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jīng)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如果從本質(zhì)上來講,《易經(jīng)》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安敷摺本褪菍ξ磥硎聭B(tài)的發(fā)展進行預測,而《易經(jīng)》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guī)律理論的書。
一、《易經(jīng)》名字的解釋:
《易經(jīng)》一般又稱為《周易》。
<一>、關于《周易》的“周”字,歷來有很多種說法:
1、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因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籠罩萬事萬物,所以卦爻的含義,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一般人所接受,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稱。
<二>、關于“易”字的解釋有很多,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薄ⅰ耙渍?,日月也?!薄ⅰ叭赵聻橐?,剛?cè)嵯喈?。?/SPAN>
2、金鳥,大日,生命?!耙祝w鳥形象也?!?/SPAN>
3、蜥蜴變化為易。“易,即蜴。蜥蜴因壞境而改變自身顏色,曰之易,取其變化之義?!?/SPAN>
4、化繁就簡則為易。《簡易道德經(jīng)》:“簡則簡,易則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萬物皆在一簡一易中矣。" 5、《系辭》則說:“生生之謂易”。
6、清代的陳震著《周易淺述》則將“易”的定義分為兩種:
⑴、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
⑵、變易: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來是也。
7、此外,“易”歷來有一名含三義的說法:
⑴、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里,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即“大道至簡是也”。
⑵、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也就是講“辨證法”的。
⑶、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恒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究竟“易”為何義,下面我們不妨從“易”字的由來、及其形體的發(fā)展變化,來作較為深入的分析、探討。
<三>、關于“易”字在我國文字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對其形體變化和其字義的理解基本有以下兩種意見和觀點:
1、第一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就像頭朝上的一條“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就更像“蜥蜴”的樣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體,與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現(xiàn)代楷書的寫法和形體。
此種觀點認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義為“變化”。當“易”字被假借為“交換”、由“交換”又引申為“改變”之義之后,那么當“蜥蜴”講的“易”就寫作“蜴”了?!耙住弊诌€可以當“容易”講。
這就是認為《易經(jīng)》中的“易”,是“蜥蜴變化為易”觀點的理論依據(jù)。
2、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會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最初是左邊三點,中間一條長弧線,右是半個圓圈。或左邊是半個圓圈,中間一條長弧線,右邊三點。(在古文中,同一個字,不少是正反互寫的。)
其形義解釋為:
①、半個圓圈是半個太陽;
②、中間的長弧線是一條擋住太陽的浮云;
③、旁邊的三點是從云縫里透射下來的陽光。(也可以說是表示多云的“多”,因為古人以“三為數(shù)之眾,九為數(shù)之極?!保?/SPAN>
是故,“易”字的原義是“乍晴乍陰”之意。
甲骨卜辭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氣”,“不其易日”就是“天氣不好”了。
“易”由其本義“乍晴乍陰”,后又引申出“變換”、“交換”、“更易”、“交易”等義。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是以甲骨文中的形體為基形發(fā)展過來的。半邊的太陽、散射的陽光都沒有變,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長弧線、變?yōu)橄认蜃蠊?、后向右彎的弧線罷了。而太陽里像“鳥的眼睛”的那一點,其實就是我們所見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飛鳥之形,這也就是認為《易經(jīng)》中的“易”,是金鳥,大日,生命?!耙祝w鳥形象也。”觀點的理論依據(jù)和由來。)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經(jīng)變成方形的“日”,弧線的下部和三點陽光已訛變?yōu)椤耙住毕碌摹拔稹绷恕?/SPAN>
⑷、于是“易”這個會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體、發(fā)展成為漢代的隸書之“易”和現(xiàn)代楷書的“易”了。
綜上所述,我個人比較贊成“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钡恼f法。這是因為:
1、《易經(jīng)》是揭示、論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經(jīng)典書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陰陽,此種說法比較吻合《易經(jīng)》八卦構成和排列的規(guī)律法則,及其內(nèi)涵的核心思想。
3、無論哪種說法、觀點,都不能否認“易”的“變化”之含義。日月象數(shù)蘊含交替、變化之義。
但無論是什么樣的解釋,說《周易》是講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產(chǎn)生萬物、“剛?cè)嵯嗤疲冊谄渲小保际遣诲e的。
到了西漢,儒家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等奉為經(jīng)典,并稱“六經(jīng)”。于是《周易》又被稱為《易經(jīng)》。
<四>、關于“經(jīng)”字的解釋:
1、、“經(jīng)”字的由來及發(fā)展變化:
“經(jīng)”字原是個象形字,沒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織布時撐線時用的“工”,上部的三條曲線就是織布的“經(jīng)線”之形。
⑵、在小篆中,為了使其“經(jīng)線”的詞義更為明確,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這樣“經(jīng)”字就變成了左形右聲的形聲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讀作(sī)而應讀(mì),由于人們誤認為“纟”同“絲”,已經(jīng)習慣地將“纟”也讀成(sī)了。
“纟”字是個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絲檸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體和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大體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體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體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書的寫法。
e、“纟”是簡化字的形體。
宋朝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徐鍇說:“一蠶所吐為‘忽’,十忽為“絲”;‘糸’,五忽也?!?/SPAN>
可見“纟”(糸)是極細小的絲(二分之一絲)。
“纟”(糸)字的本義就是“細絲”。
《說文》:“纟,細絲也。象束絲之形?!?/SPAN>
⑶、“經(jīng)”是楷書的寫法。
⑷、“經(jīng)”是簡化字。
2、“經(jīng)”字的詞義解釋:
⑴、“經(jīng)”字的本義是指織布的縱線,跟“緯”相對。
《文心雕龍﹒情采》:“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逼浯笠馐牵航?jīng)線正,緯線才能成;文章的內(nèi)容定好了,文辭才能流暢。
⑵、后來從“經(jīng)緯”之義又引申為南北東西之義,南北謂之“經(jīng)”;東西謂之“緯”。
《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jīng)九緯?!?/SPAN>
⑶、因為沒有“經(jīng)”正,也就沒有“緯”成。所以“經(jīng)”是主要的。人體氣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稱為“經(jīng)”,如:“經(jīng)脈”、“經(jīng)絡”等。
⑷、同理,也正因為“經(jīng)”的重要,所以記載一定階級最高思想道德標準的書籍、傳統(tǒng)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或宣揚宗教教義的書籍,就稱為“經(jīng)典”、“經(jīng)書”等。
《唐書﹒經(jīng)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jīng)。”也就是說,古代在圖書目錄中,以甲乙丙丁為次序,甲部的書籍均為經(jīng)典。
⑸、古通“徑”。 ……等等。
3、所以“經(jīng)”字在《易經(jīng)》中所蘊含的意義應該包括:
⑴、通“徑”字,路徑、途徑、門徑。即辨別、反映、揭示、掌握事物發(fā)展變化之軌跡、規(guī)律的方法。
⑵、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軌跡、規(guī)律。
⑶、對事物發(fā)展變化之軌跡、規(guī)律的認識、心得體會、心經(jīng)。
⑷、論述事物發(fā)展變化之軌跡、規(guī)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論、經(jīng)典。
二、《易經(jīng)》的產(chǎn)生:
1、《易經(jīng)》產(chǎn)生的年代:
