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經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應作如是觀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对焖Φ陆洝?nbsp;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峨s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对鲆话⒑洝肪?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独銍澜洝肪? 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yè)。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yè)報差別經>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佛說八大人覺經>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独銍澜洝?nbsp;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独銍澜洝?nbsp; 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曰: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佛曰: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佛曰:菩提并無樹,明鏡亦無臺,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nbsp; 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nbsp; 問曰:“人為何而活?” 佛曰:“尋根。” 問曰:“何謂之根?” 佛曰:“不可說?!?nbsp;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剎那便是永恒。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緣起偈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釋迦牟尼說倒惑偈 未香以涂身,并熏衣纓絡。倒惑心亦爾,謂從已身出。如彼丑陋婢,見影謂已有。龐蘊舉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王安石論戲場偈 諸優(yōu)戲場中,一貴復一*。心知本相同,所以無欣怨。 蘇軾地獄變相偈 我聞吳道子,初作豐都變;都人懼罪業(yè),兩月罷屠宰。此畫實無相,筆墨假和成;譬如說食飽,何處生怖汗?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人了此言,地獄自破碎。 蘇轍呈順禪師偈 中年悟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搐鼻經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錐。 枯藤破衲師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黃庭堅自贊偈 似僧有發(fā),似俗無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 宋濂贊永明延壽偈 我與導師有宿因,般若光中無去來。今觀遺像重作禮,忽悟三世了如幻。靈山一會猶儼然,愿證如如大圓智。 張拙隨順世緣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六根才動被云遮。 愛欲纏綿偈 如火蓋干薪,增長火熾然;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薪火雖熾然,人皆能舍棄;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 無常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云臺遍法界。供養(yǎng)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 三諦偈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涅盤經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莊亞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fā)菩提心。消除宿業(yè)障,同登無上覺。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yǎng)一切十方佛。 誕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黃昏偈 此日已過,命即衰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初夜偈 白眾等聽說,初夜無常偈;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度苦船未立,云何樂睡眠?勇猛能精進,攝心常在禪。 四第一偈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盤第一樂。 1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 2萬里青天開口笑,三間白屋豎拳頭。 3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清 趙翼 4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唐 武則天 5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愿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武則天 6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7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8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9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10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元 王實甫《西廂記》 11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宋 蘇軾 12緇衣?lián)Q卻冕旒輕,托缽千家汗漫行。何事勞生終草草,蒲團洗盡旅途情。--南懷瑾 13萬象都緣一念波,護心那用修多羅。巖中宴坐已多事,況起多余問什么。--南懷瑾 14四相初生四象殊,羲皇以上一無無。劇憐多少修途客,壽我迷人猶諱愚。--南懷瑾 15人生蹤跡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南懷瑾 16形役心勞塵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繁華過眼春風歇,來往雙丸無住輪。--南懷瑾 17反復叮嚀無相形,覺時戀夢夢戀醒。慈悲空灑常啼淚,沉醉心扉依舊扃。--南懷瑾 18當時只是平常事,過后思量倍有情。 19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文喜和尚 20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薩不知道。 21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自有點頭時。 22金雞夜半作雷鳴,好夢驚回暗猶明。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萬象一毛輕。--南懷瑾 23巢空鳥跡水波紋,偶爾成文似錦云。得失往來都不是,有無俱遣息紛紛。--南懷瑾 24錦繡乾坤似奕棋,人天福德枉成癡。原來佛法無多子,脫縛離粘說向誰。--南懷瑾 25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 26曾拜瑤池九品蓮,希夷授我指玄篇。光陰荏苒真容易,回首滄桑五百年。--清 劉鶚 27四果階梯著意成,由來一念最難平。兒啼黃葉飄然落,誑捏空拳大小擎。--南懷瑾 28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29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唐 丹霞天然禪師 30外我無身是大身,若留凈土即留塵。然燈吩咐莊嚴地,掛角羚羊何處尋。--南懷瑾 31萬斛珠量斗富豪,江山無主月輪高。娑婆淚海三千界,爭入空王眼睫毛。--南懷瑾 32天人針砭一言師,尊敬方知無可疑。涕淚感恩拜未了,萬緣放卻只低眉。--南懷瑾 33世界微塵漚沫身,懸崖撒手漫傳薪。黃花翠竹尋常事,般若由來觸處津。--南懷瑾 34四大原無我,五蘊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35優(yōu)曇花發(fā)實還無,塵剎今吾非故吾。笑指白蓮閑處看,污泥香里養(yǎng)靈珠。--南懷瑾 3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 龔自珍 37躍馬投鞭星斗橫,一呼百喏作雷鳴。江山無恙漁翁老,何似靈山補衲輕。--南懷瑾 38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 39了即業(yè)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唐 永嘉玄覺禪師 40業(yè)識奔馳相續(xù)流,茫茫無岸可回頭。同為苦海飄零客,但了無心當下休。--南懷瑾 41摶空為塊塊非真,粉塊為空空亦塵。罔象玄珠蹤跡杳,故留色相幻人人。--南懷瑾 42形形色色不同觀,手眼分明一道看。宇宙浮漚心起滅,虛空無著為誰安。--南懷瑾 43浮圖樓閣立中天,點滴功勛豈自然。倒卻剎竿回首望,繁華散盡夢如煙。--南懷瑾 44形象由來不是真,都依心色起閑因。可堪舉世癡狂客,偏向枯樁境里尋。--南懷瑾 45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46為誰辛苦說菩提,倦臥空山日又西。遙指海東新月上,夜深忽聞遠雞啼。--南懷瑾 47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釀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唐 羅隱《蜂》 48多年行腳覓歸途,入室知為道路愚。檢點舊時新衣缽,了無一物可提扶。--南懷瑾 49鏡花水月夢中塵,無著方知塵亦珍。畫出牡丹終是幻,若無根土復何春。--南懷瑾 50富嫌千口猶伶仃,貧恨身存似紲刑。何事莊生齊物了,一聲青磬萬緣醒。--南懷瑾 51同為物化到娑婆,憂樂無端且放歌。鐘鼓歇時魔舞散,悠然一曲定風波。--南懷瑾 52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時不重來。 53此身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南懷瑾 54粉墨登場笙管濃,誰知檻外雪花重。推窗窺見清涼界,明月蘆花不定蹤。--南懷瑾 55翻云覆雨雨成云,點滴如絲亂不分。凍作冰河冰化水,漫從光影捉斜曛。--南懷瑾 56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六根才動被云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牽掛,涅磐生死等空花。