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暖臍膏 | 處方:當(dāng)歸80g 白芷80g 烏藥80g 小茴香80g 八角茴香80g 木香40g 香附80g 乳香20g 母丁香20g 沒藥20g 肉桂20g 沉香20g 麝香3g 制法:上十三味,乳香、母丁香、沒藥、肉桂、沉香粉碎成細粉,與麝香配研,過篩,混勻;其余當(dāng)歸等七味酌予碎斷,與食用植物油4800g同置鍋內(nèi)炸枯,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1500~2100g,加入油內(nèi)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上述粉末,攪勻,分攤于布或紙上,即得。 規(guī)格:每張凈重(1)3g(2)15g(3)30g 功能主治:溫里散寒,行氣止痛。用于寒凝氣滯,少腹冷痛,脘腹痞滿,大便溏瀉。 用途用量:外用,加溫軟化,貼于臍上。 儲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猴頭健胃靈膠囊 | 處方:猴頭菌培養(yǎng)物浸膏、海螵蛸、延胡索(制)、白芍(制)、香附(制)、甘草(制) 制法:上六味,猴頭菌培養(yǎng)物浸膏系取猴頭菌培養(yǎng)物,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4(70℃),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70℃)的浸膏。每100g浸膏加輔料約50g,混勻,干燥;其余海螵蛸等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滅菌,與上述粉末混勻,裝入膠囊,即得。 性狀:為膠囊劑,內(nèi)容物為棕黃色的粉末;氣芳香,味甜、微苦。 規(guī)格:每粒裝0、34g 功能主治:舒肝和胃,理氣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胃脘脅肋脹痛,嘔吐吞酸;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屬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蛤蚧定喘丸 | 處方:蛤蚧11g 瓜蔞子50g 紫菀75g 麻黃45g 鱉甲(醋制)50g 黃芩50g 甘草50g 麥冬50g 黃連30g 百合75g 紫蘇子(炒)25g 石膏25g 苦杏仁(炒)50g 石膏(煅)25g 制法:上十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10~25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70~10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棕色至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味苦、甜。 規(guī)格:小蜜丸每60丸重9g,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滋陰清肺,止咳定喘。用于虛勞久咳,年老哮喘,氣短發(fā)熱,胸滿郁悶,自汗盜汗,不思飲食。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5~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紫雪 | 處方:石膏144g 寒水石144g 滑石144g 磁石144g 玄參48g 木香15g 沉香15g 升麻48g 甘草24g 丁香3g 芒硝(制)480g 硝石(精制)96g 水牛角濃縮粉9g 羚羊角4、5g 麝香3、6g 朱砂9g 制法:上十六味,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砸成小塊,加水煎煮三次。玄參、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用石膏等煎液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芒硝、硝石粉碎,兌入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中粉或細粉;羚羊角銼研成細粉;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將水牛角濃縮粉、麝香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棕紅色至灰棕色的粉末;氣芳香,味咸、微苦。 規(guī)格:每瓶裝1、5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痙開竅。用于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驚風(fēng)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2次;周歲小兒一次0、3g,五歲以內(nèi)小兒每增一歲,遞增0、3g,一日1次;五歲以上小兒酌情服用。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紫草膏 | 處方:紫草500g 當(dāng)歸150g 防風(fēng)150g 地黃150g 白芷150g 乳香150g 沒藥150g 制法:上七味,除紫草外,乳香、沒藥粉碎成細粉,過篩;其余當(dāng)歸等四味酌予碎斷,另取食用植物油6000g,同置鍋內(nèi)炸枯,去渣;將紫草用水濕潤,置鍋內(nèi)炸至油呈紫紅色,去渣,濾過。另加蜂蠟適量(每10g植物油加蜂蠟2~4g)熔化,待溫,加入上述粉末,攪勻,即得。 性狀:為紫紅色的軟膏;具特殊的油膩氣。 功能主治:化腐生肌。用于瘡瘍,癰疽已潰。 用途用量:外用,攤于紗布上貼患處,每隔1~2日換藥一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清眩丸 | 處方:川芎200g 白芷200g 薄荷100g 荊芥穗100g 石膏100g 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的大蜜丸;氣微香,味微甜而后辛、涼。 規(guī)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清熱。用于風(fēng)熱頭暈?zāi)垦?,偏正頭痛,鼻塞牙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清熱解毒口服液 | 處方:石膏670g 金銀花134g 玄參107g 地黃80g 連翹67g 梔子67g 甜地丁67g 黃芩67g 龍膽67g 板藍根67g 知母54g 麥冬54g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金銀花、黃芩外,其余生石膏等十味先溫浸1小時,煎煮二次(待沸騰后,稍冷加金銀花和黃芩),第一次1小時,第二次40分鐘,濾過,合并濾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7,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65%~70%,冷藏48小時,濾過,回收乙醇,加入0、5%活性碳,加熱30分鐘,濾過,加水至1000ml,濾過,灌封,滅菌,即得。 性狀:為棕紅色的液體;味甜、微苦。 規(guī)格:每支裝10ml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熱毒壅盛所致發(fā)熱面赤,煩燥口渴,咽喉腫痛等癥;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清胃黃連丸(大蜜丸) | 處方:黃連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參80g 地黃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連翹80g 梔子200g 黃柏200g 黃芩200g 赤芍80g 制法:以上十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后苦。 規(guī)格: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清胃瀉火,解毒消腫。用于口舌生瘡,齒齦、咽喉腫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清胃黃連丸(水丸) | 處方:黃連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參80g 地黃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連翹80g 梔子200g 黃柏200g 黃芩200g 赤芍80g 制法:上十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狀:為黃色至深黃色的水丸;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胃瀉火,解毒消腫。用于口舌生瘡,齒齦、咽喉腫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清肺消炎丸 | 處方:麻黃、石膏、地龍、牛蒡子、葶藶子、牛黃、苦杏仁(炒)、羚羊角 制法:以上八味,羚羊角、牛黃分別粉碎成極細粉,其余麻黃等六味粉碎成細粉,與上述羚羊角等粉末配研,混勻,過篩。每100g粉末用煉蜜60~80g加適量水泛丸,制成水蜜丸,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水蜜丸;氣腥,味微辛、苦。 