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史札記:從上古到三國
小序
兩個多月前,開始了這個醞釀了四年的題目。起初是想以百余字每段的微博形式寫出,但很快發(fā)現(xiàn)這不是個好主意,限制字數(shù)什么的太討厭了,每一小節(jié)都講不完整,削足適履,很是糾結。所以,為敘述及閱讀之便,現(xiàn)改為章節(jié)形式。
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本來我是想直接叫《廿四史札記》的,盡管此題已被古人用過。但以我的速度,要講完二十四史,大概一二十年也未必夠,貿(mào)然以“廿四”為題,恐將招胡攪蠻纏之禍。所以,罷了。待此書寫完,若再續(xù)寫,不妨另擬他題。
一寫歷史就免不了考證??紦?jù)的好處是,常常會有額外的收獲,比如某個問題存疑已久,一直未獲解答,而某天忽在查別的問題時查到。但壞處也隨之而來,就是常常會跑題,從一個問題查到另一個問題,然后一連數(shù)日心思都在另一問題上。兩個多月里,我已經(jīng)跑題跑到幾乎要忘記札記這回事了。眼看就要拖到三個月,才猛然驚醒,忙將新題擱下,先將舊題續(xù)上。
另,看書看的越多,越自覺淺薄,羞于下筆,也是拖延的一個重要原因。
☆ ☆ ☆
上面提到“廿四史札記”一題已被古人用過,其實準確的說,古人所用的是“廿二史札記”——因《唐書》與《五代史》皆兼新舊兩種而言,其內(nèi)容實際包括全部的二十四史。
《廿二史札記》的作者是清代的趙翼(1727-1814),這本是極其明了的事??善诔蓵呤嗄旰?,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同治九年(1870)七月初五日,卻忽然捕風捉影的來了這么一段:
又在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二十八日再次說:
認定趙翼攘竊他人之書——《廿二史札記》實是花錢買來并謊稱自著的。其主要根據(jù)是幾個常州老生的閑談,至于常州老生究為何人,則不得而知。其次是說趙翼的其他著作,見識、結構等都與《札記》不同,所以《札記》不可能是趙翼所寫。所謂“識見淺陋”自是妄評,這種路數(shù)古今同理,不待多言,大家都已經(jīng)很熟悉了。而《詩集》《詩話》及《簷曝雜記》(見聞筆記)與《廿二史札記》本就性質(zhì)迥異,且著作時間有先后,原無全然一致之理,可偏有妄人拿來比較,還萌萌地問上一句“腫么風格不一樣”。如此荒唐的質(zhì)疑,真是跟那誰有一拼了。
然而《越縵堂日記》,風行一時,極享盛譽,此種奇聞軼事又是世人所喜聞樂見的。于是趙翼十年辛苦——從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嘉慶元年(1796)——竟幾乎要變成竊書賊。自李慈銘之后,便時時有人叫囂《廿二史札記》不可能為趙翼所寫。冤枉一個書生真是太容易了,只要說一句“我聽有人說這書不是他寫的”就夠了,連那“有人”是誰都不必點明。
嗯,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 ☆ ☆
最后,上文參考了王樹民先生的《廿二史劄記校證》,臺灣杜維運先生的《趙翼傳》,以及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李慈銘第二次提到趙翼竊書,日記是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王先生《廿二史劄記校證》前言中誤作二十七日。
司馬少,2012年8月10日。
第一章 漢字的起源與傳承
一 造字之初
從漢字的起源講起,倒不是為了追古,只因后文的敘述,如不先明了上古記事的一些基本形式,便不免會造成一些誤解,而這些誤解已被人們廣泛接受,視為事實(比如人們認為最早的簡策是以刀刻字之類),所以不得不先加以簡單介紹。
首先,漢字是誰造的?
