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課的關鍵點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知道語文是什么,不能簡單地回答,要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際,加以思考回答。 語文以學習語言知識為中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載體,達到開發(fā)學生言語潛能、培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目的。 呂叔湘老先生早在1963年就說過:“我要談倆點。第一,我認為每一個做教學工作的人必須首先認清他教的的是什么。從事語文教學就必須認清語言和文字的性質(zhì);從事漢語文教學就必須認清漢語各種形式——普通話和方言、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分別和他們的相互關系。其次,我認為從事語文教學必須認清人們學會一種語文的過程?!保ā蛾P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這是語文教師必須清楚的事情。盡管語文和生活了聯(lián)系密切,但是不能把生活的事情全搬進語文課堂。語文教學必須圍繞語言知識進行教學,這才是語文。 語文要“守正出新”,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既不要全盤否定,也不要刻意地標新立異,語文教學要符合語文的特點。 語文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母語是一個民族的智慧象征,它的存在于文化發(fā)展是分不開的。成熟的民族文化的價值和特色必然體現(xiàn)在與社會發(fā)展的同步之中,這種精神印記必然在語文教學之中顯現(xiàn)出來。所以說,語文教師是傳統(tǒng)文化的詮釋者,將語文教學在被人理解的框架之內(nèi),給出新知識的真正含義。以冷靜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吸納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將母語的智慧傳承下去。 守正出新是遵守規(guī)律的表現(xiàn),語文教學必須遵守規(guī)律?!坝醒芯勘砻?,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總體發(fā)展存在著三個敏感期。其中分布在小學四年級、初中三年級和高中三年級,其中以初中三年級最為顯著。這種分布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有關。小學四年級是抽象思維發(fā)生期,初三是抽象思維在個體結構中由從屬地位轉化為主導地位的轉折期,高三則是抽象思維進一步完善并顯示出邏輯性的時期。當然這也與學生知識積累、技能掌握有關。語文知識的日益扎實,必然會引起一個大的飛躍。”這樣,學習語文要遵循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考慮個人本身的特點,重視學習的高效期,不要浪費時間,遵守學習原則,很好地過度敏感期。要注重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對學習的渴望與向往的基礎。 再有各種文體的不同,它的教學規(guī)律也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辦法?!罢Z言與思維關系密切,語文教學最貼近思維這個智力核心,語文教學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具有全程性和全息性的特點,是語文教學的固有規(guī)律?!? 作為一門學科,一定有它的學科知識內(nèi)在邏輯規(guī)律。學生掌握一門學科的知識或能力,必須把握它的內(nèi)在規(guī)律。我們教授一門學科,必須摸索它的內(nèi)在規(guī)律,才能行事。特級教師張大文說:“我們讀語文,首先接觸到的是文章作者的語言文字,這種語言文字固然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白,但是我們不一定甚至往往不能立即理解。所以,第一步,我們要研究這樣的語言文字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接著,在我們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后,便要走艱難的第二步,即要反復研究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這樣做,就一篇文章而言,我們不但學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學到了滲透著這種思想感情的作者所特有的語言文字。就一個階段的語文學習而言,通過“語言——思想——語言”的循環(huán)往復,我們不但容易領悟作者們的思想感情,用以提高自己的認識,而且容易養(yǎng)成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以確切表達自己思維的習慣?!獜恼Z文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蘊含思想的載體來看,這是語文教學的必經(jīng)過程與終極目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而具有規(guī)律性。” 二、 閱讀課的關鍵點 閱讀,我們已經(jīng)不陌生了,但是我們還要研究,抓住關鍵點,引導學生閱讀。 ⒈閱讀文體 閱讀開始,就要先辨文體,培養(yǎng)文體意識。因為不同的文體,思維方式就不同。古人曰:“學詩讀詩,學文讀文,此古今一定之法?!睆倪@句話就可以看出,文體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不同的文體要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在不同的文體之中悟出需要得到的東西。掌握文體是為了整體閱讀。 ⒉為寫而讀 潘新和教授說:“不能內(nèi)化為言語生命的營養(yǎng)和素養(yǎng)、不能最終外化為有價值的的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主要實驗與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閱讀,是無效閱讀,是不得法的閱讀?!彼岢珵閷懚x、為寫擇讀。這是學以致用的表現(xiàn),目的性很強,效率也比為讀而讀要高。 ⒊比較閱讀 比較往往會叫人很快地就能悟出點什么,有比較就有鑒別嘛。比較的方法有同類比較、異類比較、多篇比較、內(nèi)部比較等,比較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探究,使學生達到主動感悟的境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讓比較貫穿于閱讀之中。比較形式很多,應精心設計。 ⒋問題閱讀 帶著問題去閱讀,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問題應該由教師設計,針對學生的閱讀實際或者閱讀狀況,設計出符合學生的問題。問題能刺激學生去閱讀,不疼不癢的問題等于白問,所以設計問題要動腦筋。 ⒌摘要閱讀 就是我們常用的閱讀方法,讓學生邊閱讀邊摘錄。學生自己認為有用的內(nèi)容,他就摘下來。但是應有思考的摘錄,才是有用的。 ⒍、批注閱讀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讀書時都要拿一支筆,一邊讀書一邊圈點,我最喜歡的閱讀批注法。 批注就是寫在書頁或文章的天頭、地腳及旁邊等處的批語和注解。作批注一般是直接寫在書頁上,邊讀邊想,信手拈來,三言兩語都可以,不必抄原文,既靈活又方便。批注閱讀對積累寫作素材有一定意義,對自己感興趣的、認為寫得好的句子進行圈點,在字里行間釋詞釋義,予以批注,寫上一兩句對該段的理解和評價。這些東西永遠會記住,隨手就能拿來運用。 批注閱讀早在古代就有,尤其到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無書不批的奇觀,最典型是金圣嘆批注《水滸》、毛氏父子批注《三國演義》、脂硯齋批注《紅樓夢》等。今天用批注閱讀法,看似有復古之嫌,但是此法能將瞬間閃現(xiàn)的讀書靈感及時記錄下來,也很省事,效率卻很高,能將心中之想法表述出來,逐漸形成讀書習慣,愛不釋手。 我們看學生的讀書筆記,會發(fā)現(xiàn)摘錄的內(nèi)容居多,很少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就是有些想法也是別人的想法,自己個性的東西很少??墒桥㈤喿x看似傳統(tǒng)卻在如今煥發(fā)新生,對學生的閱讀有利無害。雖然說不動筆墨不讀書,但是讀電子書時,可用電子批注,即沿用傳統(tǒng),又創(chuàng)新,效率又高,真值得一試。 有的專家學者提出閱讀還原法,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有意識讓學生用,但學生不能還原;用揣測法,學生還能說些話,但有時形成誤讀。恰恰是這個誤讀,為學生帶來無限的創(chuàng)造,對寫作的表達有一定作用。 閱讀應該是應目會心的,應目會心在心理學上講,實際就是一種心理反應。是指學生閱讀時,通過眼睛看到的能傳達到內(nèi)心世界,達到心靈上的會意。 學生專注閱讀,實屬不易,這就需要教師參與學生閱讀活動之中加以引領,但是批注閱讀法如同一把鑰匙,能開啟學生閱讀這把鎖,批注的語言可多可少,具有一定靈活性,而且能達到應目會心的目的。 ⒎、理解閱讀 理解就是從閱讀的內(nèi)容中悟出意思,這是閱讀的本質(zhì)。這是閱讀的關鍵之關鍵。閱讀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只有思考詞句的意思,將閱讀材料和閱讀者的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才能產(chǎn)生理解。凡閱讀能力強的學生,閱讀時都帶有一定的目的并能運用他們的背景知識和已有的經(jīng)驗。 可見,圖省事的叫學生自己去讀、去理解,是目光短淺的做法。學生原有的閱讀水平是什么就是什么,到中學畢業(yè)還是從小學帶來的那么點理解水平。 首先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豐富詞語、知識背景的水平。 再有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元認知的能力培養(yǎng)。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于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diào)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元認知是哲學家弗拉維爾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學習時,學習者要學會使用一些策略去評估自己的理解、預計學習時間、選擇有效的計劃來學習、解決問題。例如,假如你讀一本書,遇到一段讀不懂,你該怎么辦呢?你或許會慢慢再讀一遍;你或許會尋找其他線索,如圖、表、索引等來幫助理解;或許你還會知道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這意味著你要學會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矯正你自己。所有這些都屬元認知能力。學生必須懂得在閱讀過程中如何自我檢測和仔細思考本身的理解水平。最基本的是學生在閱讀時能夠看得出作者的話語在表達什么意思,監(jiān)測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知道在什么時候不能理解了,必須采取一些補救的辦法。一些會閱讀的學生的做法值得提倡,當他們意識到理解困難的時候,他們會停止閱讀回到不明白的地方,用比較慢的速度重新閱讀,然后再檢測是否理解了。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就會放棄閱讀了。 要讓學生明白閱讀即思考,要讓學生明白思考和弄清文本是閱讀的本質(zhì)。元認知也是“關于思維方式的思維”,它包括注意和回顧學生本身的學習,檢測理解水平,做出總結和判斷。 要想讓學生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就要反復練習,反復閱讀。