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尋根追源即墨人

 東夷人士99999 2013-03-26
 

尋根追源即墨人

黃濟顯  李景智

    即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17處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證實,遠在五六千年前,先人們就已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墨就以人口眾多,物產(chǎn)豐盛而稱著于世,其繁華富庶可與當時的齊都臨淄相媲美?!稇?zhàn)國策》就載有“齊有即墨、瑯琊之饒,泰山渤海之險,聯(lián)袂揮汗,與臨淄并夸殷盛”。秦初,即墨始為縣。楚漢時期,即墨既是縣治,又是膠東國之國都,屬三齊重鎮(zhèn)。即墨故城遺址位于沽河岸畔,現(xiàn)平度市境內(nèi)的古峴鎮(zhèn)大朱毛村一帶。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重建縣治于今即墨市區(qū)。

東漢延至明初,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傳承接續(xù),即墨本應愈加繁榮,但據(jù)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載,在明王朝建立之初,即墨卻是個人口稀少“鮮林木,罕廬舍,蒿萊極目,觀之凄阻”的“疲邑”。據(jù)調查,現(xiàn)居即墨人氏之先祖,絕大多數(shù)是于明洪武、永樂年間(公元1368-1424年)由外地遷入的。那么,明代以前即墨的大部分原著居民到那里去了?難道真如民間傳說的被“永樂掃北”斬盡殺絕了嗎?如果與“永樂掃北”無涉,是什么原因致使即墨在明代以前人口銳減?明初移居即墨的先民源自何處?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走訪了一些墨邑耋老,得出了較粗略的答案,現(xiàn)概述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一、“永樂掃北”并未掃過即墨

    即墨等地民間廣泛流傳,在“永樂掃北 ”時,即墨的原著居民因戰(zhàn)亂或逃亡、或被殺光,而只留下現(xiàn)即墨市留村鎮(zhèn)大“留村”一個村莊。對于這段傳說,我們依據(jù)《明史》記載,特作考證如下:

   (一)、民間傳說與史實不符

    據(jù)《明史·太祖本紀》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后,元順帝及其殘余勢力逃向漠北,蒙古貴族繼續(xù)統(tǒng)治著長城以北廣大地區(qū),十五世紀初,分裂為韃靼、瓦刺兩部。由于蒙古貴族不甘心失去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不斷派軍隊攻掠中原的陜西、山西,并嚴重威脅著宣府(河北宣化)和北平(北京)。明政府為鞏固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從洪武元年冬開始,累年北征靖邊。公元1402年,明成祖即位,改元永樂,并改北平為北京。據(jù)《明史·兵志》載:“文皇即位,五駕北征......”公元明成祖為了鞏固邊防,便于北征,與永樂十九年(1421年)將京師從南京遷到了北京,直到永樂二十二年死于北征回師的途中。上述史實可以說明,明成祖在位的22年中,把相當精力用于回擊韃靼和瓦刺兩部的侵略,因而歷次北征,都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據(jù)《明史·成祖本紀》載,五次北征的軍隊,大都是從京師、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陜西、遼東諸衛(wèi)所調撥,并于北京、宣府集中。每次北征,也多是從直隸、河南、山東、山西等地,征用大量民夫運糧至宣府。最多的一次是永樂二十年,征集的民夫達23萬多人。明成祖五次北征行軍經(jīng)歷如下路線:

    第一次,于永樂八年,從北京出發(fā)--宣府--威虜鎮(zhèn)--飲馬河--斡難河?;貛熃?jīng)開平(甘肅)--北京--南京。

    第二次,于永樂十二年,從北京出發(fā)--興河(甘肅)--康哈里孩--忽蘭忽失溫。回師經(jīng)過土敕河--三峰山--紅橋--山海關--沙河(河北)--北京。

    第三次,于永樂二十年,從北京出發(fā)--宣府--雞鳴山(河北)--云州(山西)--偏嶺(山西)--西涼亭--開平--應昌(內(nèi)蒙古)--闊樂海,回師北京。

    第四次,于永樂二十一年,從北京出發(fā)--宣府(山西)--西陽河--上莊堡,回師北京。

   第五次,于永樂二十二年,從北京出發(fā)--隰寧(山西)--開平--應昌--威遠州--北邙山?;貛熃?jīng)清水源--蒼崖戌--榆木川(內(nèi)蒙古),明成祖途中病逝。

