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導讀》序(張振國)
一、張伯端其人其書
求生是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欲望,如何提高生活的質(zhì)量,使人健康長壽是值得永遠探索的課題。淵源流長的我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它是前人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是十分可貴的遺產(chǎn)。尤其是道家、道教的內(nèi)煉丹法,不管是靜的還是動的,是文的還是武的,在海內(nèi)還是在海外都產(chǎn)生過或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從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來看,被史家認為是丹經(jīng)之王的《周易參同契》集外丹和內(nèi)丹修煉之大成,在東漢直至宋代這漫長的歲月,愛好修煉的人士,包括上層顯赫之士,無不受到它的影響。宋朝的張伯端發(fā)揮《周易參同契》的理論,援佛入道,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后性,結(jié)合自己的修煉實踐,寫出了《悟真篇》,用歌詩的形式,借用外丹燒煉的名稱,依托卦象傳播內(nèi)煉的藥物、鼎爐、火候、防危等丹經(jīng)必須的知識。《四庫提要》稱其為:“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并推為正宗?!毙惺酪院?,備受推崇,于是注家蜂起,闡幽顯微,因之門派林立,綿延不絕。九百多年過去了,但《悟真篇》在煉養(yǎng)方面的價值依然存在。 張伯端(983年~1082年)字平叔,一名用成,號紫陽,浙江天臺人。生活在外丹修煉日見萎縮,內(nèi)丹修煉日臻興盛的北宋。薛道光(薛式)《悟真篇記》說:“張平叔先生者,天臺人,少業(yè)進士,坐累謫嶺南兵籍。治平中先大父龍圖公詵帥桂林,取置帳下典機事,公移他鎮(zhèn)皆以自隨。最后公薨于成都,平叔轉(zhuǎn)徙秦隴,久之,事扶風馬默處厚于河東,處厚被召,臨行,平叔以此書授之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愿公流布當有因書而會意者?!保ㄒ姟兜啦亍范跃帕隧摚稄堈嫒吮灸罚骸白详栒嫒四颂炫_纓絡(luò)街人,先名伯端字平叔,后名用成。少無名不學,浪跡云水。晚傳混元之道未備 孜孜訪問徧歷四方。熙寧中陸公龍圖銳鎮(zhèn)成都乃依以游蜀任四川節(jié)度制置使安撫司參議。於已酉歲遂遇異人傳火候之秘,其道乃成?!薄段蛘嫫孕颉罚骸捌陀子H善道,涉獵三教經(jīng)書,以至刑法,書算、醫(yī)卜、戰(zhàn)陣、天文、地理、吉兇、死生之術(shù),靡不留心詳究。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jīng)及諸家歌詩、論、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朱砂,白金黑錫,坎男離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色。不說火候法度,溫養(yǎng)指歸。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圣典教,妄行箋注,乖訛萬狀。不唯紊亂仙經(jīng),抑亦惑誤后學。仆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疲悴。雖詢求遍于海岳,請益盡于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后至熙寧二年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從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張伯端在六十歲以前是碌碌無為的,盡管他自幼好學博學,但因未遇名師,未得真訣,所以還是一事無成。如果他確實生于983年(一說生于987年)到熙寧二年,即1069年,他已經(jīng)八十六歲的時候,才從真人那里得到金丹、藥物、火候之訣,真正傳混元之道當從這時開始。
他深知“后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圣典教,妄行箋注,乖訛萬狀。不唯紊亂仙經(jīng),抑亦惑誤后學?!钡暮蠊?,他既力排異端邪說,又主張“萬卷丹書語總同”,所以兼采儒佛之理,提倡三教歸一之說。他一面?zhèn)鹘鸬ぶ?,一面積累《悟真篇》的素材,寫出了至今仍有巨大影響的悟真之作。
