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化濕藥
教學要求 掌握(Ⅰ):蒼術 熟悉(Ⅱ) 了解(Ⅲ) 參考(Ⅳ) 藥物比較:藿香與佩蘭 概述: ⒈含義:凡氣味芳香,性偏溫燥,具有化濕運脾之功,主要用于濕阻中焦證的藥物,稱為芳香化濕藥。 ⒉藥性:味皆辛,氣芳香,性溫燥;主歸脾、胃經(jīng)。 ⒊功效:醒脾化濕(芳香之品),燥濕健脾(溫燥之品)。 ⒊適應范圍:濕阻中焦證,部分有芳香解暑之功,可用于濕溫,暑濕等證。 藿香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微溫。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芳香化濕、開胃止嘔,發(fā)表解暑。 【臨床應用】 氣辛香而不烈,微溫而不燥,既可解暑,又可化濕,能內調中焦化濕濁而止嘔,為止嘔要藥。 ⒈芳香化濕:用于濕滯中焦證,化濕和中力較強,為芳化濕濁要藥; ⒉開胃止嘔:用于濕濁中阻之嘔吐; ⒊發(fā)表解暑:用于暑濕證及濕溫證初起。 【用法用量】煎服,5~10g。 蒼術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溫。歸脾、胃、肝經(jīng)。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勝濕。 【臨床應用】 辛溫氣香,苦燥尤烈,長于內化濕濁,而強健脾胃,為燥濕健脾要藥;本品又善宣發(fā),能外散風寒,而解表通痹。 ⒈燥濕健脾:用于濕滯中焦證,善于燥濕健脾,對濕勝中焦、脾失健運之證最為適宜。 ⒉祛風勝濕:用于風濕痹痛,本藥辛散苦燥,痹證濕勝尤宜。 ⒊還可發(fā)汗解表,用于外感風寒挾濕之表證; ⒋尚能明目,用于夜盲證及眼目昏澀。 【用法用量】煎服,5~10g。 厚樸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溫。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 【功效】行氣燥濕,降逆平喘。 【臨床應用】 苦燥辛散,既能行脾氣,燥脾濕,消積除脹,又能散無形之滯,下有形之積,為消除積滯之要藥。 ⒈行氣燥濕:用于濕滯中焦證,本藥苦燥辛散,善行氣,為消除脹滿之要藥,為治濕阻中焦氣滯、嘔逆、腹脹及脾胃氣滯證之常品; ⒉降逆平喘:用于痰飲喘咳; ⒊尚可消積,用于腸胃積滯,脘腹脹滿,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砂仁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臨床應用】 辛溫芳香,主入脾胃經(jīng),功偏中、下二焦,溫中重在脾而善止瀉 ⒈化濕開胃:用于濕困脾土及脾胃氣滯證。 ⒉溫脾止瀉:用于脾胃虛寒吐瀉。 ⒊理氣安胎:用于氣滯妊娠惡阻及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5~10g。宜后下。 白豆蔻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臨床應用】 辛散溫通,芳化濕濁,功偏于中、上二焦,溫中偏在胃而善止嘔,并能宣通肺氣。 ⒈化濕行氣:用于濕滯中焦及脾胃氣滯證; ⒉溫中止嘔:用于嘔吐,尤以胃寒濕阻氣滯嘔吐最為適宜。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 【附】豆蔻殼,與白豆蔻相似,但溫性不強,力較弱。 佩蘭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平。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fā)表解暑。 【臨床應用】 氣味芳香,功似藿香,性平,長于去陳腐、避穢濁 ⒈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用于濕滯中焦證,并善于祛除中焦穢濁陳腐之氣,為治脾經(jīng)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臭之良藥; ⒉發(fā)表解暑:用于外感暑濕或濕溫初起,本藥性平,尤善解暑辟濁,為夏日感暑之常用藥。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比較:藿香與佩蘭 共性:二藥均味辛,氣芳香。 ①芳香化濕:用于濕滯中焦證。 ②發(fā)表解暑:用于外感暑濕或濕溫初起。 個性: 藿香:性微溫,氣味較芳香,化濕和中力較強,并能: ①發(fā)散風寒: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之證; ②開胃止嘔:用于濕濁中阻之嘔吐。 佩蘭:性平和,氣清香,尤善于祛除中焦穢濁陳腐之氣,為治脾經(jīng)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臭之良藥; 草豆蔻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燥濕健脾,溫胃止嘔。 【臨床應用】 芳香溫燥,長于行氣、溫中止嘔 ⒈燥濕健脾:用于寒濕中阻,脾胃氣滯證; ⒉溫胃止嘔:用于胃寒濕阻氣滯嘔吐。 ⒊還可溫脾止瀉,用于寒凝濕郁,脾虛久瀉。 【用法用量】煎服,5~10g。 草果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燥濕溫中,除痰截瘧。 【臨床應用】 溫燥性較強 ⒈燥濕溫中:用于寒濕中阻之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舌苔濁膩者。 ⒉除痰截瘧:用于瘧疾,以寒濕偏盛或穢濁濕邪之瘧疾為宜。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氣虛或血虧,無寒濕實邪者忌用。 化濕藥應用注意事項 ⑴多屬辛香溫燥之品,易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及氣虛者宜慎用。 ⑵氣味芳香,多含揮發(fā)油類有效成分,故入煎劑宜后下或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藥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