從以上五次北征的路線來看,“永樂掃北”從未經(jīng)過山東,山東只是作為后方,為北征大軍提供兵員、民夫與物資補充。因此,永樂年間“掃北”的戰(zhàn)事,絕不可能在即墨發(fā)生。

   (二)“留村”地名之由來。

    既然永樂“掃北”并未“掃”過即墨,那么留村”之地名又是怎么來得呢?據(jù)明崇禎年間(公元1626--1643年)《周氏族譜》記載:“明初,周氏祖先安住由河南汝南遷居此地,洪武二十一年,魏國公徐輝祖,奉命監(jiān)筑鰲山衛(wèi)城,因安住與其父徐達交好,遂便道探訪,并贈予田地。周氏因此稱居住地為留村”?!傲簟弊之斢杏浤钚燧x祖在此“淹留”的含意。據(jù)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載:“鰲山衛(wèi)城,縣東四十里。明洪武二十一年魏國公徐輝祖檄指揮僉事廉高筑磚城以備倭”。此段歷史記載,與《周氏族譜》記載相吻合。而明洪武二十一年比永樂八年第一次掃北要早22年。可見,留村之地名于洪武年間就已形成,于永樂“掃北”毫無關系。

    那么,即墨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永樂掃北”是何來源?先民們何以會對“掃北”留下如此強烈的恐懼心里,雖經(jīng)600余年而流傳不衰?經(jīng)考證,傳說來源有三:其一,據(jù)《即墨縣志》載,明初有大批軍戶遷入即墨。其中有一部分人,如豐城鎮(zhèn)韓家屯的韓姓、王家屯的王姓等宗族,據(jù)他們的族譜記載,其先祖均于明永樂年間隨明成祖北征建有軍功,被封在即墨雄崖所為官而留居下來。這些先民當年所參加的以及由他們后人傳說的“掃北”屬真正的“掃北”。

    其二,據(jù)《明史·成祖本紀》《明通鑒》載,長達4年的“靖難之役”,是燕王朱棣(明成祖)與其侄兒建文帝爭奪皇位所展開的戰(zhàn)爭。其主戰(zhàn)場就在山東西北部的濟南、德州一帶。戰(zhàn)爭中雙方死傷達幾十萬人,而且燕王大量屠殺俘虜,即位后又大批誅殺不肯歸附的大臣,如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御史練子寧、侍郎卓敬等都被誅滅九族。而侍講學士方孝儒竟被誅滅十族(學生、朋友也算一族)。大戰(zhàn)之時,建文帝從全國各地衛(wèi)所調兵參戰(zhàn)(即墨的鰲山衛(wèi)以及雄崖、浮山二所當然也在其列),而戰(zhàn)后又有不少外地軍戶輾轉至即墨并留居下來。如:據(jù)即墨青山前、大村、邵家屯的《邵氏族譜》記載,他們的先祖均是于洪武三十五年(成祖即位后取消建文年號,并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由云南“烏沙”(烏撒)衛(wèi),從魏國公徐輝祖來援山東,后留戌即墨。這些先民都曾親身經(jīng)歷了那場血腥戰(zhàn)爭,或聽到了明成祖屠殺俘虜、誅殺大臣的暴戾,由他們傳及后人,再由后人傳播開來,因而就使人們留下對明成祖極度恐懼的心理。

    其三,據(jù)《明史·成祖本紀》載,永樂十八年,山東蒲臺縣民林三之妻唐賽兒,于益都的卸石棚寨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并一度攻下安丘、即墨、莒州等州縣。清同治版《即墨縣志》亦載:“永樂十八年,妖婦唐賽兒作亂,寇即墨,邑人皆潰”。起義軍雖只堅持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被明軍血腥鎮(zhèn)壓了,但義軍所到之處深得民眾擁護而紛紛參加。這從《明史·衛(wèi)青傳》中“賊合莒、即墨眾萬人,攻安丘益急?!本涂煽闯觯茨水敃r已成為義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有數(shù)千人之多。事后從明成祖誅殺山東布政使儲埏、張海,按察使劉本等大員來看,即墨等地參加起義的民眾以及他們的親屬,受株連、遭屠殺實所難免??梢韵胂螅鞘且粋€多么血腥恐怖的場面。明成祖于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從當時的京城南京來看,在民眾心目中,山東的益都、安丘、即墨等地就屬“北”,“掃”也就是殺、屠殺。以上三個原因也就是構成即墨等地民間傳說的基本來源了。

