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南盤江流域,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間音樂,這就是“布依八音”。布依八音是早年由中原傳入的樂府樂,現(xiàn)在對她是什么年代傳入的,怎樣傳入的有不同的說法。
早年傳入的“八音”是純器樂演奏曲,在以后流傳的過程中,根據(jù)需要,在原曲調(diào)中加入說詞和唱詞,形成了唱段。 在經(jīng)歷了器樂曲、表演唱(有些專家稱小演唱)兩個形態(tài)的發(fā)展以后,布依八音又迎來了她發(fā)展的第三個形態(tài):“八音座唱”?!恫家雷迨贰芬粫J為這大概在元代。也有專家認為在元末明初。 八音座唱與表演唱有不同。表演唱是根據(jù)演唱環(huán)境需要,說唱些祝福或吉祥話。而八音座唱則不同。據(jù)清代《清稗類鈔》一書所述:“八音者,以彈唱為營業(yè)之一種,所唱有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這也就是說八音座唱所唱的是戲曲本子,里面有不同的人物,有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但又不化妝,不是戲劇。這就像帶器樂伴奏的評書。難怪國家文化部把她列入“曲藝類”,為“布依曲藝”。又因為八音座唱是坐在板凳上唱,因此,又有人叫她“板凳戲”。 就在八音座唱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又一種新的文藝形式悄然而生。這就是布依戲。布依戲產(chǎn)生于清初,而成形于什么年代有不同認識。一是根據(jù)老戲師的家譜推算出來的,大概在乾隆年間:一是根據(jù)《興義縣志》記載,光緒初年(1875年),興義巴結(jié)王土司的族人王壽山倡議,多人出資首次制作了專用戲服,在巴結(jié)老場壩搭臺演出。至此,布依戲才真正完成了她的發(fā)展,不但有了曲調(diào)、有了聲腔、有了表演、還有了服裝,成為戲劇之一種。布依戲是在“八音座唱”的基礎上衍化發(fā)展而成的(見《中國戲曲音樂集成貴州卷·布依戲音樂分卷》)。從表演上看,布依戲有動作、有化妝、有專用的服裝,而這些恰恰是“八音座唱”所沒有的。由此看來,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異處。這也就成就了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藝術。 由純器樂曲依次發(fā)展為表演唱,發(fā)展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tài)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tài)并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目前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這為我們研究民間文藝的沿革發(fā)展提供了活標本。我認為這是她最有價值的地方。這也成為千年來保護她、流傳她的布依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每當人們說到“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總會發(fā)問:這“八音”是什么意思?她為什么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么?我們知道,在中國音樂史上,“八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xiàn)在周秦時期。那時把樂器按制作材質(zhì)的不同區(qū)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這就是“八音”。后來泛指為樂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國音樂史的“八音”有無關系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現(xiàn)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 在“布依八音”流行地流傳著這么一種說法,就是當年部落首領進京朝貢,中央王朝賞賜的是一支完整的樂隊,但是由于旅途道路艱險,瘴氣彌漫,環(huán)境惡劣,北方來的樂人很不適應,一路上死的死、病的病,最后只有8個樂人到達目的地,正好他們8個人每人操司一件樂器,就是前面說的那8種。這也就是現(xiàn)在八音樂班里搞伴奏的8件樂器的由來。 當然這是民間傳說,不一定都真實,據(jù)一丁等老先生考證,早年的布依八音演奏有十幾種二十幾種樂器。就是現(xiàn)在山寨里的八音班,樂器也不一定就是那8種,三弦、嗩吶、勒尤、勒朗、木葉等也常見。只是那8種相對用得更多一些罷了。 清代《清稗類鈔》說:“八音者,以彈唱為營業(yè)之一種”。這說明,那個時期,“八音座唱”還不叫“八音座唱”,仍叫“八音”?!鞍艘簟背錾碛诨始?,地位尊貴,自然不能怠慢。現(xiàn)在“八音”流行的山寨,還有要演奏“八音”用樂器,先要沐浴更衣、焚香禮拜、請出樂器的習俗。 “八音”是器樂組合的名稱。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講到“八音”時是這么說的:“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甚整異。有時以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逼渲胁徽撌钦f“樂甚整異”,還是“教土人合樂”,都是說的樂隊樂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從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曲譜和民間流傳的演出形式看,都證明了“合樂”的特點。筆者有幸做過嘗試,用蕭筒、葫蘆琴、牛角胡、月琴中的哪一種樂器單獨演奏八音樂曲,味道都不對;用八音的樂器組合演奏其他民歌民樂,大多聽著也怪怪的,感覺不舒服?!耙环剿琉B(yǎng)一方人”,看來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于八音樂器和八音樂曲。 關于八音的音樂、表演等,劉一丁、馮景林、姚桂梅等老專家都有不少著述,恕不贅述。這里只想說說那幾件樂器,確也很值得玩味。 胡琴是胡人的樂器,宋時傳入中原。古書上記載它的形制“卷頸、龍首、二弦”。你看它同今天八音樂器“牛角胡”、“葫蘆琴”的樣式多么相似。早期的琵琶,古書上記載它的樣式是“盤圓柄直”,這又和八音樂器“月琴”的樣式一致。八音樂器中還有一種叫蕭筒的,是一種無膜豎笛。豎吹的無膜笛肯定要早于橫吹的有膜笛,因為蕭筒的制作要比有膜橫笛簡單得多。只是現(xiàn)在樂人一般都不愿用無膜笛而改用有膜笛了。無膜笛的音質(zhì)音量同有膜笛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從以上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八音樂器的古樸,也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它所演奏的樂譜的古樸。她的鑼鼓也很有特色。八音用鼓是刺鼓,就是在鼓幫上釘滿了木(竹)刺,除了便于豎放打擊外(一般鼓為平放擊打),一般人還看不出有什么其它實際用途。其實,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樣式。鼓最早用于軍事和祭祠,渾身釘了木(竹)刺的鼓,看著更威嚴。小鑼也是拋起來打,叫打飛鑼,都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看著古樸的樂器,聽著古樸的樂曲,真使人悠悠然又回到千百年前的感覺。 作者:谷民春 來源: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