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博物院珍藏紫砂藝術(shù)展
朱泥壺 民國 顧景舟制
紫砂陶藝是一門點石成金的藝術(shù)。傳說中有異僧呼賣“富貴土”,讓當?shù)厝税l(fā)現(xiàn)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來,他們用粘土來制陶器,到了明代,他們開始有意識地使用生坯強度更高,燒成收縮率更小的紫砂泥來制陶,并獨創(chuàng)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手法來成型制壺,可以說,陶瓷藝術(shù)發(fā)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現(xiàn),無論是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還是實用性、觀賞性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連帶起茶具的不斷更新,明代飲茶方式有了變化,變煮茶為沏泡茶,正是這種新形式飲茶方式的呼喚導致了紫砂壺的出現(xiàn)和風靡一時,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葉的天然美質(zhì)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可以說,紫砂壺是陶文化、壺文化、茶文化高度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也是中國陶器發(fā)展史上的總結(jié)性產(chǎn)物,紫砂器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制陶業(yè)巔峰時代的到來。
提梁壺 明 陳用卿
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現(xiàn)也有機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chǎn)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jù)說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井欄壺 清 邵景南制,陳曼生刻
梅堯臣、蔡襄、蘇東坡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當然最講究、最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要數(shù)蘇東坡了。他總結(jié)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庇没钏⒔魃钏宀璧罆煌岔?,更加清醇清遠。到了明代飲茶的方法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1595年張源撰寫的《茶錄》對沏茶的程序,做了詳盡的介紹: “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湯冷氣,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兩壺后又用冷水湯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這與今天的沏茶方法沒有什么不同。烹茶演變?yōu)槠悴?,對茶壺的質(zhì)地要求就相對高了,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fā)現(xiàn),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于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壺也就應(yīng)運而生,制作紫砂壺的高手、名家、大師也就一個個走到歷史的前臺,他們的名字和業(yè)績與紫砂壺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 “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保▍敲范Γ骸蛾柫w瓷壺賦·序》)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倍潭?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上Ч┐簤匾巡坏靡姡F(xiàn)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shù)價值多么珍貴。
點彩大壺 清乾隆
龔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有泉并稱為萬歷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zhì)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jīng)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后來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辰。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姑、荸薺、荷花等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于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tǒng)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shù)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動。同時,他還發(fā)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nèi)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由于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xiàn)。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于制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nèi)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
陳洪綬,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shù)主張創(chuàng)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shù)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jié)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shè)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chuàng)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范。現(xiàn)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制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shè)計、楊彭年制作的,后人稱之為“曼生壺”。陳洪綬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制作技術(shù)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后世影響很大。楊彭年首創(chuàng)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乾隆以后,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頹勢,紫砂壺的制作也愈來愈不景氣。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chuàng)新,制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余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建國后七老藝人:任淦庭、吳云根、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現(xiàn)當代紫砂代表人物:高海庚、徐秀棠、徐漢棠、汪寅仙、周桂珍、李昌鴻、鮑志強、何道洪等也各自身懷絕技,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柿蒂紋三足壺 明 時大彬制
紫砂壺可分五大類:光身壺、花果型、方壺、筋紋型、陶藝裝飾壺。光壺是以圓為主,它的造型是在圓型的基礎(chǔ)上加以演變,用線條、描繪、銘刻等多種手法來制作。滿足於不同藏家的愛好。花壺是以瓜、果、樹、竹等自然界的物種來作題材,加以藝術(shù)創(chuàng)作,使其充分表現(xiàn)出自然美和反樸歸真的原理。方壺是以點、線、面相結(jié)合的造型。來源於器皿和建筑等題材,以書畫,銘刻,印板,繪塑等當作裝飾手段。壺體壯重穩(wěn)健。最近方壺創(chuàng)作中更注 意到方圓的結(jié)合,剛?cè)嵯嚅g,更能體現(xiàn)人體美學。筋紋菱花壺俗稱“筋瓤壺”,是以壺頂中心向外圍射有規(guī)則線條之壺,豎直線條叫筋,橫線稱紋,故也稱“筋紋器”。
梅花周盤壺 民國 王寅春制
陶藝壺是一種是圓非圓,是方非方,是花非花,是筋非筋的一種較抽象形體的壺,可采用油畫,國畫之圖案和色彩來裝飾,有傳統(tǒng)又非傳統(tǒng)的陶瓷藝術(shù)。紫砂壺分類方法主要有三種,可以按造型分、是否有扭捏裝飾等裝飾手段、是否出自工藝師之手來分。比如按造型分可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和筋紋形體三大家族;按是否有扭捏等裝飾手段又可分為花貨和光貨。如此繁多的分類,如今的玩家多是選擇某一類來收藏、把玩、品味。一般的玩家都以幾何形體和出自一般工藝師之手的作品作為自己的收藏重點。
八卦捆竹壺 清 邵大亨制
竹頂壺 民國 朱可心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