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春秋戰(zhàn)國諸侯國家的簡介

 茶香飄萬里 2012-07-04
 
 
  


蔡國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滅于楚國。建都于蔡,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上蔡附近。公元前447年,楚滅蔡。

鄖國
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梁國
周平王時。秦仲討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陽梁山(在今陜西省韓城縣南)。春秋時梁國亡于秦國
關(guān)于梁國的故事
種瓜得瓜 
春秋時期,楚國和梁國是鄰國,在邊境上,都設(shè)立了邊防哨所保衛(wèi)國土。
邊境一帶的土地適宜種瓜,軍隊無戰(zhàn)事,都在各自的營房旁邊種了許多瓜。梁國士兵勤勞,及時澆水、施肥,瓜藤粗壯,瓜結(jié)得又多又大。楚國士兵懶惰,不澆水不施肥,瓜藤細瘦,瓜結(jié)得又少又小。楚國的士兵越看越妒嫉,晚上就偷偷溜過國境線,把梁國的瓜藤扭斷。沒幾天,梁國士兵發(fā)現(xiàn)自己瓜田不少瓜藤枯萎了,瓜也僵了。他們知道是楚國士兵干的?!×簢勘鹆耍娂娨笠估锶グ殉墓咸锎輾?。梁國邊境縣的縣令知道后,說:“你們應(yīng)該夜晚派人過去,偷偷去澆水施肥,并且還不要讓楚國人知道”?! ×簢勘唤猓h令哈哈一笑說:“按我的方法去做好了”。沒過多久,楚國的瓜田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士兵覺得很奇怪。通過放暗哨埋伏,他們發(fā)現(xiàn)是梁國士兵在幫助他們。楚國士兵很難為情,以后再也不到梁國瓜田里搗亂了?!∈虑橥瑯觽鞯匠吘晨h令的耳朵里,他很高興,就把這事奏給了楚王。楚王派人帶許多禮物到梁國道歉,梁王也派人帶著禮物回贈楚國。梁以德服人,使梁楚兩國從此交好了。

賴國
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賴(今湖北隨縣),建立賴國。春秋時,賴國被楚國所滅

柏國
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柏國,也叫柏子國,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帶。相傳柏國的開國君王是黃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時柏國為楚所滅。

顓臾國
公元前11世紀(jì),周成王封太后裔建顓臾國(附庸于魯國)

頓國
頓國,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區(qū)分封的姬姓國之一,位子爵。
從西周、春秋時期起,古頓國就在周口市今商水、項城一帶建都。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頓國作為國卑勢弱的小國,夾在逐鹿中原的大國諸侯之間,對大國或依或違,時即時離,搖擺不定,惶惶不可終日。頓國本依附于陳國,后來懼楚國之強,背陳而轉(zhuǎn)向楚國。陳國于是大兵壓境,遂使頓子失國,頓子逃奔到楚國求援并在楚國避難。具體何年陳國逐頓,史料語焉不詳,估計應(yīng)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為陳國在歸順楚國的同時又暗中勾結(jié)宋國,楚王遂接受頓子的求援,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楚軍在占領(lǐng)了焦、夷兩地后,并在頓地修筑新城后回國?!洞呵镒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于宋也。取焦、夷,城頓而還”。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陳國包圍,護送頓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頓子復(fù)國,前496年,楚滅頓。

黎國
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后裔,賜爵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于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后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

費國
今山東省費縣東部地,魯國季孫氏叛魯,自立費國。后并于齊。

郇國
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并

鄶國
周時子國,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lǐng)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布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地送給他們。并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shè)祭壇,把名單埋于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怒不可遏,責(zé)怪臣于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jié)果當(dāng)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
一說為鄶國于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開了春秋時期一個諸侯征服另一個諸侯的先例。不過他是經(jīng)由平王默許。

應(yīng)國
史籍最早見于公元前1324年,商周時代即有,應(yīng)國以鷹為圖騰,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際,應(yīng)國被楚國滅亡。

蔣國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后來蔣國被楚國所滅。

縉國
西周封給晉國之后,縉云氏的一支遷到魯西,今山東濟寧縣西南有縉云山,一名晉陰山,縉云氏于此建立鄑國(山東昌邑西北),春秋初被魯所滅

楊國
由伯僑所建立的楊國,當(dāng)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縣的東南,因此楊姓的發(fā)源地,應(yīng)該是在山西。后來,到了春秋時代,楊國滅于晉。

極國
周初,極國(姬姓小國)城邑.公元前721年(春秋隱公二年)魯大夫展無駭帥師滅掉極國。

桐國
桐國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時,桐國大體為楚附庸,時而依附吳,越滅吳后,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桐國再度附楚,在強鄰環(huán)伺的春秋時代,弱小的桐國不得不朝吳暮楚,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揣摩大國的臉色,估計后來是被楚吞了。

荀國
周成王初年,荀國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之臨汾故郇城;荀國后為晉所迫,沿汾河流域南遷至今山西省臨猗縣之故郇城,最后還是為晉所滅。

扈國
從《春秋》記載可知扈國多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時仍存,戰(zhàn)國時,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毀于列強相互吞并的戰(zhàn)爭

軫國
首都在在今湖北應(yīng)城縣西。軫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同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魚國、魷國
留在三峽當(dāng)?shù)氐陌腿?從文獻得知,春秋時建有魚國、魷國等小國,為庸國之附庸。后并于楚。

苴國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來廣元建立苴國
相傳苴國因兵災(zāi)和旱災(zāi)鬧了糧荒,正巧在那里的范蠡以薄利多銷的方法解決了他們的困難。
既賺錢又出名,苴國后為秦所滅。

