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9條對角線》,貝爾納·維勒,2010年。藝術(shù)家貝爾納·維勒(Bernar Venet),1941年生于法國普羅旺斯,后定居紐約,其主要創(chuàng)作為金屬雕塑,20世紀70年代末即以弧度鋼條和對角線系列成名,作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 他喜歡用作品和歷史建筑或紀念物形成對話。2011年他的作品在凡爾賽宮前的廣場上展出時,被法國大道居民委員會(ARAP)向巴黎法院遞交了要求取消展示的緊急審理申請,但最終未受影響。 Donjon de Vez 古堡主人弗朗西斯·布里斯特 作品《橙色雨傘》,金屬裝置,2011年制作。藝術(shù)家克雷格-馬丁,1941年生于愛爾蘭都柏林,現(xiàn)生活于倫敦,執(zhí)教著名的倫敦大學Goldsmith學院,曾是“YBA”一代藝術(shù)家達米安·赫斯特和朱利安·派等人的老師。他的作品簡而鮮艷,“喜歡看的是一個活潑的、不動的、靜止的圖像”。 作品《陌生的石頭》,四件紅色金屬噴繪,陳列于古堡外的開闊地。 藝術(shù)家阿納·奎茲(Arne Quinze),1971年生于比利時,目前在比利時的圣馬爾滕斯拉特姆生活和工作,作品由倫敦薩奇畫廊、丹麥路易斯安娜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等地展出并收藏。他在80年代從涂鴉藝術(shù)開始創(chuàng)作,作品包括大、小型的雕塑以及繪圖、繪畫等。他經(jīng)常用回收材料創(chuàng)作,比如廢舊木頭,并用熒光漆在作品外觀涂出具電子感的黃色、橙色或黑色,主題多涉及社會和人之間的互動、溝通等。 作品《半環(huán)狀的鏡子迷宮》,金屬裝置,安放于古堡外林間空地。 藝術(shù)家杰普(JeppeHein),1974年生于丹麥,生活于哥本哈根和德國柏林。他的作品吸收了上世紀70年代的極簡和概念藝術(shù),往往直接深入事物的本質(zhì),迷宮系列的裝置雕塑廣為人知。 作品《問題和回答》,2010年作品,材質(zhì)為鐵,立于古堡大門左側(cè)的一段廢墟墻角。藝術(shù)家歐拉夫·布魯寧(Olaf Breuning),1970年生于瑞士,現(xiàn)在美國紐約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包括雕塑和影像,多關(guān)注流行文化的社會后果。 《黃金時代》(L'Age d'Or),2011年裝置作品。這件半掩之門被立放在古堡外的郊野上,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法國藝術(shù)家杜尚和比利時藝術(shù)家瑪格里特。藝術(shù)家加文·圖爾克(Gavin Turk)生于1967年,屬“YBA”一代(即“英國年輕藝術(shù)家”),自參展1997年泰特美術(shù)館“Sensation”大展后成名。 《Tournesol》,萊熱爾(Fernand Leger)的作品,1968年由ClaudeBrice工作室完成制作,多年來一直為私人收藏。 鑄鐵裝置《酒亭》(Pavillon de Vin),為意大利藝術(shù)家喬安娜-瓦斯貢斯洛(Joana Vasconcelos)的2011年作品。 雅茲·烏拉博(Yazid Oulab)的《圓柱》(Colonne),2011年作品,放置于小教堂內(nèi)的彩色玻璃前方。 達尼埃爾·費曼(Daniel Firman)的《獨一無二》(Alone》,2009年作品,安放在小教堂的第三層,以Murano島的玻璃制作。 《跳舞的卡特琳娜》(Caterina Dancing),2009年作品,鋁繪,安放于古堡主塔前。藝術(shù)家朱利安·奧佩(Julian Opie)屬“YBA”一代,1958年生于英國,作品總是以極簡線條勾勒無窮變化,也長于用LED創(chuàng)作。 《支架屋》(Stilt House),藝術(shù)家阿納·奎茲2011年制品。 《腿缽》(Pot de Jambes),2008年作品,現(xiàn)安放于古堡外的林地間。藝術(shù)家羅伯特·貢巴斯(Robert Combas),1957年生于里昂,在巴黎居住和工作,作品深受德國后表現(xiàn)主義以及意大利超先鋒派的影響。 |
|
來自: only4dragon >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