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教學《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時,我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學完課文,我讓同學們再回頭讀一讀向?qū)ё畛跽f的那句話?!跋?qū)魺o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边@句話看似普通卻意味深長。
同學們,聯(lián)系向?qū)дf的話,你有什么問題?向?qū)髅髦馈覀儭南敕〞α擞敚€抱起那只幼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正方“贊同”,反方“反對”。
課堂上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出現(xiàn)了爭辯的場面,此時已不需要我點名發(fā)言了。有的同學說:“我同意向?qū)У淖龇?,如果不救小海龜,它就會被賊鷗吃掉,那是多么殘忍的事啊!”;“我也覺得向?qū)У淖龇ㄊ菍Φ?,因為面對作者及同伴的焦急、責怪,不能見死不救?!?/SPAN>有的同學說:“向?qū)ё龅牟粚Γ荒芤誀奚敲炊嘤數(shù)纳鼮榇鷥r來讓人們覺醒,他完全可以解釋給大家聽?!?;“也許他是個著名的生物學家向?qū)?,他怕我們回去以后和別人說他見死不救、沒有良心,所以做出了違背自然的事”。還有的同學認為向?qū)У淖龇扔袑Φ牡胤?,也有不對的地方。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SPAN>
此時,我站在孩子們中間,一陣陣地驚喜,一陣陣地感動,這就是學生對生命的真實理解,是美好心靈的自然流露。我順便加以引導,生命是無價的,平時要珍惜小生命;人類隨意改變自然規(guī)律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蓖黄恼拢煌膶W生在同一教師的指導下,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環(huán)境里,對同一文本的感悟也會有差異。在上述案例中,就充分顯示了這一點。雖然課文所揭示的“自然之道”道理,在學生中已是一個共識,理解是一致的,但是學生對文中的人物、事情的做法卻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和判斷,如:向?qū)У淖龇ㄊ菍€是錯,應不應該把小海龜放到大海里,為什么不直接告訴“我們”這是“自然之道”等,一石激起千尺浪,在感性與理性的碰撞,道德理解與自然現(xiàn)實的沖突,讓學生在是非曲直的爭辯中提高認識,讓學生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表述中張揚個性。
教學過程中把辯論活動引入課堂之中,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的興趣、個性、情感、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呈現(xiàn)、撞擊,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fā)表見解的平臺。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不盲目崇拜教師、課本,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和引導學生敢于向教材、向教師、向同學發(fā)問,把教材中的“錯誤”以及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失誤”當作教育資源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