規(guī)格:每60丸重8g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熱阻肺,咳嗽氣喘,胸脅脹痛,吐痰黃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及肺部感染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周歲以內(nèi)小兒一次10丸,一歲至三歲一次20丸,三歲至六歲一次30丸,六歲至十二歲一次40丸,十二歲以上一次6丸,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注意:風(fēng)寒表證引起的咳嗽,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黃連上清丸 | 處方:黃連10g 桅子(姜制)80g 連翹80g 蔓荊子(炒)80g 防風(fēng)40g 荊芥穗80g 白芷80g 黃芩80g 菊花160g 薄荷40g 酒大黃320g 黃柏(酒炒)40g 桔梗80g 川芎40g 石膏40g 旋覆花20g 甘草40g 制法: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50~17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規(guī)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熱通便,散風(fēng)止痛。用于上焦風(fēng)熱,頭暈?zāi)X脹,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咽喉紅腫,耳痛耳鳴,暴發(fā)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黃赤。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忌食辛辣食物;孕婦慎用;脾胃虛寒者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消渴靈片 | 處方:地黃200g 五味子15g 麥冬100g 牡丹皮15g 黃芪100g 黃連10g 茯苓17g 紅參10g 天花粉100g 石膏50g 枸杞子100g 制法:上十一味,茯苓、天花粉、石膏、紅參、黃連、牡丹皮粉碎成細粉,其余地黃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靜置12小時,取上清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6~1、38(80℃)的清膏,與上述粉末混合,干燥,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960片,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片;味苦、甘。 功能主治:滋補腎陰,生津止渴,益氣降糖。用于成年非胰島素依賴性輕型、中型糖尿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8片,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忌服,忌食辛辣。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益母草膏 | 來源:為益母草經(jīng)加工制成的煎膏。 制法:取益母草,切碎,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紅糖200g,加熱溶化,混勻,濃縮至規(guī)定的相對密度,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黑色稠厚的半流體;氣微,味苦、甜。 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經(jīng)。用于經(jīng)閉,痛經(jīng)及產(chǎn)后瘀血腹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1~2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益母草流浸膏 | 來源:為益母草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益母草1000g,切碎,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約500ml,放冷,加入等量的乙醇,攪勻,靜置,沉淀,濾過。濾渣用45%乙醇洗滌,洗液與濾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放冷,濾過,調(diào)整乙醇量至規(guī)定濃度,并使總體積為1000ml,靜置,俟澄清,濾過,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液體;味微苦。 功能主治:調(diào)理月經(jīng),子宮收縮藥。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產(chǎn)后子宮出血,子宮復(fù)原不全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15~30ml。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腦樂靜 | 處方:甘草浸膏35、4g 大棗125g 小麥416g 制法:以上三味,取甘草浸膏,加水適量,加熱溶化,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取大棗,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冷卻后加等量的乙醇,攪勻,靜置24小時。取小麥,加水煮沸10分鐘后,于70~80℃溫浸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浸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等量的乙醇,攪勻,靜置24小時。取上述大棗和小麥的上清液,合并,濾過,回收乙醇,濃縮至適量,加入蔗糖750g、甘草浸膏濃縮液及防腐劑適量,煮沸使溶解,濾過,加水至1000ml,混勻,即得。 性狀:為淡棕色的黏稠液體;氣微,味甜。 功能主治:養(yǎng)心,健腦,安神。用于精神憂郁,易驚失眠,煩躁及小兒夜不安寐。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0ml,一日3次,小兒酌減。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夏枯草膏 | 來源:為夏枯草經(jīng)加工制成的煎膏。 制法:取夏枯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1、25(80~85℃)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煉蜜200g或蔗糖200g,加熱溶化,混勻,濃縮至規(guī)定的相對密度,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澀。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結(jié),消腫。用于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jié)結(jié)核,乳腺增生癥。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洋參保肺丸 | 處方:罌粟殼120g 五味子(醋炙)30g 川貝母60g 陳皮60g 砂仁30g 枳實60g 麻黃30g 苦杏仁60g 石膏30g 甘草60g 玄參60g 西洋參粉45g 制法:上十二味,除西洋參粉外,其余罌粟殼等十一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與西洋參粉配研均勻,過篩。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規(guī)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滋陰補肺,止嗽定喘。用于陰虛肺熱,咳嗽痰喘、胸悶氣短,口燥咽干,睡臥不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注意:感冒咳嗽者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 名稱:潔白丸 | 處方:訶子(煨)370g 寒水石(平制)210g 翼首草85g 五靈脂膏178g 土木香26g 石榴子26g 木瓜26g 沉香19g 丁香20g 石灰華13g 紅花6g 肉豆蔻13g 草豆蔻13g 草果仁13g 來源:為藏族驗方。 制法:上十四味,除五靈脂膏外,其余訶子等十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五靈脂膏加煉蜜370g及適量的水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性狀:為暗褐色的水蜜丸;氣香,味澀、苦、辛。 規(guī)格:每丸重0、8g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止痛止吐,分清泌濁。用于胸腹脹滿,胃脘疼痛,消化不良,嘔逆泄瀉,小便不利。 