    綜上所述,即墨明代以前人口銳減,與民間傳說的“永樂掃北”無涉。

二、明代以前即墨人口銳減之迷。

    查閱《即墨縣地名志》可發(fā)現(xiàn),在明代以前,現(xiàn)即墨市有人口居住的村莊僅30余處,現(xiàn)今的瓦戈莊、太祉莊、大官莊、喬家屯、田橫等鄉(xiāng)鎮(zhèn)皆屬無人之地。那么,明代以前即墨的原著居民那里去了?帶著這個疑問,我們查閱了宋、金、元、明史及相關史料,追尋即墨先民的去向之迷。

   (一)、從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到明初(公元1368年)的240余年間,不僅即墨,整個山東地區(qū)人口銳減。

據(jù)《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三年,濟南知府陳修上報:北方郡縣近城之地多荒蕪?!睋?jù)《宋史·地理志》栽:“京東東路,萊州,戶97427,領縣四:掖(縣)、萊陽、膠水、即墨”;《金史·地理志》栽:“山東東路,萊州,戶86675,縣五、鎮(zhèn)一:掖、萊陽(衡村鎮(zhèn))、即墨、膠水、招遠”;《元史·地理志》載:“太祖二十二年(1277年),益都路,領司一,司領縣六、州八、州領縣十五(含即墨在內(nèi)共21縣)有戶27164”。據(jù)《元史·百官志》載:“江北州縣,六千戶之上者為上縣,兩千戶之上者為中縣,不及兩千戶者為下縣?!奔茨珪r為下縣。據(jù)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載,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即墨連下縣都不是了,縣治被廢,與他縣合并,約在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才恢復縣治。從以上歷史記載就不難看出,從北宋末年至明初的240余年,即墨乃至整個山東人口銳減。

   (二)、從公元1125年至公元1209年間,金對宋朝的戰(zhàn)爭和對漢民族的掠奪,是造成山東乃至北方人口銳減的第一個原因。

    北宋建立之初,對山西、河北的燕云16州并未收復,金兵從公元1125年開始南侵,于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據(jù)《宋史·欽宗本紀》載:“靖康元年,金兵陷威盛、隆德、汾、晉、澤(今山西一帶),民皆渡河南奔,州縣皆空”?!端问?高宗本紀》載:建炎二年,金兵焚真州、鄧州、西京、隨州(今河北地)。三年,金兵焚濰州(今濰坊),屠洪州?!独m(xù)資治通鑒》載:金兵二次過后“時山東大饑,人相食,州縣被兵后各不相顧,盤踞在即墨的巨寇宮儀,每車載干尸為糧”。

    不僅如此,北宋滅亡之后,當時處于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女真族,對漢民族實行奴隸統(tǒng)治,任意杖殺漢人和括取民田《金史·良弼傳》載:“可喜在會寧一月間杖而殺之者二十人,其罪皆不至于死”。另外,金朝法律“以杖折徒(刑)累計二百,州縣立威,甚置刃于杖,多置人死。”(《金史·兵志》)并“率意不恤百姓,詔檢括官田,凡地名疑似者不問民田契驗,一切籍之”(《金史·張九思傳》),致使大量漢人因酷刑和喪失土地而無法生存。

另外,金即要入侵南宋,又要對付日益興起的蒙古族,所以在金朝的整個統(tǒng)治時期,幾乎戰(zhàn)爭連年,因而,在占領區(qū)大量抓丁。據(jù)《金史.兵志》載,從貞元三年開始,詔河北、山東等路所簽軍“輒下令簽軍,使遠近騷動,民家丁男若皆強壯,或盡取無遺,號泣動呼鄉(xiāng)里,嗟怨盈于道路”。由此可見,金對宋朝的戰(zhàn)爭和對漢民族的掠奪,是造成北方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

