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
熊生貴 一直以來,語文教師們都在感慨:語文不好教。大家甚至疑惑是不是人為地將這個學科的教學搞復雜了,而且越說越復雜。事實上,語文教學的確很難,這是由學科所處的地位,所具有的性質,所針對的對象,所荷載的內容,所擔負的任務等決定的。(當然這種“難”也有“人為復雜化”的因素。)針對其“難”,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試圖找尋其中規(guī)律,甚至努力將其“復雜問題 ”“簡約化”。于是,一部語文教育史,就成了在探尋“語文怎樣教”的歷史。這個問題展開是兩個基本問題:曾經怎樣教語文?現(xiàn)在、未來該怎樣教語文?理清這兩個基本問題,有助于我們看清所處的歷史方位,將語文教學引向健康發(fā)展的道路。 一、歷史:曾經怎樣教語文 曾經語文教師怎樣教語文?通過考察,我們可以理出出一個基本的線索:“暗胡同”式——講授式——“啟發(fā)”式——訓練式。當然,這樣的教學方式演變,只是“語文怎樣教”歷史狀態(tài)的粗略概括,并不是在某個時期某種教學方式絕對“一統(tǒng)天下”,它們是相互交融的。但相對而言,在一定時期內某種教學方式處于主流狀態(tài)。 (一)“暗胡同”式教學 中國最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可以說都是不大講究什么教學方法的教學,如果非要概括的話,那就是除了教識字、練寫字外,余下的是真正的“大量積累,自讀自悟”。 所謂“積累”就是自己熟讀背誦,不求甚解,教師不講解,學生也不討論。但對于背誦,教師是無比信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樣的理念的,于是他們對于背誦的要求極為嚴格,積累的量極大。 魯迅先生在小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這樣描寫: 不知從那里聽來的,東方朔也很艮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F(xiàn)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這就是當時書院式教學的狀態(tài),教師僅僅只是教會學生讀教材,然后就是讓學生不斷地自己讀,直到能夠背誦,到教師面前去過關,過不了關就要接受懲罰。 魯迅先生在他的《二心集·做古文與做好人的秘訣》中寫道: 從前教我們作文的先生,并不傳授什么《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讀,做;讀;做;做得不好,又讀,又做。他卻決不說壞處在那里,作文要怎樣。一條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與否,大家聽天由命。但偶然之間,也會不知怎么一來——真是“偶然之間”而且“不知怎么一來”,——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處所多起來了。于是學生滿心歡喜,就照這樣——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過是“照這樣" ——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到這時候,即可以算作“通”。 這樣的自讀、自做、自悟,盲目地摸索,結果必然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找不到走出“暗胡同”的路,如魯迅這般的大家是“妙悟”了,可能一般聰穎之人也能領悟,但畢竟教學效率是十分低下的,這正是私塾式或書院式教學法的弊端,與素質教育面向全體、講究效率是不相符的。 (二)講授式教學 自民國開始,西洋式(學堂式)教學的引入,中國語文教學開始注重講授、分析。講授法一直在中國語文教學中影響了幾十年。 就以閱讀教學為例,民國的《新國文教授法》和《新編中華國文教授書》都說得非常清楚,教師要把課文“逐字逐句解釋一過,再將全文合講數過,不可憚煩,務期明晰”。合講的要求是:“務按語言口氣聯(lián)絡之,可任加俗語之助詞,切勿拘泥原文,毫無生氣。其同字異解者,尤宜留意判別之?!?/P> 新中國成立后,頒布了多部教學大綱,將原閱讀教學的講授法修改為“講讀法”,這一定位在幾十年的語文教學中非常牢固。1956年大綱指出:“閱讀教學的進行采取講讀法?!闭绽碇v讀法應該包括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閱讀、思考,但由于大綱規(guī)定“講讀的基本特點在于閱讀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導”,加上傳統(tǒng)教學方法根深蒂固的影響,致使閱讀教學逐漸形成“先生講,學生聽”,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 1963年的大綱仍然強調“講讀教學必須把課文講解清楚”,在以后的大綱中為了糾正教學偏差,體現(xiàn)新的教學思想,改革語文教學,雖然改換了一些說法,但講解課文、講讀教學、講讀課文等說法保留,也就是講讀法在閱讀教學中占主導地位。