用途用量:嚼碎吞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養(yǎng)陰清肺膏 | 處方:地黃100g 麥冬60g 玄參80g 川貝母40g 白芍40g 牡丹皮40g 薄荷25g 甘草20g 制法:上八味,川貝母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18小時后,以每分鐘1~3ml的速度緩緩滲漉,俟可溶性成分完全漉出,收集漉液,回收乙醇;牡丹皮與薄荷分別用水蒸氣蒸餾,收集蒸餾液,分取揮發(fā)性成分另器保存;藥渣與其余地黃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靜置,濾過,濾液與川貝母提取液合并,濃縮至適量,加煉蜜500g,混勻,濾過,濾液濃縮至規(guī)定的相對密度,放冷,加入牡丹皮與薄荷的揮發(fā)性成分,混勻,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稠厚的半流體;氣香,味甜,有清涼感。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潤燥,清肺利咽。用于陰虛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3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養(yǎng)心定悸膏 | 處方:地黃120g 麥冬60g 紅參20g 大棗60g 阿膠20g 黑芝麻50g 桂枝30g 生姜30g 炙甘草40g 制法:上九味,除阿膠外,紅參切片,用溫水浸泡1小時后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生姜絞汁;桂枝提取揮發(fā)油;其余甘草等五味與上述紅參、生姜、桂枝三種藥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加入紅參提取液,濃縮成稠膏;取黃酒30g烊化阿膠;另取蔗糖120g,制成糖漿,加入上述稠膏、烊化阿膠及煉蜜20g,繼續(xù)濃縮至適量,放冷,加入生姜汁及桂枝揮發(fā)油,攪勻,制成約300g,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黏稠液體;氣香,味甜。 功能主治:養(yǎng)血益氣,復(fù)脈定悸。用于氣虛血少,心悸氣短,心律不齊,盜汗失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結(jié)。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20g,一日2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腹脹便溏、食少苔膩者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姜流浸膏 | 來源:為干姜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干姜粉1000g,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9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以每分鐘1~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繼續(xù)滲漉至漉液接近無色、姜的香氣和辣味已淡薄為止,收集續(xù)漉液,在60℃以下濃縮至稠膏狀,加入初漉液,混合,濾過,分取20ml,依法測定含量,余液用90%乙醇稀釋,使含量與乙醇量均符合規(guī)定,靜置,俟澄清,濾過,即得。 性狀:為棕色的液體;有姜的香氣,味辣。 功能主治:健胃驅(qū)風(fēng)藥。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5~2ml,一日1、5~6ml。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復(fù)方牽正膏 | 處方:白附子、地龍、全蝎、僵蠶、川芎、白芷、當(dāng)歸、赤芍、防風(fēng)、生姜、樟腦、冰片、薄荷腦、麝香草酚 制法:上十四味,除樟腦、冰片、薄荷腦和麝香草酚外,其余白附子等十味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85%乙醇作溶劑,浸漬,滲漉,收集漉液,漉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05,與樟腦、冰片、薄荷腦和麝香草酚混勻,加入約4倍量重的由橡膠、松香、氧化鋅、凡士林和羊毛脂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淺棕色或淺棕綠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規(guī)格:(1)4cm×6、5cm(2)6、5cm×10cm 功能主治:舒經(jīng)活絡(luò),調(diào)和氣血。用于風(fēng)邪中絡(luò),口眼歪斜,肌肉麻木,筋骨疼痛。 用途用量:外用,貼敷于患側(cè)相關(guān)穴位。貼敷前,將相關(guān)穴位處用溫水洗凈或酒精消毒。 儲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注意:使用過程中如有皮膚過敏,可暫停用藥;貼敷期間應(yīng)防受風(fēng)寒;開放性創(chuàng)傷忌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復(fù)方草珊瑚含片 | 處方:腫節(jié)風(fēng)浸膏、薄荷腦、薄荷素油 制法:上三味,腫節(jié)風(fēng)浸膏系取腫節(jié)風(fēn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5(80℃),加乙醇至含醇量達65%,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4~1、26的清膏,即得。取腫節(jié)風(fēng)浸膏,加入輔料適量,制成顆粒,干燥;將薄荷腦與薄荷素油混合使溶解,與上述顆?;靹?,壓制成片,或包薄膜衣,即得。 性狀:為粉紅色至棕紅色的片或薄膜衣片;氣香,味甜、清涼。 規(guī)格:每片重(1)0、44g(小片)(2)1、0g(大片) 功能主治:疏風(fēng)清熱,消腫止痛,清利咽喉。用于外感風(fēng)熱所致的咽喉腫痛,聲啞失音;急性咽喉炎屬風(fēng)熱證者。 用途用量:含服,一次2片(小片),每隔2小時1次,一日6次;或一次1片(大片),每隔2小時1次,一日5~6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復(fù)方雞血藤膏(雞血藤膏) | 處方:滇雞血藤膏粉218、75g 川牛膝59、5g 續(xù)斷53g 紅花5g 黑豆12、5g 糯米437、5g 飴糖300g 制法:上七味,滇雞血藤膏粉系取滇雞血藤,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4小時,第二次3小時,第三次2小時,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烘干,粉碎,過六號篩,即得;將糯米洗凈,蒸熟,烘干,粉碎,過六號篩,備用;川牛膝、續(xù)斷、紅花和黑豆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入滇雞血藤膏粉、上述熟糯米粉及飴糖,充分拌勻,制成塊,干燥,制成1000g,即得。 性狀:為黑色的塊狀物;氣糊香,味澀、微苦而后略甜。 規(guī)格:每盒裝200g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用于血虛,手足麻木,關(guān)節(jié)酸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途用量:將膏研碎,用水、酒各半燉化服,一次6~10g,一日2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復(fù)方川貝精片 | 處方:麻黃浸膏適量(相當(dāng)于鹽酸麻黃堿2、1g ) 川貝母25g 陳皮94g 桔梗94g 五味子53g 甘草浸膏15g 法半夏75g 遠志53g 制法:上八味,麻黃浸膏系取麻黃適量,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40(50℃)的清膏,干燥,測定鹽酸麻黃堿的含量,即得;川貝母、法半夏粉碎成細粉,過篩;陳皮提取揮發(fā)油,揮發(fā)油備用,藥渣加水煎煮一次,濾過;五味子、遠志、桔梗用65%乙醇加熱回流提取二次,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與陳皮煎液合并,濃縮成稠膏,加入甘草浸膏、川貝母及法半夏的細粉及適量輔料,混勻,干燥,粉碎,加入麻黃浸膏,混勻,干燥,噴加陳皮揮發(fā)油,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褐色;味苦、微辛。 功能主治: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風(fēng)寒咳嗽、痰喘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痰多;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6片,一日3次;小兒酌減。 儲藏:密封。 注意: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及孕婦慎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狗皮膏 | 處方:生川烏80g 生草烏40g 羌活20g 獨活20g 青風(fēng)藤30g 香加皮30g 防風(fēng)30g 鐵絲威靈仙30g 蒼術(shù)20g 蛇床子20g 麻黃30g 高良姜9g 小茴香20g 官桂10g 當(dāng)歸20g 赤芍30g 木瓜30g 蘇木30g 大黃30g 油松節(jié)30g 續(xù)斷40g 川芎30g 白芷30g 乳香34g 沒藥34g 冰片17g 樟腦34g 丁香17g 肉桂11g 制法:上二十九味,乳香、沒藥、丁香、肉桂分別粉碎成粉末,與樟腦、冰片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其余生川烏等二十三味酌予碎斷,與食用植物油3495g同置鍋內(nèi)炸枯,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1040~1140g,加入油內(nèi),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上述粉末,攪勻,分攤于獸皮或布上,即得。 