彭國
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內(nèi)。其建國者史稱彭祖

代國
春秋末年今渾源一帶屬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國,戰(zhàn)國初期代國為趙所滅

介國
東部一個少數(shù)民族國家,位置在青島地域,春秋中期被齊吞并。

邘國
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國舊址,建立邘國。春秋時滅于鄭國。

皖國
春秋時(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其他不詳。

須句國
春秋時期有風(fēng)姓國叫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國人稱為須句氏,后邾國并吞須句國,但不久又復(fù)國,后成為魯國附庸。

谷國
春秋時,諸侯伯綏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國為楚國所滅

諸國
早在夏代.諸城市境內(nèi)就建立了諸國.初為姒姓國,到春秋時改為彭姓統(tǒng)治.其統(tǒng)治區(qū)域在諸城,安丘一帶。

共國
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wèi)國所滅。

井國
周代受封諸侯國井國在山東安丘,據(jù)《廣韻》,井是姜姓之國。其他不明。

鄀國
允姓國有鄀國,在湖北鐘祥北面漢水邊,春秋時遷到河南淅川南邊內(nèi)鄉(xiāng)縣境,稱為下 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國,
曾被秦攻取鄀國都城商密,遷徙后滅于楚,以國為氏的為鄀氏。

鼓國
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后滅于晉。

冀國
周代屬國,相傳唐堯的后代,在西周時有被封在冀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冀國在今山西河津市
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tài)的發(fā)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后來,冀國被虞國所滅。

聶國
春秋時齊國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孫于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

畢國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畢國,叫畢國公,又稱畢公高。四百年后,畢國被西戎所滅,畢高后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征,屢立戰(zhàn)功。并被晉獻公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

羅國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

鄧國
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后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jīng)西周、春秋延續(xù)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

絞國
古絞國之都。在今湖北鄖縣西。絞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唐國
周成王在位時把唐國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縣)封給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國被楚國滅掉,...古代還有一個姬姓的唐國,在今天的湖北隨縣西北的唐北鎮(zhèn),春秋時被楚國所吞并

厲(隨)國
西周時封的姬姓諸侯國(在今天湖北省隨縣),春秋時期改為隨國,戰(zhàn)國末滅于楚。

陳國
周武王滅商后,封媯滿于陳,并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后,封為陳胡公。陳地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為陳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所以在整個西周時期,陳國國力比較強盛,成為西周12大諸侯國之一。陳國在西周時期共傳10君:胡公卒,其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其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其子孝公突立;孝公卒,其子慎公圉戎立;慎公卒,其子幽公寧立;幽公卒,其子釐公孝立;釐公卒,其子武公靈立;武公卒,其子夷公說立;夷公卒,其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時,周朝東遷,開始進入東周時代,諸侯"禮樂崩壞",多不義之戰(zhàn),周室衰微,陳國也由此進入多難之秋。

