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馬駿 《孫子兵法》13篇,共6014個字,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它的精義更是深藏不露。從這6014個字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孫子追求的最高軍事理想境界是“知、全、先、善”。 一、知 戰(zhàn)爭是力量的搏殺。孫子是非??粗貞?zhàn)爭中的力量因素的。他在“作戰(zhàn)篇”中講得明白:“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nèi)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p> 就是說,凡興兵打仗,需要出動輕車1000輛,重車1000輛,還有10萬名士兵,并要千里迢迢地運送糧食。這樣一來,前方與后方的各種開支,招待賓客策士的費用、物資器材、戰(zhàn)車、甲胄的供給等,每天要花費千金,之后10萬大軍才能出兵作戰(zhàn)。 孫子崇尚力量,但卻認為還有比力量更為重要的因素——知識。 《孫子兵法》13篇,6014個字。出現(xiàn)最為頻繁的是“知”字。共出現(xiàn)了79次之多。在《孫子兵法》13篇中,只“勢”與“行軍”篇沒有“知”字。 “知”作為名詞就是“知識”的意思。比如,孫子認為:預測戰(zhàn)爭勝負的可能性要從5個方面分析,即“道、天、地、將、法”。孫子的原話是:“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即如果你要分析出戰(zhàn)爭勝負的結果,必須對5個方面的知識有深入的了解才行。 孫子在“火攻”篇里講的“知”,更顯露出知識的含義。他說:“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shù)守之?!?/p> 打仗靠力量,但不是靠蠻力。它需要知識,僅火攻就有5種方法。在敵營內(nèi)部放火,下一步怎么辦?及時派兵從外面接應!火攻要借風勢,如果白天風大,晚上用火攻不利。為因為,白天風刮得久了,夜晚風一般會小了,甚至停止,不刮了。這就是氣象知識。而這些孫子都說了,并告訴軍人都要知道。 “知”作為動詞,它的意義則是:如何獲得知識的動作或步驟。它的含義也并非僅僅只是知道而已,而有深入到了解的程度。比如,孫子講:“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使用間諜的5種方法,君主都必須掌握了解,了解情況的關鍵在于能使用反間計。所以,對反間不可不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 這里的“知”,就是獲得知識的步驟與動作了。沿著“知”的動詞含義,也就是“了解”知識的軌跡向前,就進入了此種層次的最高表現(xiàn):“智”。智也就是知的結果,是一種最高的理想境界。《孫子兵法》中出現(xiàn)的智達7次之多。此外還有同“智”相近的“計”出現(xiàn)了11次,“謀”,也出現(xiàn)了11次。 對于一個高端軍人來說,他的智慧通常表現(xiàn)在能否權衡輕重,能否趨利避害。孫子對這個問題看得非常重。他說:“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作為智者,為做好某件事情,必須要周詳考慮利害各方面的關系。 二、全 儒家核心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仁”,道家核心也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道”。而研究中國兵學的人認為,《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個字:“全”。 什么是“全”?就是全部、完全、全體,表現(xiàn)在戰(zhàn)爭領域,就是指一次作戰(zhàn)行動總體,如戰(zhàn)爭的總體、戰(zhàn)役的總體、戰(zhàn)斗的總體。全,對應的是“破”,即部分、局部、側面。戰(zhàn)爭里的破,就是一次戰(zhàn)爭的側面或局部、一次戰(zhàn)役的側面或局部、一次戰(zhàn)術的側面或局部。 然而,孫子軍事思想的核心“全”,不能從字面上認識。孫子傳下來的就是一本《兵法》13篇,其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句話:“用最小的消耗,換取最大的勝利。這就是“全利”目標。 最近,有一些人根據(jù)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打的幾場局部戰(zhàn)爭,認為非暴力化或低強度暴力將成為未來戰(zhàn)爭的趨勢。這種觀點的理由就是: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被用作戰(zhàn)爭手段的改造,出現(xiàn)了可以提高作戰(zhàn)效能并降低附帶損傷的精確制導武器,可以“毀物卻不傷人”! 其實,說得最直接一點,美國人打的這幾場局部戰(zhàn)爭表現(xiàn)出來的“附帶毀傷減少”、“斬首行動”等等,不過是在想減少作戰(zhàn)成本而已。這是讓戰(zhàn)爭逼出來的。 在戰(zhàn)爭文化中,西方人講求的是“先兵后禮”,即打勝了再談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軍名將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擔任總統(tǒng),直接把“大規(guī)模報復”理念,命名他的軍事戰(zhàn)略。但是在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中,美國人的“大規(guī)模報復戰(zhàn)略”不靈了。特別是越南戰(zhàn)爭成為美國人揮之不去的陰影。當現(xiàn)代照相技術將遭受美國人燃燒彈傷害的越南小女孩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真相,標榜人權的美國人能不感到壓力大嗎? 于是,越南戰(zhàn)爭后,美國開始研究縮小打擊面的問題。而以色列人的“定點清除”手段給了美國人一個啟示。