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攝影作品,畫面的清晰銳利是給讀者的第一印象。主題、用光、構(gòu)圖是接下來的事情,拍攝質(zhì)量的好壞是決定畫質(zhì)的重要因素。
拍出清晰地畫面首先要做到對焦準確,做到對焦準確要先了解相機的對焦方式與快門的釋放方式。相機的對焦方式大致有三種:
1 對影自動對焦系統(tǒng)。 2 超聲波自動對焦系統(tǒng)。 3 紅外線自動對焦系統(tǒng)。這三種對焦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不必在這里累述。只要知道是通過一套光學、電子、機械系統(tǒng)推拉鏡頭,在感光材料上結(jié)成清晰影像就行了。
通過鏡頭結(jié)成的影像,并不是像人眼所看到的影像那樣有較大的景深,通常廣角鏡頭比較接近人眼的景深,即遠近景都比較清晰。而焦距越長的鏡頭,拍攝距離越近,焦點前后的景深越淺。通常我們拍攝的畫面,往往遠近景都有,這就需要拍攝者要把焦點對到所需要的景物上。然而,相機的對焦范圍并不是設計在整個取景畫面,而是設計在中央百分之三十幾的范圍里,由于像機是根據(jù)偵測點上的影像是否重合判斷對焦的,所以,在以下的情況下無法完成對焦:
1 沒有反差或反差極小的影像,如白色、黑色或其它單一顏色的物體。
2 閃閃發(fā)光的影像,如太陽、燈泡、玻璃和水面的反光。
3 有規(guī)則的條文影像,有的相機對橫條無法識別,有的對豎條發(fā)傻。
4 對焦區(qū)內(nèi)同時有遠近兩個不同的景物,相機的鏡頭會拉來拉去,并且優(yōu)先找到較近的物體。
5 過于昏暗的場景。
以上談到的是相機對焦所需的條件,下面談談相機的快門釋放。
一般的單反相機有三種快門釋放先決條件。
1 單次自動對焦AF-S模式---半按快門時,只對焦點進行一次自動對焦,捕捉到焦點后即允許快門釋放。該模式在沒有找到焦點前即使按下快門按鈕也不能使快門釋放。
2 連續(xù)自動對焦AF-A模式---半按快門時,相機會連續(xù)不斷地對對焦區(qū)域?qū)?,找到?wbr>點后便允許快門釋放,同時伴有提示音。使用連拍時,在第二次快門釋放前如果沒有找到焦點,快門會終止釋放,直到找到焦點。
3 連續(xù)自動對焦AF-C模式---半按快門時,相機同AF-A模式一樣連續(xù)對焦,所不同的是,找不到焦點仍然允許快門釋放。連拍時,相機雖然不斷地對焦,但快門不受是否合焦限制而照樣釋放[適合新聞拍攝]。
這里需要強調(diào)一下,快門的釋放條件[即AF方式],與對焦范圍、對焦方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焦范圍有:點對焦[包括十幾個對焦點中的任何一個],不同的相機有中間標準范圍對焦、中間寬范圍對焦、動態(tài)區(qū)域、自動區(qū)域等等。3D追蹤自動對焦是較新的對焦方式,在快門開啟前至少對移動物體的距離偵測兩次,相機的軟件會據(jù)此判斷出主體移動速率而提前設置焦點。一般在設置在3D對焦模式時,快門的釋放方式會自動切換到AF-A模式。
相機的對焦范圍及方式有這么多,但它不是智能的,并且對焦區(qū)域只集中在取景器的中間,如果拍攝固定物體,則可以使用焦點鎖定按鈕,即通常所說的先對焦再構(gòu)圖,拍攝快速移動的物體就只有盡量將主體置于中央,當我們追拍時,背景和主體都在移動,即使是3D追蹤,獲得清晰主體的影像成功率也是極低的。