東周時期,原為中原大國的陳國國勢日趨衰弱。楚、晉、齊交爭于中原,陳國處于四戰(zhàn)之域,無日不處于戰(zhàn)爭的氣氛之中。加之國內(nèi)多次發(fā)生爭奪君位的內(nèi)亂殘殺,國力不振,終至覆亡。
陳平公卒后,其子文公圉立。文公娶蔡女,生子佗。文公卒后,長子鮑立,是為陳桓公。公元前719年,宋、陳、蔡、衛(wèi)四國聯(lián)軍伐鄭,公元前707年,伐鄭勝利,但陳桓公也去世了,國內(nèi)因此暴發(fā)了一場爭奪君位的內(nèi)訌?;腹U的異母弟弟佗,其母為蔡女,蔡人為支持佗,殺死桓公太子免,立佗,是為厲公。陳厲公也是娶蔡國女子為妻,蔡女與蔡人淫亂,厲公也多次到蔡國奔淫。原來陳桓公的太子免有三個弟弟:躍、林、杵臼。三兄弟聯(lián)合蔡人殺死厲公,為其兄復(fù)仇。厲公死后,躍、林、杵臼相繼即位,為利公、莊公、宣公。
陳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大女兒嫁給蔡哀侯,陳宣公之二女兒息媯嫁給息侯,姐妹二人都很漂亮。前684年,息媯從息國回娘家陳國探親,路過蔡國,蔡候既盡地主之誼,又盡姐夫之情,但因好色而調(diào)戲息媯。息媯拂怒而去,息侯得知,火冒三丈,于是借助南方楚國的力量報復(fù)蔡候。楚文王自前689年繼承王位,把楚國的都城由丹陽遷到郢,不僅向北攻伐鄭國,還滅除了地處南陽盆地的申、呂、繒等國。息候的借刀殺人之計正好為楚文王東進淮河提供了良機。蔡哀侯在莘地戰(zhàn)敗,被俘虜。楚文王志在中原,如果殺了蔡侯,諸侯恐懼,必然聯(lián)合抵抗,于是把蔡哀侯放了,以示仁德。蔡候恨息侯,心生一計,向楚王敘說 息媯的漂亮,楚王魂不守舍,決心據(jù)為已有。楚文王于是滅掉息國后,將息侯安置在汝水,并將息媯搶到楚國。楚文王許諾不殺息侯,并立她為王后,因息媯面如桃花貌似仙,文王又稱她為“桃花夫人”。前681年,息媯為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取名熊艱,次子取名熊惲(楚成王)。但是息媯在楚宮三年,終日吞聲飲泣、以淚洗面。楚文王為了博得她的歡心,在前680年打進了蔡國,將蔡哀侯囚禁。此后,桃花夫人的心情才逐漸開朗起來。
前676年陳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三女兒嫁與周惠王為王后。
宣公的寵妃生子款,深得寵愛,宣公欲立款為國君,就殺死了自己親生的太子御寇。厲公之子媯完(即田敬仲)與御寇關(guān)系很好,媯完害怕禍及于己,被迫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此時正值公元前672年齊桓公在位,齊桓公本打算讓媯完任卿相,媯完推辭。于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責(zé)齊國的器械生產(chǎn)。媯完以原國名陳為氏。陳完傳至五世孫陳桓子,仕齊為大夫,食邑于田,遂改姓田氏。
前656年,齊桓公侵蔡伐楚,至召陵(今郾城境)還,欲過陳,陳大夫轅濤涂恐陳受害,詐齊出東道。東道惡,桓公大怒,執(zhí)轅濤涂而去。 
前647年,陳宣公死,兒子款繼位,即穆公;穆公卒,子共公朔立;共公卒,子靈公平國立。這時齊桓公稱霸諸侯,陳國被迫跟在齊國后面攻打楚國。后來楚國勢力強大,陳又臣服于楚。隨后,晉國稱霸,陳又加入到晉的聯(lián)盟中。晉楚相爭,陳國處于兩大強國的夾縫當(dāng)中,只得朝晉暮楚,惶惶奔波于楚、晉之間以求生存。而就在這個時候,陳國又發(fā)生了第三次內(nèi)亂。
陳國有一個寡婦夏姬,是陳大夫夏御叔之妻,風(fēng)【蟹】流美貌。陳靈公和兩位大夫孔寧、儀行父三人經(jīng)常跑到城外株林中與夏姬淫樂,大夫泄冶勸諫被殺。前599年的一天,三人在夏姬家飲酒尋歡,嬉戲間,互笑夏姬之子夏徵舒像對方,夏徵舒不忍其辱,靈公被徵舒一箭射死,孔寧、儀行父二人逃往楚國,靈公的太子午也逃往晉國。于是夏徵舒自立為陳侯。當(dāng)時楚莊王正稱霸,趁此機會,出兵攻入陳國,將夏徵舒車裂于陳都城的栗門之地,并派人到晉國把靈公的太子陳午接回陳國,立為陳成公。但將陳國每鄉(xiāng)取一人遷往楚國,居住在今漢口之東,謂之"夏州"(夏口)。
陳成公病逝,子弱(陳哀公)繼位。哀公娶鄭女,生師立為太子,然而哀公二寵妃,一生留,一生勝。哀公喜留,托弟司徒招照管。司徒招乘哀公生病之機,便殺死了太子師,宣布留為君,哀公上吊身亡。局勢穩(wěn)定后,招派使去楚說明情況,楚靈王當(dāng)場殺死陳使,派公子棄疾率兵伐陳,留逃往鄭國,棄疾滅陳。五年后,棄疾回國弒楚靈王自立,是為楚平王,楚平王為博取天下人的好感,把太子師之子陳吳從晉國接回,立為陳惠公。春秋末年,吳國崛起,與楚爭雄,陳國處在吳、楚交兵之地,首尾兩端,惶惶不可終日。陳惠公死后,其子陳柳繼位,是為懷公。懷公欲結(jié)交吳國,卻被吳國扣留,后悄然死于吳國,陳國只好立懷公之子媯越為陳湣公(閔公)。不久吳又來攻陳,陳國向楚告急,楚昭王親駕相救,駐兵城父(安徽亳州東南),吳兵退。隔九年后,吳王夫差伐齊,打敗齊軍后,派人召見陳湣公,湣公鑒于其父客死吳國,馬上應(yīng)召前往,而此舉又得罪了楚國,楚出兵討伐。終于在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殺掉陳湣公,將陳地劃為楚國的郡縣,至此陳國宣告滅亡。

葉國
春秋時期,楚莊王有曾孫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諸梁,諸梁被封于葉,建立葉國,為公爵,世稱葉公

項國
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于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建立項國。后項國被齊國所滅

衛(wèi)國
據(jù)《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稱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qū)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衛(wèi)國于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為秦所滅。

鐘吾國
春秋時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滅于吳
附:新沂地區(qū)據(jù)“春秋”記載,西周時為子爵鐘吾國,南鄰淮夷,北界郯、滕、西至宋、陳,今宿豫縣大部在其境內(nèi)
鐘吾國疆域:新沂大部分,郯城楊集部分。

鄖國
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芮國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于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縣,一說在今陜西省朝邑縣南有芮城),周成王時改做諸侯國,稱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時,芮國被晉國所滅(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

庸國
史載公元前1059年,周請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縣文豐鄉(xiāng)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墻歷經(jīng)三千余年風(fēng)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藝術(shù)的確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稱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fēng)源于巴山楚水間”。然而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庸人的軍事藝術(shù)水平,“惟庸人善戰(zhàn),秦楚不敵也”(《古代戰(zhàn)事考》)。 
商代,庸為侯國。定都于竹山城東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独ǖ刂尽份d:“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載:“方城天險之保障”。《民俗博覽》載:“庸人好巫,端公療疾,其效神驗,乃上古遺風(fēng)也”。在商代崇尚巫風(fēng)祭祀的時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張揚。 
至周代,庸國因率群蠻伐紂有大功被封子國。《尚書》說:“武王興兵伐紂,庸率盧、彭、濮等八國以兵相從?!睖缟讨?,庸國作為南方群蠻的領(lǐng)袖以軍事實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為占有今陜西的山陽、鎮(zhèn)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平利、鎮(zhèn)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節(jié),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nóng)架、興山、姊歸、巴東等縣,即整個秦巴山區(qū)的大部為庸之轄屬。國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庸人主要的敵人是楚國。楚國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為“百濮之長”的態(tài)勢。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yán)重災(zāi)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yǎng)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并率領(lǐng)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lián)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lián)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實現(xiàn)了“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壯志。