讀完后,寫出“我的理解”,或者“讀后感悟”,可長可短,不必強求?!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這樣做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又增進了閱讀理解的能力。比只抄一些學生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要好得多。 閱讀重在理解和感悟! 三、作文課的關鍵點 從作文的幾種課型中,我們主要嘗試了情境作文課、讀悟作文課、修改成文課。那么,這三種課型的關鍵是什么呢? ⒈先寫后導為主,先導后寫為輔 先寫后導就是先寫出來,不約束,寫完了再導——講寫作知識。先寫”意味著“放”,是對言語生命野性的“牧養(yǎng)”;“后導”意味著“收”,是對學生某方面寫作能力的回攏與強化。先放后收,益于發(fā)散,實現(xiàn)言語生命的多姿多彩。這樣做并不是完全排斥作前指導,而是在了解學生寫作基礎上,適時進行必要的引導點撥,可以使學生少走彎路,以提高寫作教學效率。 ⒉師生同寫 教師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下水者。教師是引領者、示范者。同寫同改同展示,和學生一起進步。在情境作文和讀悟作文課中有師生同寫作文的環(huán)節(jié),修改課也有師生同修改作文的做法。教師的示范往往會調(diào)動學生的心理沖動,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欲望。使學生具有“畫家的眼睛”和“作家的情緒”,完成寫作。 我校在寫作教學實驗中,有多名教師用自己下水文章做示范,做榜樣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力。教師先展出自己的原文,讓學生讀、悟、討論,再由教師進行展示。明顯的看出來學生格外興奮,對于教師的文章,每一個學生都有話想說,在愉悅中學會了寫作;教師抓住機會再講評,評的目的也是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的悟性。 在情景作文中有師生同寫作文的環(huán)節(jié),修改課也應有師生同修改作文的做法。 潘新和教授說:“語文教師應是一個思者、作者。語文教師應有自己的生命之作,應讓學生讀到我們老師寫的優(yōu)秀作品或著作。”此話說得很好。 語文教師與學生同寫同修改會使學生富有激情,學生從教師的言語創(chuàng)造力中得到啟發(fā),感受到教師創(chuàng)造力的熏陶,從而很用心地完成寫作與修改的學習。 教師下水寫作如同一鳥之鳴引來百鳥和唱,一花之艷引來百花齊放。當我們每位教師都用自己的心血和學生共同寫作、共同修改作文時,將收獲意想不到的碩果。 ⒊作文課要有共鳴點 近年來,韓劇在中國內(nèi)陸風靡一時,唯美、純真、至善的故事情節(jié)打動了中國億萬觀眾,贏得了極高的收視率。 韓國電視劇能打動中國觀眾的原因,是找到了與中國文化的共鳴點:淡淡的憂傷、無奈和溫情,使人產(chǎn)生共鳴。 韓愈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p> 如果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文情境、視頻和音樂時,找到一個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切人點,就好比將一粒石子投入平靜的池塘中,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就會興奮異常,富于想象,參與寫作之中。教師設計的情境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如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經(jīng)歷、境遇等方面出發(fā)。這個共鳴點應該在課的開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一下子引爆學生的興奮點,馬上進入情境之中。設計的情境或者視頻不能平平淡淡,要有波瀾,不是所有的情境和視頻都能進入課堂。 ⒋保持可持續(xù)的寫作興趣 一時的興趣好激發(fā),但是要讓學生的興趣可持續(xù),不是一節(jié)課能解決的。一時的寫作沖動要變?yōu)殚L期的激活,只有可持續(xù)的興趣,才能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 我們要研究學生興趣的持久性,就得有辦法。如激勵性的評價,是讓學生堅持寫作的有效途徑,也可以設一些上不封頂?shù)莫剟钷k法。能找到學生進步的突破口,立刻春光無限。古人云:“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币馑紩x多了,寫作文就容易多了。所以為了寫作的需要,以寫帶讀是激發(fā)興趣的好辦法。也可以設計一些寫作交流的模式,教師用元認知的策略激發(fā)學生興趣遷移,挖掘寫作動機,可以讓學生總結、和同學老師交流的辦法。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寫作的意義,對寫作充滿濃厚的興趣。明代王守仁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不能已?!本褪钦f的這個道理。要把培養(yǎng)可持續(xù)的寫作興趣作為一項工程來做,需要堅持,再堅持! ⒌作文教學強調(diào)一個“悟”字 情境作文課、讀悟作文課、修改成文課都離不開一個悟字?;旧显诒容^中進行感悟,學生和學生的作品比較,教師的下水文和學生的作文比較,學生的作品和名家的作品比較,學生的修改前的作文和修改后的作文比較。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在比較中產(chǎn)生的,玩中悟、聽中悟、讀中悟、改中悟、比中悟。 法國的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思想家羅蘭·巴特爾說:“寫作本身乃是一種悟,悟是一種強烈的地震,使知識或主體產(chǎn)生搖擺,它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言之境。”實際上寫作是一種自悟行為,學生在自悟的基礎上再提高。葉圣陶老先生早就說過:“自悟其理法”、“自求得之”。教師在矯正之中導悟,這顯示出教師的功力。