--唐 張拙 57默然無語是真聞,情到無心意已薰。撒手大千無一物,莫憑世味論功勛。--南懷瑾 58安排擺布只為他,身外無心不著磨。若向畫眉深淺看,迷人豈止髻堆螺。--南懷瑾 59塵沙聚會偶然成,蝶亂蜂忙無限情。同時劫灰過往客,枉從得失計輸贏。--南懷瑾 60九霄鶴嚦響無痕,泣血杜鵑落盡魂。譜到獅弦聲斷續(xù),為誰辛苦唱荒村。--南懷瑾 61一日清閑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唐 呂純陽 62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是吾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63衡陽歸雁一聲聲,圣域賢關幾度更。蓑笠橫挑煙雨散,蒼茫云水漫閑行。--南懷瑾 《楞嚴大義今釋》詩詞輯錄 1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 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 李商隱《無題》 3紫陌芳塵日轉斜,琵琶門巷偶停車。 枝頭羅綺春無限,落盡天人一夜華。 好夢初回月上紗,碧天凈掛玉鉤斜。一聲蕭寺空林馨,敲醒床頭億萬家。 碧紗窗外月如銀,宴坐焚香寄此身。 不使閑情生綺障,莫教覺?;t塵。 --南懷瑾 4羊亡幾度泣多歧,錯認梅花被雪迷。 疑假疑真都不是,殘蕉有鹿夢成癡。 一枕沉酣杜德機,塵埃野馬亂相吹。 壺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無是非。--南懷瑾 5華發(fā)無知又上顛,幾回攬鏡奈何天。離離莫羨春風草,落盡還生年復年。 生死無端別恨深,浪花流到去來今。白頭霧里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后心。 --南懷瑾 6碎卻菩提明鏡臺,春光秋色兩無猜。 年來不用觀花眼,一任繁華眼里栽。 不汝還兮更是誰?兒時門巷總依稀。 尋巢猶是重來燕,故傍空梁自在飛。--南懷瑾 7魚龍鵬雁互相催,瞬息千秋息往來。 小坐閑窗觀萬化,乾坤一馬走云雷。 萬物由來自不齊,南山高過北山低。 空明虛室時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雞。 --南懷瑾 8誰教苦自結同心,魂夢清宵帶影臨。 悟到息機唯一念,何須解縛度金針。 妙高峰頂路難尋,萬轉千回枉用心。 偶傍清溪閑處立,一聲啼鳥落花深。 秋風落頁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閑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南懷瑾 9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 李白《將進酒》 10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唐 孟郊《游子吟》 11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12游戲何妨幻亦真,莫將魔佛強疏親。 心源自有靈珠在,洗盡人間萬斛塵。 欲海情波似酒濃,清時翻笑醉時濃。 莫將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紅豆紅。 幾年魂夢出塵寰,濁世保方乞九還。 一笑拋經高臥穩(wěn),龍歸滄海虎歸山。--南懷瑾 13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徹世機樞,私一滴投于巨壑。--德山禪師 1.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2.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4. 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6. 眾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zhí)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難知是假,任復念念不停,使虛妄相于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8. 一切處無心是凈;得凈之時不得作凈想,名無凈;得無凈時,亦不得作無凈想,是無無凈。(無凈無無凈,即是畢竟凈。) 9. 與外不染色聲等,與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無證。(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10. 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11. 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13. 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14. 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16. 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17. 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18. 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發(fā)知見。 21. 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22. 道貴無心,禪絕名理忘懷泯絕,乃可趣向回光內燭,脫體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身。 24. 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25. 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 26. 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知見生。 28. 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29. 眾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云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xiàn)。 30. 終日不見己過,便絕圣賢之路。終日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31.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 34. 自美三寸舌頭,一日改頭換面,輾轉吞食,那時痛苦恨悔,無人能釋。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殺人無血,其過甚惡。 37. 爾勿崇飲,狂藥非佳味,能使謹厚性,化作兇頑童。 38. 怒為萬障之根,忍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難,非大智慧,斷然不能。 40. 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41. 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42. 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發(fā)者,方謂真慧。 45. 真心應物,不生分別。 46. 一念才生,萬法齊現(xiàn),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虛靈,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純善無惡。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51. 本性體若太虛,無內無外,非來非去。 52. 三教圣賢,本乎一理,若離心性盡是魔說。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54. 樂天知命,無喜無憂,妙性朗然,其樂難述。 55. 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處。 56. 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凈,凈心念佛凈心聽;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凈定。 58. 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59. 一水一山何處得?一言一默總由伊;全是全非難背觸,冷暖從來只自知。 60. 終日拈花擇火,不知身是道場。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茍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現(xiàn)前,步步極樂家鄉(xiāng),何必遠企十萬億土。 62. 坐石看云閑意思,朝陽補衲靜工夫;有人問我西來意,盡把家私說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豈礙人。 64. 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66. 莫貪短利將心昧,輪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斬斷迷魂夢,直取正心超俗塵。 67. 離俗家與出家相應,去業(yè)障與道人相應,去習氣與工夫相應,去煩惱與清凈相應,此數相應,雖然覺得,不如不相應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萬心盡在自心應從自心中頓見真如。 69. 若頓悟此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 70. 源乎源乎,千山勢到嶽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來面目,死了燒了什么處相見。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語是也。 73. 悟門了當,澈見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無情不二。 74. 不睹惡生嫌,不觀善勸措,不舍智就愚,不拋迷就悟。 75.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度。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76. 菩提無是處,佛不得,眾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78. 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非外道,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80. 于一切處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虛空,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 83. 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見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 84. 