性狀:為攤于獸皮或布上的黑膏藥。 規(guī)格:每張凈重(1)12g(2)15g(3)24g(4)30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風(fēng)寒濕邪、氣滯血瘀引起的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閃腰貧氣,脘腹冷痛,行經(jīng)腹痛,濕寒帶下,積聚痞塊。 用途用量:外用,用生姜擦凈患處皮膚,將膏藥加溫軟化,貼于患處或穴位。 儲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注意:孕婦忌貼腰部和腹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刺五加浸膏 | 來源:為刺五加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浸膏。 制法:取刺五加1000g,粉碎成粗粉,加7倍量的75%乙醇,連續(xù)回流提取12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成浸膏50g,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的稠膏狀物;氣香,味微苦、澀。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用于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夢。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3~0、45g,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枇杷葉膏 | 來源:為枇杷葉經(jīng)加工制成的煎膏。 制法:取枇杷葉,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煉蜜200g或蔗糖200g,加熱溶化,混勻,濃縮至規(guī)定的相對密度,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澀。 功能主治: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用于肺熱燥咳,痰少咽干。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阿魏化痞膏 | 處方:香附20g 厚樸20g 三棱20g 莪術(shù)20g 當(dāng)歸20g 生草烏20g 生川烏20g 大蒜20g 使君子20g 白芷20g 穿山甲20g 木鱉子20g 蜣螂20g 胡黃連20g 大黃20g 蓖麻子20g 乳香3g 沒藥3g 蘆薈3g 血竭3g 雄黃15g 肉桂15g 樟腦15g 阿魏20g 制法:以上二十四味,除阿魏、樟腦外,乳香、沒藥、蘆薈、血竭、肉桂粉碎成細粉,雄黃水飛成極細粉,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其余香附等十六味酌予碎斷,與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鍋內(nèi)炸枯,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750~1050g,加入油內(nèi),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阿魏、樟腦及上述粉末,攪勻,分攤于布上,即得。 性狀:為攤于布上的黑膏藥。 規(guī)格:每張凈重(1)6g(2)12g 功能主治:化痞消積。用于氣滯血凝,癥瘕痞塊,脘腹疼痛,胸脅脹滿。 用途用量:外用,加溫軟化,貼于臍上或患處。 儲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杏仁止咳糖漿 | 處方:杏仁水40ml 百部流浸膏20ml 遠志流浸膏22、5ml 陳皮流浸膏15ml 桔梗流浸膏20ml 甘草流浸膏15ml 制法:上六味,另取蔗糖244g加水加熱溶化,待冷,加入苯甲酸鈉適量,依次加入遠志流浸膏、桔梗流浸膏、甘草流浸膏、百部流浸膏、陳皮流浸膏、杏仁水,混勻,加水至1000ml,加滑石粉適量,攪勻,靜置使沉淀,濾取上清液,灌裝,即得。 性狀:為淡棕色液體;具氣香,味甜而帶苦澀。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用于痰濁阻肺,咳嗽痰多;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以上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ml,一日3~4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遠志流浸膏 | 來源:為遠志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遠志中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6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以每分鐘1~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繼續(xù)滲漉,俟有效成分完全漉出,收集續(xù)漉液,在60℃以下濃縮至稠膏狀,加入初濾液,混合后滴加濃氨試液適量使微顯堿性,并有氨臭,用60%乙醇稀釋使成1000ml,靜置,俟澄清,濾過,即得。 性狀:為棕色的液體。 功能主治:祛痰藥。用于咳痰不爽。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5~2ml,一日1、5~6ml。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紅藥貼膏 | 處方:三七、白芷、土鱉蟲、川芎、當(dāng)歸、紅花、冰片、樟腦、水楊酸甲酯、薄荷腦、顛茄流浸膏、硫酸軟骨素、鹽酸苯海拉明 制法:上十三味,將三七、白芷、土鱉蟲、川芎、當(dāng)歸、紅花破碎,用9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加乙醇4倍量,提取2小時,第二、三次加乙醇3倍量,各提取1小時,靜置,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1、40(40℃)的清膏。將橡膠、氧化鋅等制成基質(zhì),加入上述清膏胭脂紅適量,攪拌均勻,制成涂料。進行涂膏,蓋襯,切片,即得。 性狀:為淡紅色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功能主治:祛瘀生新,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筋骨瘀痛。 用途用量:外用,洗凈患處,貼敷,1~2日更換一次。 儲藏:置陰涼干燥處。 注意:凡對橡皮膏過敏及皮膚有破傷出血者不宜貼敷。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防風(fēng)通圣丸 | 處方:防風(fēng)50g 荊芥穗25g 薄荷50g 麻黃50g 大黃50g 芒硝50g 梔子25g 滑石300g 桔梗100g 石膏100g 川芎50g 當(dāng)歸50g 白芍50g 黃芩100g 連翹50g 甘草200g 白術(shù)(炒)25g 制法:上十七味,除芒硝、滑石外,其余防風(fēng)等十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芒硝加水溶解,濾過;將滑石粉碎成極細粉。取上述粉末,用芒硝濾液泛丸,干燥,用滑石粉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性狀:為白色至灰白色光亮的水丸;味甘、咸、微苦。 規(guī)格:每20丸重1g 功能主治:解表通里,清熱解毒。用于外寒內(nèi)熱,表里俱實,惡寒壯熱,頭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瘰疬初起,風(fēng)疹濕瘡。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陽和解凝膏 | 處方:鮮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鮮鳳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烏20g 桂枝20g 大黃20g 當(dāng)歸20g 生草烏20g 生附子20g 地龍20g 僵蠶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蘞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續(xù)斷10g 防風(fēng)10g 荊芥10g 五靈脂10g 木香10g 香櫞10g 陳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沒藥20g 蘇合香40g 麝香10g 制法:上二十七味,除蘇合香外,肉桂、乳香、沒藥粉碎成細粉,與麝香配研,過篩,混勻。