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都說 “眼見為實”、“有圖有真相”,人們似乎認定了眼睛看到的事物就是客觀真實的,然而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的視知覺并非是對外界的精確復(fù)制。視知覺不僅是選擇性的(比如在《 為何你看不見《潛伏》的逃犯? 》中提到的“非注意盲視”)和具有偏向的,而且會受到情緒、動機等高級認知功能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布魯納(Bruner)等人提出從新的視角(New Look approach)來理解知覺,認為知覺是受到多種自上而下因素影響的積極建構(gòu)過程。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東西不僅僅受到物體本身物理特征的影響,而且受到我們想法和狀態(tài)的影響。
硬幣有多大?看你的口袋里有多少錢
作為對其理論的支持,布魯納與古德曼(Goodman)在1947年進行了一個經(jīng)典的實驗:他們讓一群10歲兒童通過調(diào)整一個光圈的大小來估計硬幣的大小。他們的結(jié)果顯示,孩子們會高估硬幣的大小,并且硬幣的面值越大,這種高估的程度越大。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發(fā)現(xiàn)窮人家的孩子對硬幣的高估程度要大于富人家孩子。作者對此的解讀是:對窮人家的孩子來說,硬幣的價值更大,因此他們會覺得硬幣的直徑也更大;而對富人的孩子來說,硬幣的價值相對較小,所以對其直徑的判斷也相對客觀。
然而,后來的研究者對布魯納和古德曼的解釋提出了質(zhì)疑。他們指出,窮人的孩子對硬幣大小誤判的原因并非一定是由于硬幣對他們更具吸引力,還可能由于他們跟硬幣接觸較少,不太熟悉硬幣大?。换蛘呤怯捎谒麄冇洃浭д`,而非知覺的偏差。雖然布魯納提出的“新視角”理論中的很多觀點都受到了重視,但由于在方法上受到質(zhì)疑,所以動機因素對視知覺的影響尚未完全得到心理學界的重視。但是最近的研究又為此提供了支持。
情人眼里出西施,只看到對我有用的
康奈爾大學鮑瑟提斯(Balcetis)和達寧(Dunning)在2006年進行了5個實驗,來檢驗動機因素對視知覺的影響。假設(shè)你參與了他們的第一個實驗。來到實驗室,實驗員想請你品嘗并評測兩種飲料中的一種:一瓶飲料看起來像剛榨出來的橙汁;而另一瓶暗綠色粘液看不出來是什么液體,但標簽上寫著“有機蔬菜飲料”。然后實驗員把兩種飲料分別打開讓你聞一下味道。嗯,第一瓶果然有橙汁的香味,但是你把鼻子湊到第二瓶時……“呃,好難聞!”這時你可能開始默想:“喝橙汁肯定比那個啥蔬菜汁好?!?/p>
然后實驗員告訴你,花3分鐘想像一下你每種飲料喝240毫升后的感受。經(jīng)過了生動的想象,估計你已經(jīng)開始祈禱:“一定要讓我品嘗橙汁,不然惡心死了(當然不排除對有機蔬菜汁有特殊熱情的人)?!?/p>
接著,實驗員告訴你,你品嘗哪種飲料由一個電腦程序隨機決定,如果電腦上呈現(xiàn)的是數(shù)字,你喝橙汁;如果呈現(xiàn)的是字母,不好意思,就幫忙嘗嘗蔬菜汁(有另一半的參與者相反,數(shù)字表示要喝蔬菜汁,字母表示要喝橙汁)。
實驗員打開電腦的程序后,就去整理自己的資料了。你盯著電腦屏幕,滿心期待數(shù)字的出現(xiàn)。等待中你看到屏幕閃出圖1后,就跳出個窗口,提示程序沒有反應(yīng)。程序崩潰了?!又等了幾分鐘,程序仍然沒有反應(yīng),你不得不叫實驗員過來。他看到屏幕的畫面,感嘆一聲,這個老機器,又死機了!然后問你:剛剛看到了什么?如果你的反應(yīng)與大部分參與者相同,就不會意識到這是一張雙歧圖,只是誠實地回答:看到了,是13?。ó斎?,如果字母表示你將要喝橙汁的話,你的回答就是B了)。統(tǒng)計結(jié)果驗證了作者的假設(shè):參與者的愿望會影響他們看到的內(nèi)容。
隨后,為了重復(fù)驗證實驗1的結(jié)論,作者們換了一種實驗程序,這次的參與者要品嘗3種產(chǎn)品中的一種(水、糖果或者粘液狀的黃豆罐頭),但是決定他們品嘗哪種的程序不再是隨機呈現(xiàn),而是玩?zhèn)€小游戲。在游戲中,如果你看到卡片上畫的是家畜,就得正分;如果你看到水生物,就得負分(與實驗一相同,另一半?yún)⑴c者的規(guī)則相反)。一共有15張卡片,總分決定你品嘗什么:正分是糖果,負分吃粘液狀黃豆,0分喝水。你的得分會清楚地顯示在電腦屏幕邊。
研究人員對實驗動了手腳,所有參與者都會碰到相同的情況,即到第12張卡片時,你的分數(shù)是負分,到第14張時,你發(fā)現(xiàn),只要有一個正分,你就可以去品嘗糖果而不是那個看起來很惡心的罐頭了。這時,你看到圖2的圖片。