傳說漢字是倉頡造的。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長著四只眼睛。
下圖便是這位圣人的畫像:
看著有點暈。這要讓孫悟空撞見,沒準直接就一棒子打了。
古書中的記載,如許慎《說文解字敘》說:“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王充《論衡·骨相篇》說:“蒼頡四目,為黃帝史。”等等。
但這只是傳說。因是傳說,情節(jié)也格外出奇,《淮南子》說,倉頡造字,天雨粟米,夜有鬼哭。(《淮南子·本經(jīng)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保?font color="#ed1c24">“天雨粟,鬼夜哭”的原因,據(jù)說是文字一經(jīng)創(chuàng)制,詐偽便由此萌生,人們開始舍本求末,棄耕作之業(yè)而務錐刀之利,上天知其將餓,故而雨粟,而鬼魂也怕被揭罪狀,從此不得安寧,故而夜哭。(一說“鬼”是“兔”之誤,兔子擔心人們要取其毫毛來作毛筆,害及其身,故而夜哭?!@個比鬼哭還扯。)
文字究竟是誰造的,現(xiàn)在已不甚了然。我們能看得見實物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但甲骨文雖是現(xiàn)存最早,卻并非最原始?,F(xiàn)存甲骨,所載字數(shù)已過百萬,字匯則有五千左右,而這并非商代字匯全貌,畢竟所出土的甲骨是有限的,且那時寫在簡策上的文字,因材料的易損,久經(jīng)歲月,屢遭兵燹,大概并無留存,我們也無緣得見(在商代,甚至更早,的確已經(jīng)有了筆墨與簡策,詳見后文)。依據(jù)《說文解字敘》,漢字的構成法有六種,即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與假借。甲骨文中,六書齊備,詳見下表:
需要說明的是,甲骨文字形并不固定,一字多形,變化頗大,且經(jīng)常左右反向,這里選取的是較為美觀的幾個。其中“明”字,大家看著是不是有點囧?——不必感到奇怪,那真的就是“囧”字?!皣濉弊窒蟠靶危皷L”即夜間月光透窗入室,會意為明。自然,“囧”有時也寫作“日”,即日月為明。“頁”與“首”意思完全一樣,都表示人頭,“頁”畫的是頭部與人身,頭上有頭發(fā),“首”則將人身省掉了。
可見文字發(fā)展到商代的甲骨文已然相當完備,足以賦詩作文,遠非史前彩陶上的符號可比——公元前四千年的半坡陶符,據(jù)說是最早的文字,但筆畫簡單,釋讀困難,這里姑且略過,僅附圖如下:
此圖截自錢存訓《書于竹帛》插圖。
這些載有文字符號的彩陶,出土于西安半坡村,為仰韶文化代表。
我們小時候吵架罵人,寫到臟話時,字匯不夠用,于是就開始自己造字,在“男”字中間點一點,表示屌,在“女”字中間點一點,表示屄,這實在是與在“刀”字上面加一點表示“刃”有異曲同工之妙。
休笑這造字法簡單粗暴,事實上漢字的造字法就是這樣。比如“母”,正是“女”字加了兩點,象乳形。而上文提到的“屌”與“屄”,也顯然就是后人所造的形聲會意字。依著這方法,將來女字上面直接加三點表示靚女也說不定的。
上圖左邊二字是甲骨文“女”“母”,右邊二字是《說文》中篆文“女”“母”。
既然造字如此簡單,可以料想,最初造字的絕不止一人。
《荀子·解蔽》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div>
認為古時造字者極多,但只有倉頡一人傳名于后世。其獨傳的原因是“壹也”,這“壹也”就是“專心一志”的意思。
倉頡之所以專心一志,大概與其職業(yè)頗有關系。
魯迅說:“原始社會里,大約先前只有巫,待到漸次進化,事情繁復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獵,戰(zhàn)爭……之類,漸有記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職的‘降神’之外,一面也想法子來記事,這就是‘史’的開頭。況且‘升中于天’,他在本職上,也得將記載酋長和他的治下的大事的冊子,燒給上帝看,因此一樣的要做文章——雖然這大約是后起的事。再后來,職掌分得更清楚了,于是就有專門記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說:‘倉頡,黃帝史?!谝痪湮纯尚牛赋隽耸泛臀淖值年P系,卻是很有意思的。”“……但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由來,恐怕也逃不出這例子的。自然,后來還該有不斷的增補,這是史官自己可以辦到的,新字夾在熟字中,又是象形,別人也容易推測到那字的意義。直到現(xiàn)在,中國還在生出新字來?!?/font>(《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暫告一段落,待續(xù)。)
附注:
《周易·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
談文字的起源,似乎不應該省掉“結繩”這一節(jié)。但結繩怎么個結法,我們不知,古人一筆帶過,大概也是覺得不知該從何說起。魯迅《門外文談》提到:“只有在秘魯還有存留的‘打結字’(Quippus),用一條橫繩,掛上許多直繩,拉來拉去的結起來,網(wǎng)不像網(wǎng),倒似乎還可以表現(xiàn)較多的意思。我們上古的結繩,恐怕也是如此的罷。”注釋說,這種“打結字”,線的顏色,線結的大小和多少,都表示著不同的意義,古代秘魯印第安人以此記錄天氣、日期、數(shù)目等等的變化。
正文所附六書圖表,釋義部分參考《說文解字敘》及段玉裁注。舉例部分的甲骨文圖片,截自徐中舒先生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及錢存訓先生《書于竹帛》的插圖。——在《書于竹帛》中,也有這樣一個圖表,但只列了象形、會意、形聲三種,于是舉例不免與六書不合,比如將“上”“下”列為會意,將“鳳(風)”列為形聲。
《說文解字敘》:“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瓊}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這是說“文”與“字”也有區(qū)別。倉頡看見鳥獸蹤跡不同,可以辨別哪種痕跡是什么動物,悟出可用不同筆畫線條來表達不同意思,于是依類象形(指事、象形)造了“文”,又繼續(xù)推衍,以形聲、會意造了“字”。
段玉裁注,引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說與倉頡一起造字的還有一位沮誦(“昔在黃帝,創(chuàng)制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二人都是黃帝史官,但各書從略,往往只說倉頡。因史官職司記事,須造記事之法,于是文字就被造出來了。唐代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也正是以沮誦、倉頡為最早史官(“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這也是上古造字者不止一人的一點文獻旁證。
附圖:
《說文解字注》一頁: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兩頁:
同治九年七月初五日片段。
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片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