   (三)從公元1210年至公元1350年間,蒙元對金的戰(zhàn)爭和對漢民族的掠奪,是造成山東乃至北方人口減少的第二個原因。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并于公元1210年開始對金朝的侵略戰(zhàn)爭。由于成吉思汗初期對金重在掠奪,不在永久占領,因此,對金的征服手段異常野蠻殘暴,使北方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遭到大肆破壞。據(jù)《元史·太祖本紀》載,成吉思汗分兵三道,帝于拖雷為中軍,經(jīng)河南東北取山東的“泰安、濟南、濱、棣、益都、淄、濰、登、萊、沂等郡,命木華黎攻密州(今諸城)屠之”。到公元1214年,蒙古軍攻掠了河北以北大部金國領土。蒙古軍在包圍金中都(北京)時,“諸將請乘勝破燕,帝不從,譴使諭金主曰:汝山東河北郡縣悉為我有,汝所守唯燕京耳,我今還軍,汝不能犒師以弭我諸將之怒耶”。金宣宗遂譴使求和。據(jù)《中國通史》載,蒙古軍在出居庸關北返時,發(fā)現(xiàn)從各地擄掠來的人口中,有大批農(nóng)民對游牧沒甚用處,便將他們?nèi)繗⒌簦粠ё咚麄冋J為有用的工匠和牲口?!对贰な靼矀鳌份d:“明安對帝曰:這些人本當死,倘讓他們活著,別處郡縣會聞風來降”。據(jù)《中國歷史綱要》載,由于蒙古軍的燒殺擄掠,“兩河、山東數(shù)千里,人民被殺幾盡,金帛子女被搶一空,房舍盡焚,城郭丘墟”?!对贰ど掏鳌芬草d:“關中八州十二縣,兵火之余,戶不滿萬”?!对贰さ乩碇尽份d,公元1234年(元太宗六年)蒙古滅金,七年下詔籍民,共得北方人口475萬人,較之金章宗太和七年的4581萬人幾乎少了十分之九。

    元朝建立之后,在北方推行以游牧為主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據(jù)《元史·耶律楚材傳》載,近臣別迭對帝曰:“漢人無補與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边@項建議盡管元帝沒有完全采納,但據(jù)《元史·世祖本紀》載,中統(tǒng)二年(公元1261年),元世祖仍“諭河南管軍官于近城地量存牧場,余聽民耕”。蒙古貴族因而以戰(zhàn)勝者自居,大量圈占民田,少的也有千頃,多的達十余萬頃。另外,蒙古為滅南宋,強征北方漢人當兵打仗,據(jù)《元史·陳佑傳》載:“朝廷伐宋簽軍,山東民多逃匿,捕之急,逃入宋境”。元朝統(tǒng)治時期,分居民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南方漢人)四等,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漢人與南人為賤民。由于土地被奪,徭役繁重,北方漢人無以生存,被迫大量南逃。據(jù)《元史·崔語傳》載,僅在公元1238年,“內(nèi)陸百姓流移江南避賦役者,就有十五萬戶之多。”由于上述原因,又進一步加劇了北方人口的減少。

