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老子》之九——功成身退 畫像來源:http://www./axt/data/2006/0309/special_1.htm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且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譯文: 累計到了滿溢,不如及時停止。 錘煉到了銳利,不能長久保持。 金玉堆滿家中,沒有人能守住。 富貴加上驕傲,自己招致禍患。 成功了就退下,這才合乎天道。 無心慧生解: 這段經文的白話翻譯,我采用了臺灣傅佩榮教授的譯文。我認為他的這段譯文,簡潔洗練,比較準確的表達了經文的字面意思,似乎看了譯文再說些什么也是多余的了! 前面兩行,老子用了生活中的兩個事例來說明他的道理。其一:老子說,當我們用手執(zhí)持一個用來盛水的容器時,如果看到水快要滿了,我勸你不如趕快停止,否則就要出麻煩了。其二:老子說,我們用鐵錘擊打鐵釬子的頂端,如果我們把它打出一個非常銳利的尖尖兒,那么這個尖兒不會長久保持,很快就會不在了。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傲慢的人來到寺院,向住持老和尚詢問佛法,但是他的態(tài)度實在是倨傲;老和尚不動聲色地請他坐下喝茶,老和尚提起茶壺向茶杯里注水,一會兒,水杯就被注滿了,可是老和尚沒有停下來,還在不斷的向茶杯里倒水。那個傲慢的人,看到這個情景,就問老和尚說,“水杯已經滿了,水也倒不進去了,現在水已經流到桌面上了,你為什么還不停止呢?”這時,老和尚咪咪笑著說,“是呀!水杯已經滿了,我就倒不進去水了;你如果不能空掉你頭腦里的知見,佛法怎么能進入你的心理呢?” 另外,一個人如果鋒芒畢露的話,也一定會為自己帶來災難的。我們看到許多自命清高的人,或者是那些身上長滿了刺,到處顯露自己的能耐,貶低、挖苦別人,好象老子天下第一,別人都不行。而這樣的人往往挫折也多,失敗也多,更不要說在某種特殊的年代為自己帶來牢獄之災,引來殺身之禍了。古人云,“自古文紅顏多薄命,從來才命兩相妨”,紅顏薄命我們暫且不論,只說才命兩相妨,有才者懷才不遇,認為是被命運所妨礙了,其實這正是由于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清高傲世,而招致仕途多艱的感嘆。曾國藩學問非常好,被稱為清末理學家,而其仕途之暢通無阻,真另人匪夷所思,進京后短短時間,人不知鬼不覺,官位升到了二品,大家可以去看看有關曾國藩的書籍,看看他的為人處世之道。 所以保持一種謙虛不自滿的心理狀態(tài),不要鋒芒畢露,而要作到內蘊涵蓄是非常重要的,反之我們將無法從這個世界上學到任何有益的東西,也會因自己的過分外露而招致禍患。這是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看需要謙虛,不要過分鋒芒外露。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是說追求財富、積累財富的效果了。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的人,有幾個不拼命努力賺錢的,為了賺錢起早貪黑、挖空心機、不擇手段、不遺余力、不顧一切,而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卻并沒有因此而得到改善,伴隨金錢而來的是更多的煩惱和苦悶,到底是賺錢和是讓錢給轉了,說得清楚嗎?就象說女人的衣柜里總少一件衣服一樣;拼命賺錢的人總覺得自己的錢包裝不滿,對物質的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要聽聽老子的忠告,“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適可而止,不要讓欲望戰(zhàn)勝自己,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佛家認為,一個人今生今世的財富,與個人過去生過去世的修為有關,財富是我們的福報,過去生曾積功累德、修行財布施,今生就會有財富之果報,而如果過去沒有修,今生今世是怎么修也修不來的。所以要學習認命哲學,認命是一種智慧,而不是無奈,認命給我們帶來內心的平靜感。但是佛教還主張,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也就是說雖然前生前世沒有修財布施,而招致貧窮的果報,但懂得了這個道理,現在開始修行財布施,今生今世的命運也是可以轉變過來的。不去改變自己貪吝的習氣,對錢財的態(tài)度是有進無出,一味守著自己的財富,能守得住嗎?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不僅拼命斂財,還依仗自己有錢有勢,驕橫跋扈、不可一世,就會象那個鐵釬子頂端的尖兒一樣,難以自保,給自己帶來災禍的。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今天可以說是俯拾皆是,你看這些年,那些億萬富翁因為一點小事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就為了自己的面子咽不下這口氣,或雇兇殺人而觸犯王法,或被他人暗算而殞命夭折。所以,我對于財富的態(tài)度是,自然來的我也不會拒絕,不該來的,我也絕不去為財而謀,為財而惱,一切隨緣。沒錢賺,好!為什么呢?沒錢賺就沒事可作嘛,樂得逍遙。既沒錢又要忙又還多事,怎么辦?也好。作那么多事還沒錢賺,說明是我前生前世拖欠人家的,現在正好還債,還清債務,一身輕松,業(yè)障消除,往生有望得升高品! 回過頭來看老子,我們認為老子之道顯然也不是僅停留在個人修養(yǎng)的層面上。老子是在從反面告訴我們“道”是什么樣的。老子認為當出現盈滿的狀態(tài)時,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所以與其被迫走向反面,不如自己停止下來,這就是在這章的最后所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世間功業(yè)的成就也是一種盈滿的狀態(tài),而成就以后一定要引身自退,順應天道,才不會為自己帶來禍患。講道德經的人,在這里都會講到秦朝的李斯惹來殺身之禍和范蠡幫助越王滅吳后,沒有接受高官厚祿而是帶著西施游蕩天下,留下三聚三散財富的傳奇故事。 對于“身退”的理解,陳鼓應先生是這樣認為的,“身退并不是引身而去,更不是隱匿形跡。王真說得很對,‘身退者,非謂必使其避位而去也,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硗思词菙坎兀话l(fā)露。老子要人在完成功業(yè)之后,不把恃、不據有、不露鋒芒,不咄咄逼人??梢娎献铀f的身退并不是要人作隱士,只是要人不膨脹自我”。我覺得這個理解是否老子的本意,我們很難判斷,但可以肯定地說,它是那個叫王真的人的意思。這種對“身退“的理解可以很好地適應一般學老之人的口味,因為我們都很難脫俗,很難從名利場上引身而退,所以如此解釋對于我們也應當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究其老子的本意,既名為”身退“,自當是全身而退,不留半點形跡,這才是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的示現。此之行跡立意高深莫測,當然不是我們凡夫的意識形態(tài)所能理解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