關于《易經(jīng)》的產(chǎn)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jù)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jīng)》的起源: 而關于《易經(jīng)》的起源,傳統(tǒng)上則一般認為《易經(jīng)》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xiàn)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xiàn)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jù)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兑讉鳌肥谴呵飼r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jīng)》又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jīng)》的成書,經(jīng)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圣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jīng)》,據(jù)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產(chǎn)生于神農(nóng)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征“山之出云,連綿不絕”。
⑵、二曰《歸藏》,產(chǎn)生于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征“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表示萬物皆生于地,終又歸藏于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產(chǎn)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jīng)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jīng)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三、《易經(jīng)》的成書時代:
1、成書于春秋時期:郭沫若說:天地對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xiàn)很晚;周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xiàn)......。足見《易經(jīng)》不能早于春秋時期。
2、成書于西周初年:張岱年根據(jù)卦爻辭中的故事,如“喪牛于易”,“喪羊于易”,“高宗討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沒有引用,推論《易經(jīng)》成書不能晚于成王時代。
3、成書于殷周之際:金靜芳等認為,《易經(jīng)》是殷周之際的作品。他們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總結占筮活動的大量記錄,經(jīng)過篩選整理,寫成《易經(jīng)》。有的學者還從中國思想發(fā)展的邏輯進程和殷商之際社會矛盾中考察《易經(jīng)》的成書時代,也認為是殷周之際。
四、《易經(jīng)》的內(nèi)容:
《易經(jīng)》包括《經(jīng)》和《傳》兩大部分:
1、《經(jīng)》分為《上經(jīng)》和《下經(jīng)》?!渡辖?jīng)》三十卦,《下經(jīng)》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nèi)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nèi)容的主要部分,根據(jù)有關內(nèi)容按六爻的先后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于“經(jīng)”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jīng)”的內(nèi)容的?!?/SPAN>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jīng)》卦名和卦辭的注釋。
⑵、《象》是對《易經(jīng)》卦名及爻辭的注釋。
⑶、《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⑷、《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jīng)》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jīng)》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chǎn)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tǒng)的說明。它闡發(fā)了許多從《易經(jīng)》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jīng)》的哲學綱領。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掛》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shù)的理論基礎之一。
⑹、《雜掛》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tài)、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lián)系。
⑺、《序掛》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經(jīng)》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jīng)》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jīng)》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jīng)》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jīng)》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tǒng)”之于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盡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于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圣的使命。
用《易經(jīng)》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jīng)》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六、《易經(jīng)》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标庩柺俏覈糯軐W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jīng)》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jīng)》內(nèi)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jīng)》卦象的核心:
《易經(jīng)》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guī)律,經(jīng)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xiàn)了陰陽互動、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八卦又經(jīng)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jīng)》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zhì)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xiàn)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yōu)殛?、夜為陰,……”?/SPAN>
⑵、從社會現(xiàn)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xiàn)象外,《易經(jīng)》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xiàn)象也以“陰陽”來解釋,并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jīng)》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xiàn)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七、《易經(jīng)》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系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并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chuàng)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chuàng)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xiàn)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xiàn)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fā)生出來的,而后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zhì)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zhì),據(jù)《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SPAN>
這八種性質(zhì)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征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后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fā)展到最后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八、《易經(jīng)》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边@是《系辭》中說的,也是《易經(jīng)》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jīng)》自古就有“變經(jīng)”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tǒng)一聯(lián)系在一起的。
1、 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唯變所適”。
