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啊,在短暫的不到百年的三國歷史里,有許多風云人物如孫策、周瑜、龐統(tǒng)、郭嘉……因為各種原因壯志未酬、英年早逝,讓人為之扼腕痛惜。在三國這段短暫的歷史時期里,不到五十歲就謝世的人物前后不下百人,除去如呂布被俘而殺、孫策被毒殺、龐統(tǒng)出征時中箭而亡等等這些諸如和征戰(zhàn)或是被人故意絞殺的,英年早逝的人物數(shù)量也不是少數(shù)。姑且不考慮如關(guān)興、張苞等等后輩之人和后期人物,就是那三國的初期與形成階段中英年早逝人物也不在少數(shù)。 在曹操龐大的謀臣集團中,郭嘉無疑屬于最出類拔萃的一個。其具有超卓不凡的戰(zhàn)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于作戰(zhàn)目標的選擇和作戰(zhàn)時期的把握上經(jīng)常有精辟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他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和袁紹雙方實力分析的精辟合理,入木三分。在其從征的十一年里,“行同騎乘,坐共幄席”,為曹操屢獻奇謀,曹操對他的評價是“唯奉孝為能知孤意”。操有此人,袁紹安能敵乎?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余患后,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然而“遺計定江東”那一出絕唱,更讓人為他的英年早逝不禁發(fā)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感慨。 曹彰武藝過人,曹操問諸子志向時自言“好為將”,因此得到曹操的贊賞。因其胡須黃色,被曹操稱為“黃須兒”。膂力過人,武藝熟,能徒手與猛獸搏斗。自小立志為大將,嘗為曹操所欣賞。建安二十一年,封為鄢陵侯。兩年后,代北烏桓無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引軍往討,又降服遼東鮮卑大人軻比能,大捷而歸。后來曹彰奉命往漢中助曹操攻劉備,然而到了長安的時候,曹操已引軍回來。于是曹彰行越騎將軍,便留守于長安。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彰入京都朝覲,卻忽然暴斃于府邸中,雖然很難考證曹彰的出生年,但從他的兄長曹丕(出生于187年)、弟弟曹植(出生于192年)來分析,曹彰死時不到三十六歲。 李典(174-209):曹操軍中的主要將領(lǐng)李典年少好學,博覽群書,有才華。其父李乾被人所殺后李整繼之,李整死后李典成為了其所率領(lǐng)的數(shù)千部曲的領(lǐng)袖。李典后跟隨曹操平定兗州有功,任中郎將,離狐太守。三國志是這樣評價他的“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边@就是李典,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有三十六歲就被部下稱為長者,他的品德和為人是可想而知了。而且他不與諸將爭功,這也許就是他一直職位都不算太高的原因,但這有什么呢,他的智謀可以看出并不遜色于曹魏的大部分將領(lǐng),假以時日必定可以獲得更高的成就,通過他的好搭檔樂進就可以看出。然而可惜的是公元209年,這樣的將才卻英年早逝年三十六。曹芳做皇帝的時候在曹操的宗廟里面留了一個位置給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績,這也算是對他的一個交待了吧。 “外托君臣之義,內(nèi)結(jié)骨肉之恩”,這是周瑜和孫策兄弟關(guān)系的真實寫照。20歲不到就和孫策一同平定江東半壁江山,少年俊杰的他又精音律,多謀善斷,精于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赤壁一戰(zhàn),更加奠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地位。然而不幸的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周瑜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六歲。 太史慈,三國時東吳名將。以孝、信、義見稱。其時黃巾賊管亥圍困北海,太史慈助北海相孔融對抗暴寇,善用勇略,為孔融聯(lián)結(jié)平原相劉備,擊潰賊眾,聲名大噪。