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倉 道 上
張 中 信
1
古巴州,一處隱蔽在大巴山懷抱,巴河之濱的古城。自古以來,只有一條“北通興漢,東下渝夔”的“古道”。古道以巴州為中繼站,穿越大巴山、米倉山,曲曲折折地蜿蜒向北通往古都長安。這是一條從荒蠻巴州通往繁華京城的古道,一條從歷史的悲喜交織中走過的大道。巴州古名漢昌,實由“漢倉”演繹而來?!稘h書·食貨志》說:“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北谥荩ㄍń┑脻h城為漢高祖劉邦屯糧之據(jù)點,“漢高帝據(jù)此以通餉道”。楚漢相爭之時,巴蜀爭戰(zhàn)少,生產(chǎn)力未遭到破壞,加之宗人興漢有功,不貢稅賦,因而成為全國最富庶的 “天府糧倉”,漢高祖也才能夠遷關(guān)中之民“就食蜀漢”。大巴山成為災(zāi)民心中的一座大米倉,似有運不盡的大米,故稱此段山脈為“米倉山”,那綿延其間的古道,便是“米倉古道”。
米倉古道北起陜西漢中,東線至壁州至綏定(達州)抵涪州(重慶),南線至保寧(閬中)至成都,西線接利州(廣元)匯入劍門古道,綿延數(shù)千公里?!靶Q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傳說中的“五丁開山”,開鑿古蜀道,米倉古道便是其重要通道。從商代起,這條道就非常繁榮,歷朝歷代的軍事活動、民間往來、商賈販運十分頻繁,沿途關(guān)隘、路口、驛站眾多。米倉古道又稱大行道、巴嶺路、宋以后叫大竹路,清始稱米倉道。我國最早的地理志《元和郡縣志》記載:“漢中南取巴嶺路至集州(南江)二百八十里”。北宋《大平寰宇記》也說“興元府南取巴嶺路至集州三百里。”南宋胡三省注《通鑒》稱“興元(漢中)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鼻寮螒c《四川通志》載“米倉關(guān)在南江縣北一百里許,舊置小巴山,后遷大巴山麓,明嘉靖八年重修?!鼻逑特S十年,大壩以北五公里處(龍形山壩)建有“官倉坪”,石鑿的門額還懸嵌關(guān)隘,石倉庫遺址猶存。巴州境內(nèi)有關(guān)米倉古道的題刻、碑記頗多,平州(平昌)江口鎮(zhèn)路旁石壁上有清人廖倫題書的“長安古道”及《石峽頌》:“天開靈奇,重巒疊嶂,崗抱雙環(huán),路開一線。水匯岷江,云連秦棧,劍閣夔門,東西相間……”歷代詩人描述米倉蜀道的詩作更是不勝枚舉:“飛梁駕絕嶺,棧道接危巒?!痹伖诺乐垭U;“春風來回野,曉斗掛空山。”嘆古道之秀美;“鳥道微通處,煙霞鎖百辰”吟古道之神奇。不知是古道艱險給詩人以靈感,還是詩人的飄逸,為古道添神韻。設(shè)若沒有這些名篇佳句,米倉古道豈能如此險絕絢美?
米倉古道上,還有無數(shù)的古鎮(zhèn)老街,以及沿著古道老街的“三十六座老店”、“七十二家房客”。其中最有特色的鋪店是光霧山的桃園鎮(zhèn)和大壩牟陽城。城居米倉古道要沖,地勢險奇,位置獨特,鋪店林立。鋪店里最有魅力的是那些羅列在道路兩側(cè)的“伙鋪”。每家門前都有鋪位和雕刻精致的攤板,老板們聚集在攤位上招呼客人,或賣酒賣水,或留客住宿。這些伙鋪相當于客棧,價格比較低廉,一個大房間,擺著可容數(shù)十人睡覺的“大通鋪”,一掛麻紗蚊帳里,天南地北的過客“雷聲”起伏,拳打腳踢……黃昏來臨,古道上匆匆往還的官民兵匪們魚貫而來,進入鋪店,他們早已精疲力竭了。當然,更多的畫面也還是那大小旅客結(jié)伴而行的場景。為了抵御山賊的襲擊,那拼湊而成的隊伍,從晨曦初露一直延伸到月華高升。行旅之中,不乏各色各樣的人群,或腰纏萬貫的商旅巨賈,或仗義疏財?shù)膫b客,或滿腹經(jīng)論趕考的才子,他們懷著共同的希望,盼望能順暢走完這條曲折的古道。
沿米倉古道尋覓,最具吸引力的便古巴州城了。巴州城座落在萬綠叢中,巴山連巴水、巴水繞巴城,群山碧水,風景秀麗。城中“九井十八街”乃古城繁榮的歷史見證?!熬啪本加猩裨挵銈髡f,城南一口“桂花井”,桂花倒映入井水,水含桂花濃香;大東街一口“觀音井”,乃觀音圣母凈水瓶中之水。飲此水可延年益壽;城西一口“白馬井”,傳說有白馬出于井中,預(yù)示喜氣祥瑞。書院街一口“虎井” ,傳說井內(nèi)每有雷鳴,州城必出科第?!笆私帧敝鹘志艞l,次街九條,縱橫交錯,組合成古巴州城內(nèi)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wǎng)。主街以方位命名,以中城街為軸心,如東城街;次街以街旁主要建筑或主景命名,如書院街,反映了古巴州城的地形地貌。因為米倉古道,古巴州還是川陜渝的貨物集散地,除了市井羅列的“九井十八街”,古巴州境內(nèi)還有古壁州、恩陽、曾口、蘭草、白衣等沿米倉古道和巴河蔓延的城鎮(zhèn)及“水碼頭”。城鎮(zhèn)中更有“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南方商會”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商號。有了商貿(mào),有了繁榮,便有了銀行、商號、茶樓、戲院,自然也少不了暴力與血腥,苦難與悲歡的光顧。那繁榮與喧囂,噪動與欲望,在人操縱著人,貨擠兌著貨的古道滄桑中追逐著、變幻著。
米倉古道上,除了場鎮(zhèn)老街,沿著羊腸小道的河畔山腰,還奇特地生存著一種叫“穿心店”或“幺店子”的路邊店。那些店子都是木架青瓦房,臨河邊的必定是吊腳樓,傍山崖的定是穿斗形,也有一些茅草屋。店小設(shè)施簡陋,只有粗茶淡飯,木板老床陳列,頗具“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景象。光顧的大多是那一杵一哼的“巴山背二哥”。幺店子的經(jīng)營極其簡單、粗陋,店主一般都半商半農(nóng),既接待南來北往的背二哥,也開荒種茶、養(yǎng)豬喂雞,收入的散碎錢便只為添補家用。因而在漫長的米倉古道上,這獨具特色的穿心店、幺店子頑強地生存著、繁衍著。幾乎所有的穿心店、幺店子門外都放一種模樣雷同,笨拙寬大的板凳,長短不等,腿腳密布,那不是供行人坐的板凳,而是專供背二哥們放背架的“哨凳”。過往行人,只要看一眼哨凳上的背架數(shù)量,便可知曉小店歇了多少客。這已成為行人了解店家行情的約定俗成。幺店子吃住價格極便宜,一種“頓兒飯”,一菜一湯一碟泡菜,米飯管飽,每客一角錢。另一種“冒兒頭”,一只大碗裝滿飯,筑進一只盛飯的大碗中,米飯便光滑如鍋底高高的冒出頭。冒兒頭配一碗湯一碟泡菜,每客收五分錢。所有的背二哥都喜歡吃“冒兒頭”,也只吃得起“冒兒頭”負千斤擔走萬里路,只要每頓有“冒兒頭”管飽就心滿意足了,舍此,“背二哥”還奢求什么呢?