這樣的教法在實際教學中被教師用到了極致,演化為“串講式”教學,整個課堂教師“一講到底”,基本沒有多少學生活動(包括讀書)的時間和空間。 (三)“啟發(fā)”式教學 講讀法注重與推崇教師的講解,講得深透,講得到位,講得精彩,自然就是優(yōu)秀的教學。而事實上是大家講得多,講得細,甚至講得牽強附會,于是一篇文章被“肢解”得非常零碎,“充實”得無比“臃腫”,成了一種“發(fā)胖式”教學。于是引發(fā)了“以《紅領巾》”教學法為標志的新中國語文教學改革。 1953年5月,蘇聯(lián)教育專家普希金通過對北京女六中的一堂觀摩教學課《紅領巾》的評議,尖銳地批評了我國長期流行的“先生講,學生聽”的語文教學方法,不滿7頁的一篇課文,用了4個小時尚未教完,估計還要講兩小時?!斑@樣不合理地使用時間,是把寶貴的光陰浪費了?!倍遥@樣分段講解,“把課文逐字逐句地咀嚼得像粥一樣爛,然后喂入學生嘴里”,“不可能讓學生對整篇作品獲得完整的印象”。普希金提出,組成語文課的因素是:①朗讀;②復述;③分析課文。分析課文“也應該讓學生做,讓學生形象地描述人物的性格,教師予以啟發(fā)、引導、補充和提高。”北師大中文系的學生依據普希金的意見對《紅領巾》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5月27日在北師大女附中再次試教。同年7月,《人民教育》發(fā)表了葉蒼岑教授的《從〈紅領巾〉的教學談到語文教學改革問題》,同時發(fā)表題為《穩(wěn)步地改進我們的語文教學》的短評,在這以后,全國語文教育界開展了對“《紅領巾》教學法”的學習,許多學校都組織了學習討論和觀摩教學,進行教改實驗,全國都掀起了學習“《紅領巾》教學法”的熱潮。 由《紅領巾》觀摩教學而引發(fā)的這場語文教學改革,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以教學方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所形成的“《紅領巾》教學法”,對我國的語文教學有著長時間的比較大的影響,在我國20世紀后半期的語文教育史上寫下了令人難忘的一筆。 “《紅領巾》教學法”的研究與實施帶來了一種教學方式,并逐步異化成所謂的“啟發(fā)”式教學,即“談話法”與“問答式”。而且教師不敢輕易講解,變換成問學生問題,由學生答問,串講式演變成“串講串問”或“一問到底”。這樣的教學方法一直到今天,都還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難以改變。很多教師已經養(yǎng)成“以問推進教學”的習慣,似乎離開了問題就沒有辦法實施教學,展開教學活動。 請看1983年和1988年出版物中所列出的兩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設計(片斷),由此可窺一斑: ◆閱讀教學: 講讀課文: 課文分兩段。第一段第1~4節(jié),第二段第5~8節(jié)。(教師講) 1、默讀第一段。思考:(1)這段主要講一件什么事?(2)怎樣一步一步講清楚這事的? 2.默讀后討論: (1)這段主要講一件什么事?(只要簡單的回答,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2)怎樣一步一步講清楚這件事的?(通過講解詞語、分析句子、指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①第一句介紹了哪些內容?(人物、時間、地點、身份)“能手”是什么意思?“射箭能手”呢?(“能手”概念范圍大,“射箭能手”范圍小,把“能手”和“射箭能手”區(qū)別開來,使學生獲得的概念精確,不含糊。) ②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獵,看到什么?說些什么?(結合討論板書:慢慢地飛來,邊飛邊嗚。提示更羸說話用上“只要……就……”表示很有把握,說得肯定?!安挥谩薄爸灰薄袄薄肮薄熬汀薄吧洹边@幾個詞要讀得重,語氣要肯定,充滿信心。指名朗讀。) ③“‘是嗎?’魏王信不過自己的耳朵……”魏王是怎樣想的? ④更羸真有這樣的本事,課文怎樣寫的?(第4節(jié))這一節(jié)只一句話,是個長句子,講了幾層意思?(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更贏怎么射大雁,二是結果怎樣。)(引學生領會“并”“嘣”兩個“直”“忽然”等詞在表達上的作用,并指導朗讀。) ⑤插圖畫的是哪一個情節(jié)?(借助插圖,加深對語句的理解。) ◆作文教學: 1、引導。 (略) 2.思考。 ①寫一件事,為什么要強調必須寫“自己親身經歷過或看到、聽到”的事?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 ②寫“一件事”離開“寫人”行嗎?為什么?(因為事情是由人做的,所以寫事離不開寫人;寫人,又必須通過事件來說明,所以寫人離不開寫事。) ③寫一件事主要應注意什么?(選擇有意義的事;“人物”是事情的“主人”,“經過”是事情的“主體”;要按一定的順序寫,把當時的環(huán)境寫清楚。) 3.交流。(略) 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問答式教學在當時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閱讀教學串講串問,僅從優(yōu)秀教案上看就那么多的問題,如果在課堂中加上老師的隨意性提問,不知會有多少問題,可謂問題滿天飛。