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德國軍用摩托車
描述:東部戰(zhàn)線的“寶馬”R75摩托車
圖片: 描述:德國國防軍使用過的“寶馬”R12摩托車
圖片: 描述:“寶馬” R75摩托車
圖片: 描述:民用型寶馬R35,軍用型系由此演變而來
圖片: 描述:KS750重型摩托車
圖片: 描述:“聰達普”KS750
圖片: 描述:德軍北非軍團配備的KS750摩托部隊,車手配發(fā)非洲軍團特有的遮陽帽
圖片: 描述:德國國防軍1939年使用的NSU摩托車,二戰(zhàn)爆發(fā)后則逐漸為“寶馬”和“聰達普”取代
圖片: 描述:隸屬黨衛(wèi)軍第一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師的DKW NZ350摩托車,一位憲兵正在給摩托手指示地圖
圖片: 描述:美軍戰(zhàn)俘營里,德國戰(zhàn)俘正在擺弄同樣成為俘虜?shù)腄KW350摩托車,一旁的美國大兵則很有修養(yǎng)的靜靜看著
圖片: 描述:“寶馬”R12細部,傳動軸清晰可見
圖片: 描述:寶馬R75配備的手部加熱管特寫,該加熱管利用廢氣加熱
圖片: 描述:寶馬R75重型摩托車
圖片: 聰達普KS750和寶馬R75雖然都是由民用摩托車改進而成,但都經過了重新設計,考慮到了它的嚴酷使用環(huán)境和維修保養(yǎng)問題,在發(fā)動機底部加裝了防撞護板以保護引擎。KS750的輸出扭矩大得驚人,能夠拖曳相當大的重物,在軍隊中素有“綠色大象”之稱。和寶馬R75一樣,KS750也采用軸傳動方式,為了越野需要,其挎斗車輪有傳動裝置,并且設計有倒檔、公路檔、越野檔和可鎖定的差速器,可以將動力的70%分配給后輪,30%供給挎斗車輪。后輪和挎斗車輪安裝了強有力的液壓剎車裝置。KS750還采用了舉世聞名的聰達普平行四邊形前*,雖然結構復雜給保養(yǎng)帶來了困難,但操控性非常出眾。根據(jù)使用過它們的士兵們反映,聰達普平行四邊形前*比寶馬R75使用的伸縮套筒式前*略勝一籌。 KS750和R75兩種摩托車的大部分零部件具有互換性,這便于戰(zhàn)時零部件的后勤保障。兩車堅固耐用,從結構上說是得益于車架良好的剛強度,從轉向柱到后軸全部是鋼管組成的三角形結構,特別是KS750,外露的粗大簡潔的車架成了它最顯著的外部特征,這種車架結構堅固耐用,便于維護。 NSU公司的摩托車主要于20世紀30年代末期裝備德軍,從1940年開始,NSU公司就開始專門為德軍生產一種外形古怪的半履帶式摩托牽引車(NSU HK-101)。這種車輛前半部分和摩托車別無二致,而后半部分卻采用了交錯負重輪和履帶式行走裝置,雖然它的外形不討人喜歡,但卻特別適合越野地形的行軍,而且具有比一般摩托車更大的牽引力,德國人甚至在前線用它們來拖曳戰(zhàn)斗機!該車一投入使用,立即在蘇德前線和北非戰(zhàn)場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極受歡迎,到戰(zhàn)爭結束時總計生產了18000輛,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奇跡。 用今天的話來說,德國重型軍用摩托車體現(xiàn)了頗為不錯的人性化設計:為了照顧寒區(qū)駕乘的需要,部分發(fā)動機廢氣可以通過一個選裝的錐形排放口噴向駕駛員腳踏板位置,就像專為駕駛員腳部設置的小暖氣;另外一根廢氣導管能為車把提供加熱;還有一根特設的加熱管從車體右側將廢氣引入到挎斗內前部,環(huán)繞一周后排出車外,這樣,挎斗內的乘員就不會忍受凍腳之苦;油箱的側面安裝了兩塊塑料護膝,避免了駕駛員膝蓋和金屬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軍摩托兵還配備了專用風鏡和風衣,這種風衣十分適用,除了采用防水面料,風衣下擺還可以用紐扣扣在腿上,儼然是一件封閉的“連褲服”,在泥濘環(huán)境和陰雨天氣時,能保證摩托兵的舒適性。 二戰(zhàn)中,納粹德軍的軍用摩托車一直沖鋒陷陣在最前方,它們在戰(zhàn)爭中的出色表現(xiàn)極大地刺激了蘇聯(lián)軍用摩托車的發(fā)展。和希特勒一樣,斯大林從來沒騎過摩托車,但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前他已經看到了德軍大量裝備的摩托車帶來的種種優(yōu)勢,他迫切希望為蘇軍裝備這樣一種用途廣泛的軍用摩托,他看中了當時德軍的寶馬 R71,并授意有關部門同德國商談引進事宜,但當時正忙于入侵波蘭的希特勒無暇顧及此事,于是蘇聯(lián)人偷偷地弄到了5輛寶馬R71摩托車進行仿制,仿制成功的摩托車叫作M72,這可能是二戰(zhàn)中蘇德雙方唯一使用的非繳獲的相同裝備。戰(zhàn)后,M72的技術被轉讓給蘇聯(lián)的盟友,中國也獲得了此項技術,并在此基礎上研制成功了長江750軍用摩托車,M72以及長江750等摩托車作為寶馬R71的繼承者持續(xù)生產了半個世紀以上,它們忠實地保留了寶馬R71的主要特征,今天已經成了兵器收藏者中十分珍貴的收藏品,售價高得驚人。 戰(zhàn)爭的非正義性不會抹煞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盡管作為侵略工具,但德國軍用摩托車還是不曾被歷史忘記,它們出色的設計,不凡的性能,在歷史上重重地寫下了一筆,也許它們的經歷并不光彩,但不要忘記,掌握它們的終究是人,對它們的客觀評價和歷史的總結,才是我們人類社會正確的前進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