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斷,與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鍋內(nèi)炸枯,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750~1050g,加入油內(nèi),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蘇合香及上述粉末,攪勻,分攤于紙上,即得。 性狀:為攤于紙上的黑膏藥。 規(guī)格:每張凈重(1)1、5g(2)3g(3)6g(4)9g 功能主治:溫陽化濕,消腫散結(jié)。用于陰疽,瘰疬末潰,寒濕痹痛。 用途用量:外用,加溫軟化,貼于患處。 儲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安神補心丸 | 處方:丹參300g 五味子(蒸)150g 石菖蒲100g 安神膏560g 制法:上四味,安神膏系取合歡皮、菟絲子、墨旱蓮各3份及女貞子(蒸)4份、首烏藤5份、地黃2份、珍珠母20份,混合,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1(80~85℃)。將丹參、五味子、石菖蒲粉碎成細粉;按處方量與安神膏混合制丸,干燥,打光或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濃縮丸或糖衣丸;味澀、微酸。 規(guī)格:每15丸重2g 功能主治:養(yǎng)心安神。用于陰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頭暈耳鳴。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丸,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安陽精制膏 | 處方:生川烏24g 生草烏24g 烏藥24g 白蘞24g 白芷24g 白及24g 木鱉子24g 關(guān)木通24g 木瓜24g 三棱24g 莪術(shù)24g 當(dāng)歸24g 赤芍24g 肉桂24g 大黃48g 連翹48g 血竭10g 阿魏10g 乳香6g 沒藥6g 兒茶6g 薄荷腦8g 水楊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上二十四味,血竭、乳香、沒藥、阿魏、兒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為1、05的流浸膏,待冷后加入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混勻。其余生川烏等十六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時,第三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80℃)的清膏。與上述流浸膏合并,混勻,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微紅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規(guī)格:8cm×0、5cm 功能主治:消積化癥,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風(fēng)散寒。用于癥瘕積聚,風(fēng)寒濕痹,胃寒疼痛,手足麻木。 用途用量:貼患處。 儲藏:密閉,置陰涼處。 注意:用于癥瘕積聚時,患者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羊膽丸 | 處方:羊膽干膏53g 百部150g 白及200g 漸貝母100g 甘草60g 制法:上五味,甘草、白及分別粉碎成細粉;其余羊膽干膏等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取部分羊膽干膏等粉末起模,剩余的粉末與白及粉末混勻,用水泛丸,用甘草粉末包衣,干燥,即得。 性狀:為灰黃色的水丸;氣微腥,味甘、苦。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止血。用于痰火咳嗽,痰中帶血,百日咳。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3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傷濕止痛膏 | 處方:傷濕止痛流浸膏50g 水楊酸甲酯15g 薄荷腦10g 冰片10g 樟腦20g 蕓香浸膏12、5g 顛茄流浸膏30g 制法:以上七味,傷濕止痛流浸膏系取生草烏、生川烏、乳香、沒藥、生馬錢子、丁香各1份,肉桂、荊芥、防風(fēng)、老鸛草、香加皮、積雪草、骨碎補各2份,白芷、山柰、干姜各3份,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約為1、05的流浸膏;按處方量稱取各藥,另加3、7~4、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淡黃綠色至淡黃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活血止痛。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肌肉疼痛,關(guān)節(jié)腫痛。 用途用量:外用,貼于患處。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當(dāng)歸流浸膏 | 來源:本品為當(dāng)歸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當(dāng)歸粗粉1000g,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緩緩滲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繼續(xù)滲漉,至漉液近無色或微黃色為止,收集續(xù)漉液,在60℃以下濃縮至稠膏狀,加入初漉液850ml,混合,用70%乙醇稀釋至1000ml,靜置數(shù)日,濾過,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液體;氣特異,味先微甜后轉(zhuǎn)苦麻。 功能主治:調(diào)經(jīng)。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5ml,一日9~15ml。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老鸛草軟膏 | 來源:為老鸛草經(jīng)加工制成的軟膏。 制法:取老鸛草1000g,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加等量的乙醇使沉淀,靜置12~24小時,濾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加對羥苯乙酯0、3g、羊毛脂50g與凡士林適量,混勻,制成1000g,即得。 性狀:本品為褐紫色的軟膏。 功能主治:除濕解毒,收斂生肌。用于濕毒蘊結(jié)所致的濕疹,癰、疔、瘡、癤及小面積水、火燙傷。 用途用量:外用,涂敷患處,一日1次。 儲藏:密閉。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代溫灸膏 | 處方:辣椒、肉桂、生姜、肉桂油 制法:以上四味,生姜、肉桂、辣椒分別粉碎成粗粉,用乙醇浸漬三次,第一次24小時,第二次72小時,第三次48小時,浸漬液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1、35(70℃)的清膏,加入由橡膠、氧化鋅、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再加入肉桂油,混勻,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橘黃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功能主治:溫通經(jīng)脈,散寒鎮(zhèn)痛。用于風(fēng)寒阻絡(luò)所致腰背、四肢關(guān)節(jié)冷痛;及風(fēng)寒內(nèi)停引起的脘腹冷痛,虛寒泄瀉;慢性虛寒型胃腸炎、慢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外用,根據(jù)病證,按穴位貼一張。 儲藏:密閉,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甘草流浸膏 | 來源:為甘草浸膏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甘草浸膏300~400g,加水適量,不斷攪拌,并加熱使溶化,濾過,在濾液中緩緩加入85%乙醇,隨加隨攪拌,直至溶液中含乙醇量達65%左右,靜置過夜,仔細取出上清液,遺留沉淀再加65%的乙醇,充分攪拌,靜置過夜,取出上清液,沉淀再用65%乙醇提取一次,合并三次提取液,濾過,回收乙醇,測定甘草酸含量后,加水與乙醇適量,使甘草酸和乙醇量均符合規(guī)定,加濃氨試液適量調(diào)節(jié)pH值,靜置,使澄清,取出上清液,濾過,即得。 性狀:為棕色或紅褐色的液體;味甜、略苦、澀。 功能主治:緩和藥,常與化痰止咳藥配伍應(yīng)用,能減輕對咽部黏膜的刺激,并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與去氧皮質(zhì)酮樣作用。用于支氣管炎,咽喉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癥。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5ml,一日6~15ml。 儲藏:密封。 注意:本品連續(xù)服用較大劑量時,可出現(xiàn)水腫、高血壓等癥狀,停藥后癥狀逐漸消失。