如果你與實驗中大部分的參與者相同,你的反應(yīng)可能是:Yeah! 太好了,是個馬頭,哥不用吃那個罐頭了?。ó斎唬绻_始時實驗員告訴你水生物得正分,你的反應(yīng)就會改成:Yeah! 太好了,是個海豹,哥不用吃那個罐頭了!)鮑塞提斯和達寧的假設(shè)得到了進一步驗證。
在后面的3個實驗中,研究者進一步驗證參與者確實只看到了雙歧圖形中的一種,而不是其實看到兩種可能的圖形,但只報告了想要的那個。這可能就是你只會看到你想要看到的一面——“情人眼里出西施”是這種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版。
Cake or Sake?看你餓不餓
實驗室之外,我們的愿望更多的是餓了有東西吃,渴了有水喝。那么這些愿望會不會給我們的眼睛蒙上一層特殊的色彩呢?兩個視知覺的研究給了我們肯定的回答。
法國尼斯大學(University of Nice Sophia-Antipolis)的研究者拉德爾(Radel) 和 克雷蒙-吉約坦(Clément-Guillotin) 在2012年發(fā)表的研究中檢驗了對食物的需要會不會對人們的視知覺產(chǎn)生影響。他們約參與者午餐前到達實驗室(大約早餐后3-4小時),參與者到達后,實驗員告訴他們:實驗要推遲。但是跟一半的參與者說10分鐘再回來(饑餓組);跟另一半?yún)⑴c者說推遲1個小時,他們可以利用這個空當去吃午餐(參與者們確實都吃了午餐)。
再次回到實驗室后,參與者們自然形成了饑餓組和非饑餓組。參與者要做的任務(wù)是確認在屏幕上快速呈現(xiàn)的單詞。首先,每個參與者都完成一個預(yù)測試,找到他們能看清楚的最小的字號。然后,參與者觀察33毫秒迅速閃過的單詞(每個單詞出現(xiàn)前都會用###或者$$$遮擋)。參與者看完每個單詞后有兩個任務(wù):評價單詞的可見度并在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比如在Cake和Sake中選擇一個)。
對實驗結(jié)果的統(tǒng)計支持了作者們的預(yù)期:饑餓的參與者覺得食物相關(guān)的單詞可見度更高;而且他們對食物相關(guān)的單詞識別率更高(通過兩選一的答案計算)。因此,研究者認為,動機不僅影響對雙歧圖形的知覺,而且在視覺加工的早期階段就已經(jīng)起作用,決定我們能看清什么。
此外,馬克?常逸梓(Mark Changizi)和沃倫?霍爾(Warren G Hall)于2001年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身體缺水的參與者會將模糊的雙歧圖形知覺為更加透明,而透明正是水的主要特征。這說明渴也影響著我們的視知覺。
誰的面孔更占優(yōu)勢:看別人有沒有說他的壞話
以上的兩個研究表明了生理的動機會影響其對外界物體的知覺,當然,人類作為社會動物,還有社會因素引發(fā)的動機。比如,我們要想幸福地生活,就要識別并且避開那些做過壞事的人。《科學》雜志曾發(fā)表過一個研究表明,這種識別“壞人”的動機也會影響我們的視知覺。
2011年,美國東北大學的安德森(E. Anderson)等人通過一個巧妙的雙眼競爭實驗發(fā)現(xiàn),對于同樣不帶明顯情緒的面孔,我們會更加注意那些被賦于了不道德行為的面孔。(詳情看小組貼《 八卦影響人類視知覺 》。)
視知覺看似是非常簡單、非常直接的心理過程,然而心理學家和其他領(lǐng)域的研究者卻發(fā)現(xiàn),這一過程不但十分復(fù)雜,而且受到了諸多高級認知功能的影響。可能正是這個復(fù)雜的系統(tǒng)讓機器視覺難以媲美人類視覺。
編輯的話:
要想讓機器眼里也能出西施,就要先解決他們的情人問題,讓他們也有“七情六欲”。
參考文獻:
Anderson, E., Siegel, E. H., Bliss-Moreau, E., & Barrett, L. F. (2011). The Visual Impact of Gossip. science, 332(6036), 1446-1448. doi: 10.1126/science.1201574
Balcetis, E., & Dunning, D. (2006). See what you want to see: Motivational influences on visual 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4), 612-625. doi: 10.1037/0022-3514.91.4.612
Radel, R., & Clément-Guillotin, C. (2012). Evidence of Motivational Influences in Early Visual Percep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1177/095679761142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