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定力--由大梅法常禪師所想到的
大梅法常是馬祖的高足之一,蒙馬祖印心后即住山修行。 大寂(即馬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么,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里住?!鄙唬骸按髱熃辗鸱ㄓ謩e?!睅熢唬骸白髅瓷俊痹唬骸坝值溃悍切姆欠??!睅熢唬骸斑@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秖管即心即佛?!逼渖嘏e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 為什么大梅法常沒有緊跟潮流,甚至是和馬祖唱反調(diào),反得到馬祖稱贊? 不揣淺陋,拋出一磚,以求引出眾玉。 求道者投明師修行,蒙明師恩典印心,而明師的所有恩典無過于印心者。印心即佛子出生,剛出生則倍受呵護,如同世間父母呵護小孩一般而有過之而無不及。及至踏上回家路,則在心路歷程中逐漸成長。兒時則小孩要聽大人話,事無巨細,一如明師所教,則少走彎路,成長快速。如不聽大人話,胡作非為,輕則走路摔交,重則喪身失命。 及至長大成人,則大人教法有別,譬如上中學時,大人不準小孩談戀愛,長大成人后則希望覓得佳偶盡快成婚。佛法不離世間法,明師亦然。在成長路上換另一種呵護方法,用種種考驗使徒弟快點長大。怎樣才能算長大呢?長大的標志又是什么呢?
我認為,長大的最重要的標志是獨立意識。就是主宰自己。當然,世俗的主宰自己和修行的主宰自己有著不同的含義。名詞并不重要,含義才重要。 主宰自己就是服從真我即上帝的旨意,而不是聽從頭腦習性的指揮。有時候風刮來了,跟風走其實也是聽從頭腦習性指揮的另一種方式,外表不同,實質(zhì)一樣。由于這點非常重要,過去和現(xiàn)在明師做出榜樣,教化徒弟,在多數(shù)場合下,即使在形式上也要表現(xiàn)為自己做主。不受習性和風支配。 上面大梅法常的例子中,一般情況下,徒弟們外表上都是師父說什么就是什么,即使實際上并不照師父說的做,但還是要裝出一副最虔誠的樣子。外表上絕不會和師父唱反調(diào)。但大梅法常則不然,因為梅子熟了。他有足夠的定力。他知道明師說法的實質(zhì),“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當初馬祖教他即心是佛,是用即心是佛這幅藥醫(yī)治自己的病,現(xiàn)在馬祖教別人非心非佛,是用非心非佛這幅藥醫(yī)治別人的病。應病與藥,用藥后藥病俱除。不會過河后還一直背著筏子走。這就是老子為道日損之理。事實上,馬祖后來又教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可見,明師度人,最注重時節(jié)因緣,量材施教,不是僵死的理論。如果大梅法常像一般人一樣,也跟著風走,則梅子沒熟。
與此類似,《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中佛祖的智慧第一的徒弟須菩提的經(jīng)歷則與此有別。 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解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楗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凈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yǎng)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shù),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DIV>
|
|
來自: 祿祿書館 > 《修心養(yǎng)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