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眾生藥,病生病除,藥亦無用。?。ú∽诸^里面一個 " 差 " )藥除佛魔俱掃。始于此大事因緣有少分相應。 86. 佛是眾生界了事漢,眾生是佛界不了事漢。 87. 欲得一如,但佛與眾生一時放下,則無了無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 89. 是人知得世間有為虛妄不實底道理,及至對境遇緣,驀地撞在面前,不隨他去,否則被伊穿卻鼻孔定也。 90. 佛說: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xiàn)大,大中現(xiàn)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無盡虛空。 92.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未識得破時千難萬難,識得破后,有什么難易。 94. 凡夫志量狹妄,說有難易。離相如虛空,盡契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識病么?不是別物,只是個執(zhí)難執(zhí)易。 95. 妄生取舍者,這個病根拔盡。生死海里浮沉,真是無出頭時。 96. 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虛豁豁地。事來則隨時拔置,如水之定,如鑒之明,好惡妍丑到來,逃一毫不得,信知無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議。 98. 離妄想顛倒無真如佛性。離貪嗔邪見,無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真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100. 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101. 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102. 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104. 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105. 真心是菩薩凈土。 106. 發(fā)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109. 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110. 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亦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112. 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114. 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115. 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塵、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凈,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118.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佛。 119. 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120.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121.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124.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125. 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129.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為緣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 133. 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 134. 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136. 何謂圓照?前念已滅,后念未生,正恁么時,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謂照。圓者,非著力,非不著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圓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凈無比,遍體清涼,便是本來面目。 137. 自性本來不生也,本來不生即是本來不動。生滅即指無明,意謂自性中本無無明,說有無明,由于妄見耳。 138. 一切萬法,皆與自己無違無背,直下透脫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徑截,唯直指人心,務見性成佛爾,但此心源,本來虛靜明妙。 140. 道本無言,因言顯道,若真體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參問之要在專一,不強作為,只守本分,須根腳有透脫處,明見本來面目。 142. 學道深宜退步體究,但以生死為念,世諦無常,是身非堅久,一息不來,便是異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為微細難湊處。 144. 契證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懷體究,不墜機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無修之修,證無證之證,不用向外馳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脫虛妄纏縛,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軒豁,次辦長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實不出本凈妙明,無為無事心矣。 148. 死生之變亦大矣,衲僧家坐斷報化佛頭,不立纖毫知見,直下透脫。 149.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若達大道體寬,廓然同太虛空。 150. 道本無言,法本無生,以無言言,顯不生法,更無第二頭。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則萬緣休罷廓同太虛了然無寄。 152.不識本心,求無上佛道,無異煮沙成飯。 153.古德云:不識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塊。 154.古德云:佛號入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無界,唯是一心,一心現(xiàn)六凡,一心現(xiàn)四圣。 156.佛是無心道人。 157.心遇緣而不動,是則一切法無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萬法之性,萬法是一心之相。 159.諸佛法身,湛然不動猶如虛空,如虛空故,所以遍滿一切,以便滿故,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 160.無陰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徹知緣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執(zhí)著我,不分別法,便能調伏其心,若能調伏其心,便能徹明諸法緣起,洞悉緣起法性空無。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著不然,便是無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則是邪魔外道見解也。 164.心不妄取過去法,亦不貪著未來事,不于現(xiàn)在有所住,了達三世悉空寂。 165.過去事或善或惡,不復思量,思量則障道矣,未來事不須計較,計較則狂亂矣,現(xiàn)在事在面前,或順或逆,亦不須著意,著意則擾方寸矣。但一切臨時,隨緣酬酢,自然合道這個道理。 166.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個忍字。 168.入得世間,出世無余。 169.于逆順境界中無起滅相,始離得增上慢名字。 170.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171.若以靜處為是鬧處為非,則是壞世間相而求佛相。離生滅而求寂滅。 172.汝若歇得念念馳求心,與釋迦老子不別。 173.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 174.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即此火宅塵勞便是解脫。 175.與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了諸世間及一切法,平等無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凈,不變不動,無減無增,各各當人日用應緣處。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蕩蕩無礙,了了空虛。 177.不分彼此隨處隨時,皆是現(xiàn)量,這就是平等獨立,大無畏,本來的面目。 178.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 179.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業(yè)障,開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頭去,截我飯碗,更不能顧。 181.根深則葉茂,性明則道成。 182.學道別無用心,直須見窮自己本源。 183.若得心中無事,佛至猶是冤家。 184.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185.隨處不失正念,自然脫體現(xiàn)成。 186.見性門中,唯在一念生信。 187.勇猛眾生成佛在一念,懈怠眾生亙涅槃三祗。 188.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證。 189.實相是無相之相,真心是無心之心,真得是無得之得,真用是無用之用。 190.修行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 191.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192.益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 193.為心無染,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凈。以清靜故,能生無量知見。 194.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何以故?為心空故。修頓悟者,亦復如是。