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經(jīng)多年探索,歸納出脾胃虛弱、睥虛積滯、胃氣上逆、肝胃不和等證型,可合并肝膽火勝、腸腑濕熱等。 中醫(yī)治療 以健睥消積、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 以枳實消痞丸為主加減 枳實消痞丸系金元時代明醫(yī)李東垣所創(chuàng),“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原方為丸劑,我經(jīng)多年探索,用本方加減做湯或濃縮加工做丸散劑,治療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實10-12g黃連10-20g生姜6g半夏10g 厚樸10-15g人參10-20g炙甘草6g 白術(shù)10-15g茯苓10g麥芽15g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見胃痛、胃脹、痞滿、噯氣、嘈雜、泛酸、惡心、食欲不佳等癥狀者均可用本方辨證加減治療。 虛寒者,減黃連加砂仁、吳茱萸; 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 肝火犯胃者,合金鈴子散加黃芩; 胃氣上逆明顯者,加蘇梗, 肝膽火甚者,加柴胡、黃芩; 腸腑濕熱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熱虛實增減。 保健常識 (1) 合理飲食,以防積滯傷及脾胃;(2)戒煙酒,忌過食辛辣,以避免對胃粘膜的反復刺激;(3)保持心情舒暢,以免情志刺激;(4)勞逸結(jié)合,以調(diào)和胃腸功能。 病歷舉例 張學伍,男,35歲,因胃脘脹痛,嘈雜于2003年3月8日就診。 自述患慢性胃炎10余年,時輕時重,這次復發(fā)并加重4月余,多方治療無效?,F(xiàn)覺胃脘脹痛明顯,食后加重,伴嘈雜噯氣,輕度惡心,大便秘結(jié),疲乏氣短。 胃鏡提示:胃體部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相為主。胃竇部粘膜充血、水腫,可見糜爛和滲出。 查:患者消瘦,面色無華。中上腹壓痛。 舌苔厚稍黃,脈沉稍弦。 西醫(yī)診斷:慢性淺表糜爛性胃炎。 中醫(yī)辨證:脾虛積滯、胃氣上逆。 中醫(yī)治療:健脾消積,和胃降逆。 處方: 枳實(膚炒)12g黃連(吳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厚樸(姜炙)10g人參10g炙甘草6g白術(shù)(土炒)15g茯苓10g 炒麥芽15g蘇梗12g黃芩8g瓜蔞12g陳皮10g 6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囑:戒煙酒,忌辛辣。 二診:2003年3月14日,自述胃脘脹痛減輕,食欲好轉(zhuǎn)。 原方加砂仁8g,減黃連4g,連服18劑。 三診:2003年4月6日,自述胃脘脹痛、嘈雜噯氣基本消失,惡心消失,精神食納好轉(zhuǎn)。 原方增減服2月余,諸癥消失,精神食納轉(zhuǎn)佳。 隨訪2年正常。 許紅容,男,46歲,內(nèi)蒙古烏海市人,5005年8月8日,因慢性胃炎、膽囊炎復發(fā),胃脘脹痛網(wǎng)上述診。 患者慢性胃炎、膽囊炎、膽結(jié)石反復發(fā)作12年,時輕時重。本次1月前復發(fā),多方治療不見好轉(zhuǎn),現(xiàn)覺胃脘灼熱,脹痛明顯,痛及胸脅,伴厭食惡心,嘈雜噯氣,心煩頭昏,便秘尿黃,口干口苦,舌苔厚膩而黃。 胃鏡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 中醫(yī)辨證:肝胃不和,合并肝膽濕熱。 中醫(yī)治療:疏肝和胃,清利濕熱。 以枳實消痞合柴胡疏肝散為主: 枳實(膚炒)12g黃連10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厚樸(姜炙)10g黨參10g炙甘草6g白術(shù)(土炒)15g 茯苓10g炒麥芽15g柴胡12g枳殼10g白芍10g 川芎8g香附15g黃芩10g瓜蔞12g 6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囑:戒煙酒,忌辛辣。 二診,2005年8月15日,諸癥減輕,胃脘灼熱及心煩頭昏基本消失,口苦基本消失,食納較前好轉(zhuǎn)。 原方去黃芩,照原法再服6劑。 三診:2005年8月22日,胸脅疼痛、噯氣、嘈雜及惡心消失,口苦消失。胃脘脹痛大減,飲食轉(zhuǎn)佳。 枳實消痞精選,部分濃縮,加工散劑900g,每次10g,每日2次,間斷服用近2月,諸癥消失。 |
|
來自: 李波醫(yī)學文庫 > 《經(jīng)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