光教給學生寫作理論是不行的,應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想象的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 什么是思維習慣?就是在寫作實踐中要有意識地想象,一邊思考一邊想象,要知道“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寫”、“怎么寫文章更精彩”,這是一種興趣、意識的培養(yǎng),逐漸形成思維習慣。 潘新和教授認為,導悟和自悟無所不可、無所不在。 元翁森的《四時讀書樂》里有這樣的描述:“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導悟和自悟不僅僅只限于課堂上。學生的言語生命是在教師的導悟中被激活,是在自悟中拔節(jié)生長,在教學中要追求導悟和自悟的統(tǒng)一。 ⒍修改是寫作的核心 經(jīng)過修改課的實驗,確定了我們的理念:“沒有經(jīng)過認真修改的文章,永遠是半成品;寫作的核心在于修改,只有經(jīng)過反復修改的文章,才是好文章?!?/p> 修改是寫作的核心,修改在寫作中很關鍵,“文不厭改”,就是這個道理。修改也是寫作中最難把握的事情,學生對于修改也很怵頭,有兩個原因:意識不到自己的文章中的問題;再有知道問題但缺乏修改的辦法。 修改是寫作的核心,可見修改要常抓不懈。教師要教會學生修改的方法,最關鍵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文章中的問題,就是“圍繞著讀者和寫作目的”進行修改,要長期樹立這樣的意識。要解決這些問題,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以及明確的示范和積極的思考。修改對于學生確實有困難,但是我們引領好了,學生有興趣了,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重大的意義。 時間不僅僅花在課堂上,還要花在課下,平時要教給學生怎樣修改文章,在這方面有的教師做得很好,讓學生在作文本上自批和互批,學生確實修改得很不錯。 教師明確的示范學生也很感興趣,尤其教師拿自己的作品和學生的作文進行修改示范,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修改不會自然完成,學生需要在修改過程中得到指導,教師提供的示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修改水平,這也是調(diào)動學生興趣的機會。培育學生修改的信心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教師要有有效的寫作指導,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寫作行為會影響學生一輩子的。師生交流是一種提高學生修改水平的好辦法,可以是一對一的交流,也可以是書面交流,師生交流可以增強學生修改的信心。交流要有針對性,“學生希望知道這樣寫為什么好”,學生需要具體的清晰的指導。在學生修改遇到困難時,激勵應該隨時相伴。激勵學生既要注意文章精彩之處,又要注意敗筆之處?!坝癫蛔粒怀善?。”人們常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但是我們的學生往往缺乏這種創(chuàng)作熱情。要培養(yǎng)學生對作文“反復錘煉”的創(chuàng)作熱情。要讓學生在每次修改后找到“成就感”,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應不斷肯定學生的修改,“賞識”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應指導學生在作文的全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反思,不斷地自我修改,在修改中學會習作。學生在完成習作后可以讀給自己聽也可以讀給老師聽。看看立意是否正確、深刻、新穎,結構、布局、過渡等是否合理恰當,語言是否順暢、簡潔、生動等。 ⒎寫作過程完整能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過去我們教學生寫作文就是出個題目讓學生寫,學生面對的只是題目,教師出的題目往往脫離學生生活。語文活動表面上看是學生學習語言活動,實際上讀多了,理解文章的精妙之處并不是在語言上,是生活的情感讓我們感動。所以說,作文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能使學生寫作過程更完整。一次完整兩節(jié)連排的作文課,包括設計情境、比較讀悟、成文修改、作品展示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其實就是把我們常用的三個課型揉在一起。其中包括了學生的心理活動,參與活動的愉悅心情,比較閱讀的感悟,修改的快樂,作品展示的成就感。簡而言之,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不完整的寫作過程會逐漸使學生的寫作興趣殘缺,直至消亡。通過實驗,我們看出學生不是不想寫,而是不會寫。當在一個完整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寫作,他就會有成就感,有興趣,才會追著老師改作文。 經(jīng)過三年的不懈努力,語文教學多元態(tài)研究取得一些成績。教師的觀念改變了,寫作教學的一潭死水被激活,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來了。任何一學科都有它的特點,所有教學都要抓關鍵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綱舉目張,突出重點,克服難點。要想抓住關鍵點,就得多實踐、多思考多研究,不能應付了事。 語文教師收獲快樂的同時,也收獲了語文成績的提高。2011年高考語文成績平均分超過了100多分,和市重點中學相比差距在縮小。 掌握規(guī)律,最主要是學生大量接觸語言文字,自然能習得語文。老師依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去辦自己的事,抓住關鍵點,不可越過這條溝,否則好心辦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