從“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內(nèi)七言四韻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shù)。絕句六十四首,按諸周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乙。續(xù)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歲律”,尤其是一個“續(xù)”字,根據(jù)這些話推斷,開始時《悟真篇》并沒有系統(tǒng)的構(gòu)思,也不是短時間完成的作品,他是為了適應(yīng)二八斤兩、對應(yīng)六十四卦、配合太乙之象、符合一年十二個月,才湊足這些數(shù)目的。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有些作品內(nèi)容上顯得重復?;蛟S是這個原因,《又西江月一首》等,被疑為后人續(xù)添。
張伯端寫完九十一首歌詩后,覺得對于“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盡,又作為歌頌樂府及雜言等,附之卷末。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于此矣”這些歌詩樂府雜言當是九十一首以外的作品,所指應(yīng)是“又西江月一首”即“丹是色身至寶”和“七絕五首”即“饒君”“投胎”“鑒形”“釋氏”“俗言”這些作品。但從“又作為歌頌樂府及雜言等”來看,文體和以前的作品風格卻對不起來。又清董德寧《悟真篇正義》:“按此五首之詩雖言旁門之學,以及修性之徒,總亦無甚深奧之意,且篇中已言之屢矣,又其原序中,并不言及有此,疑亦后人所作?!笨墒撬未愰摹缎拚媸畷ご涮撈分姓f;“不見〈翠虛篇〉內(nèi)說‘真金起屋幾時枯’是引此詩中之句。諒無差謬,是以錄之?!鼻鍎⒁幻鳌兜罆N》說:“性宗乃《悟真篇外集》,仙翁著《悟真篇》之后,尚恐本源之性有所未究,又作為歌頌樂府及雜言等,附之卷末,以備性命雙修之道也?!憋@然是指現(xiàn)行的《悟真性宗直指》。歷來被編入外集,多出來的六首作品雖真?zhèn)坞y辯,但畢竟被多數(shù)人認同。不管后人如何損益增刪,都無損于《悟真篇》的光輝。
《悟真篇》成稿后,因“處厚被召,臨行,平叔以此書授之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愿公流布當有因書而會意者。 ”馬處厚將此書交給張?zhí)狗?,“坦夫復以傳先考寶文公,余(薛道光)時童亦在旁竊取而讀之,不能通也?!鼻宕鹫做棥段蛘嫫ⅰ肪硎住蛾憦╂谟洝分杏袔缀跖c上述相同的記敘,但不同的是說張?zhí)狗騻饔陉憦╂谥?,彥孚幼時曾見過《悟真篇》,只因年幼而不能讀懂。彥孚晚年好道,才將此書刊行而流布。此說似不可取?!段蛘嫫房泻罅陱埐讼扇?。
二、《悟真篇》基本內(nèi)容
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在《悟真篇》名下的作品有七言四韻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韻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又西江月一首,七絕五首,這些作品傳統(tǒng)地編為上中下三卷。外篇有《悟真性宗直指》,《金丹四百字(并序)》,《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nèi)煉丹訣》。《悟真性宗直指》是性功的重要內(nèi)容,安排在外篇之首是為了讓它和命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其余兩篇作為對上中下三卷的補充,所以收在同一卷宗?!段蛘嫫斑z》又稱《悟真外篇》,有《讀周易參同契》,《贈白龍洞劉道人歌》,《石橋歌》、《后序原文》等四篇組成。
上卷即七言四韻十六首,是總論。北宋時期由于皇室的重視,道教得到振興,連著名的理學大師也基本上不排斥道教,士大夫信奉道教成為風氣,排斥道教的言論和行為比起前朝要少得多。毫無異議,以入世為主的道教得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宮闕里巷,崇尚內(nèi)丹修煉蔚為新風。