背二哥生活艱苦異常,可他們的精神并不貧乏,風里來雨里去,煉就一身鋼筋鐵骨,也演繹出諸多振奮精神的山歌野調(diào):“彎彎背架一張弓,裝起背架上漢中。你背背架小心些,謹防啄個火雞公?!边@是古道沿途那些癡心的山妹子唱給背二哥的情歌;“大巴山來諾水河,遭孽不過背二哥。夏天兩頭頂日月,冬天只有毛裹腳”。這是描繪背二哥艱苦生活的山歌;“背老二,背老三,背起背架老高肩。高肩老起行路難,傷心最是閆王碥”。這是描寫背二哥路途艱辛的歌謠。背二哥們見了姑娘妹子也有心情放松的時候,便忍不住主動地騷擾:“賢妹當門一條河,日日夜夜門前過。我背背架想看你,為啥只露一只腳?”歌才落腳,便只見吊腳樓上半山埡口有妹子氣哼哼地唱回腔:“背二老哥心莫慌,妹妹今天人不爽。等到哪天人爽了,叫你背架背不長”。一唱一和的男女對唱,讓古道在夕陽中冉冉褪色,使背二哥們精神倍增,背起背架一口氣沖出好幾里路……
時過境遷,滄桑巨變。那迤邐于米倉古道旁的穿心店、幺店子早已遺跡無存,背二哥的歷史也早已被時代改寫。那刻骨銘心的山歌民謠卻仍在大山深處生根發(fā)芽,息息生長。
2
探尋古道遺蹤,查閱史冊典籍,可以肯定的講,米倉古道不僅僅是南北的交通貿(mào)易要道,更是歷代軍事關(guān)隘要道?!度A陽國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蔽闹兴岬降陌蛶?,即巴山渠水流域的宗人。宗人曾出征河南牧野,參加了歷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zhàn)”,走的便是米倉古道。漢高帝募宗人平定三秦時,宗人在戰(zhàn)場上以“銳氣善舞”沖鋒陷陣。漢高帝說:“此武王伐紂之歌也”,并令樂人習學之。可見,米倉古道自商周時期起,已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漢代民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兩角,去天一握;米倉天池,去天四尺?!敝v的就是米倉古道關(guān)隘險山的壯美雄奇。因而,便有光霧山中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韓溪河”橫空出世,以及“不是韓溪一夜?jié)q,哪得漢家四百年”的歌謠流傳。《蜀中名勝記》“孤云兩角,去天一握,有石刻蕭何月下追韓信處,下有溪流是為韓溪?!薄队裉瞄e話》云:“淮陰侯廟在焉,昔漢高祖不用韓信,信遁歸西楚,蕭相國追之,及于茲山,故立廟貌?!笨磥?,韓信當時意欲東歸荊楚,彼時由漢中往荊楚,須經(jīng)巴州折向鄂西,米倉古道為必經(jīng)之路。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魏武帝西征漢中張魯,魯走巴山”。漢中王張魯被曹操攻破,張魯敗,棄漢中,軍隊經(jīng)米倉古道退守巴中。張魯治理漢中,應(yīng)該說是頗有建樹的,但他實在不諳軍事謀略,因而一遇“魏武揮鞭”,便成落荒而逃之敗局,拱手將富庶的漢中平原留給了曹魏。三國爭雄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中原,張飛駐守閬中,米倉古道成為連接蜀漢政權(quán)北上的重要通道。而位于大壩關(guān)的“牟陽城”則成為古道之重要戰(zhàn)略支撐點。史載:魏王曹操屯兵于牟陽城,諸葛亮用計火燒之,曹兵敗逃回漢中。諸葛亮奪城后大興土木,修城筑池,使之成為蜀漢政權(quán)南北干線的秣馬厲兵之所。在諸葛亮的苦心經(jīng)營下,牟陽城一度成為興旺發(fā)達的古道邊城,城中居住有“煙戶三千,客棧二十余家,鋪面百余個,作坊數(shù)十家,城內(nèi)居民近萬人”。最興旺時,過往商家,成群結(jié)隊,牛車馬幫絡(luò)繹不絕。
至于那段巴州人津津樂道的“張飛夜過巴州”“張飛擒嚴顏”的故事,亦發(fā)生在米倉古道及古巴州城。張飛“大軍已至,何不下馬受降?” 的咄叫,守將嚴老將軍“吾城沒有投降將軍,只有斷頭將軍”的豪言,至今引人自豪。而正是那氣壯山河的豪言,令猛張飛亦為之折服,從而成就了一段米倉古道英雄“惺惺相惜”的美妙傳奇。世人皆知張飛驍勇善戰(zhàn),粗暴魯莽,豈很少人知其書法字藝亦銀勾鐵畫,氣勢磅礴。諾水河畔峭巖上“天柱中原”四個遒勁大字,渠縣八蒙山張飛“立馬勒銘”摩崖,可窺見張飛當年氣吞河山,問鼎中原,圖謀天下的英雄氣概。張飛駐守閬中期間,經(jīng)常往來米倉古道向駐守漢中的丞相諸葛亮稟報軍情。為方便往來,曾大力整治古道,在集州至巴州境內(nèi),廣植柏樹,“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沿途柏林,蔚為壯觀,此為“皇柏林”。米倉古道,除了征戰(zhàn)、斯殺、浴血的畫面,古戰(zhàn)場遺跡處處,透過那風雨浸蝕的巖石,似乎還可以聽到當年戰(zhàn)馬的悲鳴聲。
隋末戰(zhàn)亂,蜀中偏安。618年,李淵長安稱帝,建立唐朝。令關(guān)中饑民到蜀中就食,數(shù)以萬計的饑民自米倉古道風涌蜀中。太府少卿李襲譽亦急運蜀中糧米至長安,充實京師。此時,古道之上的牟陽城仍肩負著南來北往的樞紐作用,那不絕于耳的牛馬車駕之聲,在漫長的古道上卷起陣陣煙塵。在唐王朝的統(tǒng)一中,天府之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度成為唐朝都城長安的大后方。終唐一代,巴蜀地區(qū)始終是朝廷的糧倉錢庫。“自隴右及河西諸州,軍國所資、郵驛所及,商旅莫不取給于蜀。”而“京師府庫,歲月珍貢,尚在其外。此誠國之珍府。”而這都因為有一條連接長安和巴蜀的米倉古道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
南宋末期,原本脆如紙芥的蒙宋關(guān)系破裂。淳佑初年,“蒙國大舉進蜀”。壁州籍將領(lǐng)向亻全奉命自江西吉州刺史任上入蜀出任巴州知事,主持抗蒙大業(yè)。被敕封為“開國將軍團練使”,提兵鎮(zhèn)守壁州城北“地環(huán)三玉澗,天鑄一銅城”的“得漢城”。向亻全率領(lǐng)巴山兒女,奮起抗御蒙軍,累建戰(zhàn)功。1242年,兵部侍郎、四川宣慰使余王介曾不遠千里赴“得漢城”視察守備戰(zhàn)況,命“儲糧建倉”,并在巴州“指揮規(guī)畫”,同時構(gòu)筑“平梁城”和“小寧城”部署屯兵,開辟糧餉通道,以為興復(fù)之基?!暗脻h城”、“平梁城”、“小寧城”遂成為抗蒙的重要戰(zhàn)略險隘。余王介返回后,親自建立抗蒙的又一戰(zhàn)略據(jù)點合川“釣魚城”,以此與巴州三城互為犄角,依托米倉古道,共同抗擊蒙古騎兵的進攻。向亻全戰(zhàn)死后,其子孫繼率重兵,堅守城池,保家衛(wèi)國,被敕封為“有勇有謀,獨守孤城”。英勇的巴蜀兒女前仆后繼,用血肉之軀筑起的“得漢城”“釣魚城”防線,雖然為偏安的南宋王朝贏得了幾十年的茍延殘喘的歲月,卻因朝廷腐敗殘弱,回天無術(shù),最終無法挽回南宋王朝兵敗山倒的滅亡厄運。