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 195.真如妙體,于空無相體中,具足恒沙之用,無事不應。 196.解一即千從,迷一即萬惑,若人守一,萬事畢。是悟道之妙也。 197.森羅即萬象,一法之所印。 198. 于一法中,而生種種見,如此功業(yè),由行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證,無有是處。 199. 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凈,自然解脫。 200. 作在心,秧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 201.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yè)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202.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去圣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恐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203.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yè)不繁,不憂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yè)累。 204. 競利奔名何足跨,清閑獨許野僧家,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 205.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并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別起眉毛觀見得,何勞特地禮西方。 206.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207. 覓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208.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210. 一切眾生心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211.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212. 心莫作放逸,圣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心定入涅槃。 213. 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凈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214. 譬如蜂采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心,若正若不正。 215.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攝一月,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216.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極至說。 217. 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非思慮計度所知,惟洞徹法源者,頗測齊彷佛,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218. 不見垢法可厭,不見凈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槃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 219. 真心無相,不來不去,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220. 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圣,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zhí)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勞爾 221. 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F(xiàn)在諸圣賢,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222. 能悟自性無字真經,即一切經論皆成注腳矣。 223. 直了上無佛果可求,求無眾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 224. 見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遍現(xiàn)俱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225. 頓悟法門,以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凈為體,以智為用。 226. 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227. 直了自心,無性無念,則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里,無染無雜。謂之無念行。 228.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229. 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230. 若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231.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232. 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233. 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234. 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235.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236. 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 237. 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zhí)?,語言相問處。 238. 自性發(fā)時,業(yè)識來空。 239. 自見性者一切業(yè)障剎那滅卻。 240. 現(xiàn)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1.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2.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3.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4.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6.眾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zhí)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難知是假,任復念念不停,使虛妄相于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7.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鏡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8.一切處無心是凈;得凈之時不得作凈想,名無凈;得無凈時,亦不得作無凈想,是無無凈。(無凈無無凈,即是畢竟凈。) 9.與外不染色聲等,與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無證。(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10.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11.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12.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13.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14.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15.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16.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17.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18.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2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發(fā)知見。 21.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22.道貴無心,禪絕名理忘懷泯絕,乃可趣向回光內燭,脫體通透。 23.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身。 24.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25.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 26.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27.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知見生。 28.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29.眾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云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xiàn)。 30.終日不見己過,便絕圣賢之路。終日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31.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32.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33.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 34.自美三寸舌頭,一日改頭換面,輾轉吞食,那時痛苦恨悔,無人能釋。 35.