即使這樣,總有頑愚之徒,于是張伯端發(fā)出了“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不丈夫”的呼喊,發(fā)出了“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yù)知”的忠告和“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癡”的批評;幫助大家明確方向“學仙須是學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啟發(fā)修士樹立信心“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途枉擺拋”。指明修煉的關(guān)鍵在于陰陽得類和調(diào)停火候,技巧在于坎離顛倒,最高境界是玄珠成象、返本歸原,最終目的是“壽永天地”。針對當時內(nèi)丹理論豐富,門派眾多的現(xiàn)象,張伯端告戒說:“萬卷仙經(jīng)語總同,金丹只此是根宗”即坤位乾宮。如何做到“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那當是絕句六十四首所述的內(nèi)容了。
中卷即絕句六十四首可以看作是分論,在分論中也有總分之別。因散見于詩中,在內(nèi)容上有些是重復出現(xiàn)的,所以要具體地分出何總何分是有一定的困難。次序上也較隨意,從宏觀上看六十四首絕句主要講述丹經(jīng)的理論來源,藥物,鼎爐,火候,抽添,性命雙修,先命后性。劉一明將六十一首作品所述的主旨一一列出。他認為1、2言鼎爐;3、4言偃月爐;5、6、7、8言真鉛;9、10言用鉛和不用鉛;11總論鉛汞;12言虛無一氣;13言坎離;14言戊己;15、16言坎離顛倒和取鉛填離;17言五行;18言二弦;19、20言調(diào)和;21言龍虎;22、23、24言煉己;25、26言金公姹女;27、28言火候;29言采藥火候;30言抽添火候;31、32言溫養(yǎng)與結(jié)胎;33言陰陽歸中;34言沐浴;35言文烹武煉;36、37言卦意;38言庚申;39、40言玄牝;41言性情;42言有為;43言雌雄;44言有無;45、46言服丹;47言丹自內(nèi)結(jié);48言藥自外來;49言內(nèi)外丹;50言陽精;51言返本;52言慧劍(還丹);53言調(diào)和性情;54言漸頓;55言結(jié)丹至易;56言用好我與天;57言盜機,即及時采藥;58言窮理;59言求師;60言息機;61言止足;62、63言生殺;64言混俗和光。
下卷即所收十九首詞,基本上以西江月曲牌為主,是對前面內(nèi)容的歸納總結(jié)。 外篇韻文有32首,主要是以“歌”尤其是用“頌”這種文學樣式來闡明性命雙修的道理。張伯端寫完99首詩詞后發(fā)現(xiàn)“篇集既成之后,又覺其中惟談養(yǎng)命固形之術(shù)而于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究”,于是增寫了專言性功的歌詩,教誨修真之士察心觀性,以儒養(yǎng)仁,以佛培性,事事處處,無分大小,棄惡從善,脫離諸相,才能無為自用,頓超彼岸。否則縱有千種奇妙丹法,終因根性迷失,亦難于成丹而交臂于成仙得道。命之不存,性將附焉?因性失命,因命害性都不能悟得無上至真妙覺之道。所以說這32首雜言是進一步體現(xiàn)了張伯端“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三教合一思想。性功煉心,拓展生命境界;命功煉形,實現(xiàn)生命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最后達到性命雙修,實現(xiàn)生命的超越。 另外,《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nèi)煉丹訣》都被刊入〈正統(tǒng)道藏〉,雖然題有“張伯端”,“張平叔”之名,但歷來有偽托之議。就其內(nèi)容來看,與前99首詩詞是一致的,不妨把它當作用時文寫成的丹書,可以幫助理解上中下三卷丹詩的含義。現(xiàn)在一并收入《外三種》。
《悟真外篇》中的《讀周易參同契》主要講述乾坤、陰陽、五行與八卦之間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依靠設(shè)象來說明,“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一旦知道源頭,就要效法乾坤,掌握陰陽造化,奪一身之正氣,但修真上士“不在乎泥象執(zhí)文”?!顿洶埗磩⒌廊烁琛穼嶋H上是卷一中一、三、五、七首律詩內(nèi)容的演繹,同時表現(xiàn)了他對“竟向山中尋草木”的否定。《石橋歌》是濃縮了的《悟真篇》,“山北穴中藏猛虎”、“山南潭底隱蛟龍”“二獸相逢斗一場”著重談了沿著任督二脈運氣,坎離交會產(chǎn)玄珠;“無晝夜,要綿綿,聚散周天火候全”、“木生火,金生水,水火須分前后隊”這是講述五行與火候要匹配;“妙道不離自家身,豈在千山并萬水”,鼓勵修真之士尋師覓玄旨,區(qū)別真?zhèn)蔚しǎ瑘猿中逕?,爭取早日與道合真。
三、內(nèi)丹理論的淵源