謝國
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資料只查到這么多了)

息國
夏商時期,這里已建立了息國,號稱千乘之國,北結(jié)齊鄭、南抗荊楚春秋時,春秋時鄭國(國都在今鄭州新鄭)和息國發(fā)生了矛盾爭端,息國國君不采取談判協(xié)商的態(tài)度來解決爭端,卻貿(mào)然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被迫應(yīng)戰(zhàn),將入侵者打得大敗而逃,后楚文王攻滅息國。傳聞:息媯(桃花夫人)無限漂亮,搞亡了息國

郤國
春秋時期,出自姬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dāng)先,帶領(lǐng)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后晉獻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兇,建立郤國,為子爵,稱郤子,其后遂以封地為姓,形成郤氏。見《尚友錄》|《古今姓氏書辨證》、《正字通》。   
春秋時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后來被晉厲公滅族,有子孫逃往楚國,楚昭王時郤宛任左尹。其子孫后代沿襲祖姓為郤氏。

祝國
黃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后來就有了祝國
公元前768年,“齊人滅?!?


管國
管國作為西周初期的一個重要封國之一,屢見史書。西周早期武王滅殷,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姬鮮于管(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稱管國,為當(dāng)時周朝之東方重鎮(zhèn)。周公攝政后,管叔因勾結(jié)蔡叔、武庚叛亂被誅,管城由此而廢。后裔以管為氏,管叔鮮為管氏(姓)的開氏始祖。

譚國
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于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出奔時曾經(jīng)過這里,當(dāng)時譚國君對齊桓公很不禮貌,齊桓公繼位,譚國也沒派遣使臣祝賀,齊桓公稱霸諸侯后,借此故吞并了譚國。

晉國
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西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為當(dāng)時重要封國之一。叔虞子改稱晉,后曾遷都于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馬)等地。西周末年,晉文侯擁戴平王東遷洛邑,殺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攜王,為東周的締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獎賞。
春秋初,晉國內(nèi)部出現(xiàn)公室與貴族爭奪君位的長期斗爭。從晉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師于曲沃,到晉緡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為晉侯,經(jīng)過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國。新建的晉國充滿活力,武公之子獻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擴張,曾伐滅耿、霍、魏、虞、虢等國,并戰(zhàn)勝驪戎、赤狄等族。其后因爭奪君位,晉國發(fā)生短期內(nèi)亂,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開創(chuàng)霸業(yè)。城濮之戰(zhàn),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以后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quán)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師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終于奪得君位。獻公吸取這一歷史教訓(xùn),對同姓公族采取殺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異姓大臣為輔佐。靈公時,趙盾殺君更立他人,開晉大臣專權(quán)的先例。以后,各異姓大臣的勢力愈來愈大。厲公(前580-前573在位)為加強公室、削弱強臣,曾利用大臣間的矛盾誅滅掌權(quán)的異姓大臣,但接著自己也被另兩家大臣欒氏、中行氏所殺。悼公時(前572-前558在位)君權(quán)曾有所加強,但也未能扭轉(zhuǎn)局勢。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晉國形成強大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卿,公室已不復(fù)成為重要力量,六卿之間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更加激烈。定公時(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出公二十二年(前453),韓、趙、魏三家又共滅智氏,三分其地,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靜公二年(前349),韓、趙兩國殺晉公分其地,建立近七百年的晉國滅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晉昭侯把曲沃封給晉文侯的弟弟桓叔,晉國被分成兩個行政區(qū)
前679年,曲沃武伯統(tǒng)一晉國,周厘王封曲沃武伯為晉國君主,并列為諸侯,曲沃武伯改名為晉武公
前661年,晉國占領(lǐng)了耿國、霍國和魏國
前656年,驪姬之亂,世子被迫自殺,重耳逃走
前655年,晉國使用假途伐虢之計,占據(jù)虞國和虢國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驪姬之亂結(jié)束,晉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為晉惠公拒絕向秦國賣糧食賑濟饑荒,秦穆公大怒,在韓之戰(zhàn)攻打并打敗晉國。
前636年,重耳(晉文公)即位
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國打敗楚國
前628年,晉文公駕崩,其子晉襄公即位
前627年,晉秦殽之戰(zhàn),晉國打敗秦國
前621年,晉襄公逝世,其子晉靈公尚幼,國相趙盾掌握政權(quán)。
前607年, 晉靈公被殺,其叔晉成公即位
前600年, 晉成公逝世, 其子晉景公即位
前453年, 韓、趙、魏三家滅知氏
前403年, 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前349年, 韓、趙兩國殺晉君,晉國滅亡
晉國君主列表

叔虞
燮父
晉武侯
晉成侯
晉厲侯
晉靖侯(?—前842年)
晉厘侯(前842年—前823年)
晉獻侯(前823年—前812年)
晉穆侯(前812年—前785年)
其弟殤叔篡奪政權(quán)(前785年—前781年)
晉文侯(前781年—前746年)
晉昭侯(前746年—前739年)
晉昭侯把曲沃封給晉文侯的弟弟桓叔。