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殺人無血,其過甚惡。 37.爾勿崇飲,狂藥非佳味,能使謹厚性,化作兇頑童。 38.怒為萬障之根,忍為百福之首。 39.世人言忍,忍字最難,非大智慧,斷然不能。 40.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41.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42.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 43.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發(fā)者,方謂真慧。 45.真心應物,不生分別。 46.一念才生,萬法齊現(xiàn),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真心虛靈,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純善無惡。 4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49.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50.佛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51.本性體若太虛,無內無外,非來非去。 52.三教圣賢,本乎一理,若離心性,盡是魔說。 5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54.樂天知命,無喜無憂,妙性朗然,其樂難述。 55.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處。 56.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57.念佛人心清凈,凈心念佛凈心聽;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凈定。 58.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59.一水一山何處得?一言一默總由伊;全是全非難背觸,冷暖從來只自知。 60.終日拈花擇火,不知身是道場。 61.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茍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現(xiàn)前,步步極樂家鄉(xiāng),何必遠企十萬億土。 62.坐石看云閑意思,朝陽補衲靜工夫;有人問我西來意,盡把家私說向渠。 63.情不附物,物豈礙人。 64.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 65.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66.莫貪短利將心昧,輪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斬斷迷魂夢,直取正心超俗塵。 67.離俗家與出家相應,去業(yè)障與道人相應,去習氣與工夫相應,去煩惱與清凈相應,此數相應,雖然覺得,不如不相應好。 68.不悟本性,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萬心盡在自心應從自心中頓見真如。 69.若頓悟此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 70.源乎源乎,千山勢到(山獄,按:‘山'在上,‘獄'在下)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 71.未生前本來面目,死了燒了什么處相見。 72.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語是也。 73.悟門了當,澈見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無情不二。 74.不睹惡生嫌,不觀善勸措,不舍智就愚,不拋迷就悟。 75.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度。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76.菩提無是處,佛不得,眾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77.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78.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79.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非外道,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80.于一切處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名一行三昧。 82.心性虛空,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 83.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見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 84.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佛是眾生藥,病生病除,藥亦無用。?。ú∽诸^里面一個"差")藥除佛魔俱掃。始于此大事因緣有少分相應。 86.佛是眾生界了事漢,眾生是佛界不了事漢。 87.欲得一如,但佛與眾生一時放下,則無了無不了。 88.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 89.是人知得世間有為虛妄不實底道理,及至對境遇緣,驀地撞在面前,不隨他去,否則被伊穿卻鼻孔定也。 90.佛說: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91.佛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xiàn)大,大中現(xiàn)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無盡虛空。 92.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 93.道,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未識得破時千難萬難,識得破后,有什么難易。 94.凡夫志量狹妄,說有難易。離相如虛空,盡契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識病么?不是別物,只是個執(zhí)難執(zhí)易。 95.妄生取舍者,這個病根拔盡。生死海里浮沉,真是無出頭時。 96.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97.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虛豁豁地。事來則隨時拔置,如水之定,如鑒之明,好惡妍丑到來,逃一毫不得,信知無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議。 98.離妄想顛倒無真如佛性。離貪嗔邪見,無菩提涅槃。 99.三界之中,以心為主。真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100.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2、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愿品) 3、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xiàn)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4、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于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jié)文) 5、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6、離貪嫉者能凈心中貪欲云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7、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yǎng)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8、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于他人,數生于喜怒?(諸法集要經) 9、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后世,人不喜見。(佛遺教經) 10、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佛遺教經) 11、身語意業(yè)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譽及利養(yǎng),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13、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15、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16、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yǎng)智養(yǎng)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翠嚴禪師) 17、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鉆亂撞。苦哉苦哉。(黃檗襌師) 18、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于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凈矣。萬境咸真矣。執(zhí)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飛錫法師) 19、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旛蓋簇擁香花供養(yǎng)亦如此。贊嘆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20、元無我人,為誰貪嗔?(圭峰法師) 21、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鄻纺骓槪涝谄渲?。動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22、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yè)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jié)。