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化膿性致病菌侵入了鼓室,引起的鼓室粘骨膜急性化膿性炎癥。常伴隨咽鼓管、乳突氣房粘骨膜的炎癥。常見的致病菌為鏈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雙球菌。本病易發(fā)生于嬰兒,因嬰幼兒免疫機能不全,抵抗力弱,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及傳染病,同時又因為兒童咽鼓管粗直而短,分泌物或吐出物容易經(jīng)咽鼓管進入鼓室。在成人,由于過度用力擤鼻使分泌物進入中耳,尤其是在不潔水中游泳使污水嗆入中耳,鼓膜外傷穿孔、顱底骨折伴鼓膜破裂等,致病菌經(jīng)破裂的鼓膜進入中耳,以及致病菌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進入中耳,如敗血癥等,均可引起本病。
有哪些癥狀?
鼓膜穿孔前癥狀比較明顯。有惡寒、發(fā)燒、全身乏力、食欲減退。在小兒,全身癥狀更明顯,有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很像腦膜炎及胃腸疾病的癥狀。如在麻疹恢復期體溫又升高,有頭痛、耳痛者,應考慮有本病的可能。
耳內疼痛,在鼓膜穿孔前,耳深部銳痛,打噴嚏、咳嗽、吞咽時疼痛加重。疼痛可放射到額部、顳部或整個的頭部。嬰兒時??摁[不安、拒食,并常以于抓耳。
當鼓膜自發(fā)穿孔或通過鼓膜穿刺或切開后,膿液排出,耳痛即減輕,體溫下降,全身癥狀也明顯改善。患者聽力明顯下降,伴有耳鳴,穿孔流膿后聽力反而好轉。偶有眩暈,為內耳受刺激所致。
需要做哪些檢查?
1.鼓膜檢查:鼓膜早期呈邊緣和錘骨處血管擴張或彌漫性充血。鼓膜穿孔前,正常標志消失,充血呈暗紅色,漸膨隆突出或全向外突狀。穿孔之初期,可見針尖大小的孔,有滲出物,呈星星閃爍跳動溢出。分泌物初為血清樣,最后呈膿性。鼓膜穿孔前,乳突處可有壓痛,穿孔后壓痛逐漸消失。
2.聽力檢查:為傳導性聾。
3,血象:白細胞增高,多形核細胞比例增加。
如何治療?
柴胡15克,白芷15克,梔子15克,赤芍15克,冬瓜仁30克,蒲公英30克,澤瀉20克,龍膽草10克,甘草6克。
*頭脹痛,加川芎3克,菊花12克,蔓荊子12克;
*頭昏,加僵蠶12克,鉤藤20克;
*口渴,加生石膏20克,天花粉10克,麥冬10克;
*體溫高者,加黃芩12克,青蒿15克;
*耳癢,加地膚子30克,防風12克。
上藥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時,煎煮2次,藥液對勻,分2次服,每日1劑。
有哪些單驗方?
1.紫草3克,芝麻油40毫升,將紫草放油內置火上炸之,待油變紫色后濾取油液備用。用時先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外耳,拭干后再滴入紫草油5-6滴,每日2-3次。
2.冰片、枯礬各9克,麝香0.5克,樟丹12克,龍骨15克,共研為極細粉末,裝瓷瓶內密封備用。用時先取雙氧水洗凈耳內膿汁,拭干后吹上藥粉少許,每日1次。
3.黃連、檳榔、大黃各9克,枯礬6克,苦參、冰片各3克,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先以雙氧水清潔耳內,以細管吹入藥粉適量,每日1次。
特別提示
1.不能強力擤鼻和隨便沖洗鼻腔,不能同時壓閉兩只鼻孔,應交叉單側擤鼻涕。
2.平時要講究個人衛(wèi)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避免傷風感冒。
3.給孩子喂奶時,最好抱起來喂,因為平睡時喂奶,溢奶后有可能使奶進入耳咽管,引起中耳炎。在洗澡和洗頭時,不要把水灌到耳朵里,如耳朵已進入水,就要把進水的那側耳朵朝下,把頭輕輕地晃幾下,讓水流出來為止,然后將干棉簽輕輕在外耳道卷幾下即可,千萬不要挖耳,以免損傷耳膜。
4. 平時要注意孩子患耳是否有膿,不要等膿液溢出耳道口才被發(fā)現(xiàn),必要時可用干棉簽試探性卷一下。持續(xù)流膿的患兒要去醫(yī)院檢查,有耳內息肉或膽質瘤者可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