晉國
晉孝侯(前739年—前725年)
晉鄂侯(前725年—前718年)
晉哀侯(前718年—前710年)
晉小子侯(前709年—前706年)
晉侯緡(前706年—前679年)
曲沃
桓叔(前745年—前732年)
曲沃莊伯(前732年—前716年)
曲沃武伯(前716年—前679年)
曲沃武伯統(tǒng)一晉國,周厘王封曲沃武伯為晉國君主,并列為諸侯,曲沃武伯改名為晉武公

晉武公(前679年—前676年)
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
晉惠公(前650年—前637年)
晉懷公(前637年—前636年)
晉文公(前636年—前628年)
晉襄公(前628年—前621年)
晉靈公(前620年—前607年)
晉成公(前607年—前600年)
晉景公(前599年—前582年)
晉厘公(前581年—前573年)
晉悼公(前573年—前558年)
晉平公(前557年—前533年)
晉昭公(前532年—前527年)
晉頃公(前526年—前513年)
晉定公(前512年—前476年)
晉出公(前475年—前459年)
晉哀公(前458年—前440年)
晉幽公(前439年—前424年)
晉烈公(前423年—前394年)
晉孝公(前393年—前377年)
晉靜公(前376年)

韓國
韓國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后再將晉的領(lǐng)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后世歷史學(xué)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zhàn)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后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厘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nèi)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fā)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于山地,經(jīng)濟很不發(fā)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zhàn)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zhàn)國諸侯國,于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yún)s為秦國所用。

韓國君主列表

韓景侯 前409年-前395年 在位15年
韓烈侯 前394年-前372年 在位23年
韓哀侯 前371年-前369年 在位3年
韓共侯 前368年-前359年 在位10年(懿侯)
韓厘侯 前358年-前333年 在位25年(昭侯)
韓威侯 前332年-前326年 在位7年
韓宣王 前325年-前312年 在位14年(宣惠王)
韓襄王 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襄哀王)
韓厘王 前295年-前273年 在位23年
韓桓惠王 前272年-前239年 前34年
韓廢王 前238年-前230年 在位9年

魏國
中國戰(zhàn)國時期七雄之一。姬姓。由魏文侯于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lǐng)土約包括現(xiàn)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陜西、河北的部分地區(qū)。當(dāng)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xiàn)時是開封的大梁后,魏國亦稱梁國。 祖先畢萬,為周初重臣畢公高之后。公元前661年,晉獻公以魏(今山西芮城北)封畢萬為大夫。畢萬之后遂以魏為氏。魏氏世世輔佐晉室有功。公元前514年,魏獻子代韓宣子執(zhí)政。公元前453年,魏桓子與趙襄子、韓康子三分晉國 。公元前403年 ,魏文侯與趙烈侯、韓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為諸侯。魏的疆域最初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河?xùn)|)、陜西境內(nèi)黃河與洛河之間(河西)及山西芮城西南風(fēng)陵渡一帶(河曲)。魏悼子徙居霍(今山西霍縣西南),魏昭子又徙居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其中心地區(qū)原在今山西西南 ,后逐 漸向東南發(fā)展 ,通過今山西東南部(上黨) ,擴大到今河南北部(河內(nèi))和中部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重心遂轉(zhuǎn)移到中原地區(qū)。

戰(zhàn)國初年,魏國曾是強大的諸侯國(見魏文侯)。李悝在魏國變法,使經(jīng)濟得以鞏固。其所撰《法經(jīng)》是中國古代影響甚大的第一部系統(tǒng)的成文法典。公元前413~前409年 ,魏連年攻秦,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公元前408年魏攻中山。公元前405~前404年,魏聯(lián)合趙、韓攻齊,入齊長城。公元前 400 年及前 391 年 , 三晉聯(lián)軍又先后敗楚于乘 丘和大梁、榆關(guān)。戰(zhàn)國中期,魏國仍較強大,但齊、秦等國崛起,對其形成威脅。秦自獻公時起,不斷向魏進攻,魏遂沿洛水筑長城以御秦。公元前318年,魏任用公孫衍為相 ,聯(lián)合趙 、韓、燕、楚攻秦,不勝而歸,魏已不能阻擋秦的東進。戰(zhàn)國晚期,魏已降居弱國之列。公元前290年,魏被迫獻河?xùn)|之地400里于秦。次年,秦攻取魏61城 。公元前287年 ,蘇秦、李兌合趙、齊、楚 、魏 、韓五國攻秦 ,罷于成皋 ,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不久,秦又攻取魏河內(nèi),魏獻安邑于秦。公元前283年和前275年,秦兩次攻魏到大梁 ,魏獻溫于秦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大溝水灌大梁,大梁城壞,虜魏王假,魏國滅亡。