   可見,蒙元對金朝的戰(zhàn)爭和對漢民族的掠奪、殺戮,又一次造成了山東乃至北方人口的大量減少。

    (四)從公元1351年至公元1368年間,農(nóng)民起義與元軍的割據(jù)戰(zhàn)爭,是造成山東人口減少的第三個原因。

     元末,江淮地區(qū)爆發(fā)了以劉福通、徐壽輝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義軍東路由毛貴率領于至正十七年攻入山東,《元史·順帝本紀》載:“十八年,毛貴陷濟南路,山東郡縣盡陷”。繼之義軍內(nèi)亂,趙君用為圖謀山東地盤,將毛貴殺害。毛貴部將徐繼祖又殺趙君用,義軍各部遂互相仇殺,勢力因而受到極大削弱,最終于至正二十一年被元軍打敗,山東各地遂又被元軍占領。繼之,又是明軍對元軍收復山東的戰(zhàn)事。因此,從至正十七年(公元1351年),毛貴攻打山東,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軍收復山東的11年間,山東因戰(zhàn)亂不斷,造成人口又一次大量減少。據(jù)《明太祖實錄》載:“特別是山東、河南受戰(zhàn)亂破壞最重,多是無人之地”。“有的地方積骸成丘,居民鮮少?!睋?jù)《即墨縣地名志》載,元代,在即墨建有兵營,段泊嵐鎮(zhèn)劉家營里村就是由當年“韃子營”演變而來的。即墨明代以前有人口居住的村莊僅30余處,其他多毀于戰(zhàn)亂。如:靈山鎮(zhèn)崔家庵的崔姓,七級鎮(zhèn)大小歐戈莊的歐姓,官莊鎮(zhèn)池戈莊的池姓,長直鎮(zhèn)范戈莊的范姓、周戈莊的周姓,以及劉家莊鎮(zhèn)趙戈莊的穆姓等宗族,皆因戰(zhàn)亂滅絕。

    以上史實足以證明,即墨地處山東半島,上述三次歷史劫難當屬次次難免,因而導致即墨原著居民大量死亡、逃逸。明王朝建立后,針對北方人口減少,土地荒蕪的社會狀況,實行了一系列軍屯、移民政策,使北方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人口連年遞增。

三  尋根追源即墨人

    因金、元兩代對北方地區(qū)的民族掠奪和野蠻統(tǒng)治,長期的兵燹戰(zhàn)亂導致即墨人口銳減。明王朝建立之初,鑒于金、元兩代滅亡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民、撫民,以鞏固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經(jīng)洪武、永樂兩朝的勵精圖治,使北方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得以恢復和發(fā)展。這個時期,由于移民政策的實施,也使即墨人口聚增。據(jù)《即墨縣志》載,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即墨人口已達126800人。這些聚增的即墨先民源自何處?多少年來傳說各異,然而,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以下便是我們尋根追源之答案。

    (一)明初,由外地遷人的軍戶人口,是目前即墨人氏先祖的主流。

    明初,東南沿海一帶屢遭倭寇騷擾,明政府為抵御倭寇入侵,便在沿海一線擇要設戌,廣建衛(wèi)所。即墨的鰲山衛(wèi)以及雄崖、浮山兩千戶所,就是于明洪武年間設置的。據(jù)《明史·食貨志》載:“屯田之制,曰軍屯、曰民屯。軍屯領之衛(wèi)所,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薄都茨h志》也載:“明初,因設置衛(wèi)所,從外地遷入的軍戶就有7萬人之多”??梢娷姂羰且泼窦茨闹髁鳌!睹魇贰け尽酚州d:軍戶分從征、歸附、謫發(fā)三類?!皬恼髡撸T將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戌。歸附,則勝國及僭偽諸降卒。謫發(fā),以罪遷隸為兵者?!卑础按舐?600人為衛(wèi),1120人為千戶所,每衛(wèi)5個千戶所”的規(guī)定,鰲山衛(wèi)下設的右前后3個千戶所以及浮山、雄崖兩個守御千戶所共有從征軍3000多人,其余6萬多“歸附、謫發(fā)”的下等軍戶,則分布于全縣的52處軍屯和若干墾點,墾荒屯田,供應衛(wèi)所軍需。

