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授絕神方】《串雅外編》
【主治】痢疾; 【配方】白芍60克;當歸60克;枳殼6克;檳榔6克;甘草6克;滑石末9克克;木香3克;萊菔子3克。 【功效】調(diào)氣和血、導滯祛濕、止痢;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按語】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癥。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痢疾古謂“腸澼”。因其滯塞不利,又稱“滯下”。一般初痢為實熱,久痢為虛寒。初痢實宜通之;久痢虛宜補之;寒熱交錯則宜溫清并用;虛實挾雜則通補兼施;便下赤多則重用血藥;便下白多則重用氣藥,因此尤需辯清虛、實、寒、熱??傊?,痢疾為患,皆腸中有滯而氣血失于流暢。故去滯、調(diào)氣、和血為治療痢疾的基本原則。
2、【神效雞清丸】《證治準繩》
【主治】瀉痢;
【配方】木香60克;黃連75克;肉豆蔻(大者生用)7枚。
【功效】行氣止?。?
【制法】上藥共研細,雞蛋清調(diào)和為餅,慢火上灸至色紅極干,再研為末,面糊為丸,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50粒,空腹米湯送服。
【按語】痢疾相當于西醫(yī)的急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腸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本方用大量木香行氣導滯,黃連清熱燥濕,豆蔻澀腸止瀉。為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的有效方劑。
3、【六神湯】《奇效良方》
【主治】赤痢腹痛,或下純血;
【配方】炒黃連、車前子各60克;地榆、梔子仁、灸甘草各15克;陳皮(湯浸去白)30克。
【功效】調(diào)和氣血,清熱除濕。
【制法】共研粗末。
【服法】每服15克,空腹服。
【按語】血痢,相當于西醫(yī)急性細菌性痢疾,本病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赤膿血便為主,且有一定的傳染性。
4、【治痢仙方】《醫(yī)部全錄》
【主治】一切痢疾,腹痛久不瘥者;
【配方】丁香、沉香、木香、白術(shù)、白芷、白茯苓、白芍藥、甘草、枳殼、罌栗殼、訶子、地榆、酸石榴皮、半夏、厚樸、黃連、陳皮各3克。
【功效】理氣和血、除濕止?。?
【服法】水煎,飯前分5次服。
【按語】本方善治一切痢疾,尤其對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腸病療效較好。若白痢加生姜3克;赤痢加烏梅3克。
5、【遇仙立效散】《醫(yī)部全錄》
【主治】諸般惡?。?
【配方】當歸(洗)、灸甘草、御米殼(去蒂蓋,炒黃)各60克;赤芍藥、地榆、酸石榴皮各15克。
【功效】調(diào)氣和血、澀腸止??;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
【服法】每服9克,水一盞半,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按語】本方治諸般惡痢,或赤或白、或膿液相雜、里急后重、臍腹疼痛、或下五色、或如魚腦、日夜無度、或禁口不食。不論老幼,皆宜服之。小兒可按其歲數(shù)加減用量,以瘥為。忌生冷油膩腥燥等物。
6、【赤白痢仙方】《遵生八箋》
【主治】痢疾;
【配方】黃蟮、麻黃頭、蓮房殼。
【功效】補虛理血、行氣止痛;
【制法】五月初五,取黃蟮數(shù)斤,用燒酒浸濕,穿尾吊起,曬干研末。后取麻黃頭、蓮房殼,曬干研面待用。
【服法】每次用黃蟮末3克、麻蓮末1.5克混合。成人服3克;小兒服2.1~2.4克,酒送服。
【按語】痢疾每因飲食不當,或起居不慎,受感外邪,或勞累過度,或思慮郁怒而誘發(fā)。發(fā)則倦怠嗜臥,腹脹納差,大便夾有赤白粘凍,里急后重。這正是本方適應(yīng)癥。方中以黃蟮補虛,除濕以治痢,《本草匯》上言其“治痢疾”,《云南中醫(yī)驗方》也記栽其配紅糖可治久痢虛癥、便膿血;麻黃性苦味溫,善理氣止血,治腹痛痢疾?!侗静菥V目拾遺》云:“治氣癥、心痛、肚痛、痢疾、痞結(jié)”;蓮房苦澀味溫,以去濕、消瘀、止血見長”,《本草匯言》說:其止血痢、脾泄”。三藥合用,補虛理血而止痢,藥雖平淡,療效卓著,治療休息痢非常合適。
|
|
來自: 默 語 > 《名醫(yī)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