其后歸同郡揚州刺史劉繇,于神亭獨領(lǐng)一將向斗孫策等十三騎,更支身與孫策大戰(zhàn),奮勇莫當。后劉繇敗死,孫策擒獲太史慈,策慕其高義,求為其將,慈慨然許諾。太史慈更替孫策招諭劉繇殘軍歸順,守言應(yīng)諾,恪遵信義,始終如一,弭息誹論。自此太史慈便成為孫家大將,孫策在時,太史慈助其掃蕩江東;后孫權(quán)領(lǐng)事,同樣重視慈。“群英會”上,周瑜付劍與慈為監(jiān)酒;赤壁戰(zhàn)中,孫權(quán)用慈為大將先鋒。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度龂萘x》里寫的是合肥城中中伏,為魏將張遼所遣弓弩兵射至重傷,回營發(fā)遺世之言,不治身亡。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人馬騰之子馬超,潼關(guān)一戰(zhàn)殺的曹操割須棄袍落單而逃,要不是曹洪舍命相救,這個曹操恐怕就要報銷了。潼關(guān)戰(zhàn)后,操曰“馬兒(馬超)不死,吾無葬地矣”。可見操畏超如虎。后因曹操離間韓遂而失敗,投奔張魯,后又歸順劉備,迫使劉璋投降劉備,拜平西將軍、前都亭侯,后升左將軍。劉備稱帝后拜馬超為驃騎將軍,兼涼州牧。章武二年(公元222),西涼錦馬超卒,時年四十七。臨沒上疏曰:“臣門宗二百余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讬陛下,余無復(fù)言”(大仇未報,孟起死不瞑目?。?/p> 在三國里高壽者也不乏少數(shù),如趙云、黃忠等輩皆是七十以上者,當然也有更甚者。在這個時期的平均年齡在60歲并不算高。那么看看以上這幾個人,哪個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響當當?shù)娜宋??然而為何卻英年早逝?當時的醫(yī)療水平有著很重要的原因??纯催@幾個人幾乎是清一色的因病而亡。如太史慈在三國里被描寫成被射成重傷外,其他人都是正值壯年,一場病就能奪去性命了?或者是早有隱疾,只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而已罷了,那還不是醫(yī)療水平相對較低而造成的嗎?像現(xiàn)代身體有恙,只要去醫(yī)院來個全套的檢查,除非是絕癥或者無法根治的慢性病以為,只要肯花錢幾乎是沒有治不好的,雖然是有些醫(yī)療糾紛的問題出現(xiàn),但不過是個例罷?看看這幾人,位高權(quán)重,難道是缺錢嗎?又是各國的棟梁之材,得病后能不設(shè)法聘請名醫(yī)診治的嗎?但仍舊無法改變他們英年早逝的結(jié)果。這不正是當時醫(yī)療水平相對低下造成的嗎? 再看看這些人,幾乎都是少年成名。年少有志??!幾乎都是二十歲不到就會坐鎮(zhèn)一方,成為其陣營的中流砥柱。然而正因為這一點,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了其日后英年早逝的結(jié)局。畢竟長期的軍旅生涯,食宿各方面自然比不上大后方的吧?同樣是戎馬一生的趙云、黃忠等人均是高壽,但我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如趙云大部分時間如貼身侍衛(wèi)一般,在最高統(tǒng)帥層的身邊,單獨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機會相對較少,而且后期以沙場退敵為主要任務(wù)而不是統(tǒng)帥全軍;黃忠一類雖然有統(tǒng)帥軍隊,但大部分時間是以駐扎郡縣為多,主要是負責一城一郭的安危,以郡縣為根基自然比遠征的要好的多的吧?除非是被困多日或者糧食歉收,否則至少在糧草問題上不會有太多的顧慮。而征戰(zhàn)他方,尤其是勞師遠襲,糧草則是軍隊的頭等大問題之一!這個糧草都成問題了,那更不要提能如大后方那般衣食無憂的罷?一次兩次或許沒什么,但長此以往,只能透支青春了的。 長期的軍旅生涯,戎馬一生的他們也是位高權(quán)重或被依賴,統(tǒng)帥一方的他們自然所擔憂的不僅僅是局限于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而是考慮的是全部的部署,稍有不慎便功虧一簣,長此以往自然是積勞成憂,難免對自身造成損傷。加上飲食、醫(yī)療水平低下等因素,自然他們英年早逝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了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