到了清朝中晚期,一場席卷五省的白蓮教大起義,再一次使米倉古道成為軍事關(guān)隘的重要軸心。清嘉慶元年(1796)至九年(1804年),席卷川陜楚甘豫的白蓮教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標志著清朝由盛轉(zhuǎn)衰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大趨勢。嘉慶二年,王聰兒率領(lǐng)襄陽起義軍自湖北入豫西,奔陜南,轉(zhuǎn)戰(zhàn)四省,與川東北起義軍在隆州、巴州勝利會師,起義軍先后控制了川東北二十余州縣。在風起云涌的起義軍中,尤以巴山渠水的藍號元帥冉元儔、冉天元率領(lǐng)的宗人后裔起義軍聲勢浩大,戰(zhàn)斗力極強。嘉慶三年,起義軍封鎖了米倉古道的所有關(guān)隘,以“煙戶幾千寓寨內(nèi),甲兵數(shù)萬藏胸中”通江麻壩寨為據(jù)點,與數(shù)十萬圍追剿殺的清軍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殊死博斗。終因彈盡糧絕,起義軍被迫突圍,冉文儔戰(zhàn)死,24歲的冉天元繼任藍號大元帥,高舉起義大旗,重振旗鼓,轉(zhuǎn)戰(zhàn)巴山渠水,襲清營,奪關(guān)隘,攻縣城,殺貪官,競迫使通江縣治遷往得漢城,繼爾又建閬中縣于此,更名“安輯寨”,以對抗白蓮教義軍。嘉慶七年(1802年)通江縣建閬中縣縣令徐廷玉書聯(lián)“固國不以山豁險,成城全憑眾志和”。誡勉部屬。藍號起義軍孤軍奮戰(zhàn),在強渡嘉陵江,血戰(zhàn)馬蹄崗后元氣大傷,冉天元被俘并慘遭殺害。轟轟烈烈縱橫五省的白蓮教起義軍雖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卻始終缺乏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缺乏協(xié)同作戰(zhàn),最終被清庭各個擊破,而無法逃脫失敗的命運。席卷于米倉古道的硝煙早已散盡,然歷盡滄桑的題刻依然清晰,見證著風云變幻的那段歷史。
3
沿著米倉古道尋覓,我分明聽到一些清濯傲然卻十分熟悉的聲音:有“唐代詩祖”之稱的大詩人陳子昂曾寫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空前絕后之作,“開一代詩風”。陳子昂乃梓州射洪人,21歲時,沿米倉古道北上長安,高中進士,因朝中無人,找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直到唐高宗晏駕,武后臨朝稱制,招賢若渴,陳子昂進獻《王霸大略》受到武后欣賞,拜麟臺正字,后升遷右衛(wèi)胄參軍,才算遇到了“明君”。武則天稱帝時,他又奉命寫了《大周受命頌》,歌頌武后“正皇典,恢帝綱,建大周之一統(tǒng),歷革舊唐之遺號”,頌揚改國號為周是“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陀^上為武則天篡位奪權(quán)起到了呼應(yīng)作用,這時的陳子昂,差不多躋身武則天“寵臣”了。
由于武則天極信佛教,也為了給自己君臨天下掃清障礙,規(guī)定佛教在道教之上,招致滿朝嘩然,而受武則天賞識的陳子昂更堅決反對,君臣間存在著根本分歧,武則天生性多疑,“疑天下多圖己”,盛開告密之門,一時造成冤獄遍國中。陳子昂亦不可避免地遭打擊和排斥,便以丁繼母憂解官返鄉(xiāng)。其間,曾到壁州游歷,隱居城南張康侯廟數(shù)月之久。后人為紀念他,將張康侯廟改稱“射洪廟”。兩年守制期滿,陳子昂再回洛陽作右拾遺,人雖在職,卻默然不樂,心中私有掛冠之意。698年,罷職歸田,自米倉古道黯然返回故鄉(xiāng)射洪,尚未及再游壁州,便遭權(quán)臣武三思親信縣令段簡迫害,以致“杖不能起”,并羅織罪名下獄。一個小小縣令竟敢下此毒手,其中自然大有文章。其實,陳子昂與武則天漸行漸遠的結(jié)局,注定了他厄運的必然,文人從政,身負與生俱來的缺陷,陳子昂亦未跳出此窠,憤然絕命時年僅42歲,可憐開一代詩風之文豪,命喪惡奴之手,令后人為之愴然涕下。“詩圣”杜甫曾寫詩高度稱贊其絕世詩才:“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
“初唐四杰”之首,少年詩人王勃,天資聰穎,善文辭,工詩賦,未冠應(yīng)試及第,沛王李賢(章懷太子)聞其名,詔任修撰兼侍讀。因戲為《檄英王雞》被高宗斥責。遭貶謫時年僅弱冠。669年,王勃自長安經(jīng)褒斜道,走米倉古道入蜀,曾旅居巴蜀數(shù)年,遍訪巴山蜀水。王勃旅居巴蜀多有詩作傳世,其描寫古巴州風光的《江亭送別》卻別有風味:“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津亭秋夜月,誰見泣離群?!薄敖ぁ奔唇瘛傲驑颉?,為古巴州迎來送往之所也。由詩作可以看出,作者雖郁悶愁苦,只能寄情山水,卻始終心存希望,未墜青云之志。28歲那年,王勃探親路過南昌郡,應(yīng)邀即席作《滕王閣序》,一時名動文壇。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為文壇流傳的千古奇句。史載:王勃探親渡海而溺,不幸身亡??蓱z一代詩才英年早疫,令人撫腕涕泣。詩人雖逝,然文中抒發(fā)“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浩然之氣,歷千余年仍與日月共存,同滄桑不朽。
唐代大詩人李白仗劍出蜀之前,遍游巴山蜀水,曾徒步走過米倉古道,為巴山巴水之雄渾詭奇所感染,寫下詩作《巴女詞》:“巴水急如劍,巴船去若飛。十日三千里,郎行幾時歸?”。詩中描繪的巴山巴水的險奇風光和巴山女子的閨中怨情,極具巴山巴風。之后,李白自三峽順流而下,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先是訪司馬承楨到天臺山,賦詩表達煉丹成仙的愿望,而心中裝的卻是激昂青云的壯志。后在剡中與道士詩人吳筠談詩論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受到了吳筠的極度禮遇和夸獎。由于吳筠鼎力向唐玄宗舉薦,亦因當時李白詩名已頗有些“名動京師”。唐玄宗接連三次下詔,李白樂得喜形于色,躊躇滿志,顧不得妻兒牽衣挽留,更未在乎“問我西行幾時歸”,便仰天大笑出門去,快馬加鞭出米倉古道奔向長安去了。然而,曲高和寡,遺世獨立的“謫仙人”怎能見容于那些當朝權(quán)貴呢?雖然在朝廷出盡了風頭,“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把自古以來文人學子的狂傲與風流揮灑到了極致,卻最終成為眾矢之敵。不到三年光景便在“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钡膽嵖行幕乙饫潆x開了長安,經(jīng)米倉古道、劍門蜀道返回故鄉(xiāng)。開始“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閑云野鶴式生活。
長安歸去來,一步一辛酸,李白激憤地寫下了震爍文壇的千古絕唱《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詩中之“鳥道”,顯然指的是米倉、劍門古道。至于那些描寫奇山險徑的“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瀑湍流爭喧兀,石水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钡恼Z句,則更是千里米倉古道奇峰秀水,鳥道緣崖的詩意描摹。長安官場的爾虞我詐,心中的耿耿塊壘,使李白感慨萬千。他疲憊地發(fā)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詰問。那是怎樣的詩思和憂憤啊!那是李白心中的郁悶之思,更是他對仕途和人生坎坷的竭斯浩嘆!