《系辭》說:“《易經(jīng)》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祝豢蔀榈湟?,唯變所適?!?/SPAN>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兑捉?jīng)》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恒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恒常通久”中、表現(xiàn)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guī)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
《易經(jīng)﹒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SPAN>
《易經(jīng)》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guī)律。
3、所以《易經(jīng)》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guī)律本身不變,那么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九、《易經(jīng)》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yǎng)上,《易經(jīng)》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chǎn)生協(xié)動、發(fā)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xié)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xiàn)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后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并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diào)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shù)臅r機開始,恰當?shù)臅r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xié)中,順暢地實現(xiàn)人的存在。
《易經(jīng)》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chuàng)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nèi)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zhì)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參考資料:百度詞典、祖行編著《圖解易經(jīng)》。
易經(jīng)的流傳與學派
據(jù)中國君友會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y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后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后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等,都是《易經(jīng)》原著中所無、后人根據(jù)對《易經(jīng)》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shù)派。義理派強調(diào)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shù)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fā)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shù)派則著重將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jīng)》被傳教士翻譯并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jīng)》以二進制解釋?,F(xiàn)在無論中國大陸、臺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jīng)》。
根據(jù)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xiàn)后,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tǒng)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干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xiàn)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八卦符號 (一)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二)八卦代數(shù)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玻罕?。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離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jié)的后一個月) 六十四卦 上下經(jīng)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jié)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jīng)三十四。
乾 (乾上.乾下) 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見龍在田,得普施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因詞條字數(shù)限制沒有乾卦的象辭跟彖辭!)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fā)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cè)崾冀欢y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訟﹝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師﹝坤上.坎下﹞ 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
[/url]《易經(jīng)》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易經(jīng)》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yī)、文字、數(shù)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jīng)》是一種人工編碼系統(tǒng)。它由陰陽通碼卦符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系統(tǒng)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著嚴密、完美的內(nèi)碼數(shù)理結構,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構最嚴密的符號系統(tǒng),也是最早運用系統(tǒng)論的典型?!兑捉?jīng)》系統(tǒng)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后世系統(tǒng)論應用樹立了典范。
《易經(jīng)》編碼遵循嚴密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規(guī)律,運用簡單卦符系統(tǒng)對宇宙萬物發(fā)展演化規(guī)律進行摹擬,找到了事物間的抽相關聯(lián),比之研究具象關聯(lián)的現(xiàn)代科學可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中的奧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經(jīng)》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guī)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易經(jīng)》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jīng)之首”。
《易經(jīng)》陰陽學說是中醫(yī)陰陽學說的基礎?!兑捉?jīng)》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y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于此。同時對子午流注、八綱辨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受《易經(jīng)》的影響很大。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yī)用藥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fā)展為六經(jīng)學說,創(chuàng)立了六經(jīng)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yī)學的基礎。
《易經(jīng)》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薄兑捉?jīng)》64卦,適合戰(zhàn)爭機動戰(zhàn)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jù)《易經(jīng)》原理排兵布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chuàng)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jīng)》原理。
《易經(jīng)》對武術發(fā)展也有很大啟發(fā)。《易經(jīng)》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jīng)》理論。
《易經(jīng)》對建筑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設置等都要以《易經(jīng)》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筑的典型。傳統(tǒng)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jīng)》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圍棋也是根據(jù)《易經(jīng)》原理演變的游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游戲之一,當國際象棋大師被電腦擊敗的今天,計算機在圍棋領域甚至無法達到初學者的水平。此外,《易經(jīng)》在園林、養(yǎng)生、環(huán)保、農(nóng)業(yè)等方面都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兑捉?jīng)》編碼獨特的實時定位系統(tǒng)論思想,從根本上打破了現(xiàn)代科學可以“重復”的神話,強調(diào)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其深遠意義將日益被證明。
