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順氣消食化痰丸 【來源】清·沙圖穆蘇《瑞竹堂經(jīng)驗方》 【歌訣】順氣消食化痰丸,青陳星夏菔蘇攢, 曲麥山楂葛杏附,蒸餅為糊姜汁丸。 【組成】膽南星、姜半夏各500克,青皮、陳皮、生萊菔子、炒蘇子、炒神曲、炒麥芽、炒山楂、葛根、杏仁、制香附各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用生姜汁和蒸餅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備用。每次服9克,開水送服。近代【用法】:各適量,亦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消食順氣,化痰止咳。 【方解】凡飲食不節(jié),酒濕食積所傷,均可導(dǎo)致脾虛生痰為病。蓋脾屬土而主濕,過用或久用酒食甘肥滋膩傷中,則脾濕不運,影響及肺,肺失肅降,聚濕成痰,故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治宜消食順氣,化痰止咳。故方用膽南星、姜半夏燥濕祛痰;青皮、香附、陳皮、杏仁、蘇子降肺順氣理肺化痰,寬胸順氣,能除脹滿;麥芽、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和中,以暢達(dá)中焦運轉(zhuǎn)之樞機(jī),使其脾升胃降而肺金順下;配以葛根,解酒濕而蘇脾胃,升清陽而爽神志,以姜汁為丸,共奏消食醒脾,順氣化痰之功。 【主治】酒食濕積生痰,癥見痰多而粘、胸膈脹悶、早晨咳嗽等癥??捎糜谔禎窨人?、慢性支氣管炎或酒后胸胃多種不適等病癥。 【加減】若酒食傷中,可加葛花、枳椇子,效果更好。
2導(dǎo)痰湯 【來源】宋·陳自明《婦人良方》 【歌訣】導(dǎo)痰湯中半夏星,苓甘枳姜化橘紅, 燥濕化痰兼行氣,內(nèi)傷咳嗽效稱奇。 【組成】半夏6克,制南星3克,枳實3克,茯苓3克,化橘紅3克,甘草15克,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燥濕祛痰,行氣開郁。 【方解】本方系由二陳湯加南星、枳實、生姜而成。方用二陳湯燥濕化痰;配以天南星加強(qiáng)祛痰之功;枳實理氣,生姜暖胃。合而用之,共奏燥濕祛痰,行氣開郁之功。 【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惡心、飲食少思,或肝風(fēng)夾痰、嘔不能食、頭痛眩暈、甚或痰厥、舌苔白潤、脈滑。可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胃炎、甲狀腺功能亢進(jìn)、聽神經(jīng)瘤、咽喉腫痛、上肢麻木等病癥。 【加減】若見咳嗽痰黃、小便短赤,加黃芩、杏仁、瓜蔞仁;咳嗽痰白清稀,加桂枝、細(xì)辛、干姜;惡心、嘔吐,加竹茹;頭痛眩暈較甚,加天麻、白術(shù)、川芎、石菖蒲。
3竹瀝達(dá)痰丸 【來源】明·龔信《古今醫(yī)鑒》 【歌訣】竹瀝達(dá)痰半夏陳,參術(shù)苓甘川大黃, 黃芩沉香青礞石,慢支良方效堪奇。 【組成】半夏、陳皮、白術(shù)、大黃、茯苓、黃芩各60克,甘草、人參各45克,青礞石30克,沉香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以竹瀝、姜汁為丸。每服6克,日服2次?;蚋挠蔑嬈宸?,各藥用量可按常規(guī)劑量酌減。 【功效】清熱化痰,健脾燥濕。 【方解】蓋脾虛失運,脾不化津則聚濕生痰,結(jié)于胸膈,郁久化熱,累及于肺,肺失肅降,諸癥隨作,治宜標(biāo)本兼治,清熱化痰與健脾燥濕并施。因此,方用竹瀝、青礞石清熱滌痰;配以白術(shù)、半夏、陳皮、茯苓健脾燥濕化痰;大黃、黃芩清熱燥濕;沉香降氣;人參、甘草益氣培中,且甘草兼調(diào)和諸藥,標(biāo)本兼治。 【主治】痰結(jié)胸膈,癥見吐咯不出、脘悶痞塞、不思飲食、或咳喘痰稠、或眩暈耳鳴、或癲狂昏迷、或不寐、或腹中有塊、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捎糜诼灾夤苎住⒋⑿灾夤苎?、眩暈、精神分裂癥等病癥。 【加減】若繼發(fā)感染,加桑白皮、貝母、瓜蔞;咯痰腥臭,加魚腥草、薏苡仁;胸痛,加郁金,絲瓜絡(luò)。 【附記】本方瀉火逐痰之力很強(qiáng),需注意不可多用,應(yīng)中病即止。體質(zhì)虛弱者及孕婦,均應(yīng)慎用。