我國的養(yǎng)生理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有相當?shù)陌l(fā)展,出土文物可證?!缎袣庥衽邈憽饭玻矗底?,每一面刻三個字,刻在十二面體的小玉柱上,其中九個字重復出現(xiàn),經(jīng)考古學家認定是戰(zhàn)國初期的作品。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將四十五個字解釋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之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辈贿^這一理論沒有直接影響《悟真篇》丹法思想。盡管張伯端丹經(jīng)理論來源是多方面的,但《行氣玉佩銘》沒有成為他丹法理論根本淵源。清朱元育《悟真闡幽》直截了當說《悟真篇》:“此書源頭出自《陰符》、《道德》兩經(jīng),其作用則略仿《參同契》。大抵是恐泄天機,不敢直說。故有藥物、爐鼎、火候之法象,有乾坤、坎離、龍虎、鉛汞之寓言?!弊鳛榈兰宜淄啤兜赖陆?jīng)》,對其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順生思想作了發(fā)揮。他在第十二首中吟“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边@是順生,離不開生老病死。道是虛無中的先天一氣,永遠不會枯竭衰亡。作為一個人,他所具有的先天之氣因為煩惱是會一天天耗散,具體表現(xiàn)為一生二,二在人體就是陰陽,就是坎離,也就是元精、元神。元精下滑,元神上飛直接導致先天之氣的耗散。要使它不消散,就要想辦法“歸根復命”。如能懂得“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钡牡览?,篤信不移,努力加以實踐,使三歸二,二歸一,一歸于先天,這就是逆修成仙,相當于佛教的“凈意”說。第51首“萬物蕓蕓各返根,返根復命即常存。知常返本人難會,妄作招兇往往聞”,顯然只有歸根才能復命,可是復命不容易,其理深奧,功法微妙,藥物有內(nèi)外老嫩之分,火候有文武緩急之別,尚有結(jié)丹與脫丹的不同層次,處理不當,難免不測,所以不能憑一點小聰明臆度私猜,要有名師指點。張伯端再三告戒“報言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為”“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兜赖陆?jīng)》五十八章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辈藦膶嵺`中得到“禍福由來互倚伏,還如影響相隨逐。若能轉(zhuǎn)此生殺機,反掌之間災(zāi)變福”,這就告訴我們身體所具有的五行之氣也是相生相克的。順者德中有刑是為殺機,殺機者亡;逆者刑中有德,是為生機,生機者存。這里充滿著辨證的思想,要求我們小心謹慎處理好內(nèi)在的細微變化,不能掉以輕心。
《陰符經(jīng)》只有幾百個字,但其天人相盜的盜機論和暗合天道的神仙長生學說給張伯端以極大的啟發(fā)。第五十七首云:“三才相盜及其時,道德神仙隱此機。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边@就是繼承了《陰符經(jīng)》“三盜既宜,三才乃安”“動其機,萬化安”的盜機論,認為“天地為萬物之盜,萬物為人之盜,人為萬物之盜”。萬物得到天地之氣,所以有萌生到茂盛的發(fā)展;人見萬物產(chǎn)生貪嗔癡欲念,萬物消耗人的精神。說穿了就是及時地互相利用?!罢〗腥?,不正取叫盜。在丹法上,順行稱取,逆行叫盜。”亙古神仙隱而不露為的是伺機盜取,竊奪陰陽造化,爭取生殺之機的轉(zhuǎn)化,以正祛邪,從而達到萬化安、百骸理的目的。人若能適時盜取天地之精華,那就能夠與道合真。所以要求修士理解陰符道德兩文蘊涵的深刻意義。“《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shù),盡于此處達真詮”,在丹家眼里這兩篇文章是修真祖經(jīng),是泄露了天地造化機密的書,按照書中指點進行修煉,是會有利于成功的。因為修仙得道者都從其中獲得真諦。如此推崇便有實際運用,“若會殺機明反復,始知害里卻生恩”就是明白逆轉(zhuǎn)殺機重要性的最好注腳。