作文教學的案例出現(xiàn)在1986年大綱頒布后,教學改革進入到新的歷史時期,強調作文教學從內容入手,強調注重學生活動之后,但仍然體現(xiàn)出問答式加講解式的教學特點。 (四)訓練式教學 經過研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為讓語文教與走出困境的途徑是,大力實施語言文字訓練,將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于是1986年大綱在教學目的和要求中這樣定位:培養(yǎng)學生識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接下來將語文教學總的要求從兩個方面列舉,一是語言文字訓練方面,二是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前一方面將“學拼音”“認漢字”“練字”“聽普通話“”說話”“閱讀“寫作”乃至思維與智力等都歸于訓練”。可見“訓練法”已成為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個定位一直延續(xù)到21世紀初。 以訓練為主線、基本途徑、主要方式的小學語文教學,使我們希冀構筑縝密的語文知識和技能訓練體系,按照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扎實推進的思路,將語文能力教授給學生。 請看1993年發(fā)表的一個低年級句式訓練的優(yōu)秀案例(片斷): 小學生內部語言不發(fā)達,通過聽、說、練,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材料和思維材料,熟悉了語言的規(guī)律,經過多次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語言的辨別能力和運用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句式訓練的: (1)誰+干什么=完整。 “小白兔在玩耍?!?/P> 這是最基本的句式,是一年級小學生剛開始進行說話訓練時必須掌握的,應該讓他們知道,一句完整的話,必須講清楚誰干什么。在教學中,借助電教,打出幻燈片“小白兔在玩?!薄?/P> (2)a.時間+人物+地點+干什么=完整。 “清早,小白兔在草地上玩耍?!?/P> b.人物+時間+地點+干什么=完整。 “小白兔清早在草地上玩耍。” c.地點十人物+(時間)+干什么=完整。 “草地上,小白兔在玩耍?!?/P> 把三要素注入句式訓練中,通過訓練,讓學生知道,在(誰+干什么)這個句子的基礎上加上時間、地點,就能使要表達的意思更加完整,在敘述時,時間、地點、人物這三要素可相互交換位子,說一句完整的話,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在教學中,借助幻燈片顯示“小白兔活動”的樣子,訓練學生反復看、說,靈活掌握這種多變、實用的句式。 (3)加上修辭成分。 (什么樣的)誰+(怎么樣)干什么=完整。 “可愛的小白兔在高興地玩耍。” 這樣的句式訓練的目的在于如何把一句話說具體,說生動,引導學生積累詞語,為將來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現(xiàn)在和未來:應該怎樣教語文 (—)20世紀末的尷尬:中小學浯文教學何去何從? 1992年國家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明確指出,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 正當我們陶醉在“找到真理”的幸福之中,試圖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建構完善的訓練理論、內容體系、操作規(guī)程時,現(xiàn)實的狀況卻沒有“想當然”的好。這種“強化訓練”和“應試教育”一拍即合,并集中在“應試”的大旗下,使“訓練”變成了脫離人文精神的純技能訓練。語文課淡化了形象感染,弱化了情感熏陶,使本應具有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語文教育缺失了應有的魅力,從而陷入了“形式訓練論”的誤區(qū)。加之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教學評估不夠科學,特別是教學理念落后于時代要求,從而導致語文教學耗時多而收效小。 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嚴重,語文學家在批評它,作家們在批評它,老百姓在批評它,學生們在反抗它……可謂“上下共討之,全民共討之”。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也批評語文教學是在“束縛人、折磨人、摧殘人”。 (二)課程改革:教學的新變化與新困惑 課程改革后,我們觸及的教育教學變化是全方位的—— 教育教學觀念變了:由“訓練式”教學關注的“語文知識獲取、語文技能習得”(掌握工具),演化為關注學生生命發(fā)展,注重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的統(tǒng)一。 