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牛黃解毒丸 | 處方:牛黃5g 雄黃50g 石膏200g 大黃200g 黃芩150g 桔梗100g 冰片25g 甘草50g 制法:以上八味,除牛黃、冰片外,雄黃水飛成極細粉;其余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11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的大蜜丸;有冰片香氣,味微甜而后苦、辛。 規(guī)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火熱內(nèi)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牛黃上清丸 | 處方:牛黃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荊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梔子50g 黃連16g 黃柏10g 黃芩50g 大黃80g 連翹50g 赤芍16g 當(dāng)歸50g 地黃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十九味,除牛黃、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紅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規(guī)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散風(fēng)止痛。用于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jié)。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少林風(fēng)濕跌打膏 | 處方:生川烏16g 生草烏16g 烏藥16g 白及16g 白芷16g 白蘞16g 土鱉蟲16g 木瓜16g 三棱16g 莪術(shù)16g 當(dāng)歸16g 赤芍16g 肉桂16g 大黃32g 連翹32g 血竭10g 乳香(炒)6g 沒藥(炒)6g 三七6g 兒茶6g 薄荷腦8g 水楊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以上二十三味,除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外,血蝎、乳香、沒藥、三七、兒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1、05的流浸膏,其余生川烏等十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時,第三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80℃)的稠膏。與上述流浸膏合并,待冷卻后加入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混勻,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打孔,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微紅色的片狀橡膠膏,布面具有小圓孔;氣芳香。 規(guī)格:(1)5cm×7cm(2)8cm×9、5cm 功能主治:散瘀活血,舒筋止痛,祛風(fēng)散寒。用于跌打損傷,腰肢酸麻,腹內(nèi)積聚,風(fēng)濕痛。 用途用量:貼患處。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慎用或遵醫(yī)囑。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止嗽定喘口服液 | 處方:麻黃1000g 苦杏仁1000g 甘草1000g 石膏1000g 制法:以上四味,除苦杏仁外,其余石膏等三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1、10(50℃)的清膏,放冷,加乙醇適量,靜置,吸取上清液,余液濾過,濾液與上清液合并,加40%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至8~8、5,靜置,濾過。濾液濃縮至1000ml??嘈尤逝渲瞥尚尤仕畟溆?。將上述濃縮液用適量蒸餾水稀釋,攪勻,加苦杏仁水及蜂蜜、聚山梨酯80、苯甲酸鈉等適量,加水至全量,用枸椽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4、5~5、5,攪勻,濾過,靜置,灌裝,滅菌,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的液體;氣微香,味甜、微酸、澀。 規(guī)格:每支裝10ml 功能主治:辛涼宣泄,清肺平喘。用于表寒里熱,身熱口渴,咳嗽痰盛,喘促氣逆,胸膈滿悶,急慢性支氣管炎。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兒童酌減。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止嗽化痰丸 | 處方:罌粟殼625g 桔梗250g 知母125g 前胡125g 陳皮125g 大黃(制)125g 甘草(炙)125g 川貝母125g 石膏250g 苦杏仁187、5g 紫蘇葉125g 葶藶子125g 款冬花(制)125g 百部(制)125g 玄參125g 麥冬125g 密蒙花75g 天冬125g 五味子(制)75g 枳殼(炒)125g 瓜蔞子125g 半夏(姜制)250g 木香75g 馬兜鈴(制)125g 桑葉125g 制法:以二十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性狀:為黃褐色或褐色的水丸;氣微,味微酸、苦。 規(guī)格:每6~7丸重1g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嗽定喘。用于痰熱阻肺,久嗽,咳血,痰喘氣逆,喘息不眠。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丸,一日1次,臨睡前服用。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風(fēng)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止咳橘紅口服液 | 處方:化橘紅66g 陳皮44g 法半夏33g 茯苓44g 款冬花22g 甘草22g 瓜蔞皮44g 紫菀33g 麥冬44g 知母22g 桔梗33g 地黃44g 石膏44g 苦杏仁(去皮炒)44g 紫蘇子(炒)33g 制法:以上十五味,石膏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濾過,濾液備用;化橘紅、陳皮、款冬花、苦杏仁四味用水蒸氣蒸餾,收集蒸餾液250ml;蒸餾器內(nèi)藥液濾過,濾液加乙醇使含醇量達到60%,攪勻,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備用;其余法半夏等十味,粉碎成粗粉與上述藥渣混勻,照流浸膏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6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依法滲漉,收集漉液2700ml,與上述備用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至無醇味,與石膏水煎液合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06(50℃)。加入蔗糖80g,煮沸,靜置24小時,濾過,加 性狀:為棕黑色的液體;氣香,味甜、微苦。 規(guī)格:每支裝10ml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用于痰熱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滿氣短,咽干喉癢。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兒童用量遵醫(yī)囑。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忌食辛辣油膩。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止咳寶片 | 處方:紫菀、橘紅、桔梗、枳殼、百部、五味子、陳皮、干姜、荊芥、罌粟殼浸膏、甘草、氯化銨、前胡、薄荷素油 制法:以上十四味,除薄荷素油、氯化銨、罌粟殼浸膏外,紫菀、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煮液,濃縮成稠膏;其余桔梗等九味,粉碎成粗粉,混勻;用60%乙醇浸漬二次,每次48小時,回收乙醇,濃縮成稠膏,與紫菀、甘草稠膏合并,加輔料適量,干燥,粉碎,加罌粟殼浸膏、氯化銨,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噴加薄荷素油,壓制成1000片,包衣,即得。 性狀:包衣片,除去包衣后,顯棕黑色;味微苦、咸。 規(guī)格:0、25g 功能主治:理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外感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而黏,咳甚而喘或原有咳喘,因寒而發(fā),痰多不易咯出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與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久咳。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本品連服七日為一療程,可以連續(xù)服用三至五個療程。 儲藏:密封,避光。 