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山東省中部的淄博市歷史悠久,是著名的齊國故都、聊齋故里、足球發(fā)源地、古陶瓷名窯。淄博轄張店、淄川、博山、周村、臨淄、桓臺、沂源、高青八個縣區(qū),城鄉(xiāng)交錯,人杰地靈。這里有臨淄的齊國故都文化遺跡、歷史博物館、古代春秋殉車馬博物館,也有淄川的蒲松齡藝術(shù)館,還有臨淄太公衣冠冢的姜太公祠,另有博山顏文姜祠、臨淄管仲紀念館、足球博物館、高青的王漁洋紀念館等。
最為著名的是淄川地區(qū)的古寨里窯,它從北朝以來延續(xù)燒造,歷經(jīng)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時期仍有燒造,是我國北方著名的古瓷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清末民國和近現(xiàn)代淄博的陶瓷業(yè)繁榮發(fā)達,亦是淄博市經(jīng)濟的主要支柱之一。
對于古淄博窯以往大家所知甚少,尤其是它的歷代制品和同時期的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磁州窯系相類,人們并沒有著意去細分,統(tǒng)稱為磁州窯系,或北方青瓷。此次央視尋寶來到淄博,有幸與藏友深入交流,見識了淄博窯的各時代典型器物,初步對其燒造特征和時代風格有所認識,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還需要以后再次探尋和考察。過去所見不多的淄博窯唐代黑釉器及宋代紅綠彩器,感覺其釉面的光澤具有不同于其它窯的獨特性,此次接觸數(shù)十件實物體會尤甚,所有品種的釉面特別明亮,光燦熠人,使人為之振奮。我想,這一獨特風貌,當是古代淄博窯的精髓和靈魂,其成因抑或是稱譽琉璃之鄉(xiāng)的淄博工匠在古代早已掌握了玻璃和琉璃的燒制技藝,陶瓷的瓷釉亦借鑒了琉璃工藝,把釉面的玻化程度達到極致,釉面似琉璃一樣堅密,有極強的折光率。更加之此地豐富的煤炭資源,或多或少用于陶瓷的燒造當中。
以下為淄博所見器物的介紹,僅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1、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高28厘米。此器型為大汶口典型流行器式。白色胎土,器壁輕薄,腹部有一圈貼塑泥條裝飾,此裝飾兩重作用:一為腹部加箍增加強度,二為器底火燒加熱時起到阻隔火焰,增聚底面熱度的作用。所以所見此類器底三袋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火燒痕。雖把柄小有修理,仍不失為大汶口文化代表之作。注意現(xiàn)今山東大量的仿制品,器身并無年代久遠所形成的包漿,尤噴水后水漬長久不吸收(真品立即吸收,且有泥土香味)。
2、山東仰韶文化彩繪魚紋陶鬲
此器與河南、陜西、甘肅等地仰韶文化類器型不同,具有山東地區(qū)特征,器身加施白色陶衣,口部涂黑彩,肩部以黑彩繪三魚紋相間以三角紋。魚紋繪畫形象趣味,眼部夸張出神入化。
3、北朝淄博窯青釉四系蓋罐
高26厘米,腹徑25.5厘米。園腹無釉平足,肩部飾四雙泥條園系。肩、腹各飾二弦線。釉色青綠,釉面玻璃質(zhì)感,光澤較強,釉有不勻的垂流現(xiàn)象。胎質(zhì)淺灰白,色較同時期的安陽相州窯淺淡,釉面光澤亦比相州窯強烈。又見有此窯的刻覆蓮瓣紋的橋形系大罐,皆為北朝青釉器典型式樣。
4、隋淄博窯青釉盤口壺、小四系罐
高29厘米;高13厘米。此二器為隋代青釉流行式樣,飾以弦紋和四系。釉色青綠,釉面光澤強烈,燒結(jié)溫度高,器足為平底實足,足際鏇削刀工犀利,齊整有力。此一現(xiàn)象亦為淄博窯的普遍特征。有時僅以此論,加之釉光強烈刺眼的特征,即可判為淄博窯窯口。
5、唐淄博窯絞胎貼花三足(左“缶”右“復”)
高16厘米,口徑12.5厘米。此器為河南鞏縣窯以外僅見的絞胎三足(左“缶”右“復”),亦是新的發(fā)現(xiàn)。敞口、短頸、園腹,下承三獸足。腹部貼飾三個綠釉的寶相花。絞胎陶泥為淺褐色與白色相間,似行云似流水,色調(diào)反差較小,此與鞏縣窯的深褐白色相絞有別,鞏縣窯絞胎多施以黃或綠,褐諸色釉汁。而淄博則不同,因色彩反差較小,故施加一層極薄的無色透明釉,呈現(xiàn)其幼嫩清純的色彩,為其時代特征。器內(nèi)可見兩半陶泥外用模具成形時的相接痕,也見器內(nèi)有手工捏抹、按壓痕跡??谘赜胁灰?guī)則的三支釘痕,此為三足(左“缶”右“復”)制作均有的工藝現(xiàn)象,是節(jié)省匣缽余位,口部支釘加燒另一件器物的工藝。雖屬常見現(xiàn)象,卻在某些時候是判別真?zhèn)蔚囊粋€強有力的佐證。
這件絞胎三足(左“缶”右“復”)被選為“走進淄博”陶瓷組三件候選國寶之一。
6、唐淄博窯蘭釉執(zhí)壺(殘)
高30厘米。器口把柄缺殘,細頸溜肩長園腹下收。淺寬無釉圈足。器身施蘭色釉至底足滿釉。胎薄體輕,蘭釉鮮亮勻凈,釉光強烈奪目,燒造溫度較高。胎質(zhì)較白。底足鏇削干凈利落,刀工犀利。疑口為花口,型制又為波斯壺式樣。全蘭釉三彩器為三彩中頂級稀有品。此器雖殘,但從蘭釉光澤和器足判定為淄博窯,其美艷絕倫的工藝高于同時期的其它三彩窯口??盀樘拼筒┤侍m釉的奇葩,見之拍案驚起,捧之贊賞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