(大慧襌師) 23、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24、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云半間,昨夜云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歸宗芝庵襌師) 25、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襌師)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云峰襌師) 27、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竟何所之?夢中復夢,長夜冥冥,執(zhí)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圣,其孰與而覺之歟?(仁潮禪師) 28、縱宿業(yè)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妙禪師) 29、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蓮池大師) 30、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蓮池大師) 31、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蓮池大師) 32、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蓮池大師) 33、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蛐纳窕枞D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茍一類此,即須奮發(fā),舍舊圖新,幸勿自誤?。ㄔ朔玻?/div> 34、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藗€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yè)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ㄎ鞣酱_指) 35、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36、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贊譽、供養(yǎng)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蕅益大師) 37、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蕅益大師) 38、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師) 39、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師) 40、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ㄊq益大師) 41、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ㄊq益大師) 42、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后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襌師) 43、從今以后,愿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圣之時。尚復徘徊歧路,乍前乍卻,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臺,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游、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印光大師) 47、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印光大師) 48、當主敬存誠,于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大師) 49、直須將一個死字掛到額顱上。(印光大師) 50、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凈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依迦才凈土論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浮,無可樂者?。o量壽經) 52、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觀無量壽佛經) 53、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善導大師) 54、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彌陀。若人如恒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凈土。(諸法無行經) 55、生宏律范,死歸安養(yǎng),平生所得,唯二法門。(靈芝元照律師) 56、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愿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凈土決定往生。(王龍舒) 57、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凈業(yè);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wěn)當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難追!(天如禪師)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脫苦輪。(天如襌師) 59、于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什襌師) 60、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圣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愿王為歸,誰為救護?(妙什襌師) 61、聞教便行,奚待更勸?(妙什襌師) 62、惟名聞利養(yǎng),甜愛軟賊,及嗔心嗔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钍惨R師) 63、又復當護人心,勿使夸嫌,動用自若;息世雜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禪師) 64、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幽溪法師) 65、若生恩愛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凈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凈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凈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凈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凈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師) 66、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猬毛!(西齋禪師) 67、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yè),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袁宏道) 68、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問:人不信凈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wěn)當。彈指歸安養(yǎng),閻浮不可留。(蕅益大師) 73、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蕅益大師)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凈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zhí)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薰修凈業(yè)。(徹悟禪師) 75、悲哉眾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xiàn)也。(彭二林) 77、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凈土,實實有蓮池。(張守約)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凈莊嚴之相;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悟開禪師) 80、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以下悉同)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82、業(yè)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 83、佛固不見棄于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85、應發(fā)切實誓愿,愿離娑婆苦,愿得極樂樂。其愿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xiāng);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86、業(yè)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89、汝雖于凈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凈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凈業(yè),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fā)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于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yè)所現(xiàn)之兆。然現(xiàn)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yè)現(xiàn)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95、當恪守凈宗列祖成規(guī),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xiàn)生消除業(yè)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yè),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yè)第一妙法。 100、末法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凈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