注意:孕婦、嬰兒及哺乳期婦女忌服。肺熱、肺燥之干咳及咳痰帶血者慎用。服藥期間不宜再受風(fēng)寒,并禁食冷物、辣椒及各種酒類。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五味沙棘散 | 處方:沙棘膏180g 木香150g 白葡萄干120g 甘草90g 梔子60g 來源:系蒙古族驗方。 制法:以上五味,除沙棘膏、白葡萄干外,其余木香等三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粉碎成細粉,混勻后,加沙棘膏混勻,烘干,再粉碎成細粉,過篩,即得。 性狀:為深棕色的粉末;氣香,味酸、甘而苦、澀。 規(guī)格:每袋裝15g 功能主治:清熱祛痰,止咳定喘。用于肺熱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滿悶,胸脅作痛;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馬應(yīng)龍麝香痔瘡膏 | 處方:麝香、牛黃、珍珠、爐甘石(煅)、硼砂、冰片 制法:以上六味,分別粉碎成細粉,混勻,取凡士林785g及羊毛脂50g,加熱,濾過,放冷至約50℃,加入麝香等細粉,攪勻至半凝固狀,制成1000g,即得。 性狀:為淺灰黃色或粉紅色的軟膏;氣香,有清涼感。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用于各類痔瘡,肛裂,肛周濕疹等病癥。 用途用量:外用,涂擦患處。 儲藏:密閉保存。 注意:孕婦慎用或遵醫(yī)囑。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小兒感冒顆粒 | 處方:廣藿香75g 菊花75g 連翹75g 大青葉125g 板藍根75g 地黃75g 地骨皮75g 白薇75g 薄荷50g 石膏125g 制法:以上十味,地黃、白薇、地骨皮、石膏(10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菊花、大青葉熱浸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浸出液,濾過;廣藿香、薄荷、連翹提取揮發(fā)油,其水溶液濾過,濾液與以上二液合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1、35(50℃)的清膏;將石膏25g、板藍根粉碎成細粉。取清膏1份、蔗糖粉2份、糊精1份,與上述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加入揮發(fā)油,混勻,即得。 性狀:為淺棕色的顆粒;味甜、微苦。 規(guī)格:每袋裝12g 功能主治:疏風(fēng)解表,清熱解毒。用于小兒風(fēng)熱感冒,發(fā)熱重,頭脹痛,咳嗽痰黏,咽喉腫痛;流感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用開水沖服。一歲以內(nèi)一次6g,一歲至三歲一次6~12g,四歲至七歲一次12~18g,八歲至十二歲一次24g,一日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小兒感冒茶 | 處方:廣藿香75g 菊花75g 連翹75g 大青葉125g 板藍根75g 地黃75g 地骨皮75g 白薇75g 薄荷50g 石膏125g 制法:以上十味,地黃、白薇、地骨皮、石膏(10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菊花、大青葉熱浸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浸出液,濾過;廣藿香、薄荷、連翹提取揮發(fā)油,其水溶液濾過,濾液與以上二液合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1、35(50℃)的清膏;將石膏25g、板藍根粉碎成細粉。取清膏1份、蔗糖粉2份、糊精1份,與上述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加入揮發(fā)油,混勻,壓塊,即得。 性狀:為淺棕色的塊狀茶劑;味甜、微苦。 規(guī)格:每塊重6g 功能主治:疏風(fēng)解表,清熱解毒。用于小兒風(fēng)熱感冒,發(fā)熱重,頭脹痛,咳嗽痰黏,咽喉腫痛;流感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開水沖服,一歲以內(nèi)一次6g,一歲至三歲一次6~12g,四歲至七歲一次12~18g,八歲至十二歲一次24g,一日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小兒清熱止咳口服液 | 處方:麻黃90g 苦杏仁(炒)120g 石膏270g 甘草90g 黃芩180g 板藍根180g 北豆根90g 制法:以上七味,麻黃、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時,再加入苦杏仁等五味,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約600ml,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加蜂蜜200g、蔗糖100g及苯甲酸鈉3g,煮沸使溶解,加水至總量1000ml,攪勻,冷藏24~48小時,濾過,灌封,滅菌,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的液體,久置有少量沉淀;味甘、微苦。 規(guī)格:每支10ml 功能主治:清熱,宣肺,平喘,利咽。用于小兒外感,邪毒內(nèi)盛,發(fā)熱惡寒,咳嗽痰黃,氣促喘息,口干音啞,咽喉腫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歲至二歲一次3~5ml,三歲至五歲一次5~10ml,六歲至十四歲一次10~15ml,一日3次。用時搖勻。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川貝雪梨膏 | 處方:梨清膏400g 川貝母50g 麥冬100g 百合50g 款冬花25g 制法:以上五味,梨清膏系取鮮梨,洗凈,壓榨取汁,梨渣加水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與上述梨汁合并,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90℃)的清膏;川貝母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備用;藥渣與其余麥冬等三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4小時,第二次3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靜置12小時,取上清液濃縮至適量,加入上述川貝母漉液及梨清膏,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90℃)的清膏。每100g清膏取蔗糖400g,制成轉(zhuǎn)化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稠厚的斗流體;味甜。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陰虛肺熱,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忌辛辣食物。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川貝枇杷糖漿 | 處方:川貝母流浸膏45ml 桔梗45g 枇杷葉300g 薄荷腦0、34g 制法:以上四味,川貝母流浸膏系取川貝母45g,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5天后,緩緩滲漉,收集初漉液38ml,另器保存,繼續(xù)滲漉,俟可溶性成分完全漉出,續(xù)漉液濃縮至適量,加入初漉液,混合,繼續(xù)濃縮至45ml,濾過;將桔梗和枇杷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入蔗糖400g及防腐劑適量,煮沸使溶解,濾過,濾液與川貝母流浸膏混合,放冷,加入薄荷腦和適量杏仁香精的乙醇溶液,隨加隨攪拌,加水至1000ml,攪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紅色的粘稠液體;氣香,味甜、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風(fēng)熱犯肺,內(nèi)郁化火所致的咳嗽痰黃或吐痰不爽,咽喉腫痛,胸悶脹痛,感冒咳嗽及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大黃流浸膏 | 來源:為大黃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大黃(最粗粉)1000g,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 O),用6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以每分鐘 1~ 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續(xù)漉液 850ml,另器保存,繼續(xù)滲漉,至滲漉液色淡為止,收集續(xù)漉液,濃縮至稠膏狀,加入初漉液,混合后,用60%乙醇稀釋至1000ml,靜置,俟澄清,濾過,即得。 性狀:為棕色的液體;味苦而澀。 功能主治:刺激性瀉藥,苦味健胃藥。用于便秘及食欲不振。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 0、5~ 1ml,一日 1~ 3ml。