教學角色變了:過去的教學格局是師講生聽或師問生答,而現(xiàn)在要求“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學生的學習方式變了:過去因為以教師為中心,以講、問為主,學生的學主要是聽、記、答、練、背等,而現(xiàn)在強調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還要組織合作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 課堂特征變了:教學由講讀(練)式、串講串問式變?yōu)橐环N交往,“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而且新課程語文課的課堂結構大大不同于舊課程的,它是“在情境中展開,在活動中推進”。 與此同時,教學呈現(xiàn)方式也變了:過去“一張嘴、一支粉筆和一本書”的教學已經“落伍”了,信息技術的介入,電視、網絡等手段輔助呈現(xiàn)學習內容,使語文教學出現(xiàn)生動形象、蔚為壯觀的狀態(tài)。 對待教材、學習內容的態(tài)度與思維變了:教師有了課程資源意識,教學得到更寬更廣的拓展,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正在顯現(xiàn)出來。 評價方式變了: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如考試)正在得到改造,引進了大量新的評價方式,如讓學生做成長記錄,用成長記錄袋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還有讓學生學會反思,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等。 可以說,新課程一度讓我們好奇、興奮,積極投入學習,努力探索嘗試,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思想是一次洗禮,給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有關語文教學的變化是一系列的,多方面的,在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同時,我們也在其中得到了極大的、較快的發(fā)展。 然而,僅就小學語文而言,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也不少,根據一線教師的反映,主要是: 1.淡化“雙基”、培養(yǎng)能力——學生連“保底”的知識都沒有得到。 2.關注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學生兩極分化嚴重,而且加劇了這種現(xiàn)象的提前。 3.“讓告訴走開”——導致學生價值觀的似是而非及所獲基本知識的模糊。 4.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幾乎放任自流,教學效果低下。 5.“動”起來的課堂——“語文味”在缺失。 6.合作、探究——過場式的“花架子”。 7.信息技術讓課堂好看好玩——研讀文本、落實語文訓練被架空。 8.“不要追求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基本功無從過手。 9.“不要奉教材為圣經”,大量拓展——對經典文本(教材)淺嘗輒止。 lO.肯定式、激勵式評價——教師不敢再批評。 11.弱化考試——但各級考試并沒有取消,仍是課改的瓶頸。 12.評價“多了幾把尺子”——“說則容易做則難”,師生負擔加重。 13.希冀還語文學習的生機與活力——還是低年級的學生就開始表示“不喜歡語文”。 如此之多的問題,也引來大量批評的聲音。是否應該停止課改?老師們說,我們深感又教不來語文了。于是專家站出來說,要讓語文教學回歸常態(tài),返璞歸真,“簡簡單單教語文”,追求教學的務實、落實、扎實。那么,語文教學該向何處回歸? (三)定位:走向建構性教學 語文教學有了新課程,有了信息技術,將來還會有什么新思想、新理論、新手段介入其中,“沖擊”便會有“動蕩”,一“動蕩”我們往往就找不到“北”。于是我們不禁要問,咱上語文的,有沒有不變的“守候”呢?語文課有沒有自己的“宗”呢?如果有,“宗”在哪兒? 我們認為,這個不變的“守候”、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就是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使他們能說、會聽、能讀、善寫。但是,僅僅掌握這個工具就行了嗎?如果不行,還要關注什么?回到過去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統(tǒng)一”?還有,達成“學生掌握工具”的路徑何在?回到“暗胡同式”教學,還是“講授式” (講讀)為主的教學,抑或歷史上所謂的“啟發(fā)式”,還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強調的“訓練式”?恐怕都不能簡單歸于何種方式。 