“自古詞人多入蜀”。還是這條古道,繼“詩仙”李白之后,“詩圣”杜甫也不得不走來。自華州司功參軍任上棄官入蜀,杜甫就是沿著這條古道走過,最終于成都浣花溪畔筑草而居。年邁天命的詩人,在蜀中度過了8年艱辛潦倒的生活,經(jīng)歷了難以為過的苦難。雖然其后被巴州刺史嚴武推薦,出任劍南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掙了個“杜工部”的稱謂。然而,在那個可有可無的幕僚位置上,杜甫僅作了短暫的“旅行”,便飄然掛印而去。在劍南任上,杜甫曾沿米倉古道游歷巴州,并在南龕山吟詩題銘。與嚴武交游,他寫下了《九日奉寄嚴大夫》的詩篇:“九日應(yīng)愁思,經(jīng)時冒險艱。不眠持漢節(jié),何路出巴山。小驛香醪嫩,重巖細菊斑。遙知簇鞍馬,回首白云間”。這首詩細膩地刻畫了巴山古道的風物人情。也表露了詩人苦悶憂郁的心情和對山河破碎的憂怨,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詩人當時流離失意的生活窘象。杜甫返劍南回川西平原后,在朋友幫助下,于城郊置地,蓋起了一座“草堂”,卻無法使自己的茅屋不為秋風所破。只好在詩中仰天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壯呼喚……
另一位大詩人岑參,出身官宦之家,天寶年間進士,授兵曹參軍,先后兩次到西北邊塞,佐高仙芝,封常清軍幕,寫有雄渾大氣的邊塞詩篇。后因為在朝中觸怒了權(quán)貴,被外放嘉州刺史,史稱“岑嘉州”。命運與杜甫相當,渴望追求一生,卻最終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經(jīng)米倉古道赴任時有感而發(fā)的《巴南舟中夜》,融情于景,真實再現(xiàn)了米倉古道奇險雄詭的凄冷蒼涼:“渡日欲黃昏,歸人爭渡喧。近鐘清野寺,漁火點江村。見雁思鄉(xiāng)信,聞猿積淚痕。孤舟萬里夜,秋月不堪論?!甭淦橇实沟哪脑?,讓詩人夜不能寐,萬里孤舟行,愁思萬萬千,卻只有一江漁火空含悲。
值得關(guān)注的是唐代大歷詩人于鵠仿巴山民歌寫下的《巴女竹枝詞》:“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敝裰υ~乃起源于巴地的巴人音樂,早在先秦時,巴人創(chuàng)造的竹枝詞《巴渝歌》,后來成為古樂府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唐代,竹枝詞開始廣泛流傳于巴渝荊楚之地。白居易、劉禹錫、元稹、李商隱等都曾作過《竹枝詞》。其中劉禹錫所作的巴東《竹枝詞》與于鵠作的巴山《竹枝詞》異曲同工。只因劉禹錫詩名盛大,知者甚廣,而于鵠之作便顯得有些寂然了。對巴蜀竹枝詞,后人以“詩之國風,辭之九歌”相稱。至今傳唱不衰,生命力極盛的巴山民歌,實乃巴山竹枝詞千百年相續(xù)的詩意傳承。
晚唐詩人李商隱,唐文宗開成三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的小官。因卷入牛(僧孺)李(德裕)“黨派”之爭,最終遭受雙方排擠,政治前途黯然,一生郁郁不得志。后辟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判官,長期往來長安與巴蜀之間的米倉古道,那首“君問歸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钡那Ч琶兑褂昙谋薄繁銓懹诿讉}古道“牟陽城”。也有史載:“詩寄北方友人,實為緬懷亡妻,即寫于符陽。”符陽乃通江涪陽。另一首《初起》:“想象咸池日欲光,五更鐘后更回腸。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梁”。更生動地描繪詩人滯留巴山蜀水,卻思念長安之月的苦悶情懷。還有詩作《巴江柳》:“可惜巴江柳,柳色綠浸江。好向金鑾殿,移陰入綺窗”。那些滿載詩人心中的渴求和苦悶,統(tǒng)統(tǒng)都被丟失在米倉古道上了??v觀李商隱一生詩作,皆苦澀離奇,生僻費解,多為“無題”。其實,只要略知詩人官宦生涯之不得意,和人生際遇之坎坷,再看看晚唐王朝風雨飄搖的悲愴局面,便不難理解詩人詩作為何總是那樣“無題”了。
沿著米倉古道,還走來了“細雨騎驢”的南宋大詩人陸游。陸游出生在山河破碎的南宋王朝,紹興中應(yīng)禮部試,本應(yīng)欽點狀元,卻不幸為奸相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任過鎮(zhèn)江、隆興通判,官場甚不得意。乾通六年(1170年)陸游自米倉古道入蜀,任夔州通判,后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作宣撫司干辦。陸游一生雖無緣做得顯赫官位,卻始終滿懷憂國憂民之心。入蜀經(jīng)年,陸游在宣撫司干事任上,為收復(fù)長安而奔走呼號。1172年,陸游路過巴州,曾盤恒大壩“牟陽城”,夜宿奇章僧剎,臥聽鐘馨之聲。想平生滿腹經(jīng)綸,卻無報國之門,年老體衰,仍為風雨飄零的南宋江山社稷而憂憤,為抗金復(fù)國之事而奔忙。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睡,提筆寫下了《過奇章僧剎》:“轉(zhuǎn)盡窮山入翠微,松陰拂拂冷侵衣。長天秋水自一色,斷山里孤云空四飛??吐泛文觊e馬足,石番溪平昔負魚磯。僧窗不得呤清晝,又擁藍輿到夕暉”。以幕僚之職勞祿奔波于漫無邊際的古道緣崖,悲傷無奈之意溢于詩情。南宋一朝,奸佞當?shù)?,國窮日蹇。雖有大金國雄踞北方虎視眈眈,偏安江南一隅的王公貴族仍歌舞升平,“隔江猶唱后庭花”。陸游在巴蜀期間,寫了不少感事詠懷詩,意在借古諷今,警告南宋統(tǒng)治者不要蹈歷史覆轍。但昏庸的統(tǒng)治者除了窮奢極侈外,如何懂得“存亡終在人”的道理呢?身為落魄文人,一介書生,心系國家命運,關(guān)懷人民疾苦,卻無處報效,難有作為,破碎之心,惟巴山蜀水為證,米倉古道可憑……
4
除了文人學士們清濯的詩篇,米倉古道何幸,競迎來了天子龍攆響徹谷宇的轟鳴:有唐一代,兩代皇帝先后喪家失國奔蜀避亂。天寶十五年(756年)那位曾開創(chuàng)過“開元盛世”,卻最終晚節(jié)不保,甚至“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的唐玄宗,因?qū)櫺覘钯F妃,信任奸相楊國忠,荒廢朝政,松馳綱紀。被“干兒子”安祿山叛軍所逼,風塵仆仆倉惶奔蜀,顛簸奔走于米倉古道,后輾轉(zhuǎn)自劍門入蜀,并最終在蜀道上被迫賜死楊貴妃,才得以保全身家性命。玄宗雖然沒有走完米倉古道全程,卻沿途留下了諸多風花與傳奇。757年,當這位風流天子以“太上皇”身份重返西京,車駕再走米倉劍門時,競賦詩曰:“鑾輿出狩回”。生生把逃難美化成“幸蜀”和“出狩”。倒是后世詩人劉斯棟一語道出了老玄宗的悲老傷懷:“誰聞鈴響似三郎,玉攆曾經(jīng)古驛旁。千古傷心黃土盡,開元遺事最凄涼?!?/P>
另一位晚唐皇帝唐僖宗,被黃巢起義軍所追逼,于880年,驚人相似的再一次步先人之路奔蜀。許是戰(zhàn)亂之故,或是情勢使然,已沒有人為他巡幸開路了。那位苦命的唐皇,整整在米倉古道上奔波了數(shù)十個日夜,才總算走進天府之國的大道,在新都大覺寺(寶光寺)修建行宮茍且安頓。因為有劍門、米倉古道等蜀道天險阻擋,黃巢起義軍最終未能攻入巴蜀。直到885年,唐僖宗在巴蜀避亂五年之久,方自蜀中返回長安。后世詩人楊升庵有詩“始知蜀道蒙塵駕,不及胡僧渡海杯。”分明是在譏誚,逃難的皇帝還不如乘木排渡海的和尚那樣安詳怡然。后世史家稱“僖宗幸蜀”,所謂之“幸”,乃皇帝之幸,豈是米倉古道、巴山蜀水之幸耶?
