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一家餐館吃飯時,我看見一個手里拿著點讀機的小男孩。 那是餐館老板的孩子,大約小學三、四年級光景。 小男孩很專注地用筆在機器上點擊著,然后十分投入地跟著讀那整段整段的英文句子。在反復的模仿中,他讀得越來越流利,學得越來越惟妙惟肖了。看起來他真的是沉浸其中樂在其中??! 我被這個孩子的學習熱情感染,也不禁為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高度專注力而感動。 拋開點讀機是否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話題,這樣的熱情似乎必將帶來一個英語口語非常出色的孩子。 可惜,好景不長,孩子的媽媽出現(xiàn)了。 媽媽走到小男孩身邊,用毋庸置疑的權威語氣說:“好好讀,我半個小時后來檢查,看你有沒有全學會!” 接下來,小男孩的狀態(tài)陡然發(fā)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他變得無精打采,一邊心不在焉地用筆點著,一邊不停的看時間。不久后,他甚至打起了哈欠。 之前的那種熱情,突然之間就完完全全消失了,甚至似乎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 半個小時后,媽媽過來檢查,結(jié)果自然不理想,于是免不了又是一陣苦口婆心…… 看起來很不可思議吧,但這確確實實地發(fā)生了! 媽媽很平常的一句話,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魔力”,令小朋友狀態(tài)大變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媽媽的話,讓孩子的目的轉(zhuǎn)移了。 對于孩子來說,點讀模仿的過程本來充滿了趣味,他可以為了這種趣味飽含熱情地去做,為自己而做! 可是媽媽出現(xiàn)后,一句話便讓這個好玩的游戲成了任務,成了負擔。 本來是孩子自愿的事情,從媽媽說完那一句話后,就變成了媽媽的事情。 從此,孩子拿著點讀機所做的每一件事,便都不再是為了他自己。 事實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不恰當?shù)臋嗤缮妫蛘吣切┎贿m當?shù)摹蔼劇?、“懲”?/SPAN> 都有可能造成類似的目的轉(zhuǎn)移。對小學孩子如此,對低齡的幼兒同樣如此。 這件事也讓我想起了以前看到過的一個故事: 有幾個年輕人,連續(xù)很多天,每天清早在小巷子里踢金屬罐子為樂,踢出來的聲音非常刺耳,附近居民不勝其擾,呵斥制止,卻沒有任何作用。 后來,有位睿智的老人找到這幾個年輕人,對他們說,你們踢罐子的聲音很好聽,我很喜歡,為了讓你們能一直堅持下去,我決定獎勵你們,請你們賣力的踢,我會每天給你們一美元。 老人說到做到,果然每天給他們一塊錢。那幾個年輕人很高興,在頭幾天里,非常賣力的完成了踢罐子這個光榮的任務。不過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即使踢得不那么賣力,也同樣能掙到這一美元,于是就有了那么一點兒“磨洋工”的意圖。 正在這時,老人又找到他們說,我的退休金被削減了不少,現(xiàn)在不能支付那么多錢了,每天只能給你們五毛啦,但是請你們?nèi)匀幌蛞郧澳菢犹吖拮雍脝幔液芟矚g那個聲音。年輕人勉強答應,可是總覺得有些提不起勁兒來。 又過了兩天,老人再次找到他們說,我現(xiàn)在經(jīng)濟狀況很差了,所以只能每天支付你們一毛錢了。非常希望你們不要計較這些,繼續(xù)好好地踢罐子吧。 那幾個年輕人很生氣,回答道,我們才不會為了這區(qū)區(qū)一毛錢就去踢罐子呢,我們罷工了! 于是,小巷子從此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