《易經(jīng)》強調(diào)與時偕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tǒng)思想的主要來源。
《易經(jīng)》編碼的序結構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結構的典范,比現(xiàn)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樣的卦符,由于序結構不同而有《連山》、《歸藏》、《周易》、《邵氏易》之別。
《易經(jīng)》實時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對環(huán)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經(jīng)》編碼的模糊觀念,是后世的模糊數(shù)學的先軀?!兑捉?jīng)》編碼所依據(jù)的四論對中國文字造字、用字的“六書”有著直接影響,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zhuǎn)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經(jīng)》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中找到依據(jù)。
《易經(jīng)》回答了諸多哲學、天文、預測等方面問題,是真正的一分為二觀點,比馬克思學說早了幾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條件約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通過象、數(shù)、理的推演,展示了獨特的宇宙觀,回答了物質(zhì)、能量、信息、質(zhì)量轉(zhuǎn)換、辯證法則(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體運動變化、人的意志等純哲學命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重要意義,獨樹一幟。其辯證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軀?!兑捉?jīng)》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范疇的先聲;其二元世界統(tǒng)一論思想,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易經(jīng)》中常用的很多詞語至今仍在我們口頭應用,“突如其來”、“夫妻反目”、“謙謙君子”、“虎視眈眈”……等?!皢A”仍是陜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詞,“與時俱進”典化于《易經(jīng)》的爻辭,“和諧社會”典化于《易經(jīng)》的“和諧律”,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海爾企業(yè)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來自《易大傳》。21世紀中國的崛起,正在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
《易經(jīng)》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對儒家、道家、中醫(y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影響深廣,是世界上傳承非常完整、綿延不絕、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易經(jīng)傳承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jīng)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后,由他編著了六經(jīng),贊述《周易》以來,關于《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后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tǒng)。但自詔、宋以后,我們所讀的《周易》,關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jù)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于我們現(xiàn)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jīng)過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F(xiàn)在對于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zhàn)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于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url]們的駁斥,認為他對于易學的修養(yǎng)不夠,所以子夏以后的傳承,并夫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zhèn)坞y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shù)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于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url]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shù)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后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jīng)散失不備。因此象數(shù)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tǒng)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jīng)有后人采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后世研究易學中,經(jīng)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shù)。后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zhuǎn),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后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zhuǎn),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易學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后以至現(xiàn)代的易學內(nèi)涵“理、象、數(shù)”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xiàn)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于哲學思想的范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xiàn)實世界萬有現(xiàn)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數(shù)”是由現(xiàn)象界中形下的數(shù)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后果。反之,也可由數(shù)理的歸納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來綜合這三種內(nèi)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于哲學性的?!跋蟆?、“數(shù)”之學,是屬于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shù)”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屬于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惟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shù)”的明辯。《禮記·五經(jīng)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彼^“潔靜”的內(nèi)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辯的作用。但在明辯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yǎng)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jīng)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他獨辟蹊徑的研究出:“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而演變?yōu)榱呢浴Q嗽偌友堇[,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shù),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如果歸納卦爻內(nèi)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內(nèi)容,只有專長、坤、復、睽、家人、歸妹、漸、姤、、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nèi)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xiàn)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nèi)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xiàn)十六次。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nèi)f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xiàn)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url],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