于是,出現(xiàn)了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快速決定性作戰(zhàn)”。快速就是指以盡可能快速度達成戰(zhàn)局的目標;決定性就是指通過摧毀對手的凝聚力、粉碎其抵抗意志和能力而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手。就是要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想方設法使軍事成本與道德成本減少下來,使得國家利益最大化地實現(xiàn)。 美國人從西方人的戰(zhàn)爭文化角度看到成本與收益。最終,失敗教訓讓他們有了新的思考起點:還是要想辦法減少成本,爭取利益最大化。 而美國人現(xiàn)在想的,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想到了。中國戰(zhàn)爭文化與西方不一樣。中國戰(zhàn)爭文化也講“戰(zhàn)”,也講“兵”?!秾O子兵法地》開宗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比欢?,孫子講“兵”卻不是“先兵后禮”,而是“先禮而后兵”。因為,在孫子看來,只有“先禮而后兵”,才能達到他的“全利”目標。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孫子的論述中可以分析出來?!秾O子兵法》一共出現(xiàn)10次“全”字。其中有7次“謀攻”篇中。 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贝蠓沧鲬?zhàn)的原則是:使整個敵國屈服是上策,而用武力攻破敵國就差一些了;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而擊破敵軍就差一些了;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而擊破敵旅就差一些了;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而使敵人全卒降服就差一些了;使敵軍全伍降服是上策,而使擊破敵人全伍就差一些了。國、軍、旅、卒、伍是古代的特定國家行政或軍隊的組織單位。 在這里,孫子一口氣用了5個“全”字,來解釋他的利益與成本的關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作戰(zhàn)成本和道德成本,爭取利益最大化。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孫子馬上強調(diào):“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奔础吧仙喜摺笔峭ㄟ^謀略戰(zhàn)勝敵人;“上中策”是通過外交策略獲取勝利;“中策”是通過野戰(zhàn)戰(zhàn)勝敵人;“下策”是攻取敵人的城池。 “伐謀”是上上策,就是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那么,為什么“攻城”是下策?在孫子看來,就是因為這種手段會付出的作戰(zhàn)成本太大了。即便在付出很大的傷亡后打進了城,即便報復了攻城所遇到的抵抗,但勝利者也要收拾殘局。所以,孫子主張,不到最后沒有辦法的時候,不要采取攻城的辦法。而是,先通過實力威懾、談判等手段,清楚地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意圖,讓對方清楚地知道不答應自己所提到的條件可能帶來的后果,勸說對方放棄抵抗。最終使得對方認識到,只有放棄抵抗,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的利益,進而屈服對方的意志,開城投降。而攻方則在損失極小的前提下,完整地得到作戰(zhàn)的勝利,即“全國為上”。當然,這“全國為上”,是通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手段實現(xiàn)的,必要時,也要用“伐兵”的手段促成“全國為上”。 平津戰(zhàn)役時,我人民解放軍總兵力是100萬人,而國民黨華北守軍只有50余萬。我軍通過各種渠道向傅作義將軍轉達了和平解放天津、北平的愿望。為什么?因為,天津與北平是北方最重要的商業(yè)和文化重鎮(zhèn),和平解決有利于保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和歷史文化古跡??墒?,傅作義不干。于是,在除了“伐兵”等手段都不奏效的前提下,我軍開始采用“伐兵”手段。1949年1月4日,第4野戰(zhàn)軍參謀長劉亞樓在楊柳青召開攻打天津部隊高級將領會議,決定攻打天津。1月8日,部隊開始攻城。在這次作戰(zhàn)中,劉亞樓最大的亮點是:一是在第一主攻方向放了兩只老虎,讓第一縱隊和第二縱隊齊頭并進,這在我軍作戰(zhàn)史上還不多見。二是參戰(zhàn)的炮兵和坦克部隊比過去任何一次都多,而且工兵首次參加了攻堅作戰(zhàn)。所以,這次戰(zhàn)役是我軍有史以來攻堅作戰(zhàn)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一次。 正因為劉亞樓將軍正確地使用了力量,才僅僅在1周之內(nèi)解決了天津問題。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守軍陳長捷司令以下全部投降。 必要的“伐兵”打得好,才能為“全利”創(chuàng)造條件。天津解放后,傅作義將軍沒有盼頭了,愿意接受我黨我軍提出的和平條件。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了。 人們都對孫子謀略意識感興趣。其實,在孫子看來,謀略的法則是什么?他說得透徹:“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就是務必用“全勝”的策略爭天下,這樣既不使國力疲憊,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 (稿件來源:中華文明大講堂 責編:山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