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三黃片 | 處方:大黃300g 鹽酸小檗堿5g 黃芩浸膏21g (相當(dāng)于黃芩苷15g )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色;味苦、微澀。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于三焦熱盛,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出血,心煩口渴,尿黃便秘;急性胃腸炎,痢疾。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小兒酌減。 儲藏:密閉。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九一散 | 處方:石膏(煅)900g 紅粉100g 制法:以上二味,石膏研磨、紅粉水飛,分別制成極細粉,配研,過絹篩(不得用金屬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淺橙色或淺粉紅色的細膩粉末 規(guī)格:每瓶裝1、5g 功能主治:提膿,拔毒,去腐,生肌。用于瘡瘍癰疽潰后,流腐未盡,或已漸生新肉的瘡口。 用途用量:外用,取本品適量均勻地撒于患處,對深部瘡口及瘺管,可用含本品的紙捻條插入,瘡口表面均用油膏或敷料蓋貼。每日換藥一次或遵醫(yī)囑。 儲藏:密封,避光,防潮。 注意:本品專供外用,不可入口。凡肌薄無肉處不能化膿,或僅有稠水者忌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兒童清肺丸 | 處方:麻黃10g 苦杏仁(炒)20g 石膏40g 甘草10g 桑白皮(蜜炙)30g 瓜蔞皮30g 黃芩40g 板藍根40g 橘紅30g 法半夏30g 紫蘇子(炒)20g 葶藶子10g 浙貝母40g 紫蘇葉20g 細辛8g 薄荷30g 枇杷葉(蜜炙)40g 白前30g 前胡20g 石菖蒲30g 天花粉30g 青礞石(煅)10g 制法:以上二十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70~18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黑色的大蜜丸;味苦、辛辣。 規(guī)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嗽。用于小兒風(fēng)寒外束,肺經(jīng)痰熱,面赤身熱,咳嗽氣促,痰多黏稠,咽痛聲啞。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 丸,一日2 次;3歲以下一次半丸。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八味檀香散 | 處方:檀香200g 石膏100g 紅花100g 甘草100g 丁香100g 北沙參100g 拳參100g 白葡萄干100g 來源:蒙古族驗方。 制法:以上八味,除檀香、丁香、白葡萄干外,其余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加檀香、丁香,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的粉末;氣香,味甘、微澀而涼。 規(guī)格:每袋裝15g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用于肺熱咳嗽,痰中帶膿。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七味葡萄散 | 處方:白葡萄干180g 石膏90g 紅花90g 甘草90g 香附60g 肉桂60g 石榴60g 來源:蒙古族驗方。 制法:以上七味,除白葡萄干外,其余石膏等六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黃棕色的粉末;氣香,味甘、微澀。 規(guī)格:每袋裝15g 功能主治:清肺,止嗽,定喘。用于虛勞咳嗽,年老氣喘,胸滿郁悶。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七味鐵屑丸 | 處方:鐵屑(訶子制)250g 寒水石(奶制)300g 土木香150g 木香100g 甘青青藍150g 紅花150g 五靈脂膏80g 來源:藏族驗方。 制法:以上七味,除五靈脂膏外,其余鐵屑等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取五靈脂膏與適量水泛丸,另用適量的鐵屑漿(取訶子制鐵屑1份,加水4份,和勻成漿)打光,干燥,即得。 性狀:本品為黑色的水丸;氣香,味苦。 規(guī)格:每丸重1g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平肝清熱止痛。用于肝區(qū)疼痛,肝臟腫大。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g,一日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十六味冬青丸 | 處方:冬青葉150g 石榴25g 石膏75g 肉桂50g 豆蔻50g 木香50g 丁香50g 甘草50g 白葡萄干125g 沉香75g 拳參75g 蓽茇50g 肉豆蔻50g 紅花50g 廣棗50g 方海50g 來源:本品系蒙古族驗方。 制法:以上十六味,除白葡萄干外,其余冬青葉等十五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大蜜丸;氣微香,味甘辛、微苦而澀。 規(guī)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寬胸順氣,止嗽定喘。用于胸滿腹脹,頭昏浮腫,寒嗽痰喘。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白虎湯 | 處方: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陽明氣分熱盛。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shù)。 用途用量:水煎至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摘錄:《傷寒論》 備注: 名稱:十二味翼首散 | 處方:翼首草100g 榜嘎75g 節(jié)裂角茴香75g 天竺黃75g 紅花60g 檀香50g 安息香25g 莪大夏50g 鐵棒錘葉40g 五脂靈膏50g 牛黃0、5g 麝香0、5g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麝香、牛黃外,其余翼首草等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將牛黃、麝香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灰棕色的粉末;氣香,味苦,有麻舌感。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防疫。用于瘟疫、流行性感冒,乙型腦炎、痢疾,熱病發(fā)燒等癥。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g,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十一味能消丸 | 處方:土木香30g 小葉蓮50g 野姜40g 沙棘膏38g 訶子(去核)75g 蛇肉(麝香制)25g 大黃90g 方海25g 寒水石(煅)100g 硇砂17g 堿花125g 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狀:本品為黃棕色至黃褐色的水丸;氣微,味咸、微苦、澀。 規(guī)格:每丸重1、5g 功能主治:化瘀行血,通經(jīng)催產(chǎn)。用于經(jīng)閉,月經(jīng)不調(diào),難產(chǎn),胎盤不下,產(chǎn)后瘀血腹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二冬膏 | 處方:天冬500g 麥冬500g 制法:以上二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三次各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煉蜜50g,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黃棕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潤肺。用于肺陰不足引起的燥咳痰少,痰中帶血,鼻干咽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二十五味松石丸 | 處方:松石50g 珍珠10g 珊瑚40g 朱砂20g 訶子(去核)50g 鐵屑(訶子制)100g 余甘子50g 五靈脂膏40g 檀香40g 降香40g 木香馬兜鈴50g 鴨嘴花50g 牛黃5g 廣木香60g 綠絨蒿50g 船形烏頭40g 肉豆蔻20g 丁香25g 傘梗虎耳草50g 毛訶子(去核)5g 天竺黃35g 西紅花5g 木棉花35g 麝香0、25g 石灰華35g 來源:本品系藏族驗方。 制法:以上二十五味,除牛黃、西紅花、麝香、五靈脂膏外,其余珍珠等二十一味共研成細粉,過篩;將牛黃、西紅花、麝香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用五靈脂膏加適量水泛丸,陰干,即得 性狀:本品為黑色的水丸;氣香,味苦、澀。 規(guī)格:(1)每4丸重1g(2)每丸重1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肝利膽,化瘀。用于肝郁氣滯,血瘀,肝中毒,肝痛,肝硬化,肝滲水及各種急、慢性肝炎和膽囊炎。 用途用量:開水泡服,一次1g,一日1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