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 疝 狐疝,又名“氣疝”、“陰狐疝”、“狼疝”,是指腹腔內容物滑入陰囊,致使陰囊墜脹偏大,時上時下,出沒無時,臥則入腹,立則復出且伴有疼痛的病癥,相當于西醫(yī)學之腹股溝斜疝。其病多因情志過極,寒濕凝滯,勞役傷氣以及稟賦不足引起。治以理氣、溫散、舉陷等為總則. 此病首見于《內經》?!督饏T要略》記載其病表現(xiàn)為“偏有大小,時上時下”并以蜘蛛散治療?!度彘T事親》對本病作了形象的描述,如說:“狐疝者,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币院笾T家均遵此說。 [病因病理] 一、稟賦不足 小兒先天不足,腎脾氣虛,不能攝納,筋脈弛緩而生此病。 二、情志過極 七情抑郁,氣機不舒,筋脈不利而病疝,或號哭忿怒,氣脹流竄,注于陰部而成。 三、感受外邪 久居寒濕之地,或寒冬涉水,感受寒濕之邪,以致寒濕凝滯肝腎;筋脈不利,則病狐疝,或素有濕熱,復受外寒,濕熱之邪不得外泄,而寒主收引,使筋脈攣急搏結而成。 四、勞役傷氣 體弱氣虛之人,復加強力舉重,或負重久立遠行,以致氣虛下陷,筋脈弛緩,不能攝納而病疝。 總之,本病與肝腎脾及任脈有關,臟氣本虛,復感寒濕,或強力勞役,或情志抑郁,以致氣機不利,筋脈失約,攝納無權而引起。 西醫(yī)學認為,引起本病的原因是在內外因相互作用下造成的。內因是腹壁的薄弱或缺損,外因是引起腹內壓力增高的各種因素。引起腹壁薄弱或缺損的因素有先后天之分,先天因素是指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睪丸下降時將腹膜向前推移而形成的鞘狀突不能閉合,繼續(xù)開放;后天因素是指因腹壁的損傷、感染、肌肉廢用等,主要是腹內斜肌或橫紋肌發(fā)育不良,收縮無力,失去關閉腹股溝管和內環(huán)的作用.引起腹內壓力增高的因素有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難、腹水、強力舉重、努力號叫、跳躍不休等。一旦腹內壓力升高到一定程度而腹壁缺損處不能立刻發(fā)揮保護作用時,內環(huán)松弛,腹內容物便由此而突出,導致疝的發(fā)生。 [辨病] . 本病多見于小兒及中老年等體弱男性患者。表現(xiàn)為患者一側腹股溝處出現(xiàn)光滑而有彈性的索條狀腫物突起;甚至下注陰囊,出現(xiàn)陰囊包塊;其腫物隨體位變動時大時小,時上時下,狀如物動,出沒無時,平臥則靜,入睡時縮小或消失,立則復出,用手向上推壓則可回納于腹內,但用力屏氣或咳嗽又復出現(xiàn);囑患者咳嗽,按腫物處有沖擊感。上述癥狀多在忿怒號哭、努力叫喊、咳嗽、站立用勁、跳躍、強力舉重、遠行勞累、用力排便等時出現(xiàn)或加重。腫物出現(xiàn)前可有脹痛或墜疼不適感。 若腫物增大較甚,可致行走不便,伴重墜感和少腹陰囊牽引痛,并只能部分回納。當發(fā)生嵌頓或絞窄時,腫塊不能回復,患者咳嗽時手按腫物處無沖擊感,局部緊張,壓痛明顯,并伴有惡心嘔吐,少腹劇痛,二便不通等癥狀。 [治療] 本病初期較輕,易于治療,故必須早診斷早治療,防止嵌頓或絞窄。本病均在氣分,有虛實之分。遇寒則發(fā)多為寒濕,稍勞即發(fā)多為氣虛,抑郁即發(fā)多為氣滯;脹痛明顯多實,雖脹不痛多虛。其病與肝脾腎有關,故治從疏肝、補脾、益腎人手,以強筋健肉為總則,并據證之不同而論治,氣滯者疏之,氣陷者舉之,寒濕者溫散之。此外,可予針灸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和溫經止痛。內治要與外治相結合,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當發(fā)生嵌頓或絞窄時,常需行手術治療。本病忌用苦寒攻伐之品。 一、辨證施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據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據庫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療效評定”再次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1.寒濕型 陰囊偏墜腫脹,潮濕而冷,牽引睪丸疼痛,遇寒易發(fā),得暖則緩,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而潤,脈弦而沉或弦緊。 治以溫化寒濕。方用當歸四逆湯、暖肝煎、暖肝舉疝湯199加橘核、吳茱萸、升麻、黃芪. 2.氣虛型 陰囊偏墜,腫物不易回納,稍勞即發(fā)或加重,面色咣白,動則氣短、頭昏,易汗出,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以益氣舉陷:健脾補腎。方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陳皮,加小茴香、菟絲子、橘核、荔枝核、肉桂等。若患者僅體質虛弱而無明顯癥狀者,可用參芪升麻湯200升陽舉陷,待體質增強后,病可自愈。血虛者加當歸、白芍養(yǎng)血.
