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意義 二、巖漿巖的主要特征
巖漿巖是巖漿在地殼深處侵入或噴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它的礦物組成、產狀、結構和構造都有其本身的特點。
1.礦物組成:
巖漿巖主要是淺色的石英、正長石、斜長石、云母,以及深色的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組成。根據(jù)其中SiO2的含量多少可分為:⑴酸性巖(SiO2>65%);⑵中性巖(SiO265~52%);⑶基性巖(SiO252~40%);⑷超基性巖(SiO2<40%),呈深暗色,而中性巖則介于二者之間。此外,礦物種類也可作為鑒別的輔助特征。酸性巖以石英為主,中性巖以長石為主,基性巖以輝石、角閃石為主,超基性巖以橄欖石為主。
2.產狀
產狀是指巖漿冷凝后所形成的巖體的形狀、大小、同周圍巖石的關系及形成時所處的環(huán)境。根據(jù)形成深度的不同,可分為:
(1)侵入巖:在地殼深處形成,一般礦物結晶較好,稱深成侵入巖;在接近地表形成的,一般礦物結晶稍差,稱淺成侵入巖。
(2)噴出巖:巖漿噴出地面形成,常具流紋、氣孔或杏仁等構造。
3.結構:指巖石中礦物的結晶程度、顆粒大小和形狀,以及彼此間的結合方式。有以下幾種:
(1)全晶等粒:礦物顆粒全部結晶,可辯認礦物成分,且顆粒大致相等。又分為粗粒(>5mm)、中粒(2~5mm)、細粒(0.2~2mm),是深成巖所具有的結構。
(2)隱晶結構:礦物顆粒結晶細小,肉眼難以辯認,巖石斷面較粗糙,為淺成巖和噴出巖所具有。
(3)斑狀結構:礦物顆粒大小不等,較大礦物的晶體分散于隱晶質或玻璃質之間,較大的晶體稱為斑晶,而隱晶質或玻璃部分稱為石基,多為淺成巖所具有。
(4)玻璃結構:礦物沒有結晶,斷面較光滑,噴出巖所具有。
4.構造:指巖石各組成部分的礦物在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上所賦予巖石的外貌特征。有以下幾種:
(1)塊狀構造:巖石中礦物顆粒呈無定向排列,較致密均勻地分布于巖石中,可看出結晶顆粒的稱塊狀顯晶構造。
(2)流紋狀構造:巖石中礦物顆粒呈定向排列而形成不同色調的條帶,似流水,為噴出巖具有。
(3)氣孔狀構造:巖石中有許多橢圓和渾圓的空洞,為巖漿噴出時壓力減小,導致其中的氣體來不及噴出就冷卻形成的空洞,為噴出巖具有。
(4)杏仁狀構造:巖石的氣孔被后期的礦物填充而成,為噴出巖具有。
巖漿巖的結構和構造反映了巖漿巖的生成環(huán)境,是鑒別巖石的重要依據(jù)。
三、實驗材料
花崗巖、正長巖、閃長巖、輝長巖、輝綠巖、流紋巖、玄武巖、粗面巖、閃長玢巖、橄欖巖等。
四、鑒定步驟
1.借助巖漿巖簡單分類表,根據(jù)巖石顏色,酸性指示礦物(石英、橄欖石)有無確定為酸性或超基性巖,就可進行第四步,判斷它是什么巖石,若無批示礦物則進行第二步鑒定。
2.根據(jù)巖石淺色礦物,區(qū)別正長石和斜石,同時根據(jù)深色礦物以何種為主,進一步確定其酸性,如以輝石為主,則為基性巖類,可以進行第四步,判別它是什么基性巖。
3.根據(jù)正長石和斜長石,區(qū)別它屬于正長巖還是閃長巖組。
4.根據(jù)其結構和構造區(qū)別出噴出巖或深成巖,若是深成巖即可鑒定出巖石名稱。若是噴出巖還需進一步區(qū)別它是新相巖還是古相巖。
將觀察鑒定結果填入表2-1(另繪制表格)。
表2-1
編 號 |
顏 色 |
構 造 |
結 構 |
礦物組成 |
產 狀 |
酸 度 |
名 稱 |
|
|
|
|
|
|
|
|
表2-2 巖漿巖分類表
產 狀 |
構 造 |
巖石類型 |
超基性巖類 |
基性巖類 |
中性巖類 |
酸性巖類 |
SiO2含量 |
<40% |
40-52% |
52-65% |
>65% |
顏色深(黑、綠、深灰)---淺(紅、淺灰、黃) |
主要礦物 |
橄欖石、輝石、角閃石 |
基性斜長石、輝石 |
中性斜長石、角閃石 |
正長石、酸性斜長石、石英 |
次要礦物
結構 |
基性斜長石、黑云母 |
橄欖石角閃石黑云母 |
黑云母正長石石英 |
黑云母、角閃石 |
噴出巖 |
塊狀、氣孔狀 |
玻璃質 |
少見 |
浮巖、黑曜石 |
氣孔、杏仁狀、流紋狀、致密塊狀 |
隱晶質斑狀 |
少見 |
玄武巖 |
安山巖 |
流紋巖 |
侵入巖 |
淺成 |
塊狀 |
等粒斑狀 |
少見 |
輝綠巖 |
閃長玢巖 |
花崗斑巖 |
深成 |
塊狀 |
等粒 |
橄欖巖 |
輝長巖 |
閃長巖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