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完備地闡述內(nèi)外丹法的著作。東晉葛洪的《神仙傳》首次提及魏伯陽,說:“魏伯陽者,吳人也。高門之子,而性好道術(shù),不肯仕宦,閑居養(yǎng)性,時人莫知其所從來?!薄安栕鳌秴⑼酢?、《五相類》,凡二卷,其說如似解釋《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奧旨矣?!薄秴⑼酢酚置吨芤讌⑼酢罚珪稚?、中、下三篇及《周易參同契鼎器歌》一首,共六千多字。這是一本將《周易》、黃老與爐火參同一體的講述丹道的書。主要內(nèi)容是關(guān)于煉丹的鼎器、藥物、火候這三個問題的闡述,“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御;爐火之事,真有所據(jù)。三道由一,俱出徑路。”雖然這段文字到八十五章才提及,實際上是這本書的總綱。行世后,為其作注者甚多,僅唐宋以后的《參同契》注本,《四庫全書總目》就收有6部16卷,明正統(tǒng)《道藏》收入11種。毫無慚愧地雄居丹經(jīng)之祖的位置。
張伯端從《參同契》獲取了大量的營養(yǎng),并從三個方面作了發(fā)揮。第一,張伯端認定《參同契》是一本講述內(nèi)丹修煉的著作,作者害怕因泄露天機而受神仙懲罰,故意使“詞韻皆古,奧雅難通。”(朱熹語)以寓言借事,顯晦相雜,顯少晦多,比喻連比喻,著實難以暢讀,因此出現(xiàn)許許多多似是而非,牽強附會的解釋,使人越讀越糊涂。
張伯端讀懂了。他在律詩第八首中明確說:“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三黃就是硫磺、雄黃、雌黃;四神就是朱砂、水銀、鉛、硝。《參同契》里提到的物質(zhì)這些都是有形的,靠道術(shù)無法煉就。“時人要識真鉛汞,不是凡砂及水銀”,只有把鉛汞解讀為元精元神時才算認識了真鉛汞,這是靠修煉能夠得到的。為了突出識真鉛的重要,張伯端連續(xù)寫了“嚥津納氣是人行”“調(diào)和鉛汞要成丹”“未煉還丹莫入山”“竹破須將竹補宜”“用鉛不得用凡鉛”“虛心實腹義俱深”“夢謁西華到九天”等七首(即第5、6、7、8、9、10、11首)關(guān)于“鉛汞”的七絕。分別從咽津納氣不是內(nèi)丹修煉、調(diào)和鉛汞、鉛是至寶家家都有、以鉛補鉛、以鉛實腹、不用有形之鉛、鉛汞合煉七個方面豐富內(nèi)丹理論。第二,從上述七首作品可知,內(nèi)丹修煉的藥物絕對不是有形有質(zhì)的金水鉛汞,真正的藥物是人人都有的精氣神,依靠精氣神都能煉就金丹,“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律詩六)“要知藥產(chǎn)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xiāng)”(律詩七),川源處就是西南方,即人體的坤方,也就是下丹田。所以修士根本不必避開鬧市孤守空山。第三,明確指出修煉的場所不在深山老林,而是以人體自身為丹爐?!绊氈箅[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律詩第五),“志士若能修煉,何妨在市居朝?(西江月十二首之二)這些觀點《周易參同契》從未有所說明。《悟真篇》對此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
張伯端受陳摶內(nèi)丹思想的影響是很大的,盡管陳摶作古的時候張伯端還很小,約五六歲。陳摶是北宋一位傳奇式的隱逸道士。他放棄仕途,專研《易》學,置身黃白煉丹飛升之事。長期隱居武當山修煉二十多年,后來移居華山云臺觀和少華山石室。著作甚豐。有《無極圖》刻于華山石室。朱彝尊在《太極圖授受考》中說:“陳摶居華山,曾以《無極圖》刊諸石,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門’;次二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氣朝元’;次四曰陰陽配合,曰‘取坎填離’;最上曰‘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故謂之《無極圖》。乃方士修煉之術(shù)爾?!秉S宗炎說:“其圖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鹦匝咨希嬷瓜?,則火不熛烈,惟溫養(yǎng)而和燠;水性潤下,逆之使上,則水不卑濕,惟滋養(yǎng)而光澤。滋養(yǎng)之至,接續(xù)而不已;溫養(yǎng)之至,堅固而不敗。其最下圈名為‘玄牝’,玄牝即谷神。牝者,竅也;谷者,虛也。指人身命門、兩腎空隙之處,氣之所由以生,是為祖氣。凡人五官百骸之運用知覺,皆根于此。于是提其祖氣上升,為稍上一圈,名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有形之精,化為微茫之氣;煉依希呼吸之氣,化為出有入無之神,使貫徹與五臟六腑,而為中層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聯(lián)絡(luò)之一圈,名為‘五氣朝元’。行之而得也,則水火交奸而為孕。又其上之中分黑白兩相間雜之一圈,名為‘取坎填離’,乃成圣胎。又使復還與無始,而為最上一圈,名為‘煉神還虛,復歸無極’,而功用至矣。蓋始于得竅,次于煉己,次于和合,次于得藥,終于脫胎求仙,真長生之秘訣也?!保ㄞD(zhuǎn)引自《中國道教史·第七章》
