如何體驗呢?

首先,在體力訓練的吃苦體驗中培養(yǎng)人的意志力。生命的保障是健康——從生理到心理的健康。所以,生命的早期不僅僅是智力的開發(fā)與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體力的培養(yǎng)!體力培養(yǎng)不同于智力的培養(yǎng),因為體力的培養(yǎng)必然伴隨著意志力的培養(yǎng)。在這一點上許多家長忽視了!所以現在許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意志力與智力不般配。建議在孩子幼年時一定要讓其參加某些體力訓練,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培養(yǎng)意志力應從體力訓練開始。

其次,在付出體驗中培養(yǎng)人的社會性與責任感。人的生命不是獨立的,人在早年的無能與無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何讓早年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必要的。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定是自私之人,自私之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讓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學會示弱,要讓年幼的孩子分擔家中部分責任,分擔家庭中的部分任務。凡包辦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個自私并不知感恩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生也要付出,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要義務地參與社會服務活動,使其懂得這個社會是彼此互助才可生存的社會!在互助中知道“人”字是相互支撐的道理。

再次,在成功與快樂體驗中培養(yǎng)人的價值感?,F代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拔尖教育,對于那些非智力尖子的孩子充滿著壓力并使其備嘗失敗感。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一定有在社會某位置上的價值,所以,教育的第一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辨別每一個學生的才智。幫助孩子發(fā)掘其特有的才能,讓其才能顯露出來并不斷超越自己,讓其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與驕傲!由此,活著才有意義,生命才會創(chuàng)造!

我想說,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難,最難的是經歷生命歷程的磨難!很多人都羨慕別人如此的幸運并已經成功,卻感慨自己的經歷不幸和成功難及。——這好比看人家養(yǎng)孩子,這么快且這么容易。其實,女人生育的痛苦都相同,人生的磨難也相同!

我還想說,若見奇景,必歷經辛苦攀登頂峰;若不愿辛苦,觀賞門前之景色,有何不可?量力而行,各有收獲!境由心造,事在人為。生命比非生命就是絢麗多彩!人生、大自然,皆如此!

八.給將做父母或正做父母者的忠告 采訪感言

【記 者】:您對即將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有什么忠告嗎?

【李玫瑾】:首先需要問一問,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你亟須掙錢,如果你事業(yè)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則,極有可能錢掙來時孩子已成敗家子;事業(yè)做大時孩子已成陌路人……

其次,要問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你不愿意關心一個吃喝拉撒都要人幫助的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愿做這類事,你最好不要當父親或母親!

再次,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個階段你需要做什么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育”?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后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因為,現代社會你不教育,電視、網絡會教育他,當你發(fā)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你再行動已晚——心理發(fā)展有關鍵期。尤其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于明白撫育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生孩子和養(yǎng)孩子是兩件差別很大的事!沒有心理準備,沒有知識導向,好生不好養(yǎng)!

最后,需要知道的是,人生幸福很簡單,物質富足不如情意濃濃,溫度不如溫馨,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父母之愛!情比錢重要,成長中的青少年其心理陽光比分數、成績更重要!孩子的物質生活要人關懷,孩子的精神生活更要人關懷。

【采訪感言】

李玫瑾老師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專家,搞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接觸了大量的犯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她總結出了一個共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人都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

良好的早期教育不是教孩子讀了多少書、認了多少字,而是與孩子建立了多深的感情,給孩子的心靈深處奠定了多厚的基礎。親子感情深,父母日復一日地愛著孩子,關注著孩子的點滴進步,見證著孩子的成長歷程,孩子在父母的陽光雨露下,情感發(fā)育飽滿,心靈充滿陽光,社會交往廣泛,走到哪里都有愛都有朋友,他們還會冒險犯罪嗎?!

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一是因為缺乏愛,父母心無顧及,鋌而走險是他們的自然選擇;二是因為過度的愛,滋長了他們的狂妄、跋扈、任意妄為的性格,不把人當人,不把規(guī)矩當規(guī)矩,個性膨脹到極限當然就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當然,防止犯罪只是父母對孩子寄予的最低要求,一般家長都對孩子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為使孩子實現這一目標,家長從小就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一口氣讀到碩士、博士,總算圓了家庭、家族的“成龍成鳳”的夢了吧??墒牵绻改傅脑缙诮逃腥绷松逃?、體驗教育、感恩教育、快樂教育,孩子心中缺少情與愛這條主線,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感受不到幸福、快樂和滿足,他們的人生大廈同樣是脆弱的:小小的一次挫折、失意就可能使他們看破紅塵,一了百了,使過去的所有的榮耀、光彩瞬間歸于零。

雖然,犯罪、自殺的人只是極少數,但這并不是說與更多的家長、孩子關系不大。普通家長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重視,或者重視不夠,或者教育不得法、不到位,或者忽略、省掉了某些教育內容,孩子即使沒有走上犯罪、自殺之路,但同樣也會出現諸如叛逆、厭學、冷漠、孤僻、網癮、打架、離家出走等等令人頭痛難解的問題。

李玫瑾老師對父母的早期教育問題分析、講解得很細、很透、很精辟,我們普通家長看了這些分析、論述,會不自覺地對照檢查我們過去欠了哪些債、缺了哪些課?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補,怎么補,心里都有了一定的譜。但愿李老師這篇訪談能夠喚醒家長那顆迷蒙的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使家長和孩子都能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另类| 亚洲午夜精品视频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精品| 99热九九在线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人妻| 午夜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好吊日视频这里都是精品| 中国美女草逼一级黄片视频| 日本中文在线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少妇人妻|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av人人妻av人人爽蜜桃| 出差被公高潮久久中文字幕| 麻豆蜜桃星空传媒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一二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在线十八区| 亚洲做性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文精品字幕一区二区| 九九热视频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视频在线| 国产亚洲二区精品美女久久| 翘臀少妇成人一区二区| 女生更色还是男生更色| 国产传媒高清视频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美腿丝袜| 大伊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二区| 亚洲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另类视频 | 91人妻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色婷婷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加勒比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成人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 91麻豆精品欧美一区| 空之色水之色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