4澄清飲 【來源】元·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 【歌訣】澄清飲里天南星,二母半夏白礬隨, 清熱化痰又軟堅,肺逆可平效果奇。 【組成】天南星、蚌粉、知母、貝母、半夏、白礬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按常規(guī)劑量,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肅肺,化痰軟堅。 【方解】方用南星、半夏燥濕化痰,肅肺止咳;配以知母、貝母、蚌粉、白礬清熱化痰,澄清軟堅。 【主治】各種痰嗽證,服他藥不效者,癥見咳嗽痰多??捎糜诩?、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kuò)張、肺炎等病癥。 【加減】如偏熱者,加金銀花、南沙參、黃芩;發(fā)熱者,加生石膏、連翹;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咯血較多者,加旱蓮草、側(cè)柏葉、仙鶴草、阿膠;胸悶者,加旋覆花、瓜蔞。
5二母散(湯) 【來源】元·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 【歌訣】二母散湯白茯苓,人參桃仁有杏仁, 活血降逆止咳喘,產(chǎn)后咳喘服之靈。 【組成】知母15克,貝母15克,茯苓15克,人參15克,桃仁03克,杏仁 03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飲片,按常規(guī)劑量,湯劑水煎服。 【功效】活血降逆,止咳平喘。 【方解】凡因產(chǎn)后惡露上攻引起的痰咳喘息之證,治宜活血降逆,止咳平喘。方用桃仁活血;貝母、杏仁化痰止咳;知母清熱養(yǎng)陰;人參、茯苓益氣健脾,化痰止咳。標(biāo)本同治,虛實兼調(diào),合而用之,可達(dá)益氣活血,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產(chǎn)后惡露上攻,流入肺經(jīng),癥見咳嗽痰多、或覺氣急、腹痛??捎糜谥夤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病癥。 【加減】若非產(chǎn)后,體質(zhì)尚可者,可去人參、桃仁,合二陳湯;氣急喘促,加桑白皮、蘇子、馬兜鈴。 【附記】《證治要訣類方》所載二母散,即由知母、貝母、生姜【組成】;功能清熱,化痰、止咳;【主治】遇冷或遇熱咳嗽。方名同,但【主治】各異。
6射干麻黃湯 【來源】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歌訣】射干麻黃款冬花,細(xì)辛五味制半夏, 紫菀姜棗同劑煎,溫肺化痰平喘咳。 【組成】射干6克,麻黃9克,生姜9克,細(xì)辛3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大棗3枚,半夏9克,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方解】痰飲咳喘,治宜溫肺化飲,止咳平喘。方用麻黃、細(xì)辛、生姜溫肺化飲;配以射干清熱利咽;紫菀、款冬花、半夏止咳平喘;姜棗暖胃培中;五味子合麻黃,宣中有斂,開中有合;射干合細(xì)辛,寒熱并用。 【主治】痰飲咳喘,癥見咳而上逆、喉中有水鳴聲、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苔白滑、脈浮緊。可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小兒支氣管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病癥。 【加減】喘逆甚者,可加蘇子、葶藶子、白芥子、萊菔子之類;咯痰不暢者,加桔梗、瓜蔞仁;痰多,加南星、竹瀝;腎虛者,加菟絲子、狗脊、補(bǔ)骨脂。
7半貝丸 【來源】清·金蘭生《格言聯(lián)壁》 【歌訣】半貝丸中川貝母,法半夏用姜汁丸, 燥濕化痰治咳嗽,隨癥【加減】效更宏。 【組成】川貝母180克,法半夏12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生姜煎汁泛丸。每服6克,日服2次,涼開水送服。也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可按常規(guī)劑量酌定。 【功效】燥濕,化痰,止咳。 【方解】方用川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佐以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咳。藥僅兩味,而【功效】不凡。 【主治】咳嗽多痰??捎糜谥夤苎?、喘息性支氣管炎、甲狀腺腫大、淋巴結(jié)炎、癲癇等病癥。 【加減】若見咳嗽痰多而色黃者,加黃芩、知母、魚腥草、大青葉以清熱解毒;咳痰多而色白如泡沫者,加陳皮、茯苓以化痰除濕;咳嗽劇而伴氣急者,加杏仁、蘇子、葶藶子以降逆止咳化痰;久咳不止者,加百部、款冬花、紫菀以止咳;久咳而肺腎虛弱者,加黃芪、黨參、五味子以補(bǔ)氣收斂,或合用參蛤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