張伯端絕句第十一首“夢謁西華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簡易無多語,只是教人煉汞鉛。”因為是做夢,所以寫到“真人授我《指玄篇》”并非奇特離譜。陳摶著有《指玄篇》確是事實。《宋史·隱逸傳》:“摶好《易》,手不釋卷。常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yǎng)及還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箋其旨?!薄端问贰に囄闹尽?、《通志·藝文略》都印作《九室指玄篇》。張伯端悟真步驟即筑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與陳摶《無極圖》提示相同者多,經(jīng)過黃宗炎的太極圖說辨,我們更有理由說張伯端的悟真思想的形成與陳摶內(nèi)丹理論有淵源關(guān)系,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比與《參同契》的關(guān)系親近得多。畢竟他們生活在幾乎是同一個時期。
五、 《悟真篇》的注本
《悟真篇》傳世以后影響了一大批修真之士,由于認識不同,實踐的方法不同,于是出現(xiàn)了不少派別,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闡釋《悟真篇》。版本很多,影響比較大的有以下幾種本子: 《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載《道藏》二冊。此書是象川無名子翁葆光注,武夷陳達靈傳,集慶空玄子戴起宗疏。文前引有陳達靈的序。序中說:“紫陽陳仙翁,武夷人,有語錄傳世為六十四說,分言性命二宗,內(nèi)外二藥,。又云不讀古文龍虎上經(jīng),不知兩弦金水之妙,不讀參同契,不知日月一斤之精,不讀悟真篇,不知二章金碧之神,斯道也,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必也。捋龍虎未分之氣,吸龜蛇初孕之精,三百爻中或文或武,六十四卦內(nèi)曰屯曰蒙,結(jié)丹于片餉之間,成道於九年之上。又云道在外來,安爐立鼎卻在外,道在外來真汞真鉛卻在內(nèi),內(nèi)一斤外一斤,紫金化紫粉,紫粉化金丹,此先天內(nèi)藥外藥之辨?!痹摃鴮⑵哐运捻嵤追譃榫硪弧⒕矶?、卷三,七言絕句六十四首為卷四、卷五、卷六、卷七,讀周易參同契,贈白龍洞劉道人歌,石橋歌,絕句五首,西江月一首兼收在卷八中。在第三卷中注明專講內(nèi)外藥的有“用將須分左右軍”、“休泥丹灶費工夫”“玄珠有象逐陽生”、“要知煉養(yǎng)還丹法”、“兔雞之月及其時”、“否泰才交萬物盈”、“卦中設(shè)法本儀刑”等幾首。
《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象川無名子翁葆光注,載《道藏》二冊。其中收有:七言四韻十六首,絕句六十四首,西江月十二首,讀周易參同契,贈白龍洞劉道人歌,石橋歌。另有“休施巧偽為功力”、“敲竹喚龜吞玉芝”、“饒君了悟真如性”、“禍福由來互倚伏”、“了了心猿方寸機”等七絕五首,西江月“丹是色身至寶”一首。
《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有紫賢薛道光子野陸墅上陽子陳致虛注,載《道藏》二冊。收有:卷一七言詩八首,卷二七言詩八首,卷三七言絕句三十二首,卷四七言絕句三十二首,卷五五言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又西江月一首,續(xù)絕句五首。
《紫陽真人悟真篇直指詳說三乘秘要》象川無名子翁葆光述。載《道藏》二冊。主要內(nèi)容分為悟真直指詳說,強兵戰(zhàn)勝之術(shù),富國安民之法,神仙抱一之道;三乘秘要詩(分為金丹術(shù)、運火法、抱一法)另有張真人本末、薛紫賢事跡、金丹法象。
《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載《道藏》二冊。收有禪宗歌頌詩曲雜言,包括性地頌,無罪福頌,三界唯心頌,圓通頌,隨他頌,寶月頌,心經(jīng)頌,人我又名齊物頌,讀雪竇禪師祖英集,戒定慧解,即心是佛頌,采珠歌,禪定指迷歌,無心頌,西江月十二首。