米倉古道還有一段與皇家淵源頗深的“荔枝道”傳說。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講的是運送荔枝經(jīng)米倉古道至長安的故事。米倉古道自通州(達州)至壁州至漢中達長安段,乃史書所載的“荔枝道”。也有史載,楊貴妃所啖荔枝,產(chǎn)自廣東高州。高州距長安關(guān)山萬里,即使快馬運送,也少不了數(shù)十天時日,唐時的鮮荔枝不可能“保鮮”如此之久。 “高州荔枝”之說不可靠。《方輿勝覽》載:“涪州城西十五里,有妃子園,其地多荔枝,為楊貴妃所喜,當月以馬遞馱載,七日七夜至京城,人馬多斃于路,百姓苦之”。 涪州至長安最快亦需十天半月時日,“涪州荔枝”之說亦有些牽強。詩人元稹任通州司馬時曾作《荔枝圖》,寄與好友江州司馬白居易。白居易為之作《荔枝圖序》:“荔枝出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冬青,枝如枇杷,殼如紅繒……”查考史料:“隋唐時期大巴山一帶氣候溫和,1110年至1178年間經(jīng)歷兩次大的冰凍,將大巴山的荔枝林成片凍死,致使荔枝從此絕跡。”因而,唐代楊貴妃所啖荔枝,實乃出自大巴山??梢?,米倉荔枝道當時的繁忙景象了。而今古道已廢,只要翻動道旁的某一塊石頭,便可看見那驛站愴忙,馬蹄聲碎,押運荔枝的繁忙場景,甚至諦聽到勞民傷財?shù)钠獓@息。
米倉古道上,不僅僅張揚著皇家浩蕩的威風,也流落著皇室傾軋的血淚。最血腥和絕倫的莫過于武則天與兒子們之間的血雨腥風了。史載:武則天幼年在蜀生長生活14年,有8年是在壁州度過的。武氏之父武士尋 ,唐初為工部尚書,武德七年(624年)參與除山獠時生武后,次年置壁州。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即封調(diào)任利州都督,此時武則天已滿3歲?!杜f唐書》:“貞觀十二年,右武侯將軍上官懷仁大破山獠于壁州”?!缎绿茣罚骸拔涫献葬⒑蠛粼唬汉尾粨錃⒋蒜??”14歲那年,武則天隨上官懷仁將軍經(jīng)米倉古道北上長安,被太宗選為才人,開始了她輝煌而兇殘人生的起點。武則天曾言她本人是“彌勒下世,要做人世間主”。故當政后,廣建彌勒佛龕,制造宗教神學預(yù)言,為她當皇帝制造輿論。壁州、巴州、利州在武則天時期,佛龕建造蔚然成風,氣像恢宏,規(guī)模巨大,引以為勝。
武則天從一個宮女受寵于太宗、高宗兩代皇帝,幾經(jīng)廢立,甚至削發(fā)為尼,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苦心經(jīng)營,而最終臨朝稱制,入主正宮。武則天臨朝稱制后,為了實現(xiàn)君臨天下的野心,毒死原太子李泓后,決意向繼任太子李賢下手。《唐史》:“高宗上元二年四月,立雍王賢為太子,永隆元年八月廢為庶人,開耀元年十一月徙于巴州,中宗嗣圣元年太后殺太子賢”。武則天正是為了謀取帝位,才“莫須有”貶謫太子李賢,并將其放逐荒僻之地古巴州。李賢是沿著米倉古道,一步一回首離開長安的。其實,當朝太子李賢極有威信與人緣,不除之,武則天便不可能順利登基。歷代的研究者往往臆測太子被貶是因為母后所不容。須知李賢太子命中注定只有死路一條,因為只要武則天要稱帝,太子賢就不可能有活路。除了被貶謫、賜死,還能抗爭什么呢?
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駕崩,武則天第三子李顯繼位,是為中宗,旋被廢為盧陵王。第四子李旦即位,是為睿宗,不久被軟禁。武則天用“毒”、“貶”、“廢”、“囚”等計接連廢除四個皇子,于唐戴初元年(690年)于洛陽登基,成為“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大周。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女人做皇帝之先河。遠在巴州的李賢悲憤而作《黃臺瓜辭》,不過只是文人士子般泄憤之舉,反成“殺身”借口。時人有云:“斷一指,得天下,凡人不為;殺愛子,竊要位,武后行之。”太子貶巴州的故事,千年流傳,后人挖苦心思為太子鳴冤叫屈,故多傳太子愛民之舉,憂民之思??v觀歷史,即使宮廷中充溢著“無情最是帝王家”,“悔不該生帝王家”的哀泣。心向往者仍多如過江之鯽。李賢太子的悲劇,成為千百年人文傳承和文人詩賦的話題。清代張景旭有詩:“長安回望白云遮,錯上黃臺詠摘瓜。遙說空留巴子國,生身悔向帝王家。千年碧血成磷火,萬疊青山作翠華。杜宇聲中春日黯,墓前開遍野棠花”。偏僻的巴山巴水,江山已改,滄桑迭更,太子的故事世代流傳,巴州城太子北望長安的“王望山”猶在,人民祭祀太子的“章懷寺”,太子住蹕的“圣樂堂”遺跡歷歷。歷史的恩怨已化作“甘棠遺愛”的故事,至今也只得令人空有懷念,而難動悲傷了。
唐代以后,都城南徙東遷,長安不再是政治文化中心。米倉古道少了莘莘學子進京趕考,更沒了達官貴人車馬喧囂。卻鬼使神差迎來了另一位遜帝的孓孓身影?!锻ńh志》:“西御河(諾水河)以明建文帝居此,故名御河?!薄段鬣l(xiāng)勝跡錄》:“明建文帝入蜀,禪師(御史程濟)相隨,圓寂于此?!笔穫鹘ㄎ乃哪辏?402年)建文帝叔父燕王朱棣“清君側(cè)”的旗號出兵“靖難”,意在謀奪侄子大明江山?;食墙鹆晔?,皇宮起火,建文帝改扮僧人從秘道出走。先避難云貴高原,繼奔赴蜀中鄰水尋訪天官杜景成,以圖復(fù)國再起。后轉(zhuǎn)輾大巴山,沿米倉古道至諾水河隱居。在巴山諾水建文帝“三潮水祈雨”及“中峰洞參佛”的傳說至今猶存。
有兩首詩可作建文帝隱居的佐證。其一:“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fā)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詩中流露了建文帝對帝王生活的留戀,也更多的傾注了對“民間疾苦,野老吞聲”的同情。另一首:“巴山小徑慢探尋,且把通邑作金陵。眼前瑞雪紛紛下,寄情南嶺一枝春”。描敘的建文帝流落壁州時,與民女何正蘭相親相愛時之愉悅心情。何正蘭曾經(jīng)與建文帝的海誓山盟,最終因建文帝行蹤緲茫而破滅,抑郁成疾,英年早夭。明英宗正統(tǒng)八年(1444年),朝廷曾詔示建文帝回朝。而此時的建文帝早已看破紅塵,樂作閑云野鶴游,不愿再回朝廷了。正統(tǒng)十二年,英宗下旨為何玉蘭建造皇瑩,后人稱 “娘娘墳”。流落江湖多年的建文帝已安然于平淡的田園生活,熄滅了心中曾經(jīng)燃燒的復(fù)國之夢,也避免了又一場生靈涂炭的悲劇重演,實乃黎民蒼生之幸!
