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云:“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云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fēng)吹云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xiàn)。”
每個人最開始都是良善的自己,只因入世久了,經(jīng)歷了太多的事,與太多的人相處,才不再那么慈悲。這是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由簡單到繁復(fù)的過程,也是人生必經(jīng)的路途。有些人,轉(zhuǎn)過幾個岔路口,便重遇初時的自我,拾回過往的簡潔和清澈。有些人,百轉(zhuǎn)千回才能夠清醒自知。
也許等到那么一天,世事風(fēng)輕云淡,我們再不必和舊夢一一相認(rèn)。而整個過程,我們有過得失,多少聚散,多少善惡,亦無須計較。因為我們始終沒有丟失真實的自己,能夠在朗朗乾坤下坦然地活著,就是歲月的勇者。能夠在寂靜的午夜,和一彎明月遙遙相望,就是真正的慈悲。
浮生夢幻,皆為泡影,如露如電,似霧似煙。昨日風(fēng)暖菩提綠,今宵霜染楓葉紅。生命就是一場鴻雁的遠(yuǎn)行,待到春潮消退之時,秋風(fēng)乍起之日,才懂得歸來。那時候,踏遍河山萬里,訪遍驛路他鄉(xiāng),又怎會不知,真正的釋然是放下一切,隨遇而安。
南柯一夢,空老山林。蕓蕓眾生費盡心思尋找的桃源,原來不在世外,而是在顏色繽紛的人間。在這里,花落水無聲,曉寒煙草迷;在這里,竹林聞鳥語,山寺鐘聲遠(yuǎn)。三更風(fēng)雪,便可讓青山白頭;一盤棋局,便可定楚漢勝負(fù);一葉扁舟,足以抵達(dá)禪的彼岸。
世事多濤浪,沉浮一念間。人去千山遠(yuǎn),今夕共月明。有那么一個地方,無論我們走得多遠(yuǎn),迷失多久,陷得多深,都會將你我等待。那時候便是歸巢的倦鳥,守著一座安穩(wěn)的舊宅。不與春風(fēng)訴說離別的衷腸,只和一扇軒窗,靜看閑庭的花落花開。這個地方,便是心靈的菩提。
伶人入戲,不分臺上和臺下。而禪者入世,亦分不出塵內(nèi)和塵外。因為他們都已經(jīng)修煉到一定的境界,早已不受外界的風(fēng)云驚擾。任何時候,都是主角,也都不是主角。他們有足夠的定力,守著那座屬于自己的城,無須承諾,無須誓言,就可以地老天荒。
人世間的生滅故事,起落情感,與大自然的榮枯原本相通。王國維詞中有這么一句:“君看今年樹上花,不是去年枝上朵?!蔽覀円詾榛淞耍€會再開。竟不知,花開了千百次,卻再不是從前的朵兒。一棵樹的一生,如同人的一世。樹是春繁秋萎,而人則是盛年一過,不可重來。
所有的執(zhí)著,都只是一時的妄念,走過去了,幻滅盡消,便永不復(fù)起。走不過去,當(dāng)為劫數(shù),紅塵路上另有一番周折。只有在心中種一株菩提,自性自悟,頓悟頓修,將無常當(dāng)尋常,將有相當(dāng)無相,方能真的解脫,似流云來去自由,縱橫盡興。
沒有誰知道禪的境界到底是什么,亦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去修煉。一個人,只要心存善念,少有欲求,自可減去塵勞,明心見性。《六祖壇經(jīng)》云:“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狈鹁壍搅耍愎鲜斓俾洌角?。那時候,草木即佛,山石即佛,凡夫即佛,俗子即佛,萬物眾生皆是佛。
|