《悟真篇注釋》象川無名子翁淵明注,載《道藏》三冊。上卷收有七言四韻十五首。卷前有二百許字的短序,總講內(nèi)丹是富國強兵的龍虎之術(shù)。中卷收有絕句六十四首,卷前有簡短的序言,總述內(nèi)丹陰陽交感之理。下卷收有讀周易參同契,卷前有五百多字的序,主要講述援佛入道,性命雙修。
《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云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載《道藏》三冊,共七卷。卷一、二收有七言四韻十六首,標明表二八一斤之數(shù);卷三、四、五收有絕句六十四首,標明以象卦數(shù);卷六、七收有五言四韻一首,標明以象太乙之數(shù);西江月十二首,標明以象十二個月。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nèi)煉丹訣》紫陽真人張平叔撰,載《道藏》四冊。
《悟真篇詩小序》載《藏外道書》五冊,由淮海參學弟子陸西星講述。其中收有七言律詩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十二首(以象十二月,西者金之方,江者水之體,月者丹之用)。講述時,每篇文章有標題,如:內(nèi)外藥火,大藥妙道,白虎首經(jīng),二物相親,三姓會合,七返九還,藥化功靈,屯蒙運火,藥火消息,錯路第十,功德圓滿,二氣相資,仙佛同證(以象閏月,即又一首)。絕句五首以象五行,每首標題為:兼修大藥,四果非真,陰神非固,西方極樂,日用顛倒。在“悟真法語”的標題下,收有無罪福頌、三節(jié)唯心頌、見物便見心頌、心經(jīng)頌、齊物頌、讀雪竇禪師祖英集、采珠歌、禪定指迷歌、無心頌及又西江月十二首。在文末有悟真小序的勘誤表。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nèi)煉丹法題解》載《藏外道書》六冊。其中提到:“遠師真人王邦叔,不知何許人也,年十九,侍紫陽真人為弟子,凡九年不知大道之自然,亦不請問。一日侍師至羅浮觀。先生曰,子之從我不為不久,於金丹之道略不顧及,從我為何?邦叔再拜曰,匪不顧及也,自揣玄微,必無此分。先生曰,嘻,自太極既分之后,一點靈光人人有之,賢者不加多,愚者不加少,似子所言,是蔽其明也,吁可哀也哉。
邦叔不覺涕泗交順,頓首百拜,悲不能起,去靜室中思吾此語,有所覺則急來。邦叔辭,遂去?!卑胍估?,紫陽先生前去叩門,邦叔趨而出迎。邦叔就把自己坐靜室的感覺告訴紫陽先生。紫陽認為此生可教,于是將金丹圖傳于邦叔。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nèi)煉丹訣》載,《藏外道書》六冊。 《金丹四百字序》、《金丹四百字》載《藏外道書》六冊。在《金丹四百字序》的文末提到“今因馬自然去講此數(shù)語,汝其味之,紫陽張伯端序”。 《石橋歌》載《藏外道書》六冊,注明平叔張伯端著。 《悟真篇》載《藏外道書》六冊,為西陵一壑居士彭好古解。 《金丹四百字測疏》載《藏外道書》六冊,具名是許敦邦校。 《金丹四百字內(nèi)外注解全卷》載《藏外道書》九冊。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載《藏外道書》九冊,具名張伯端撰。 《悟真篇約注》載《藏外道書》十冊,有張祖師原序,翁真人序。
《金丹四百字自序注》載《藏外道書》十冊,北宋龍門宗裔閔一得注。 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收有《悟真篇》并有獨特的注解。
《藏外道書》是當代編的道書集成,內(nèi)容大多數(shù)是流行在民間的不同時期的抄本。有關(guān)《悟真篇》的注疏,看來不少是前人注疏的傳抄本或縮本,似乎沒有什么新的見解或發(fā)揮。但我們從流傳中可以看到《悟真篇》在當時社會上的傳播情況,這和它應(yīng)有的價值是分不開的。
六、 悟真丹法傳承及意義
張伯端吸收古代內(nèi)外丹法的功理功法,恭行修煉而無大的收獲,直到“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覺得“指流知源,語一悟百”,修煉乃有大的進展,并有意于用詩文傳授丹法。在《悟真篇后序》中仍不忘重提“向已酉歲,于成都遇師傳授丹法”,可惜的是他始終沒有講出自己的老師究竟是何人,這個問題折騰得后人莫衷一是。但并不因為無法弄明何者是伯端之師而動搖南宗內(nèi)丹之祖的地位。薛道光的《悟真篇記》說:“張平叔先生者,天臺人,少業(yè)進士,坐累謫嶺南兵籍。治平中先大父龍圖公詵帥桂林,取置帳下典機事,公移他鎮(zhèn)皆以自隨。最后公薨于成都,平叔轉(zhuǎn)徙秦隴,久之,事扶風馬默處后于河東,處厚被召,臨行,平叔以此書授之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愿公流布當有因書而會意者。”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笨梢娮钤绲玫健段蛘嫫肺母宓氖邱R處厚而不是別的什么人,當然以后得到文稿者未必就是嫡傳之人。
