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不知照片拍攝者為何將劉奇蘭公的名字搞錯)
偶然在西祠胡同發(fā)現(xiàn)一介紹形意劉老太的文章,系劉公奇蘭之后人。讀后感慨頗多,現(xiàn)在舉國上下一片國術(shù)熱,論著似海,大師如潮--- 但真正得道之人少之又少。何解?說到底是現(xiàn)在的人們大多脫離了土地,脫離了農(nóng)田,耕種機械化,行路不用腿,養(yǎng)尊處優(yōu)(城里人自不必說)。既使有心習(xí)武之人亦是看看書,打打座,站站樁,沖沖拳而已。已然忘卻了那片孕育出無限生機的沃土,實乃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形意拳何來?最明顯的就是三體式,不必說李老農(nóng)(李洛能),看了劉老太的圖片,我想大家都明白了吧!太極拳何來?亦是陳王庭“忙時耕田,閑來造拳;。后人硬給加上種種玄之又玄的高深理論,編造出花里胡哨的種種套路,讓人一頭霧水,后學(xué)者如從此入手無異于鉆冰取火 緣木求魚。大家都知道形意拳是內(nèi)家拳又叫氣功拳,形意內(nèi)功是不練自得。入門不要站三體式,先打劈拳,不多久你就會覺得丹田發(fā)熱,整個身體猶如鐵鑄一般。好了,可以站三體式了,不要理會太多的規(guī)矩,主練丹田氣聚抻筋拔骨。農(nóng)家有諺:外邊有摟錢的耙子,家里有盛錢的匣子;。丹田就是匣子,不過盛的是精氣神。站三體式,就是這個過程。之后行立坐臥 舉手投足皆是練功,達到不練自練 不練自得之妙境! (一家之言,只增笑而) 老人就以這種簡單的方式,誘導(dǎo)教學(xué)習(xí)學(xué)發(fā)力模式
這個農(nóng)具叫“連桿”(音)。這個是練習(xí)功夫的好方式。
這個叫豆餅,圓形重約10KG,也是練功之輔助器械
老牛,也是練抵角樁功力的活動器械,功夫好的人,執(zhí)牛角能將牛摔翻在地。
96歲老人,干活也用形意那種勁力,因為省力、長功、健身。
村里90歲以上的老人不算老,100以上才算老人!
這位老人是鞭桿高手,曾經(jīng)一人執(zhí)鞭斗群狼。評為佳話。 100多歲老人。形意健身真有效。
劉奇蘭簡介:(1819年-1889年,一說1832年-1905年),字奇翡,河北深縣人,清末著名武術(shù)家,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精十二形的龍形,絕技為“龍形搜骨”。為河北派形意拳最主要的傳承者之一。
劉奇蘭家中為書香門第,為當(dāng)?shù)赝濉nH通書墨,兼擅武術(shù)。拜李洛能為師,學(xué)習(xí)形意拳,為其八大弟子之一。其為人寛宏,有長者之風(fēng),家中經(jīng)常有人前來拜訪,討論拳術(shù),常在交談之后即大為拜服,要求成為他的弟子。 劉奇蘭一系,重視五行拳,但與山西派不同,很少練習(xí)十二形,隨個人天賦,至多只取其中一二形來練習(xí)。重視身法與腿法,故其門下多以身法快捷而聞名。 劉奇蘭樂于指導(dǎo)后進,如孫祿堂等人,皆曾上門問學(xué),接受他的指導(dǎo)。其弟子李存義,創(chuàng)天津中華武士會,將形意拳推廣到全國,使得劉奇蘭這一系成為形意拳中最盛。 其祖上乃書香門弟,頗有家財,劉自幼方讀詩書,通文墨,亦酷愛武術(shù),精通多種拳術(shù),后將李飛羽師請入家中任教,深感武學(xué)精奧,又刻苦研習(xí)數(shù)年,功臻大成,且造詣頗深,常有聞名來訪者,初會劉奇蘭,只要交談三言兩語,即會服于他,據(jù)傳,一日有一張姓武師聞名來訪,提出較試拳技,劉則見狀,欣然應(yīng)充,遂起身相迎,張趁劉起身未穩(wěn)之際,突發(fā)一拳如雷閃電,直奔劉前胸擊來,誰知張一拳擊到劉身后墻上,振的窗戶作響,張驚愕不已,抬頭望去,只見劉已貼于墻上,少許時間方落地,張欽佩不已。遂結(jié)為莫逆,由此可見,劉之內(nèi)功,拳技皆屬上乘,已達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神奇境界。 他無門戶之見,集思廣益,精通多種拳械。他待人寬厚,教徒有方,他的高徒李存義,其子劉文華在武界享有名望。及其書童王福元,在山西一代享有盛譽。