5
探尋米倉古道,翻揀歷史篇章,還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成王敗寇的血淚歷史。這其中閃動著與古巴州、古壁州息息相關(guān)的幾個風云人物的身影:十六國時期大成皇帝李雄,五代時前蜀皇帝王建,明末大西皇帝張獻忠。
《華陽國志》:“秦始皇時,有長人二十五丈見宕渠”。秦代史官胡毋敬預(yù)言“五百年后必有異人為大人者”。果然,五百年后的五代十六國時期,“異人”驚現(xiàn)了宕渠”(通江)一帶。303年,宕渠宗人李特、李雄父子率領(lǐng)十萬流民起義軍攻克成都,建立成漢王國,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宗人政權(quán)。李雄稱帝后國號大成,聘青城山道教領(lǐng)袖范長生為丞相。據(jù)考:曹操大敗漢中張魯時,宕渠宗人李特率五百家歸降曹操,魏武帝拜李虎為將軍,其子李慕為東羌獵將。劉備入蜀,張飛戰(zhàn)三巴時,曾與李氏父子大戰(zhàn)石磐關(guān)。李雄稱帝后,追謚其曾祖李虎為巴郡公,祖父李慕為隴西王,并在壁州創(chuàng)建“巴王廟”。李雄回鄉(xiāng)祭祖時留駐巴王廟,其讀書之處,稱“讀書臺”,臺上“人瑞年豐”四字,千年至今,猶光燦奪目。
李雄祖輩皆行伍出身,與文字無緣。即位后,在丞相范長生輔佐下,開始讀書習字,“聽覽之暇,手不釋卷”。逐漸開始通曉儒家經(jīng)典,明白治國之道。“雄乃虛以受人,寬和政策,運至邇安,年豐谷登,乃興文教,立學官……至乃閭門不閉,路不拾遺,獄無滯囚,刑不濫及?!崩钚墼谖蝗辏扇 拜p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大成國出現(xiàn)了“長治久安,年豐谷登,民多富裕,路無拾遺”的局面。李雄死后,李班嗣位,由于皇族內(nèi)部矛盾和獠人的反抗,成漢政權(quán)江河日下,永和三年(347年)為東晉所滅。《華陽國志》在記敘李雄的政績時寫道“憲和政役,車少役稀”,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代表了巴渠宗人對李雄的信賴與認可。
歷史的巧合與重復(fù)又發(fā)生在五百年后,唐末,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宕渠宗人打著黃巢起義軍的旗號,起兵響應(yīng),唐僖宗逃往成都,丞相鄭畋逃往其子壁州刺史鄭凝績處。鄭氏父子不容宗人起義,父子共謀,殘酷鎮(zhèn)壓宗獠起義,除獠人于諾水河(黃巢嶺)。光啟二年,鄭凝績改“佩天彭印”后,王建接任壁州刺史,在壁州壁山建有鹿鳴寺和圣鹿堂?!妒裰忻麆儆洝罚骸巴踅楸谥荽淌罚筚晕?。永平三年(913年)麟見于壁山,二鹿隨之。此立祠之始也?!蓖踅ǔ錾肀拔?,以屠牛、販私鹽為生,后參加鎮(zhèn)壓黃巢起義軍,靠行伍起家,成為宗人首領(lǐng)。上任后,改行善政,招撫流亡,聚宗人子弟兵八千,攻保寧,奪利州,取成都。894年,唐昭宗被迫封王建為蜀王,907年,王建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蜀,是為“前蜀”。剽捍勇猛的宕渠人,為王建爭得半壁江山,并擁戴他做了皇帝。
王建畢竟出生于勞動人民,因而較之別的帝王更能體恤民情,順應(yīng)人心。他招賢納士,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深受知識階層擁護。時中原多難,名人賢士、能工巧匠紛紛入蜀,使蜀中生產(chǎn)力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蜀中人民較長時間免除了戰(zhàn)亂,出現(xiàn)了人民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文化日益繁榮的局面。成都王建墓,大足石刻,壁州王建崖造像即為那個時期能工巧匠之杰作,其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雖逾千載,仍光芒四射。透過這些藝術(shù)作品,亦可以看見老百姓對王建統(tǒng)治下前蜀鼎盛局面的由衷歡欣。唐末五代時著名高僧貫休逃難至壁州,題詩贊曰:“河南河北處處哭,唯有全蜀少塵?!???梢娡踅ㄕ冎畹萌诵摹v史是最公正無情的判官,“大成”“前蜀”小國之君,只因讓人民得到了實惠,竟讓后人永遠銘記在心?!鞍屯鯊R”至今香火不衰,“王建崖”前游人如織?!懊駷橘F,君為輕,社稷次之?!睂嵞吮薇偃肜镏嬷埔?。
到了明朝晚期,又一位叱咤風云的人物,與米倉古道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就是“大西皇帝”張獻忠。在陜西高迎祥、李自成揭桿起義之時,“勇猛好斗”的張獻忠也拉起了起義隊伍。已許是性格的使然,抑或乃命運的安排,張獻忠始終沒有李自成那樣風云風光,也沒有李自成起義軍那樣浩大的聲勢。但張獻忠也始終自成一體,未肯歸入李自成大軍,與李自成的“大順”農(nóng)民軍保持著若即若離、明爭暗斗的關(guān)系。其間,張獻忠在走投無路最低谷時,還曾搞過“假投降”,一度時期為起義軍所不齒。張獻忠沒有能象李自成那樣所向披靡,破潼關(guān),攻洛陽,占北京,坐天子。他似乎始終在他的老家陜西及毗連的四川、湖北等地繞圈子?!栋椭葜尽份d,明崇禎以來,張獻忠先后由巴入蜀,經(jīng)米倉古道,劍門古道四次攻擊入川。明崇禎十年(634年),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第二次、第四次率起義軍入川時,均攻占巴州城。第四次攻克巴州時起義軍斬殺巴州知州盧爾淳,同知張連曜,完全控制并統(tǒng)轄巴州全境。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1644年,在李自成的“大順”軍已被吳三桂引來的清兵追逼,被迫退出北京城時。張獻忠在五次兵臨成都后終于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西國”。此時,已是清世祖順治元年,滿人席卷關(guān)內(nèi),大明朝滅亡,大清王朝建立了。張獻忠偏安的“大西皇帝夢”做了不到兩年,便在清兵的四面圍攻下,不得不匆忙撤離,試圖沿米倉古道打回陜西老家。1646年,張獻忠移師順慶(南充)至西充一線打糧,因部將叛變,被清兵圍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殞命。張獻忠攻占巴蜀期間,曾有“張獻忠剿四川”之說,隨后便有康熙年間開始的長達一個世紀的“湖廣填四川”。張獻忠攻城掠地,舐血好殺,對巴蜀人民造成的災(zāi)難是無法估量的。在撤離成都前,這位兇殘的大西皇帝曾下令火燒成都,一夜之間,千年古城化為廢墟,40萬生靈涂炭。唐代時便是全國五大繁華都市之一的成都古城灰飛湮滅。張獻忠之舉,充分暴露了一介草莽與生俱來的鼠目短視行為,也為他的兇殘暴唳劃上了一個歷史的句號。
6
檢點米倉古道,環(huán)顧巴山蜀水,古巴州、古壁州還留下了諸多宦游者和為官者的躇躊滿志:三國蜀漢時期,一代圣相諸葛亮為實現(xiàn)劉備“匡扶漢室,一統(tǒng)天下”的遺愿,駐守漢中,北伐曹魏,六出祈山,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一個歷史上最聰明的人,一俟鶴氅綸巾,羽扇揮罷,從此劍門、米倉古道關(guān)隘壁壘隨風翻卷,箭射風鈴叮當千年。一部《三國演義》,諸葛亮的計智謀略成為最高潮,六出祈山成為最后的絕唱。而諸葛亮親筆撰寫的《前后出師表》讓拳拳老臣之心在米倉古道隨風飄舞,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不疲話題,并最終因杜甫詩句“出師未捷身先逝,長使英雄淚滿襟。”被捧上神壇。病逝五丈死后,諸葛亮遺體歸葬在定軍山,后人為紀念他,還為他建造了號稱“天下第一祠”諸葛祠。又有誰能否認米倉古道在諸葛丞相北伐中原大業(yè)中的紐帶作用呢?只要盤點一下諸葛亮的用兵謀略及軍事擺布,便可了然丞相對作為軍事要道的米倉古道的倚重。猛將張飛駐鎮(zhèn)守川北門戶保寧(閬中),得意門生姜維駐守利州,漢壽亭侯關(guān)索及其妻鮑三娘分別駐守壁州得漢城,擂鼓城,有警則擊鼓相聞。諸葛亮為早日完成北伐大業(yè),可謂費盡心機,不遺余力,強化前線與后方基地之間的聯(lián)系。要知道那樣的人力物力安排,對國勢弱小的蜀國來講已竭盡全力了。
諸葛亮人在漢中,心系蜀漢天下,在崎嶇坎坷的米倉道上,他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次木牛流馬的鞍馬勞頓,也不知櫛風沐雨了幾多朝暉夕陰。歷史的無情在于它的公正無私,歲月的可覓,則因為它的傳承有情。沿著米倉古道尋覓,諸葛丞相的故事始終是一篇說不完的話題。諸葛一生窮盡心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意欲興復(fù)漢室,卻最終無力回天。杜甫有感于此,曾作《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闭嬲娴莱隽艘淮ハ喙⒐⒂谛牡倪z恨和悲傷。諸葛亮治蜀,已名載史冊,成為歷代典范。清人趙藩所作中國十大名聯(lián)之一的“攻心聯(lián)”,頗令后來者深思:“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后來者從不懷疑諸葛亮的智慧和忠誠,人們津津樂道的都是他的《隆中對》、《出師表》等絕世雄心檄文以及治國用兵識人之“諸葛亮謀略”。而對那連諸葛亮亦無法輔佐,最終“樂不思蜀”的昏君劉禪,晉惠帝時御史李苾過劍門、米倉古道之嗟嘆,可謂一語中的:“劉禪有如此地理,尚還自縛于人,豈非庸才耶!”