    據(jù)《即墨縣地名志》所載,經(jīng)粗略統(tǒng)計,在洪武、永樂時期(公元1368--1424年)的57年間,遷入軍戶、民戶居住的村莊約520個。除去無據(jù)可查的和其他省份遷入的零散移民,據(jù)各姓族譜記載,世居即墨的人口,主流是來自云南的移民。據(jù)200多個村莊的族譜記載,其祖先均是明初由云南遷來的。其中有20余個村莊的居民族譜記載,其祖先是于明初來自云南的“烏沙衛(wèi)”。如:金口鎮(zhèn)南仟的萬姓、北仟的房姓、古仟的金姓;他們的祖先均是于明永樂年間,由云南“烏沙衛(wèi)樂歌屯”遷來此地立村的。溫泉鎮(zhèn)東四舍村的《武氏族譜》記載:“明永樂年間,武氏叔侄二人,從云南烏沙衛(wèi)銀子橋遷來此地立村?!睋?jù)考,“烏沙衛(wèi)”應系云南的“烏撒衛(wèi)”,其遺址就在今云南的鎮(zhèn)雄縣境內(nèi),因《明史·地理志》、《明通鑒》均載“洪武十五年克云南,平烏撒、烏蒙諸蠻,后立烏撒、畢節(jié)二衛(wèi)。”《元史·地理志》亦載:“烏撒府屬云南烏撒路所轄”。《明史·兵志》載:“初,太祖沿邊設衛(wèi),惟土著兵及有罪謫戌者,遇有警,調他衛(wèi)往戌,謂之客兵。永樂間,始命內(nèi)陸軍(輪)番戌,謂之邊班。又載永樂十八年,北京建,在南衛(wèi)所多北調”。據(jù)店集鎮(zhèn)青山前村《邵氏族譜》載:“明洪武三十五年,邵九公由云南從徐輝祖來援山東,留戌雄崖所,永樂二年,邵課士攜家來此立村。”留村鎮(zhèn)大村的《邵氏族譜》亦載:“明洪武年間,邵氏兄弟二人,由云南烏沙衛(wèi)從魏國公徐輝祖來援山東,后碾轉來此立村?!鄙鲜鍪穼嵟c《邵氏族譜》記載相吻合。由此看來,明初,云南烏撒府的土著兵與犯罪謫發(fā)烏撒衛(wèi)戌邊的軍戶,在山東沿海遇警倭寇或其他戰(zhàn)事時,被調到即墨衛(wèi)所,作為客兵留了下來。再就是永樂年間,烏撒衛(wèi)于內(nèi)陸衛(wèi)所換防和“在南衛(wèi)所北調”時來到即墨的。

    (二) 外地移民即墨考略

     經(jīng)元末多年戰(zhàn)亂,致使北方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據(jù)《明史·食貨志》載:“明初,北方近城之地多不治,召民耕。其制,移民就寬鄉(xiāng),或召募或罪徙者為民屯,皆領之有司。”又載“明初嘗徙蘇、松、嘉、湖、杭民之無田者四千余戶往耕臨濠。徐達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萬五千八百戶,散處諸府衛(wèi)......后屢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徙登、萊、青民于東昌、兗州。太祖時徙民最多,期間有罪徙者。成祖覆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京,自是以后,移徙者鮮矣”。移居即墨的民戶,除去7萬余軍戶和原著居民,余者3萬人左右是來自外省的移民。查閱《即墨縣地名志》等資料可知,居民有來自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河南、貴州、陜西、北京、山西等省。也有濟南、青州、萊陽、棲霞、莒縣等地遷來即墨的。

    另有兩個原因也促成明初即墨人口增加,一是由外地來即墨為官,后留居即墨的。如:前東城《林氏族譜》記載:“永樂二年,林氏族先奉旨從福建遷到此地?!比A山鎮(zhèn)埠后《姚氏族譜》載:“姚氏本系江南江寧府江浦深溝町人,始祖隨明成祖建有軍功,授鰲山衛(wèi)指揮使。至四世擇居埠后?!睋?jù)莊頭村《孫氏祖譜》記載:“明初,濟南府歷城歷山頂孫氏,以廣文仕即墨。后孫氏族人一支由歷城遷至此處立村”。二是逃難來到即墨的。如三里莊《李氏族譜》記載“明洪武時,籍異宗別的三家李姓逃難來到此地,故稱三李莊,后演變?yōu)槿锴f?!睋?jù)其中一家族譜記載,其祖先系明太師、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之后。在朱元璋誅殺功臣之時,李善長被賜死,全族70余人被殺,其中一族人逃難至此。據(jù)華山萬華埠《李氏族譜》記載:“永樂二年,李氏祖先由小云南畢陽縣東門里,遷居即墨的北鄉(xiāng)萬華山前小埠疃居住”。據(jù)考,“小云南畢陽縣”當系今貴州畢節(jié)縣。因元朝及明初均無貴州行省,畢節(jié)縣地屬云南。據(jù)留村鎮(zhèn)拖車夼村《鞠氏族譜》記載:“明永樂二年,鞠氏由浙江平陽遷來即墨,因途中車軸損壞,勉強拖車前行,即在車所止處立村,因地處山谷,故稱拖車夼。”明后期逃難至此的還有北安辦事處秦家莊秦氏一門,據(jù)《秦氏族譜》記載:“明嘉靖年間,黃河決口,秦氏逃難至此立村”。因上述兩種原因由某一省遷居即墨的居民均屬零散小股居民,構不成移民主流。