燕國
中國先秦姬姓諸侯國,戰(zhàn)國七雄之一。又稱北燕。周公東征后,周太保召公奭被封于燕,他自己留輔王室,而令其子就封,成為第一代燕侯,西周、春秋時期,燕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北京地區(qū)和遼寧西部的大凌河流域,都城在薊(今北京)。同中原各國來往較少,國力一直不強。西周時期的燕國,共有11代燕侯。春秋早期,燕國常常受到北方山戎的侵擾。燕桓侯曾一度把都城南遷到臨易(今河北雄縣西北,或疑為今易縣)。公元前664年 ,山戎侵燕,齊桓公出兵相救,此后(或更早),燕的都城又北遷到薊。戰(zhàn)國時期,燕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弱,但在當(dāng)時的列國兼并戰(zhàn)爭中也起過重要作用。燕與齊、趙、中山相鄰,四國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到戰(zhàn)國中晚期,爭戰(zhàn)愈演愈烈。公元前323年 ,燕易王稱王。易王卒 ,子燕王噲即位 ,相邦子之深受重用。公元前316年 ,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子之,并由他決斷國事,實行政治改革。公元前314年,子之行新政三年,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聚眾作亂,圍攻子之。子之反攻,殺死市被與太子平。在孟軻的勸說下,齊宣王出兵伐燕,將燕攻下。燕王噲死難,子之出亡,被齊擒獲而醢其身。中山也乘機攻占燕大片土地 。公元前312年 ,秦、魏、韓出兵救燕,敗齊于濮水之上。次年,趙武靈王召燕公子職于韓,派兵護送回燕,立為燕昭王。昭王即位于燕破之后,立志報仇雪恥,卑身厚幣招聚天下賢士,得樂毅等人 ,勵精圖治,燕從此強大。這一時期,燕國設(shè)有兩個都城,上都為薊,下都為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但也有一說認為漢良鄉(xiāng)縣為燕的中都。燕將秦開破東胡后,將領(lǐng)土擴大到遼東,有今滹沱河以北的河北北部及遼寧之大部 。公元前284年 ,燕聯(lián)合秦、楚、趙、魏、韓5國伐齊 ,攻入齊都臨淄 ,連下70余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燕引兵東圍即墨 ,即墨大夫戰(zhàn)死 ,城中推舉田單為將 。雙方相持長達5年。公元前279年 ,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惠王猜忌樂毅,改用騎劫為將。田單進行反攻,收復(fù)喪失的70余城,燕從此國勢不振。到燕王喜時,又屢敗于趙。秦乘燕、趙之間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也不斷攻取三晉之地。公元前228年 ,秦破趙 ,兵臨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次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入秦刺殺秦王,沒有成功。秦派王翦、辛勝擊潰燕、代聯(lián)軍于易水以西。又次年 ,王翦拔取燕都薊 ,燕王喜遷都遼東。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據(jù)《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于今北京房山區(qū)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dāng)?shù)嘏f商的貴族以及當(dāng)?shù)赝林⒘寺?lián)合政權(quán)。最終使該地區(qū)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并進而在日后有了發(fā)展。

前323年,公孫衍發(fā)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于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后,燕人擁立在韓為貭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禮賢下士,筑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jié)據(jù)楊寬"戰(zhàn)國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jīng)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lián)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余城,殺死齊愍王。齊地只剩除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fù)國。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zhì)。逃回燕國后太子丹并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lǐng)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xiàn)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敝笄G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lǐng)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于秦。

趙國
春秋時期趙氏于晉文侯時遷至?xí)x國,六世而至趙衰。趙衰曾跟隨公子重耳逃往,后來重耳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趙衰于是權(quán)重位高,其后代趙盾、趙武(元代紀(jì)君祥著戲曲《趙氏孤兒》中的主角)、趙簡子、趙襄子都成為股肱之臣。
晉國在晉出公時期公室卑弱,主要權(quán)力被智伯和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驅(qū)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
趙襄子其父趙簡子,其母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zhèn)),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并最終聯(lián)合韓、魏二家滅智伯。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lǐng)地。
趙襄子死后,其弟趙桓子自立為君?;缸铀篮笙遄又众w伯魯之孫趙浣,是為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后來繼位,即是趙烈侯,趙國的開國國君。
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繼位,對趙、魏、韓已毫無權(quán)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并列。宋代史學(xué)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認為戰(zhàn)國時代由此開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趙都邯鄲,疆土主要有當(dāng)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陜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趙國附近還有小國中山國。
趙國被多個強國包圍,國勢很弱,經(jīng)常不得不向秦、魏等割地求和,并不斷被林胡、樓煩騷擾掠奪。著名戰(zhàn)例包括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攻打趙國,趙王只得以新近占領(lǐng)的中山國許以齊國以求救兵。齊威王帳下大將田忌用軍師孫臏之計“圍魏救趙”。

趙雍(前340年-前295年),即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zhàn)車戰(zhàn)術(shù),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zhàn)術(shù),國力大強。趙于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qū)設(shè)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市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并從今天的河北張家口到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筑“趙長城”。
趙國的強盛使得趙國成為秦國吞并六國最大的障礙。趙國外交上不畏強秦(藺相如“完璧歸趙”),軍事上廉頗等名將指揮的趙軍也屢勝秦國。

趙武靈王在選定繼位人的問題上猶豫反復(fù),造成幾個兒子內(nèi)訌,國力受到損傷,趙武靈王自己也在政變過程中被活活餓死。雖然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任用廉頗、藺相如等能臣使國力有所恢復(fù),然而秦國變法革新,逐漸超過趙國。
前260年惠文王之子趙孝成王時,由于國王昏庸,趙國勢力更加衰弱。秦國派武安君白起為將,以王龁為副將,用計使趙國換掉廉頗而啟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在長平之戰(zhàn)中40萬趙軍投降,而白起怕降軍造反而把全部士卒坑殺,使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秦將王翦于是率大軍破趙,俘虜了趙幽繆王。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前222年代王降秦,趙國亡。而秦終于在滅趙之后統(tǒng)一中原。

楚國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zhàn)爭。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于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前704年,楚君熊通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事。通過戰(zhàn)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先后吞并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進入戰(zhàn)國后,特別在楚懷王在位期間國勢迅速衰弱,被秦國白起屢次擊敗,被迫遷都壽春。在楚考烈王死后,太后李嫣嫣執(zhí)政,國力更加一蹶不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隨即開始統(tǒng)-全國的迸程,諸侯國紛紛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滅亡的命運。在攻滅韓、趙、魏后,秦軍于公元前224年大舉伐楚,楚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反擊之力。公元前223年、秦軍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壽郢,俘獲負芻,綿延800的楚國就此滅亡。