唐玄宗奔蜀,匆忙走過米倉古道時,有個叫嚴武的小吏從之。入蜀后,嚴武被擢為諫義大夫,至756年,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即位,是為肅宗。嚴武被推薦為門下省給事中,為正五品,相當于大內(nèi)總管之職。嚴武的官聲剛剛有了點起色,豈料乾元元年,嚴武恩師房琯被貶為汾州刺史,嚴武遂被貶謫出京,放任巴州刺史。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朝庭分劍南道為西川、東川。嚴武升遷為劍南道東川節(jié)度使,后又擢升成都尹,劍南節(jié)度使。始終在巴山蜀水、米倉古道、劍門古道一帶往復(fù)升遷。直到廣德元年(763年)返回長安,任京兆尹兼吏部侍郎,封鄭國公。廣德二年再調(diào)任劍南節(jié)度使,后加檢校吏部尚書。嚴武之父嚴挺之,曾官至刑部侍郎,遷太府卿。嚴武出身官僚之家,從仕途經(jīng)歷來看,“居蜀最久,而始于從玄宗”。也就是說,他的快速升遷是因為跟對了逃難亡蜀的主子玄宗。
嚴武任巴州刺史時間短,也沒有多少建樹,《巴州志》記載僅廖廖數(shù)百字。唯有兩件事值得一提。一是他大膽向朝廷推薦了落魄詩人杜甫,讓杜甫在歷史留下了“杜工部”的美譽,并與杜甫有詩作唱和。嚴武《巴嶺答杜二見憶》:“臥向巴山落月時,西鄉(xiāng)千里夢相思??傻奖珢劬?,也知光祿最能詩。江頭赤葉楓愁客,籬外黃花菊對誰。歧馬望君非一般,冷猿秋雁不勝悲?!眹涝娝悴坏蒙铣酥?,卻也頗含真情。大概當時亦不太得意,故與老杜有惺惺相惜之態(tài)。因為杜甫之盛名,反倒為嚴武臉上貼了不少金。不管怎么說,杜甫是十分感激嚴武的,這從杜甫寫給嚴武的詩中可以感覺到。
嚴武最值得稱道的另一件事。以巴州刺史的身份向肅宗進獻《奏請賜巴州南龕寺題名表》。那“奏表”至今仍鐫刻在南龕摩崖之上。嚴武在“奏表”中對巴州南龕摩巖造像暨南龕寺極盡吹捧之能事,“舊石壁鐫刻五百余鋪,劃開諸龕,仕出眾像,前佛后佛,大身小身,琢磨至堅,雕飾甚妙?!辈⒃偃碚埳匣剩骸俺夹页卸麇?,馳赴闕廷。辭舊奏陳,許令置額。降以紫泥,遠被云雷之澤,題諸紺宇,長懸日月之光”。唐代皇室普遍信奉佛教,自太宗以降,至武周時期,國中佛龕四起,香火旺盛,一派阿彌陀佛之聲。古巴州的南龕、北龕、西龕、古壁州的千佛崖,佛日崖便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善于逢迎的嚴武正是瞅準機會,別出心裁,百般討好,親上奏表。看來他號準了皇帝的心脈,心中早就算定,此表一奏,皇恩浩蕩,必定前途無限光明。好大喜功的肅宗僅憑嚴武之“奏折”,于乾元三年下旨:“其寺宜以光福為名,余依”。皇帝朱批一錘定音,遂成南龕“光福寺”千古美名。果然,肅宗頒詣不久,嚴武便打馬去劍南道東川節(jié)度使上任了。嚴武上表為“南龕寺”爭得了“國家級”的品牌,這既是他個人的政績,更是古巴州的千古奇事。
唐末天下大亂。與嚴武境況相似的另一位宰相鄭畋,在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僖宗皇帝逃往蜀中時,以疾辭任,避禍壁州,壁州刺史鄭凝績,迎養(yǎng)其父畋于壁山南寺,該寺被世人俗稱“宰相園”。鄭畋,唐會昌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黃巢起義軍占領(lǐng)長安時,他為鳳翔節(jié)度使,戰(zhàn)敗黃巢部將尚讓,旋充京西諸道行營都統(tǒng),糾合各藩鎮(zhèn)勢力包圍長安,后稱病解職赴壁州。鄭畋退隱壁州,看似明智,卻又搜刮錢財,大興土木,構(gòu)建佛宇,實乃宰相園地,激起宕渠宗民反抗。宕渠宗人(獠人)打著黃巢旗號,舉行起義。鄭畋父子合謀,與獠人戰(zhàn)于諾水河黃巢嶺。由于宗人勢力強大,官軍攻占多次失利,受到朝庭嚴辭訓(xùn)斥。鄭畋父子“表請懸車,寡旨不允,再詔追覲?!辈痪媚兏摹芭逄炫碛 ?。唐僖宗中和四年,鄭氏父子雙雙黯然離巴山宕水而去。
《蜀中名勝記》:“壁山有嘉祐寺,唐節(jié)度使鄭畋建,人呼為鄭公山寺。”又云:“鄭相遺蹤在壁山下石澗中,梯石齒,披煙蘿、入幽巖……”《清一統(tǒng)志》:“嘉祐寺,初名龍興寺,宋改今名。”明代通江籍文人廣東道御史向羽中游壁山宰相園感賦:“丞相高齋久就蕪,青松留得伴浮屠。兩山聳倚樓閣,一水當軒窗鑒湖。暫駐玉駱陪錫杖,獻奇鸞鳳看菖蒲。興闌歸去斜陽外,古柏枝頭無數(shù)烏?!编嶎彪m貴為宰相,駐蹕壁州,身逢亂世,手握重權(quán),本當有所作為,為民請命。然他除了吟詩作畫,沽名釣譽,競無半點憐民之舉。難怪后人如此感懷,總算道出了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亙古不變的一番道理。唯鄭畋所作《壁州新建山寺記》描述的山川風物,再現(xiàn)了唐末巴山宕水的優(yōu)美風光,令人耳目一新:“負面江山,雄壓勝地;日月光照,風雨所交;鐘梵松篁,鏗鏘滿聽,千家甍棟,歷歷在眼;晨煙夕艷,輝燦盈庭;鷗鷺篙榜,以資景物”??偹憬轿锤?,歷史不菲,大浪淘沙,留之一席。
7
綿亙千里的米倉古道,也是巴渠 宗人的后裔走出偏僻閉塞、通向外面世界的要道。沿著古道尋覓,依稀可以看見他們踉傖的身影:首先進入視野的便是歸去來兮的明末通江籍文人向玉軒。
向氏出生在三代為官的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向羽中 曾任廣東道御史,其祖父向閣曾任甘肅平?jīng)鐾ㄅ?,其父向天麟曾任江北新喻縣丞。1634年向玉軒中進士,為崇禎翰林院侍講,編修,風采表著大學士。1644年崇禎帝煤山自盡,明朝滅亡,隨后清兵入關(guān),李自成敗走,滿清開始統(tǒng)一中華的大業(yè)。中華大地戰(zhàn)亂四起,民不聊生,山河更替,給向玉軒心頭以極大的震憾。1645年向玉軒被清王朝授任西安布政司,次年任山東鄉(xiāng)試主考,后任行人司正前吏部給事。身處改朝換代,人事遷徙,向玉軒渴求“一霎銀河清似洗,輜駢前路莫塵?!?。的理想社會未能實現(xiàn),反處“匪兔匪虎成何事,呼牛呼馬漫彎人”的現(xiàn)實社會。1660年,“情不利有千秋在,一片干霄氣不磨”的向玉軒毅然辭官,隱居于米倉古道上的西河(諾水河)金童山鹿開始了閉門著書,為文以壽的田園生活。