3。氣滯型 陰囊腫脹,偏墜疼痛,緩急無時,少腹結滯不舒。多因悲傷憂愁、忿怒、號哭等情志過極而發(fā)或加重。舌淡苔薄,脈弦。治宜疏肝理氣。方用導氣湯201加烏藥、橘核、青皮、元胡、淮牛膝。兼寒者加肉桂、附片;便秘者加麻子仁、桃仁、郁李仁;痛甚加乳香、沒藥。 二、外治 1.藥熨法 用小茴香、橘核各60克,食鹽6克,共研粗末放于鐵勺內,微火炒之,勤攪拌勿焦,倒出待溫適宜時入布袋內放患處熱熨,用后將藥倒入盆內陰干(勿曬)后可繼續(xù)使用?;蛴蒙愀?0克研粗末與食鹽20克,酒醋炒熱,布包頻熨患處。 2.貼藥法 陽和解凝膏摻桂麝散202貼于患處;或用牡蠣、干姜為末,摻于藥膏內貼之。 3.固定法 一是使用疝氣帶固定,即將腫物回納后,用疝氣帶壓迫于內環(huán)處,阻止疝的發(fā)生,曰間纏帶,睡眠時可解除,多用于年老者;二是視年齡及疝環(huán)口大小,用木制圓形物體或金屬幣,外裹海綿或棉花成扁圓球形狀,壓置于疝環(huán)口處,再用繃帶固定,固定時要松緊適度,經常檢查,避免磨傷皮膚,夏季可用滑石粉保護皮膚,每次檢查后應重新固定,此法用于小兒,多隨患兒發(fā)育成長,疝環(huán)口可自行閉合;三是棉線囊?guī)Ч潭?,用棉線囊?guī)浩瑞蕲h(huán)口處,防止疝塊突出,將棉線囊?guī)д鄢呻p層,折端緊壓疝環(huán)口,另一端繞腹部再套入折端,然后繞過會陰部,結扎于腰部背面,多用于不足一月的嬰兒;四是用二指捏住疝孔,用傷濕止痛膏貼緊,再用丁字帶固定,多用于新生兒患者。
三、針灸治療 刺大敦,補氣海、三陰交,瀉章門、期門、陰陵泉、急脈.留針、10-15分鐘。亦可灸足三里、關元、氣海、三陰交等。 四、手術治療 對于嵌頓性疝,可先用熱熨、針刺后,行手法復位。如無效時,應即行手術治療.或雖無嵌頓,但經其它方法治療無效,為防止疝塊繼續(xù)增大或絞窄,原則應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的方法有疝環(huán)高位結扎術或疝修補術。但新生兒、嬰兒以及年老或有其它慢性疾病時則不宜手術。 [護理] 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和引起腹內壓力增高的疾病。注意保暖,不宜過勞。忌食生冷水果。勿坐臥濕地。保持大便通暢。節(jié)制房事。 [預防) 避免腹壁損傷、感染。小兒發(fā)現(xiàn)疝病后,為避免加重,除及時治療外,要加強身體煅煉,遠寒濕,適勞逸,勿舉重、號叫、跳躍,保持二便通暢。 (結語) 狐疝一病多見于小兒及中老年體弱者,以一側陰囊偏墜腫大,時大時小,出沒無常為特征。其病以臟氣本虛,復加寒濕,或驚或恐,或哭或叫,或咳嗽或便秘,或跳躍舉重等外因,致氣機不利,筋脈弛緩,攝納無力而致。其證以寒為多。臨床多表現(xiàn)為遇寒易發(fā)之寒濕、稍勞即發(fā)之氣虛下陷和情志過極易發(fā)之氣滯三種證型。治以疏肝、益脾、補腎為主,寒者溫之,滯者疏之,陷者舉之。其治療始終必須佐以強筋之品,方能收效和不致復發(fā),忌用苦寒攻伐之品。本病之要在于早治和病后調理,早治易效,病后調理不易復發(fā)。在治療方式上,必須內外結合,醫(yī)護相輔。當堅持用藥物和外治法治療一段時間不效,或發(fā)生嵌頓而出現(xiàn)痛、嘔、脹、閉不能用手法復位時,必須采用手術治療。 (文獻參考) 《醫(yī)林繩墨》:“狐疝者……治宜理氣溫經,如二陳湯加香附、厚樸、青皮、青木香、蒼術、干姜等類;有囊熱者,去干姜加山梔仁”。 《醫(yī)方考》:“狐疝者,晝則氣出,而腎囊腫大,令人不堪,夜則氣入,而腫脹皆消,略無疾苦。補中益氣加黃柏、知母湯主之,病愈而止”。 《房芝萱外科經驗》:“氣疝或狐疝多因平素久居寒濕之地,或素冷貪涼,感受寒濕之邪,以致寒濕凝滯,聚于陰分而致。此癥多見于嬰幼兒或青少年.體弱氣虛,中氣下陷\以致少腹睪丸下墜疼痛者,多見于老年人”。 《金匱要略淺述》:“陰狐疝氣,與今之小腸脫出相似;其病多由扛舉重物,或努力叫喊,以致腹內壓力增加,小腸自腹股溝脫出,偏于左,則左大而右小;偏于右,則右大而左?。黄脚P時,能從陰囊還納于腹內,勞動時又從腹內下墜于陰囊。因其或上或下,出沒無時,如受寒濕,則發(fā)疝痛.故名陰狐疝氣”,“狐疝,與睪丸腫大之癲疝不同,頹疝雖亦偏有大小,但不時上時下;與前《腹?jié)M病篇》的寒疝亦不同,寒疝則小腸不脫出,睪丸不腫大,而以小腹疝痛為主征。又狐疝甚者,則成腸嵌頓,須用外科手術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