因此談語文教學回歸常態(tài),不是簡單地界定為過去怎樣就怎樣,現(xiàn)在怎樣就怎樣,不是終點又回到起點的返璞歸真。那究竟應該怎樣定位? 我們認為,那就是“高位本真”——融入新教育理念的堅守“本土”的語文教學。一句話:語文教育是在生命關注下,通過訓練與熏染,達成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生長著以語感積淀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這里面包括以下含義: 理念:生命及其發(fā)展關注。 目標: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并不完全等同于“語文素質”,因其更有生命活性和精神特質,乃至“修養(yǎng)”品性,并因其動態(tài)生成且永具動態(tài)性而需要長期培育和自我修煉。因為“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語言本身就是文化(不只是所謂載體),語言本身就是世界的呈現(xiàn)模式”,所以從來就不可能有只教語言文字而不管精神滲透與導引,也不可能只有絕對精神的教化而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因此,語文教學實際上實現(xiàn)著“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而這積淀下來的素質之核心就是語感。語感是直覺地、敏銳地領悟與生成言語的能力,但決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操作技能,無論其語意感,還是語情感,都與人的思想、情感、品性等難以分割,因此,語文能力生長的同時,也伴隨著一個人思想的修正、深化,情感的豐富、凈化,人格的完善、提升。語文素養(yǎng)培育過程應該是讓學生語言和精神攜手,將語言化為充滿活力的生命元素,同時讓思想與藝術浸潤心靈,習染人文氣韻,造就詩化品質。 達成路徑:兼容訓練與熏染(乃至其他各種方式)的建構式教學。這里,建構式教學是新語文教育的總方式定位,這是新課程帶給我們的教學視野,它強調學生學習不是簡單的被動接受,它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 但是,在建構式教學為總方式的路徑中,訓練與熏染是最為主要的方式。這是基于: 語文素養(yǎng)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具有技能性特征的能力。毋庸置疑的是因為任何技能的習得都主要靠訓練。單純靠講而灌使其聽或看,或任其自讀自悟,是難以習得或習得效率極低的。訓練含兩層意思:訓主要指教師的設計、指導、啟發(fā)、示范和必要的講解,練主要指學生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二者的關系是:訓之目的是使其想練、會練、練好,以訓導練,以練為主,訓練結合,這樣就能實現(xiàn)語文素質教育。語文能力的訓練是以字詞句段篇為載體,通過聽說讀寫的方式達成。 但是如果將訓練過于單純形式化并推之極至,就容易誤人機械訓練的窠臼。于是必須強調融人新課程的思想精髓——由有效教學推導出“有效訓練”,體現(xiàn)出三個基本特征:自主參與——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自己積極“投入”的自我訓練;情感意志——學習主體“傾情”,興趣盎然,學習過程貫注意志,并將學習的對象(語言文字)賦予情意性,化為自己的生命元素;生活實踐——將語文學習融人到生活背景之中,彰顯有用性,課堂是語文實踐的一扇窗口,一個平臺,生活才是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于是我們就不難理解,新課程下語文凸現(xiàn)的一些關鍵詞:自主、探究、情境、活動、感悟、開放、生活性等。于是這樣的訓練,有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為是一種“無訓練”的訓練,所謂的“無訓練”是指教師有訓練的意識,采用了相應的訓練方式與策略,但由于充分彰顯其“有效訓練”的特性,使學生感受不到苦與累,而是在良好的情境氛圍中,積極主動的參與下完成了扎實的訓練。 這實際就包含了熏染的要義,熏染不啻是—般意義上的熏陶感染,它蘊含著廣袤的課程資源(生活背景、歷史文化)對學生學習的作用,課堂的情境營造對學生的激勵和喚醒,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師生、生生對話對學生個體感悟的促成,學生自我積累、自我陶冶等。新課程下的訓練是熏染下的訓練,是與熏染密不可分的訓練。這樣的訓練才不至于只是讓學生獲得語文的純技能,而是生成以語感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締造出高品位的生命。 這包蘊著多重含義的“訓練”,就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關鍵詞,由此牽連出抓住字詞句段篇,落實聽說讀寫訓練,并由外而內陸進行思維、想象等訓練,從而在感悟、積累、運用中增強語感,這是語文課應該固守的根本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