   (三) 即墨先民從山西遷來之說與史實不符

    據(jù)山西《洪洞縣志》和《洪洞大槐樹志》記載,始建于唐貞觀二年的廣濟寺遺址上,舊有一株漢代古槐?!爆F(xiàn)今的洪洞縣大槐樹公園,就建在古廣濟寺遺址上,公園內(nèi)的移民歷史見證--大槐樹,就是由漢代古槐衍生的第三代,今也有合圍之粗。大槐樹公園的祭祖堂內(nèi),至今已收集了來自全國21個省、市約400個縣的大槐樹后裔寄來的上千份族譜。因而多少年來,在全國許多地方流傳著“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謠。據(jù)《即墨縣地名志》記載,來自山西的移民僅有三個宗族,如王村鎮(zhèn)坦村的張姓,據(jù)傳,其祖先來自山西的蒲州。據(jù)華鎮(zhèn)梁家疃《田氏族譜》載:“田氏祖籍山西陽高,永樂二年,與董氏同時遷來此地立村。”我們認為,以上三姓均屬零散移民。據(jù)山西《平陽府志》記載:“位于洪洞縣城西北隅的古廣濟寺遺址,在明洪武、永樂年間,朝廷曾先后八次將山西移民在此集中,并辦理移民手續(xù),發(fā)給川資憑照,遷往各地”。有關山西8次移民,根據(jù)文獻記載,以年號為序擇錄如下:

    第一次,“洪武九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鳳陽?!?/font>

    第二次,“洪武二十一年,徙(山西)澤、潞民無田者墾河南、北田?!?《明史·太祖本紀》)

    第三次,“洪武二十二年,太祖以河南、山東臨清、東昌(聊城)諸處宜桑棗,民少而貴地利,山西民眾地狹,命后軍都督府僉事李恪等諭其民愿徙者驗丁分田?!?《明史·食貨志》)

    第四次,“洪武三十五年,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京”。

    第五次,“永樂二年七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

    第六次,“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明史·成祖本紀》)

    第七次,“永樂五年,命戶部徙山西平陽、澤、潞,山東登、萊等五千戶隸上林苑監(jiān)?!?《明太祖實錄》)

    第八次,“永樂十四年,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于保安州”?!睹魇贰ぬ姹炯o》還載“洪武二十五年,徙山東登、萊二州貧民五千六百三十五戶于東昌。二十八年又徙登、萊二州無田者于東昌”(今聊城)。

    上述大量歷史記載證明,即墨境內(nèi)不可能有大批山西移民遷入。

    世居即墨人氏先祖的主要成分是于明洪武、永樂年間(公元1368--1424年)由外地遷入的軍戶、民戶組成。其中以軍戶為主,達7萬余人,占當時全縣人口的60%以上。永樂以后以及清朝、民國時期雖有移民陸續(xù)遷入,但均屬零散小股移民,對即墨人口基本組成并無大的影響。外地人遷入即墨者,主要以云南移民為主,其他省市為輔。也就是說,世居即墨人氏之祖先,多數(shù)來自現(xiàn)云南省。故即墨人至今稱人死謂:“回云南老家了”,禱告亡靈“向西南走吧”,其中蘊含“葉落歸根”之意。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翘臀少妇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久久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三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好吊妞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一区欧美一区二区| 老司机精品国产在线视频| 麻豆印象传媒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色偷偷亚洲女人天堂观看| 有坂深雪中文字幕亚洲中文| 日本三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视频在线免费观看你懂的| 日韩一本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黄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性生活高潮免费视频| 日本国产欧美精品视频| 九九视频通过这里有精品| 欧美亚洲91在线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传媒欧美日韩成人精品| 夜夜嗨激情五月天精品| 中国美女草逼一级黄片视频| 日韩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a毛片看国产成人|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保健| 经典欧美熟女激情综合网| 午夜免费精品视频在线看| 深夜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尹人大香蕉一级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丝袜|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播放| 男女午夜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就| 黑丝袜美女老师的小逼逼|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