在春秋時代,楚語和中原語言之間有明顯的區(qū)別。楚國的官名和其他諸侯國不同:楚國宰相叫令尹,司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傳·宣公五年》還記載春秋時代楚語的兩個特殊詞語:
於菟wūtú(上古漢語發(fā)音為*aa-laa)為“老虎”(有人懷疑可能和緬甸語 kla“老虎”有關(guān))
穀為“哺乳”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兩個詞的意思,是因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穀於菟,《左傳》對他名字的原意做了解釋。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話:“楚言而出”(今譯:“他們講楚語就撤退了”),證明當(dāng)時的楚語和中原的語言不能通話。
在戰(zhàn)國時代,屈原楚辭的詞匯也顯示出楚國語言的特點。

齊國
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后,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shù)呐c國紀(jì),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魯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為齊桓公?;腹斡霉苤龠M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公元前684年,齊滅掉西面小國譚,向魯推進。公元前681年,又與宋、陳、蔡、邾會于北杏,南下滅小國遂,迫使魯與齊言和,盟于柯。次年,齊假王命合陳、曹伐宋,迫使宋國屈服,并與宋、衛(wèi)、鄭會于鄄,又次年,齊與宋、陳、衛(wèi)、鄭復(fù)會于鄄,開始稱霸諸侯。
春秋中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lián)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齊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衛(wèi);公元前656年,齊合諸侯之師侵蔡伐楚,與楚盟于召陵。此后,齊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會魯、宋、衛(wèi)、鄭、許、曹于葵丘。齊霸業(yè)達于頂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zhàn)于鞍(今山東濟南),齊大敗。到靈公、景公時,齊依舊是僅次于晉的中原強國。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天津(今天津蘄縣南)。
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后)、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于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lián)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lián)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齊絕祀。
田齊媯姓國家,出于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后陳氏逐漸兼并齊國的欒、高(齊惠公之后)和國、高(齊文公之后)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
田齊立國時,已經(jīng)進入戰(zhàn)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xué)宮,“設(shè)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 、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xué)術(shù)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于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fā)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lǐng)燕國。齊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戰(zhàn)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lián)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lián)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guān),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并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于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余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忌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fù)失地。齊雖復(fù)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后,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秦國
秦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yǎng)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qū)、居住區(qū)、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qū)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lǐng)地在今天陜西省,在當(dāng)時屬于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zhàn)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xué)技術(shù),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zhàn)國初期也比較落后。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tǒng)一中國。請參看秦統(tǒng)一中國之戰(zhàn)。
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秦朝。

秦國社會經(jīng)濟仍以農(nóng)業(yè)為主。春秋時代晚期,出現(xiàn)了鑄鐵農(nóng)具。戰(zhàn)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一步促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手工業(yè)以冶銅和制陶最為發(fā)達。發(fā)明了鉻鹽氧化處理兵器的新工藝;建筑材料頗具特色,瓦當(dāng)更是精美的藝術(shù)品。

秦國國君陵園在雍城陵區(qū)發(fā)現(xiàn)13座,芷陽陵區(qū)發(fā)現(xiàn)4座,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已發(fā)掘到近千座,國君稱王前使用“中”字形諸侯級墓制,稱王后使用“亞”字形王級墓制,廣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豐富,規(guī)模宏大。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及秦景公墓地)殉葬186人,為中國有史以來發(fā)覺墳?zāi)怪醒吃崛藬?shù)最多的一座。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后愈戰(zhàn)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shù)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xiàn)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lǐng)。

