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模型建構 展思想魅力 -----對張齊華老師《方程的意義》一課教學的解讀 陳惠芳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方程”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等式,以及四年級“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基礎上編排的。張齊華老師在執(zhí)教本課時,從輕松愉快的談話入手,弱化方程的形式化表達,而通過具體情境的領悟,重錘“等量關系”這個節(jié)點,讓學生認識到,方程是從現(xiàn)實生活到數(shù)學的一個提煉過程,一個用數(shù)學符號提煉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特定關系的過程。他充分抓住方程的本質,重視模型的建構,彰顯方程思想的魅力。不妨來分享其中幾個精彩的片段。 一、輕松談話,揣摩方程雛形 五年級學生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shù)”后,對于含有字母的式子相對熟悉,已經(jīng)接觸到了未知數(shù)。但如何在“已知數(shù)”“未知數(shù)”之間建立等量關系?張老師通過輕松幽默的談話不著痕跡地娓娓道來。課始,他進行了猜數(shù)字的游戲,從猜爸爸的年齡、爸爸存折里的錢,猜臺下聽課教師的人數(shù),讓學生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是未知數(shù),通過“已知數(shù)與未知數(shù)的比較”,讓學生自己頓悟:“如果遇到未知數(shù),可以通過探索,使它變成已知數(shù)”。接著,他巧設問題,讓學生在猜教師的年齡時,依據(jù)不同的數(shù)學信息,比較、篩選、近逼,揣摩方程的雛形。 “學生的年齡是11歲”,張老師提供信息:“如果把我的年齡減去20歲,還要比他大。能確定我的年齡嗎?”學生認為不能確定。張老師又說:“如果把我的年齡減去30歲,就要比他小?!睂W生認為“還是沒法確定??赡?span lang="EN-US">36歲,也可能37歲,等等?!苯處燀樦鴮W生的思維,故意說:“這樣說也不行,那樣說也不行,你們到底想要知道什么?”學生糾正說:“你得告訴我們,你的年齡和他的年齡之間到底相差多少歲?!睂W生在真實情景中自覺思考著。于是,教師提供第三條線索:“如果把我的年齡減去25歲,正好和他相等?!睂W生齊聲回答說:“36歲!”教師馬上追問:“剛才三句話,同樣都告訴了‘我的年齡’和‘他的年齡’之間的關系,為什么前兩回都不行,而這回卻行了呢?”,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在這三條信息上。仔細觀察這三句話,才發(fā)現(xiàn):“前兩個都是大于號或小于號,而最后一個才是等于號?!笔前?,“可別小看這個等號,正是它,幫助我們在未知數(shù)x和已知數(shù)11之間建立了某種等量關系。像這樣,在未知數(shù)和已知數(shù)之間建立的等量關系式,比如X-25=11,數(shù)學上就叫方程?!贝丝?, 方程意義的得出,正所謂是水到渠成。 “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讓學生“自然”而非“人為”地想到“等量關系”?其實,張老師與學生的談話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在匠心獨運。一個猜年齡的話題,隱藏著“大于、小于、等于”三種數(shù)量關系,而只有“等于”時,才能準確判斷“張教師的年齡”。此刻,學生由于經(jīng)歷了觀察、比較、判斷、猜想,對于“等量關系”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受,而對于“X-25=11”這個方程也就悄然接受了。 二、天平演示,重視模型建構 方程的本質特征是等量關系,它的核心在于建模、化歸。無疑,從生活實際引入的方程,學生已觀察到了其“形”而未觸及到“核”。要建構方程的模型,天平,無疑是最直觀的學習工具。因此,張老師借助天平的演示,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會等式,并且在觀察、爭辯、對話、反思等一系列活動中,豐富感知,挖掘思維深度,拓展思維廣度,順利地建構。 首先,張老師出示了精心設計的四副天平圖,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利用小組討論,哪些水果的重量已經(jīng)知道,哪些還不行?學生觀察時,不自覺地運用“方程的兩個關鍵詞(含有未知數(shù),等式)”進行判斷。“2號天平的兩邊沒有平衡。”“3號天平兩種水果的重量都是未知數(shù),沒有已知數(shù),所以還是不行。”“未知數(shù)沒有和已知數(shù)建立等量關系,所以也不行?!薄浑y發(fā)現(xiàn),從觀察、判斷,到得出結論,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產(chǎn)生碰撞,也不斷地激活著靈感火花,經(jīng)驗在重組,思維在提升。 正當學生經(jīng)歷觀察、描述、爭論剛產(chǎn)生“認同感”時,張老師又挑起了另一個“導火索”:離開了直觀的天平圖,你還能判斷出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嗎?隨即又出示了8個式子: (略) 顯然,學生對于7號產(chǎn)生了爭議。有的說:“我覺得它是方程,因為墨跡背后的數(shù)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未知數(shù),所以它是方程。”