有的影友把影像模糊稱為跑焦,我認為,只要你的相機對焦系統(tǒng)沒有故障,跑焦是不存在的。只要快門的釋放模式設定在AF-S或AF-A,則必須滿足有焦點相應快門才會釋放,前面講到,相機的對焦范圍不是智能的,如果整個畫面中存在清晰點,則說明相機已經(jīng)忠實的完成了對焦,但有可能那不是你所要的主體,這種情況往往給人焦點跑了的感覺。如果整張畫面沒有清晰點,則說明拍攝不夠穩(wěn)定,“穩(wěn)定”指的是相機與被攝主體之間是否存在相對運動的時間,其中包括相機自身的穩(wěn)定、主體移動的速度和快門速度等因素,速度足夠快,運動的時間自然沒有了,片子自然清晰。相機快門的最高速度是衡量相機好壞的硬指標,1/8000秒的快門速度不是沒有用的!目前,相機在理想環(huán)境下的自動對焦速度可達到0.1秒甚至更快,從對焦到快門釋放之間的操作時間差,如果遇上前面講到的幾種較差的對焦環(huán)境,加上快門速度設置的不合理,足以造成畫面整體模糊。
另外幾個與清晰度有關(guān)的因素:景深、焦距、拍攝距離。
多數(shù)影友都知道景深與光圈的關(guān)系--即F值越大[光圈開得越小]景深越大。但這種說法必須需滿足焦距固定,拍攝距離固定時才成立。同樣的F值,焦距改變會影響景深,拍攝距離改變也會影響景深。以100毫米微距為例,如果拍攝距離在近攝的十幾厘米,即使光圈收小到F16,景深也只有幾厘米。如果拍攝距離在20米以上,使用最大光圈2.8,景深仍可從10米到無窮遠。這說明,使用長焦端、近距離、大光圈拍攝景深最淺,人體的呼吸起伏及前后的晃動足以造成“跑焦”。
尼康17-35鏡頭,5米以外可視為無窮遠,28-70鏡頭7米以外可視為無窮遠,80-200鏡頭大概20米以外可視為無窮遠。可以這樣理解,所有鏡頭,在其無窮遠的拍攝距離上,最小光圈與最大光圈的景深相差不多。如果被攝的主體位置超出了鏡頭的無窮遠米數(shù),使用較大的光圈[較小的F值]時,能夠獲得較高的拍攝速度,增加畫面的清晰度。
最后一點影響畫質(zhì)的因素:快門速度。 盡可能的提高速度是抓拍、追拍的制勝法寶。相機在動,主體在動,凝固清晰畫面的唯一辦法是成倍的提高快門速度。不要相信防抖,不要相信速度是焦距的倒數(shù)。多數(shù)相機都有“運動檔”,把相機設置在這個程序檔上,看看相機設計工程師們是如何選擇速度的:200mm的焦距,400感光度時,速度一般在1/1600秒以上。比鏡頭的倒數(shù)1/200秒提高了3倍!我在拍攝飛鳥時,由于距離足夠遠,景深不是問題,速度控制在1/3000-1/4000秒最好。有必要時光圈開到最大。我的所有鏡頭都沒有“防抖”功能,無論拍攝固定畫面的風光、建筑還是花卉、人物、飛鳥,在保證所需景深的前提下,光圈盡量開到最大,縮短凝固畫面的時間。論壇中常???wbr>以看到“鐵手、鐵臂”這樣的詞匯,我看除非是鐵了心才能做到鐵手,因為無論你選擇怎樣穩(wěn)定的姿勢握機,都能從取景器中清楚地看到畫面隨脈搏的跳動!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只有連拍才能彌補速度的不足,連拍4-5張,總有一張快門在兩次心跳的間歇釋放。
以上諸多影響畫質(zhì)的因素可以歸納為:對焦方式的設定,快門釋放方式的設定,光圈與焦距和拍攝距離的關(guān)系,速度與穩(wěn)定拍攝的關(guān)系。由于相機與鏡頭的型號、廠家、翻譯的不同,一些專用名詞的叫法可能不同,但道理卻是大同小異。熟悉你的鏡頭和了解你的相機便顯得尤為重要。總之,我在日常低照度拍攝中,除了給相機找依托,找支撐外,寧可盡量開大光圈提高速度追求主體局部清晰,也不追求景深而收小光圈,因為那樣做只能延長凝固畫面的時間,得到的是整體模糊的畫面。
想到哪寫到哪不成文的議論,難免存在不妥與謬誤。無論說的對不對,都是我的一點體會和心得,歡迎大家指正。
兩位被媽媽勉強拍照的孩子, 這是張?zhí)志驼盏钠?wbr>,談不上構(gòu)圖用光,我只是喜歡它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