統(tǒng)一時機的成熟
結(jié)束諸侯割據(jù)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事業(yè),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從經(jīng)濟條件講,由于生產(chǎn)力的提高,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地區(qū)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這給統(tǒng)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jīng)濟基礎(chǔ)
其次,經(jīng)過春秋、戰(zhàn)國長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國境內(nèi)形成一個相當(dāng)鞏固的華夏民族共同體,且有較高的經(jīng)濟、文化水平。所以華夏族能夠作為一個核心民族,克服周邊各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逐漸融合。
第三,各國人民都要求統(tǒng)一。農(nóng)民是統(tǒng)一最熱誠的支持者,因為封建割據(jù)以及紛爭混戰(zhàn),給農(nóng)民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負擔(dān)。工商業(yè)者也渴望統(tǒng)一,以打破限制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各國關(guān)卡。地主階級更要求統(tǒng)一,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統(tǒng)一、強大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以保證自身的利益最后,經(jīng)過長期的兼并戰(zhàn)爭,大吃小,強吞弱,改變了大國之間的局勢,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中心力量。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說趙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tǒng)帥。
中國統(tǒng)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zhàn)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tǒng)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并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chuàng)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后,他在全國范圍內(nèi)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gòu)。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chǔ),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tǒng)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guān)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fù)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jīng)濟上推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nóng)只要向政(蟹)府申報土地數(shù)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quán)就得到政(蟹)府的承認和保護,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biāo)準(zhǔn)統(tǒng)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tǒng)一全國幣制。為發(fā)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qū)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jīng)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nèi)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qū)修筑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chǔ)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并利用戰(zhàn)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shù)六,因而規(guī)定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shù)。水主陰,陰代表刑殺,于是以此為依據(jù)加重嚴(yán)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xué)。隨后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將其全部坑殺于咸陽。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zhàn)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jié)起來,修筑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qū)后,設(shè)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shù)由統(tǒng)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jù)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后進行五次大規(guī)模的巡游,在名山勝地刻石紀(jì)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dāng)?shù)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并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jié)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并賜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發(fā)陳勝、吳廣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領(lǐng)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盎实邸眱勺?,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統(tǒng)一六國后確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謂始皇帝也。
兒時歷難 少年成帝王。
勵精圖治 十年滅六國。
政治改革 建立大秦國。
焚書坑儒 苛政猛于虎。
向東求仙 壽終卻歸西。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說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出生后,姓趙。公元前247年,莊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時年13歲。相國呂不韋掌握實權(quán)。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加冕親政。這年,宦官嫪毒發(fā)動宮廷政變,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圍剿長信侯嫪毒,并懸賞說:“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將把叛亂者一網(wǎng)打盡。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呂不韋的相國職務(wù),把朝政大權(quán)收回到自己手中。又聽從李斯之議,繼續(xù)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誘與武力打擊相結(jié)合的方略,加快兼并六國的戰(zhàn)爭步伐。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趙攻燕之機,遣軍由南北兩路攻趙,奪占趙國大片地區(qū)。十三年,桓齮攻趙國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十四年,在攻平陽,取宜安,破趙軍,殺趙將?;庚t定平陽﹑武城。十七年,派內(nèi)史騰滅韓,俘韓王安。將韓國設(shè)為三川郡。
十八年,用計離間趙國君臣,除去曾兩次大敗秦軍的趙國良將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lǐng)宗族數(shù)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于趙地設(shè)邯鄲郡。代地趙軍與燕軍聯(lián)合駐上谷易水(今河北懷來西北),企圖阻止秦軍繼續(xù)北進。二十一年(前227年)又為秦軍擊敗。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趙徹底滅亡。
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被秦王發(fā)現(xiàn),將荊軻體解。秦王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出兵攻秦軍,秦軍在易水之西破燕軍。二十一年,王賁攻薊(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軍,奪取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wèi)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太子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鑒于燕、趙的殘余勢力已不足為患,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暫停進攻。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賁攻魏,魏軍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后,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東部地區(qū)設(shè)置碭郡。
同年,秦將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將項燕打敗,遭到重創(chuàng)。二十三年,秦王親自登名將王翦之門謝過,請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領(lǐng)60萬大軍再攻楚國,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lǐng)秦軍繼續(xù)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xù)進軍江南,占領(lǐng)楚國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設(shè)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同年,在滅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shè)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lǐng)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占臨淄,俘齊王建,齊亡。秦王在齊設(shè)置齊郡和瑯邪郡。
秦王政掃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結(jié)束了西周末年以來諸侯長期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秦王自稱皇帝,追莊襄王為太上皇。
秦始皇稱帝后,頻繁用兵,開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調(diào)發(fā)數(shù)十萬人,三攻嶺南,占領(lǐng)百越之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將蒙恬率領(lǐng)30萬軍隊北擊匈奴,收復(fù)被匈奴占據(jù)的河南地(今內(nèi)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迫匈奴退往陰山以北。為了防止匈奴的侵擾,他把昔日秦、趙、燕所筑的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設(shè)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中央集權(quán)的大帝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jù)河為塞,并(傍)陰山至遼東”。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加強手中的權(quán)力,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權(quán)的政體,否定了丞相王綰提出的恢復(fù)分封制的主張,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后又增至40多郡??ぶ每な?,縣置縣令,中央設(shè)立“三公九卿”,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事務(wù)。這一政治體制加強了皇帝對政權(quán)的控制,開創(chuàng)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quán),為后來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
為鞏固中央統(tǒng)治,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并將六國貴族和豪富12萬戶遷到咸陽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時以咸陽為中心,修筑了兩條馳道:一條東通海邊;一條南入?yún)浅?,以便一旦發(fā)生叛亂,迅速調(diào)動軍隊鎮(zhèn)壓。秦始皇還多次到各地巡游,以“威服海內(nèi)”。
在經(jīng)濟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發(fā)布命令,“使黔首自實田”,確認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統(tǒng)一貨幣和度量衡,以加強各地區(qū)的經(jīng)濟交流。
在思想領(lǐng)域,秦始皇為了打擊儒生淳于越等反對郡縣制的言論,穩(wěn)定民心,維護皇帝的權(quán)威,他采納了李斯的主張,下令除了醫(yī)藥、卜筮、種植(指農(nóng)業(yè))之書、秦國史書和博士官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等外,其它書籍一律燒毀。次年,又因為方士侯生、盧生違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結(jié)果活埋400多名儒生,制造了歷史上第一個“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陵墓。僅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工程,就動用了70余萬人力,給勞動人民帶來繁賦重役和饑寒交迫,激起人民起來反抗,為秦朝的迅速滅亡種下禍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患病,七月死于沙丘平臺(今河北平鄉(xiāng)東北)。死后不入,即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
點評: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猴島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shù)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zāi)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評論的:“及至秦王,續(xù)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但秦僅二世而亡,其中的歷史教訓(xùn)足以警世后人,引以為鑒。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精品| 大尺度激情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性色av|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av|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99久久免费看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精品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偷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视频六七十路熟女| 一二区不卡不卡在线观看| 不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日韩18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摭挡又爽又色又刺激| 色综合久久超碰色婷婷|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无|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麻豆|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 五月天综合网五月天综合网| 欧美精品激情视频一区| 一级片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东北女人的逼操的舒服吗| 欧美野外在线刺激在线观看 | 男人大臿蕉香蕉大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午夜|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在线| 一级片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又大| 久久99热成人网不卡| 国产精品内射婷婷一级二级|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白白操白白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超薄丝袜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传媒欧美日韩成人精品| 人妻熟女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被后入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