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人們對地球的形狀的認識過程,經(jīng)歷了①天圓地方、②1地如覆盤、天如斗笠、③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④地球衛(wèi)星照片四個階段。 2.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依次穿過的大洋是①大西洋、②太平洋、③印度洋。 3.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確定地球的形狀是兩極部位稍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經(jīng)過測算,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是4萬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4. 緯線是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在地球儀上,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 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5. 緯度劃分度數(shù)的起點線是赤道,此線向南、向北各分作90o。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6.愈向南,南緯度愈大;愈向北,北緯度愈大。 7.人們通常習慣上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中緯、高緯三部分,0o—30o屬于低緯度;30o—60o屬于中緯度; 60o—90o屬于高緯度。 8.赤道是最長的緯線,長約為4萬千米,它的緯度為0度。從赤道到北極是北半球,從赤道到南極是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 9.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長度都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10.經(jīng)度劃分度數(shù)起點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 180 度,本初子午線以東稱東經(jīng),字母代號E;以西稱西經(jīng),字母代號W。 11.東西經(jīng)度的分界線是00和1800經(jīng)線。00經(jīng)線以東是東經(jīng)度,以西是西經(jīng)度;1800經(jīng)線以東是西經(jīng)度,以西是東經(jīng)度。 12.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0W和1600E。200W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0E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 13.W﹤200或E﹤1600屬于東半球;W﹥200或E﹥1600屬于西半球。 14.比較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
15.讀地球公轉(zhuǎn)軌道示意圖,回答問題。 (1)在圖中畫出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方向 (2)完成下表
16.讀地球五帶圖,回答問題。 (1)寫出圖中各緯線的度數(shù)和名稱 A 北極圈、66.50N C 南回歸線、23.50S K 北極、900N L 赤道、00 (2)寫出五帶的名稱 E (3)五帶中有陽光直射的是G,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的是EI,既沒有陽光直射又沒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但四季變化最顯著的是FN。(填字母) (4)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是南回歸線(緯線名稱),這條緯線的緯度是23.50S 第二章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①亞洲面積最大、大洋洲面積最??;②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極洲;赤道穿過的是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赤道穿過的大陸是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③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是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④跨經(jīng)度最廣的是南極洲;緯度最高的是南極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太平洋面積最大;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全部在東半球;北冰洋面積最小、緯度最高、跨經(jīng)度最廣、全在北半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類活動 5、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殼的變動;我國東部海底出現(xiàn)人類活動的遺跡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蘭圍海造陸說明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7、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依據(jù)是①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②古老地層相似;③兩岸生物分布的相似性 8、板塊構(gòu)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9、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10、紅海地處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兩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面積擴大 喜馬拉雅山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兩板塊發(fā)生碰撞擠壓運動,所以還在不斷升高。 1——2 |
|
來自: MouseHappy > 《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