由于對丹功的認識不同,南宗內(nèi)丹出現(xiàn)了清修派和陰陽派兩個主要的派別。 張伯端是主張清修的,以自身為乾坤、利用自身的陰陽、以自身為鼎爐進行修煉。當他離開馬處厚以后又遇大難,據(jù)說是得罪了鳳州太守,不得不出奔,被裁縫石泰遇上而得救,于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為感謝石泰解救之恩,便將丹法傳給石泰。石泰又傳給了薛道光這個關(guān)鍵性的人物。 薛道光,名式,又名道源,原來是個和尚,法號紫賢。陜府雞足山人。《薛紫賢事跡》說他:“崇寧丙戍歲冬,寓眉縣青鎮(zhèn)聽講佛事,適遇鳳翔府扶風縣杏林驛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綠發(fā)朱顏,神宇不凡,夜事縫紉。道源審察焉,心因異之。偶舉張平叔詩曲,石攫然曰識斯人乎,曰吾師也?!碑?shù)弥┦菑埐说牡茏訒r,僧人薛道光就拜石泰為師。繼而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給了南宋道士白玉蟾。陳楠死后,白玉蟾常蓬頭跣足,野服弊衫,瘋瘋癲癲往來于羅浮、武夷、龍虎、天臺、金華諸山間,致力于傳播丹道。嘉定十年,收彭耜和留元長為弟子。從張伯端到彭耜,這是最正宗的清修一派。 白玉蟾再傳弟子是元初的李道純,他提出“守中”、“中和”的丹法理論而自成一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張伯端內(nèi)丹功法在傳播過程中發(fā)生了變化。這變化實際上是質(zhì)的變化。張伯端認為陰陽集于一身,要調(diào)整自身的陰陽,而他的不少弟子將陰陽視為男女,將鼎視為男,將爐視為女,陽上陰下,熱衷于男女同修,成為淫欲的代名詞,被國外有些學者視為男人枕邊的一粒偉哥。這就是后來的南宗丹法陰陽派。 陳達靈《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說,張伯端還將丹法傳給劉永年,劉永年又傳給翁葆光,成為很有影響的陰陽派。 石泰傳給元代道士趙緣督,趙緣督傳給陳致虛。在傳承過程中發(fā)生嬗變,這一派除石泰外,其余都稱得上是陰陽派。 清修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張伯端、石泰、薛道光、夏宗禹、葉文叔;宋元間的俞琰、清劉一明、朱元育、董元真。 陰陽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宋代的陸墅、陳致虛、翁葆光、戴起宗、陳達靈。明朝有陸西星(屬于東派陰陽派)、李文燭、彭好古、甄淑。清代有陶素耜、仇兆螯,傅銓。 清修派、陰陽派對《悟真篇》都有注疏和發(fā)揮,本文第五部分羅列的篇目絕大多數(shù)是他們的著作。 陳致虛有不少著作,為傳播張伯端丹法作出重大貢獻,他的煉養(yǎng)理論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他還致力于北七真和南五祖的大聯(lián)合。雖然是聯(lián)合了,但意義不大,所謂聯(lián)合也只是丹法上共融,而且仍有性命先后之分。因為南宗不同于南方的正一派道士,正一派擅長符箓齋醮,又火居在家。北方全真以修煉、治病為主兼以齋醮,居于道觀。南宗專事內(nèi)丹修煉,傳世丹法著作較多,影響也大。說是聯(lián)合,實質(zhì)上依然各自為政。 紫陽派實際上也是清修派,這一派沒有著作流傳,后來被并入全真派。 明朝的《性命圭旨》只是將《悟真篇》詩詞曲牌變?yōu)闀r文,其大要還是建立在張伯端內(nèi)丹基礎(chǔ)上?!吨袊澜淌贰罚ㄇ湎L┲骶帲┰谡撌觥段蛘嫫返しㄋ枷氲臍v史價值時說:“對其后道教內(nèi)丹學的發(fā)展,影響較大。關(guān)于他闡述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功法,爾后也發(fā)展為道教內(nèi)丹的主要修煉法。時至今日,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用于實踐,通過煉養(yǎng)人體精、氣、神,可調(diào)整陰陽、疏通經(jīng)絡(luò),促進健康、祛病延年;如臨床應(yīng)用,對一些慢性病,有較好效果?!笨梢哉f《悟真篇》中的精華是永遠澤被后人的,九百多年來的實踐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它可以不斷啟迪人們在實踐中探索自我保健的途徑以實現(xiàn)悟真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