向玉軒學問淵博,詩詞雅健,因受當時流行的“西昆派”影響,故自號“西昆”,著有《西昆詩集》《金童山房記》等詩文留傳于世。辭官歸田,如游魚得水,羈鳥歸林,向玉軒為諾水之雄險奇秀而陶醉,欣奮之情,躍然筆端?!叭曜阚E遍天下,所見佳山水不少”,然生于“萬點蜀山中”,“秀甲西河”的金童山才是他的歸宿之地。早晚“躬耕隴畝,茶云秋熟”,房舍“處二水交會,鳳漾魚鱗,流分燕尾”。屋后“一峰矗起,旁無附麗,百圍穎濯,此文房毛錐也”,因而,也便有了足以與陶東籬比美的《山居》詩:“結(jié)屋東山下,心清事自幽。倚欄觀鶴舞,臨江看魚游”。心事了了的閑情逸致躍然紙上。在《二洞記》中,他抒寫中峰洞(佛光洞)、牛角嵌的壯美風光:“其旁多石窟,為避亂者所棲,每視其登,猿掛蝸粘,見者股粟,登者自若也。至柏林以上,則愈狹愈險,瞬息九渡……”面對蜿蜓其間的米倉古道,則更憶昔年北上赴考、做官之時,三過于斯之艱辛險境:“勝游原自昔年間,今日厘來感舊顏?;òl(fā)未論殷七七,人行直過水三三。虹梁動影蛟螭背,鳥道像崖虎豹關(guān)。幽澗已頻看未足,閑人翻是不曾閑”。閆王碥古棧道的險奇風光,已成為后人考證和研究米倉古道的有力詩證。光陰荏苒,斗轉(zhuǎn)星移,三百多個春秋過去了,向玉軒連同他的諾水詩文依然放射著燦爛的光芒。
繼向玉軒之后,米倉古道又相繼出現(xiàn)了幾位出類拔萃的文經(jīng)武緯之才。出生于通江的李鐘峨,生于清康熙元年(1662),乃父李蕃,山東黃縣知縣,兄李鐘壁,廣西平南縣令,后升刑部督捕主事,時人并稱“巴山三李”。李蕃、李鐘壁俱為能詩善賦者,李蕃《諾水歌》“煙霧連州看不遠,漁舟皆去不復(fù)返,惟有江流無早晚”。令人回味無窮,蕩胸生云。李鐘峨出生在官宦人家,幼不好讀,貪玩嬉戲。18歲時,父親李蕃遭人陷害,被捕入獄,使他震驚猛省,在艱苦環(huán)境中,他且耕且讀,努力奮爭。32歲中舉人,45歲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提督福建學政,61歲升翰林院侍講,教乾隆太子攻書,又轉(zhuǎn)任太常寺少卿,掌禮儀。
李翰林在京22年,官自八品升至四品。曾任三朝實錄、國史分韻、大清一統(tǒng)志等編修工作。主編《盛京志》時,寫出《保寧府志》初稿,他的詩文集《雪鴻堂文集》,被收入乾隆大典《四庫全書》中。李翰林在朝為官,歷經(jīng)康雍乾三代王朝,曾輔佐過雍正,授業(yè)于乾隆,尤以風采表著,文思敏銳,受到朝官好評。相傳李翰林自江南主考歸來,逢康熙登基六十年之“千叟宴”,滿朝文武齊聚,康熙欲試李翰林文思,出一妙對相嬉:上聯(lián)為“十口心思,思鄉(xiāng)、思家、思父母”,李翰林跪拜答曰“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頗獲皇帝青睞,由此可見李乾林在朝為官實力。而另一妙聯(lián),則講李翰林榮歸故里,在諾水被船家出對為難之事。船家上聯(lián)為“南通江、北通江、南北通江通南北”。李翰林不假思索地對答:“南當鋪,西當鋪,東北當鋪當東西”。李翰林的才華令船家欣喜萬分,特意送他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暗示他終得“鯉魚跳龍門,衣錦還故里”,這也是故鄉(xiāng)人民對他功成名就,榮歸故鄉(xiāng)的崇高評價。
告老還鄉(xiāng),李翰林致力于撰寫“鄉(xiāng)邦文獻”和編修地方志?!侗幐尽贰锻ńh志》均由他主編而成。為后世研究巴山渠水、風土人情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史料。游玩巴山諾水,書寫的“通江八景”詩,更是文思泉涌,令人贊不絕口?!案艚瓱煒浒D,蹬道紆回取徑殊。坐我春風麟見否?依他冬日鹿鳴無。桃高柳下云和魚,燕語蔦啼笙共竽。坐久忽懷千里夢,芊芊青翠遍平蕪”。真果葉落歸根,鄉(xiāng)思綿綿,詩情化理,躍然筆端,一代文豪,風采儼然。
清末民初,通江又走出一位風流倜儻的少年才子。姓李名善濟,生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15歲入邑癢,18歲補廩,廢除科考后就讀于成都政法大學,曾任武勝、通江視學等職。因其生性恢諧,放浪形身骸,恃才傲物,不拘小節(jié),有李白之風,人稱“仙李”。李善濟自幼好學,善讀工文,少時曾自書對聯(lián)一付,以明心跡“名士豈虛生,大則以王小則以霸;全才堪自信,文不借筆,武不借槍”。得意狂傲之態(tài)益于言表。而另一挽揚州任上歸來渡江溺難摯友之聯(lián),尤見才情:“耿骨葬江魚,劍掛蘆邊,琴掛蘆邊,想秋水伊人,宛在,宛在,指波心之水而宛在;雄風驚海怪,魂游天際,神游天際,望家鄉(xiāng)何處,歸來,歸來,跨揚州之鶴以歸來”,此聯(lián)才氣升騰,抒情哀婉,讀來令人潸然淚下,柔腸寸斷。
民國建立伊年,任通江視學的李善濟撰聯(lián)祝賀:“以攝政王始,以攝政王終,二百年妄自稱尊,擾亂中華。該大漢國興,該大漢國盛,十八省聯(lián)邦獨立,震蕩全球?!睒O盡人民對滿清朝腐敗的憤恨和對民國誕生的渴盼。李善濟任通江山長(教育局長)期間,因?qū)Α盎薅恢獮檎钡难嘀逻M行冷嘲熱諷,為燕所不容。后被迫脫離官場,投奔青城山,在建福宮作小徒弟以避禍。在青城山,李善濟借物抒懷,寫下《古銀杏歌》,抒發(fā)了“君不見末央宮闕長生,棟梁都作滄海變”的滄桑情懷。之后,他有感而發(fā),凝巴蜀四千年文明史于筆端,一氣呵成394字的《青城長聯(lián)》:上聯(lián)以“溯禹跡莫岷阜以還,縱橫八百里輿圖……”筆力縱橫,指點巴山蜀水,描繪出自大禹導(dǎo)江治水,青城山幽絕天下的壯麗畫卷,下聯(lián)“自軒轅甯封而后,上下四千年文物……”以四川為背景,胸羅春秋,介紹自軒轅拜寧被封為五岳丈人之后,有關(guān)青城山的神話傳說,巧借李白、杜甫之詩,將“峨眉秋月”“玉壘浮云”入聯(lián),有如錦上添花,別開詩趣。此聯(lián)堪稱中華楹聯(lián)史上的奇葩,其影響與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在伯仲之間,成為巴山蜀水之千古華章。
而今,米倉古道變得冷落了,但它曾千真萬切繁榮喧囂過。那古棧道的遺址默默地承受了多少個世紀,靜觀著咸咸澀澀的歲月。那迢遙路途的仰天嘆息,那傖促腳步聲中的星星夜燈,象個巨大的問號,伴隨著歷史的腳步更替,悄悄地追逐著歲月流逝。就在這條米倉古道上,走過了多少正直善良的愛民者?走過了多少憎恨奸邪的落難者?又走過多少傷痕累累的跋涉者?黑夜里,那路人疲倦的眼睛永遠像閃爍的星星……意志,良心和靈魂,又有多少被撼動?昏君和奸邪意志的倒塌,愚昧和嫉妒教條的結(jié)束!那一雙雙充滿欲望的眼睛,充滿渴求的心靈,就那樣被歲月和紀年熟視無睹!憑誰問,數(shù)千年歲月流逝,在這條古道上,走著的跑著的都是怎樣重重疊疊的腳?。?/P>
米倉古道,或鬧鬧嚷嚷或默默無聞地走過了數(shù)千年。它是一團留在大地令人費解和充滿魅力的歷史之謎,更是一條充滿生機活力永不停息的生命之路。因而,它的飽經(jīng)滄桑與歷盡憂患,注定要讓那些尋尋覓覓的后來者,尋尋覓覓……
2003·12 東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