也有的認為:“墨跡背后如果是一個字母,那它就是方程。如果是一個數(shù),比如是24,那它就不是方程。”可見,對于這個等式,學生判斷時都緊緊扣住了方程的另一本質特征,有沒有含有未知數(shù)? 而對于8號式子, 學生十分肯定地說:“ 8號肯定不是方程。就算墨跡后面是未知數(shù),還是不行,因為它沒有等量關系?!闭f得多精準!“那,究竟什么是方程?”教師的追問將學生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在方程的本質特征上——“方程就是在未知數(shù)和已知數(shù)之間建立的等量關系式。”至此,從直觀的天平圖到抽象的算式,教師的激疑、追問,學生的思辨,選擇,對于方程意義的理解,每個學生都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最后,充滿理智和嚴謹?shù)某橄蟊磉_自然順理成章。 著名數(shù)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shù)學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靠實物實驗,而是通過思想上的實驗,進行緊張的思維活動。”“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倍八肌痹从凇皢枴薄I鲜霏h(huán)節(jié)中,教師基于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圍繞方程的意義,設計了有針對性的問題,組織了高質量的思維活動,學生有了強烈的數(shù)學思考的欲望,在對話交流、分享思考中,深化了對方程本質特征的認識,提升了數(shù)學思維能力,方程模型也就自主建構起來。 三、比較練習,凸顯思想價值 2011年版的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發(fā)展的、自覺的、主動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經(jīng)歷自主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和結論的過程。并且,突出強調(diào)了要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方程思想的體驗,要凸顯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價值。在得出“方程”的意義后,如何使學生理解方程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充分展現(xiàn)方程思想的魅力?張老師又通過兩個層次的比較練習,幫助學生體會方程的簡潔性特點,適時地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 第一個層次,要求學生觀察線段圖,根據(jù)不同的等量關系,列出不同的方程:(略) 學生組內(nèi)交流后,得出了四個方程,x+350=800, 350+ x=800,800-x=350,800-350=
x。教師并不滿足這些答案,而是讓學生具體說一說不同的方程依據(jù)了怎樣的等量關系?這樣的處理,幫助學生把日常語言及時抽象成數(shù)學語言,突出等量關系,理解了方程的實際含義。 第二層次:依次出示如下三圖,要求學生思考:不同的問題能列出相同的方程嗎?(略) 學生分別列出4x =320的方程后,教師又繼續(xù)追問:“觀察三道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明明三個問題各不相同,為什么列出的方程卻一樣?” 在教師的導引下,學生漸漸體會到,這三個問題,其實反映的都是4個x相加是320的等量關系,所以列出的方程也一樣?!澳敲矗钪羞€能再找到一個問題,也能列出這樣的方程嗎?”教師的提問讓學生的思維敞亮起來:每天看x頁書,4天看了320頁。每個玩具x元,4個玩具一共320元。每個本子x元,4個本子一共320元……無疑,這個練習設計,為學生深度思考什么是方程,預留了空間和時間。余音繞梁中,這個問題一直激蕩著學生,促使他們不斷去探究?!斑@樣的問題,能找到到無數(shù)個!”學生頓悟了?!笆前。灰鼈兙哂型瑯拥臄?shù)量關系,無論多少個問題,一個方程就能概括。這就是方程的魅力所在?!睆埨蠋熒钋榈財⑹鲋?。方程,看似復雜,卻又如此簡單!簡明!一個等號,就可以將未知數(shù)與已知數(shù)之間凝練著一種無與倫比的數(shù)學美! “優(yōu)秀,源于解讀文本的功力”(錢夢龍語),基于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到張老師教學的《方程》一課,是對新課標理念的具體解讀,他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了有效的學習情境,利用天平演示,為方程的學習巧妙地搭建了腳手架。精心設計的練習,幫助學生及時提煉等量關系,順利進行語言轉化,逐步構建方程模型,適時滲透方程思想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智慧潛能,升華了學生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促使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感受方程學習的價值和魅力!
|
|
來自: wangwu2005 > 《他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