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改火” ■顧農(nóng)
宋人王禹偁《清明》詩云: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窮愁潦倒的詩人向鄰居家“乞新火”,這樣也就可以應(yīng)時應(yīng)景地來過清明節(jié)了。 結(jié)束舊火,啟用新火,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取火不易,只好在家里長期保存火種,隨時取用;而那時又有一種共識,以為長燃不熄的火燒得太久了就有毒有害,甚至?xí)l(fā)雨雹等天災(zāi),因此每年要舉行一次“改火”的儀式,徹底熄滅舊火,用鉆木擊石一類辦法重取新火,并且就用這新火來進行“刀耕火種”,來煮飯燒水。值此新舊交替之際,會有一兩天沒有火用,只好吃冷飯——這應(yīng)當就是“寒食”節(jié)的起因。到了清明,一定啟用新火,正常生活重新開始——所以“寒食”總是在清明前的一兩天。 清明節(jié)前夜“改火”的習(xí)俗在詩歌里頗有反映,唐人韓翃有一首著名的《寒食》詩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蕦m里取得新火之后,分點起若干蠟燭來,賜給近臣,以為恩寵。據(jù)說外國古代也有類乎中國“改火”的習(xí)俗??磥泶_有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世相通之處。 現(xiàn)在我們當然不搞什么“改火”了,“寒食”節(jié)也基本消亡;清明與什么新火完全無關(guān),基本上等于掃墓。但在漫長的生活道路上,人們總會給自己安排若干除舊布新的節(jié)點,讓精神重新振奮一下,這樣的意思與古人也還是一脈相承的。 |
|
來自: 寒江天外伴月... > 《百科雜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