劉奇蘭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技擊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無門戶之見,破守秘之風(fēng),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實屬難能可貴,由此可見劉之博大胸懷與教育思想之開明,他廣泛聯(lián)系各派、砌磋交流技藝,集思廣益,不斷對拳技拳理進行總結(jié),重視武技訓(xùn)練,善于因材施教,因而劉之所傳弟子成功者甚多,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王福元、李存義、張占魁.耿繼善,周明泰.田靜杰、劉曉蘭.劉鳳春.劉德寬及其子劉文華等人。劉文華,字殿琛,子承父藝,著有<<形意拳抉微>>一書流傳于世。
劉奇蘭與師弟郭云深專程到京師肅王府,拜訪董海川,并與董切磋技藝。因各有所長,戰(zhàn)三日不分勝負。于是由較技到相互傾慕,遂永結(jié)金蘭,一時傳為武壇佳話。此后就有“形意、八卦合一門”之說。嗣后又有“不分軫域、消除界限”的“七俠結(jié)義”、“九俠盟誓”之舉。所謂“七俠”,系指奇蘭名徒李存義、張占魁、耿成信、周明泰、劉德寬和海川名徒程廷華、尹福。所謂“九俠”,除上述7人外,另有奇蘭名徒田靜杰、劉鳳春。
劉奇蘭先生的生平見于正史的很少,不過他的事跡也可通過一些介紹晚清武林人物的小說來管窺一二,我知道的有:張寶瑞的《真倒慈禧》主要介紹八卦門前輩尹福,但書中對老輩武林中人都有涉及,張寶瑞的《醉鬼張三》中也有劉前輩的事跡。 劉奇蘭論形意拳
一 則
形意拳術(shù)之道,體用莫分,自己練者為體,行之于彼為用。自己練時,眼不可散亂,將視一極點處,或看自己之手,將神氣定住,內(nèi)外合一,不可移動,要用之于彼,或看彼上之兩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兩足。不要站定成式,不可專用成法,或掌或拳,望著就使,起落進退,變化不窮,是用智而取勝于敵也。若用成法,即能勝于人,亦是一時之僥幸耳。所應(yīng)曉者,須固住自己神氣,不使散亂,此謂無敵于天下也。
二 則
形意拳經(jīng)云:“養(yǎng)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敵將之用者,“起如鋼銼,落如鉤竿。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好似箭卷地風(fēng),束身而起,長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風(fēng),追風(fēng)趕月不放松。起如風(fēng),落如箭,打倒還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膽上如風(fēng)響,起落似箭鉆。遇敵要取勝,四梢俱要齊(是內(nèi)外誠實如一也)。進步不勝,必有膽寒之心”也。此是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所用之法也。
三 則
道藝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時出之?!叭瓱o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真空”。雖空,乃至實至誠也。忽然有敵人來擊,心中并非有意打他(無意即無火也),隨彼意而應(yīng)之。拳經(jīng)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即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也。此是養(yǎng)靈根而靜心者所用之法也。夫練拳,至無拳無意之境,乃能與太虛同體,故用之奧妙而不可測。然能至是者,鮮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